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结构特征:1.平面结构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方形为主,主体部分通常两层或三层。
2.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椽柱为主要构件,采用架体式结构,以横向悬挑、斜撑和竖向支撑的方式保证结构的稳定。
3.设计思想注重对称和谐,建筑布局一般遵循“中轴线”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对称布置,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和合理分割。
二、建筑材料特征:1.木材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材料,主要采用楠木、松木等质地坚硬、耐久性好的木材。
2.在木构件上常采用雕刻工艺,注重木构件的装饰效果。
雕刻多运用吉祥纹饰、花鸟纹饰和龙凤纹饰等,丰富建筑的艺术表现。
三、建筑风格特征:1.建筑形式具有古拙和庄重的特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大致可以分为檐屋、斗拱、庑殿等多种风格。
2.建筑屋顶多采用重檐歇山顶或单檐歇山顶形式,顶部常装饰有特色的螺饰、饰物和动物雕塑,使建筑造型更加独特。
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常常融入道教、佛教和儒教思想,注重营造宗教性的氛围,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艺术表现特征:1.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强调空间感和立体感,注重层次感的表现。
多采用多层悬挑和刻有纹饰的木柱进行空间的分割和划分。
2.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花纹、图案和镂空等装饰方式,注重装饰的细腻和工艺的精湛。
3.在颜色的运用上,常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更加亮丽华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结构合理、雕刻精细和布局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长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1.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的表现,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中经常运用“五行”学说和阴阳理论,以及宇宙观念,追求整体的平衡。
2.木结构:中国古典建筑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木结构。
木结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震性能,也反映了中国珍视自然、尊崇木材资源的特点。
3.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非常重要的一种特征,是通过一系列木雕或石雕构架组成的。
斗拱在建筑中承担着支撑和装饰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装饰细节和精湛工艺的追求。
4.层次分明:中国古典建筑常以多层次的形式呈现,从底层的牆基,到塔基、天井,再到上层建筑的主体,各个部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层次感明显。
5.廉价素朴:古代中国的建筑多以木、土、砖等材料建造,这些材料相对廉价,注重经济实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朴素情怀。
6.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古典建筑常常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建筑的设计中,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7.多檐式屋顶:中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多檐式屋顶,即由多个层叠的檐口组成。
多檐式屋顶不仅在视觉上增加了建筑的宏伟感,也具有良好的排水和透风功能。
8.装饰细节:中国古典建筑强调装饰细节的精湛工艺。
在建筑的柱子、门、窗等部分常常能看到各种雕刻和彩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品味和雕刻技艺。
9.园林景观: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常常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群体。
园林常常注重将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立而儒雅的空间。
10.孔子思想影响:中国古典建筑常常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尊重传统和教育的重要性。
在建筑设计中,常常运用了经典的传统元素,如卦、经文等,以彰显文化底蕴。
总之,中国古典建筑以其优雅、和谐、朴实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木结构的七大特征你知道多少?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木结构的七大特征你知道多少?所谓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建实例中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的古代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指中国建筑成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古建筑123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重要标志和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逐渐缩小,但它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变坏。
因此,建筑学领域常把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大多都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
无论单体建筑本身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都是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个部分组成:最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等;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构造而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飞檐翼角,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5建筑等看出来。
由于建筑群是内向的,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市中的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是露出全部轮廓,使人从远处就可以看到它的形象。
因此,中国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整体去认识。
每一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多样,层次丰富,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
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7。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第一,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多是采用工匠手工结构的形式,没有使用钢结构,它们主要由大木柱、横木桁架、支撑架、梁等构成,靠
巧妙的搭接和螺钉紧固,形成稳定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地震抗震能力。
第二,采用的木材。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材大多采用香杉木和槐木等,含木质素和挥发油的材料,经久耐用、易制作,并且具有防腐、防虫、防潮等功能,是木构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装饰外观。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多种装饰外观,以突出
古典气息。
主要包括:攒牙木刻、彩绘、穿孔雕刻、窗花、点漆、顶牆雕
刻以及木制门窗等。
第四,建筑细部。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采用了很
多种方式来装饰建筑细部,例如木扇阁、木刻栏杆、雕花、天平栏杆、木
雕石灰灰制、雕花条等,这些都可以使建筑更加精美,可以让整个建筑看
起来非常优美。
第五,风格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 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 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 多不用。
平面柱网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
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 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 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 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 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 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 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 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 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 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后也大抵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梁柱榫卯相连接。
这种建筑方式使用了精确的榫卯,而非钉子或螺栓,使得房屋能够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同时,木结构的特点使得房屋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2.斗拱和挑拱:斗拱和挑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斗拱通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檐口,起到承重和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挑拱则用于大跨度的天井和厅堂,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
4.大门和山墙: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一个大门,称为牌坊或门楼。
大门的作用不仅是进出的通道,也是表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山墙是连接两个院落或建筑群的建筑物,起到分界和保护的作用。
5.廊亭和走廊:中国古代建筑常有廊亭和走廊,用于连接建筑物和庭院之间,提供休息和观赏风景的场所。
廊亭和走廊也起到了隔离热量和凉风的作用。
6.斜顶和檐口: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通常呈斜顶,而不是平顶。
这种斜顶能够很好地抵御风雨,同时还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檐口则是屋顶的前悬部分,能够保护墙壁免受水的侵蚀。
7.彩画雕刻:中国古代建筑在细节和装饰上常常使用彩画和雕刻。
这些彩画和雕刻包括了门窗、柱子、梁和家具等建筑元素,常常以传统的纹样和图案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8.园林景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自然景观的融入。
园林景观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布局和种植不同的植物、构建水池、塑造山水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环境和舒适的氛围。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这些建筑特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融入。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在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阐述:
1. 结构稳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例如榫卯结构,即通过凸榫和凹榫的嵌合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能够承受外部自然灾害的侵袭。
2. 精湛的工艺:古代木构建筑工匠们善于运用木材的特性和人力技艺来打造复杂的木结构。
无论是屋檐的细致雕刻,还是梁柱的巧妙组合,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3. 材料丰富多样: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来源广泛,包括松木、柏木、榆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耐久,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梁柱和框架。
4. 装饰独特美观:古代木构建筑的装饰十分精美,常常以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方式。
在屋檐、门窗、梁柱等部位经常可见华丽的图案和精细的雕花,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工匠们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5. 空间设计合理:古代木构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体现了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屋顶呈折角形状能够防止积雪,进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庭院布局合理,与建筑物相辅相成,营造出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稳固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多样的材料、独特美观的装饰以及合理的空间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的。
沈阳故宫崇政殿侧面
类型: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 形制演变: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后用土填塞柱 穴.再夯实。 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栱式柱 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 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蓬瓣柱础和束莲柱和印度、波 斯、希腊式柱头,但外来的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营造法式》 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 中、下二段平直。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第二节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构成:柱、梁、仿、檩等组成。 意义: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 素。 开间: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通面阔:各开间的总和。 开间数:在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 11以下的奇数。
故宫皇极殿
各间面阔:夏、商宫殿中是相等的,后中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 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间阔有相等的; 有当心间稍宽,次间较窄的;也有各间不匀的。
(1)普通台基 至少在商代早期已出现,全部由夯土筑成。 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巳外包砖石,而且还具备了压阑
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 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成连续的壶门。 宋式做法可参阅《营造法式》卷三;在宋画中也有不少表 现,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2)须弥座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
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力神、角柱、间柱、壶门
等,造型日益复杂。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五代、两宋和辽、金也继承了这种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 台基作用:御潮防水,后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发展演变:
夯土台基(新石器晚期) 高台建筑(周代,是台基发展的顶峰)。 台基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和外形(自南北朝起 ), 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根据台基的层数,分为单层(一般房屋)、2或3层(隆重的殿堂)。
室外铺地:
新石器中期已有卵石铺砌的室外路面。 西周中期,有了以卵石竖砌室外散水 。 秦、汉时又在卵石两侧砌砖,使散水不易被冲散。 唐代就全用预制的地砖了。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
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无论室内或室外,历来重视地面排水。
或多阶等形式。 (2)坡道
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 于室外。 《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 慢道为1:4。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
故宫保和殿 后踏道、陛石
(三)栏杆
➢ 距今六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已发现木构的 直棂栏杆; ➢ 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 ➢ 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墙。 ➢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 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 ➢ 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 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 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 有.用二层阑版的,称为“重台勾阑”。 ➢ 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 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 极多。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蒙语
“莲花”)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
天坛圜丘石阶
故宫外三殿 第一层台基
(1)阶梯形踏步 始于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 初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使用了夯土。 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
2、大建筑
3、墙壁 了解:(1)土墙(2)砖墙(3)木墙(4)偏条夹泥墙
4、屋顶 掌握:(1)屋顶种类 了解:(1)屋顶做法
5、装修(宋称小木作) 了解:(1)门(2)窗(3)天花、藻井、卷棚 (4)其他装饰(5)家具陈设
6、色彩与装饰 了解:(1)色彩(2)装饰
故宫钦安殿石栏杆
原始社会已烧烤地面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 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 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 绳纹、回纹等。 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长边留子母唇供搭 接。 汉墓中铺地形式有数10种,一般为方砖或条砖,也 有用石板或空心砖。 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 而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 辨不出灰缝。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 《营造法式》中规定,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有一个从大到小变化过程。 古建筑内外柱有等高的和不等高的,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裁的 大小来选择长度和断面不同的柱子,因此内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径的出现 是结构上一个进步。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古代建筑某些局部形制与构造的演绎变化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2、大木作
3、墙壁
4、屋顶
5、装修(宋称小木作) 6、色彩与装饰
(三)考核要求
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了解:(1)台基(2)踏道(3)栏杆(4)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