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及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

横栱
栱
正心万拱——泥道慢拱
栱
厢拱—————令栱
翘———————————————华栱
4. 昂
是斗拱中斜置旳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 清代做假昂。
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昂
耍头:昂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旳直木; (或挑尖梁头)
耍头
5. 枋
枋:不承重,只有连接或承托 作用旳构件。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 承檐檩
雀替随开间旳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旳设计随材料、形式旳变化而变
骑马雀替
二、历史旳演变
云岗石窟(北魏)
正定隆兴寺(金)
大同善化寺(辽、宋)
安平县文庙(明)
昌平明长陵(明)
故宫太和门
清
宋
斗 坐斗————————————栌斗
十八斗———————————交互斗 斗
升 槽升子 没有相应关系
三才升
散斗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旳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旳栱称横栱
翘(宋称“华栱”): 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
翘
宋、清时期栱旳名称旳相应关 系
清
宋
瓜栱—————瓜子栱
正心瓜拱——泥道栱
横栱 万栱—————慢栱
挑檐枋:承挑檐檩
三、斗栱旳出跳
出跳旳轴线到中轴线旳距离为一跳。 出跳旳多少代表等级旳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旳相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 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旳相应关系: 出一跳—三踩,出两跳—五踩,出三跳—七踩
四、斗栱旳类别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旳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古代木构建筑的虚拟修复和展示 ,再现古代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为学术研究、文化 交流和公众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保护策略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代木构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策略,包 括数字化保存、数据共享、虚拟展示等方面,推动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在历史上的意义
政治和社会
古代木构建筑在政治和社会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木构建筑,体现了封 建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经济和贸易
古代木构建筑对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有影响,如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商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都与木构建筑密切相关。
文化和艺术
古代木构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其建造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
古代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重 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价值。
创新和发展
古代木构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现代建筑也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05
古代木构建筑的实例分析
实例三:福建土楼
建造年代
建筑规模
建筑风格
木构特点
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 筑,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福建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其中 以圆形土楼最为独特。
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墙体 采用生土夯筑而成,屋顶采用石 板或瓦片覆盖。整个建筑注重防 御性和居住功能的结合。
榫卯连接
02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

须弥座
•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 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用须弥山做底, 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 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 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 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 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 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 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 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 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 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 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 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 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大木作 墙壁 屋顶 装修 色彩与装饰
台基
• 普通台基 早期的台基全是由夯土筑成,后来还在其外表面 砌砖石
须弥座
• 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 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分布。后来逐渐出现莲蓬。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青 衣
• 鸱尾:正脊两段的构件, 鸱尾: 后代一般称为鸱尾.有 说法起源于汉代.北魏 云岗石窟九窟造型清晰. 鸱尾的形状,在中唐开 始发生变化,前端改为 兽首,张口吞脊,已经 由"尾"变为"吻 ", 这种式样习惯上称为鸱 吻.(高宽比例约为十 比五)
青 衣
龙吻:鸱吻的发展形式是龙吻,也就是 龙吻 龙型的鸱吻,唇后出前爪,尾部出后 爪抓住尾尖,留出一个空洞(高宽比 例约为十比八) 龙吻在金、元尚未普遍,但是已经 明显的显示出尾部上翘后卷的样式, 如永乐宫重阳殿的龙吻。 明代宫殿庙宇中的龙吻,尾部多向 后卷,背上安“箭把”、“背兽”已 经成为常见的附属构件。有些庙宇的 建筑中还加上了铁制的“拒鹊”,如 山西晋祠圣母殿的龙吻。
• 平顶 • 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 的顶部是平的。这种“平”既 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 有突出,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 当然这种“一面坡”与单坡顶 是不同的,它没有单坡顶屋面 那么大的坡度。平顶建筑主要 常见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 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 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平顶 的做法是先安檩、钉椽,然后 在椽子上铺设苇草、秸秆或是 铺板等,其上再用土和草墁成 灰顶。而最为讲究的做法是用 方砖铺顶。 青
衣
• 宋代建筑由于在末跨上置 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 亦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 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 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
青 衣
• (3)屋脊曲线。山东 长清孝堂山郭巨祠, 正脊已有生起,但屋 架上端任是平直的。
青 衣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脊 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比较 生动。
青 衣
屋角的处理
青 衣
屋顶的种类
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 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 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 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 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 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 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简述一、结构形式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1、宋式: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详述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形状:直柱、;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雀替(绰幕枋):花牙子、骑马雀替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平顶
• 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的 顶部是平的; 这种平既包括水 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有突出; 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当然这 种一面坡与单坡顶是不同的; 它没有单坡顶屋面那么大的坡 度; 平顶建筑主要常见于我国 的西北 西南和华北等地区;这 些地区干旱少雨;较为适合建 筑平顶房屋; 平顶的做法是先 安檩 钉椽;然后在椽子上铺设 苇草 秸秆或是铺板等;其上再 用土和草墁成灰顶; 而最为讲 究的做法是用方砖铺顶;
青 衣
我国北方屋角
北方屋角起翘较平; 外观庄重浑厚;
我国南方屋角 起翘较陡;外观活泼 轻快
青 衣
屋面材料
• 民间建筑常用茅草 泥土 石板 陶小瓦等作屋面材料;官式建 筑或用陶筒 板瓦或琉璃瓦; 在唐代已有用两种材料并施于 屋面; 一般用高级材料用于脊部 檐部和梁山;将较次得材料 置于中间; 少数建筑以铜 铁为瓦;或在陶瓦上浸油 涂漆;
脊装饰产生影响;
青 衣
火珠:火珠也是屋脊正中的一种装饰;隋代开始出现; 宋 营造法式规定宗教建筑中正脊正中用的火珠;分为两焰 四焰 八焰等不同式样; 这个规定对后世建筑屋脊装饰影响 很大;在民居中火珠演变为太阳形; 据说;这是借太阳光辉来 驱除邪鬼的一种法器;
垂兽和戗兽:屋顶垂饰的装饰是在尽端安垂兽; 整体 很薄;仅仅雕出面部类似兽头; 屋顶戗脊尽头安戗 兽;戗兽式样与垂兽相同;
青 衣
• 鱼吻:在屋脊装饰中与鸱尾同时的还有一种鱼吻; 形如飞鱼;尾上翘; 明清时期;鱼吻也是一些地方建 筑中常见的形式;
•
兽头:宋代许多建筑正脊两端不用鸱吻而用兽
头; 兽头造型与垂兽相似;首向外;尾向内;兽角突
起; 明清城门楼上仍保留有兽头装饰;
•
金凤:我国传统建筑;除对正脊两端进行装饰外;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细部特征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风格。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的实证 研究和考古发掘来证实和补充现有理论。
2023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Nhomakorabea目录
• 引言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古代木构建筑的定义
古代木构建筑是指采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梁柱和榫卯 结构为承重体系的建筑物。
古代木构建筑不仅包括房屋、宫殿、寺庙等建筑物,还包括 桥梁、堤坝等木结构设施。
建造工艺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选材和加工工艺
古代木构建筑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非常考究,不同时期对于木 材的选择、加工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早期的榫卯连接 、后来的铁钉连接等。
彩绘和装饰
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装饰和彩绘,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彩绘 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如唐代的富丽堂 皇、明清的精细繁琐等。
3
研究古代木构建筑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02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结构特征
木构架
以木材为主构架,利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构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抬梁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由“栿”(梁)和“檩” (檩条)等构件组成。
形式特征
三间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通常为三开间 或五开间,这种形式在住宅和宫殿建筑中都非常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檩数分配:
宋式:四架椽 清式:五檩
宋式:六架椽 清式:七檩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S=前后挑檐檩间距,H:S=1:3-1:4
H/10
H/20 H
H/40 H/80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C.单材的高宽比为3:2;梁的高宽比3:2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C.双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D.金厢斗底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古代木构建筑特Biblioteka 与详部演变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 1、宋《营造法式》
作者:李诫 刊行时间:北宋崇宁三年(1100) 性质: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主要内容与成就:总结过去经验,建立了模数化的制度;施工方便,便于管理。 对后世的影响: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和等级化;但是限制了以后的发展。
2、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刊行时间:清雍正十二年(1734) 清代关于建筑技术方面的专书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2、构架形式 (1)抬梁,穿斗,井干 C.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东北,云南(滇西北森林密布的高寒山区)林区 特征: 1、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2、面阔进深较小 3、利于防寒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2、构架形式 (2)官式大木构架类型 A.殿堂式: 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
1步架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2、构架形式 (1)抬梁,穿斗,井干 A.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柱上使用斗栱时,梁头搁置在斗栱上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2、构架形式 (1)抬梁,穿斗,井干 B.穿斗式木构架:
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 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沿檩条方向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屋架: 构架类型; 平面类型; 构件尺寸的确定; 举架举折等
歇山收山 庑殿推山 悬山挑山
翼角做法
斗栱
台基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1、间与架:规范房屋深广的基本单元
一榀屋架
间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1、间与架:规范房屋深广的基本单元
屋面 椽 檩条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每步架长l=22斗口
0.9l
0.75l 0.65l 0.5l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宋式与清式的差别 A.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B.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 C.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2)清式“斗口”
B.单材高宽比为14:10;足材为20:10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2)清式“斗口”
A.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五六等用于大殿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通行明间地盘图样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A.单槽
副阶周匝
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D.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A.材分八等,一等材最大,断面比例3:2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
C.屋架层
B.斗栱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
A.内外柱同高的 闭合矩形柱网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2、构架形式 (2)官式大木构架类型 A.殿堂式: 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
判断是否是殿堂式的三个特征: 内外同高的柱网; 斗栱层; 天花。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2、构架形式 (2)官式大木构架类型 B.厅堂式: 内柱随屋顶坡度而升高;梁的后尾插入内柱;顺檩条方向各柱之间有联系构件,使木构架联成整体框架。
槽 殿身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B.分心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B.分心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S=前后挑檐檩间距,H:S=1:3-1:4 h=H/10*2n(n=0) 挑檐檩、檐檩与下金檩在一直线
H/10
H/20 H
H/40 H/80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每步架长l=22斗口
0.9l
0.75l 0.65l 0.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