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社会中的权力和控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惩罚方式的转变。
以前那种公开的、残酷的酷刑,比如车裂、凌迟啥的,到后来慢慢变成了比较隐蔽、温和的监禁和改造。
这可不只是惩罚手段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权力运作方式的大变革。
就拿监狱来说吧,以前我一直觉得监狱不就是关犯人的地方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监狱可不仅仅是个把人关起来的笼子。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监狱里,犯人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然后整齐地排队洗漱、吃早饭。
这可不是随便吃点啥就行,得有规矩,坐姿要端正,不准大声喧哗。
接下来就是劳动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比如做手工、缝纫或者其他的活儿。
这中间还有休息时间,但也是被严格规定好的,几点到几点,一分钟都不能差。
到了晚上,还有学习时间,学法律、学道德,学怎么重新做人。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为了让犯人改过自新,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种全方位的规训吗?监狱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摄像头,狱警随时随地都在监视着犯人的一举一动。
哪怕是上厕所,都感觉有双眼睛在盯着你。
睡觉的房间也是一排排的整齐床铺,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
一点小小的违规,比如东西没摆放整齐,或者跟别人说话声音大了点,都可能会受到惩罚。
这种规训甚至延伸到了犯人们出狱之后。
因为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和受到的教育,他们在回到社会后,还是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被规训的方式生活。
比如说,特别守时,做事一板一眼,不敢轻易越界。
再说学校,其实也是个规训的场所。
上课铃一响,大家就得赶紧坐好,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乖乖听。
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做小动作。
课间休息也就那么几分钟,上个厕所都得一路小跑。
考试就更不用说了,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考个好分数,大家拼命地学,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
回想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上课偷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在人类社会中,规训与惩罚一直是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规训与惩罚》一书深刻地探讨了这一主题,引起了我对于惩罚和规训的深思。
书中首先讲述了惩罚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酷刑、刑法到现代的监狱制度,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时期的惩罚方式。
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但是惩罚的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即通过对犯罪者的身体或心理施加痛苦来达到警示和报复的目的。
这让我不禁思考,惩罚真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惩罚的意义和方式呢?在书中,作者还深入地探讨了规训的概念和实践。
他指出,规训不同于惩罚,它更多地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和塑造来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
规训的方式包括监督、教育、激励等多种手段,它试图通过对人们的内心和意识进行调控,使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规训的方式可能比惩罚更加有效,因为它不仅能够遏制犯罪行为,还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惩罚和规训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思考,在面对犯罪行为时,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规训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惩罚。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注重规训,而不是过分强调惩罚。
在管理团队和组织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采取规训的方式,激励员工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而不是仅仅依靠严格的惩罚来维护秩序。
总的来说,《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惩罚和规训的意义和方式,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管理和人类行为的本质。
我相信,在未来的社会管理中,我们会更加重视规训的方式,通过对人们内心的引导和塑造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升。
规训与惩罚读书报告

规训与惩罚读书报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规训与惩罚一直是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手段。
琼•福尔多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以法国监狱历史的演变为案例,系统阐述了规训与惩罚在社会中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本读书报告将主要讨论福尔多书中所描述的规训与惩罚的重要观点,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福尔多指出规训和惩罚在历史上的变迁过程。
在过去,身体痛苦和惩罚被广泛运用,目的是通过痛苦来惩罚罪犯并进行威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反思这种方式是否真正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规训取代了惩罚成为主要手段。
规训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引导个体积极地投入社会中,并习得符合道德与规范的行为。
福尔多进一步指出,规训与惩罚实际上是权力的一种展现。
在过去,权力主要通过惩罚来展现,而现代社会则更倾向于通过规训来实现。
规训所倚重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通过对行为的制约和引导来达到调节的目的。
而惩罚则更多地强调力量的直接行使,它是一种权威形式的身体威胁,通过恐吓和痛苦来达到控制和教育的目的。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规训与惩罚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过度依赖惩罚可能导致人权问题和逆反心理的产生,而过度依赖规训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无感知和过度被控制。
因此,我们需要在权力的行使中寻求一种平衡和合理的方式。
此外,福尔多还从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规训与惩罚的特点。
他指出,规训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权力关系来构建的过程。
权力关系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状态,而规训也正是通过操纵这种关系来实现目标。
惩罚则是通过直接行使权力来达到效果。
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权力关系的变化和演变,以及在规训和惩罚中体现权力的用途与原则。
最后,福尔多提出了规训和惩罚的潜在问题。
他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规训机构的扩张趋势,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个体被异化和权力的滥用。
此外,规训与惩罚的运作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2020《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是福柯在1975年出版的论著,全书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场对身体极其残忍的惩罚:“在格列夫广场上,弑君者达米安被马撕拉四肢,再被刽子手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蜡和硫磺浇入撕裂的伤口”这是古典时期的酷刑。
针对这样的行为,福柯并没有去探寻其中残酷的实质,而是指出这样对待犯人的酷刑,使围观群众对国王和法律产生憎恨;“刑场上的罪犯却因在大众面前表现得无所畏惧而成为英雄,酷刑被仪式化后却走到了它的反面。
”后来描述了18世纪,也就是启蒙时代使用断头台替代了残酷的刑罚,改革者们主张崇尚“人性”,废除酷刑,实行人道主义。
他们力图提出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即“规训”。
福柯在书中写道:“规训脱离了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
”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更是由身体的惩罚转为灵魂的惩罚。
到了现在20世纪,出现了“全景敞视主义”代替以上两种惩罚。
在书中,福柯向我们指出并详细论述了规训的三个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
层级监视目的是为了确保纪律的实施,确保命令的精确完成。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全景敞视建筑,这是一种类似于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物,只是它会在中间会建立一个高高的监视台,以便观察罪犯的一举一动。
处于这种监狱的罪犯,将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因为从他的位置出发,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所以只能老实本分。
而监视者也可以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他可以随时更换监视人员,或多或少,或老或年轻。
因为被监视者无法判定外部情况,所以便给监视者极大的便利。
这种全景敞视建筑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两者地位上的差别,更表现在它能够做成开放式模式,接受来自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的拜访,参观。
开放式模式的作用有:1:外部的混乱状况能对不明所以的罪犯造成另一种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对他进行改造;2:社会上的参观能增强公众监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对刑罚体系的信心。
总的来说,层级监视保证了规训权力的切实运行,并且它所具有的层级性,关联性是每一个不同层次的人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这样一来,其稳定性便毋庸置疑了。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权力、惩罚以及社会控制的演变。
在书中,福柯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惩罚方式的研究,揭示了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在古代社会,惩罚往往是公开的、残酷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对犯罪者进行惩戒,更是为了向公众展示权力的威严。
例如,公开的酷刑和处决,让所有人都能目睹犯罪者所遭受的痛苦,以此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公开的、血腥的惩罚方式逐渐被更为隐蔽和精细的规训手段所取代。
现代社会的监狱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规训机制。
监狱通过对囚犯的时间、空间和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试图改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规训不再是简单的肉体惩罚,而是深入到个体的灵魂和意识层面。
福柯指出,规训权力的运作是无处不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监狱、学校、工厂等明显的机构中,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学校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工厂的工作流程、考勤制度,都在无形中对人们进行着规训。
这种规训权力的实施,依靠的是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
监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无论是街道上的摄像头,还是工作场所中的监督机制,都让我们的行为受到无形的约束。
这种监视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此外,规范化的评判标准也是规训权力的工具之一。
比如,考试成绩、工作绩效的评定,都以一种看似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逐渐被纳入到权力所设定的轨道中。
福柯的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量,而是一种复杂的、隐蔽的、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网络。
它通过各种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规训。
比如,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往往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权力规训下的产物。
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有了规训与惩罚——浅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有了规训与惩罚——浅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出版于1977年的《规训与惩罚》是福柯晚期的代表作。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如何能掌控它的国民。
福柯在书中探讨了中世纪以来权力的发展,虽讨论的范围从酷刑发展至监狱,然而书中却几乎尽是以经济视角切入研究。
由最开始的酷刑部分,对待犯人的身体刑罚要经历重重关卡,甚至还要游街示众、上绞刑架演讲等繁琐的环节,正是这些繁文缛节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率,因此才有了18世纪对于身体刑罚的改革,改革者们将酷刑推进至惩罚,表面看来这确实在文明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则这群改革者们是对犯人们实行了经济层面的酷刑。
将身体刑的死刑改为“无期的奴隶”,不仅对身体刑的代替能够减少在这些形式上面的经济浪费,而且“无期的奴隶”又将犯人的人权剥夺用以给国家提供免费劳动力,而这种没有人身自由的绝望人生则是在精神层面给群众以警醒作用。
在经济学上大大节省了效率。
再往后发展,改革者们提出了一种很反乌托邦的“惩罚都市”,这可以说是监狱的一个预先设想,虽然最终监狱这一模式被创建,但在“惩罚都市”被预想出的初期并不被重视刑法的经济性的改革者看好和提倡,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斗争与妥协。
发展到了规训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的惩罚相比,规训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出对于犯人来说处理方式的残忍度甚至是痛苦程度都大大减弱。
“规训”一词似乎并非局限在犯人身上,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适用于这个词:新兵的入营训练是部队对新兵的规训,新生入学军训是学校对新生的规训。
规训的特点就是把人类潜在的力量最大程度上的提取出来,同时驯化、控制这种力量。
从规训的特点上不难看出,这其实的惩罚的高级化,将惩罚中的“无期的奴隶”进一步升级成被规训的人,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讲,“无期的奴隶”只是提供最普通、最低级的劳动力,可以看做是一,而规训意味着将这些“奴隶”进行一种能力的激发进而能够提供更高级的劳动力,这样得来的劳动力会是二甚至是三。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经典之作,该书讨论了权力、知识与惩罚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惩罚机制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章:惩罚与社会控制本章主要阐述了惩罚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福柯认为,惩罚不仅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更重要的是通过恐惧和控制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
他提出了“惩罚的双重功能”理论,即通过惩罚来实现对个体的惩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第二章:惩罚与知识的关系本章深入探讨了惩罚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福柯认为,惩罚是一种通过知识来实现的权力运行机制。
通过对个体的监视和知识的收集,惩罚机构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操纵个体的行为。
第三章:惩罚与监狱制度本章重点讨论了监狱制度对个体的惩罚和社会控制的影响。
福柯认为,监狱制度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惩罚工具之一,通过对囚犯的剥夺和惩罚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然而,监狱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囚犯的再犯率高、监狱环境恶劣等。
第四章:生活方式与惩罚本章主要探讨了生活方式对个体行为规范和惩罚机制的影响。
福柯认为,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不仅仅通过法律和惩罚机制实现,还通过对个体生活方式的规范来实现。
生活方式的规范和惩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对个体的社会控制。
第五章:政治与惩罚本章探讨了政治对惩罚机制的影响。
福柯认为,政治权力是惩罚机制的重要背景和推动力量。
政治对惩罚机制的影响体现在刑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定和调整上。
政治权力的变化会导致惩罚机制的相应调整和变化。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法律文件、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及福柯相关著作等。
有关附件详细信息,请参见文末的附件清单。
法律名词及注释:1、刑法:国家法律体系中规定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用于惩罚犯罪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控制: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一种机制,通过惩罚和奖励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惩罚与规训》之读后感——从全景敞视主义透视理性

信 赖 已 久 的 理 性 最 刻 骨 与 激 励 的 批 判 。技 术 的 长 足 发 展 的 是 理 性 发
展 的 一 个 支 柱 , 有 将 这 个 支 柱 彻 底 的 批 判 才 能 让 我 们 真 正 的 了 解 只
就 是 福 柯 想 要 揭 示 给 人 们 的 。 《 罚 与 规 训 》 是 从 酷 刑 的 场 面 惩 就
种 建 筑 上 的 技 术 , 种 技 术 不 断 的 推 广 , 监 狱 的 建 设 到 学 这 从
校 、 院等 的 建 设 , 建 筑 的建 设 到 社 会 制 度 的 建 立 , 无 时 无 医 从 都
重 意 义 来 理 解 , 由此 也 可 以 看 出福 柯 本 人 对 这 部 著 作 的 重 视 。 但 这本 书 有 许 多 特 别 的 观 点 , 众 多 的 观 点 中 , 别 引 人 注 意 在 特 的 是 “ 景 敞 视 主 义 ” 这 个 看 法 是 受 边 沁 的《 形 监 狱 》 P n pi 全 , 圆 ( ao t - c O 发 产 生 。 边 沁 认 为 : 持 续 不 断 地 处 于 监 察 者 的 睽 睽 目光 o 启 n “ 之下 , 际上就是摆脱做 坏事 的力量 乃至 于做 坏事 的想法 ” 实 。这
所 有 者 也 是 不 放 心 的 , 们 不 能 像 古 典 君 主 一 样 理 性 建 立 在 人 他 们肉体上 , 们 的理性 建立 在 人们 “ 薄弱 的心 中” 他 最 。通 过 酷 刑
【 键 词】 景敞 视主 义 ; 性 ; 术 ; 柯 关 全 理 技 福
福柯 , 个 后 现 代 的 大 师 , 其 所 有 的 著 作 中 ,惩 罚 与 规 训 》 一 在 《 给 我 很 深 的 印象 。这 本 书 于 17 年 问 世 , 柯 称 这 部 著 作 为 “ 95 福 我 的 第 一 部 著 作 ” 这 本 著 作 可 以 从 “ 熟 之 作 ” “ 衔 之 作 ” 双 , 成 和 领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福柯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所提出的全景监狱概念出发,论述了由于无处不在的监督所构建的超级全景监狱,并以此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监督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大众媒介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nd by Foucault’s book “surveilier et punir”, discuss the superpanopticon because of the supervisor, and discuss the a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the society.
Key Words:supervisor panopticon superpanopticon mass communication
正文:
一《规训与惩罚》概述
法国当代最有创意的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经典著作《规训与惩罚》(s urveilier et punir)成书于1975年,讲述了现代监狱体制形成的历史。
《规训与惩罚》共分为四部分:酷刑、惩罚、规训与监狱。
福柯具体讨论了如下主题: 罪犯的肉体、酷刑的鲜明性、普及惩罚、温和惩罚、驯服的躯体、正确的训练方法、敞视式监视、完整严格的机构、违法与犯罪、监狱。
在书中一开头就栩栩如生地复述了1757年对谋刺国王路易十五世未遂的罪犯达米安执行五马分尸死刑的实况记录。
紧接着的是引用一座监狱在1830年日常作息的明细表。
显然,福柯试图用这样两个特写镜头的鲜明对比来展现法律制裁机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剧变——从对身体的破坏到对身体的改造、从赤裸的暴力痛苦到隐蔽的驾驭驯服、从正常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并处到两者之间的区隔,因而刑罚的主要对象也就改肉体折磨为心理拷问,并导致强制力与科学知识、权力技术以及包括强制劳动在内的社会化教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①
在福柯看来,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国家权力、一种新型身体处理技术的诞生过程而已。
在监狱中,监视者只要身处中心位置上的瞭望塔,就能够观察到环绕周围的所有房间和窗子里的所有动静,而被监视者无法准确知悉瞭望塔里的实际状态。
这种设计是非常经济的,可以用非常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囚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心理威慑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
福柯赋予权力一种新的,颠倒了的危险意义:“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基本上也是在任何社会中,有许多中权力关系渗透到社会机体中,确定其性质,并构成这一社会机体;如果没有某种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功能发挥,那么这些权力自身就不能建立、巩固并得以贯彻。
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真理话语的体系并基于这种联系进行运作,就不可能有权力的行使。
我们受制于权力而进行的真理生产,只有通过真理生产,我们才能行使权力。
”②
而运行权力的基础就是监狱。
监狱的最初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更道德,但是这一工程的失败是迅速的,而且其失败的价值从一开始就被认识到了。
监狱远不能把罪犯教化成为诚实的公民,而仅仅作为制造新犯罪的场所,并且把罪犯更深地推向了罪恶之域。
”②这是事与愿违的。
监狱是一个怎样的场所?是一个集合罪犯的场所,所以这种将罪犯集中一处的危险是引发更大的犯罪,罪恶自己蔓延扩散并逐渐取得了自身的权力。
在监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监督”,福柯认为,在20世纪后期,监督已是一种新事物:“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景观的社会,而是一个监督的社会;在图像的表面下,深深掩盖着身体;在交换的大抽象背后,继续着有生力量细致具体的操练;传播环路是知识积累和集中的支柱;符号游戏界定了权力的停泊池;不应说个体的那种美妙的总体性被我们的社会秩序所肢解、压抑和改变,而应说在这一社会秩序中,根据种种力量和身体的一整套工艺,个体被仔细的制造了出来。
”在福柯的观念中,整个社会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Superpanopticon),一套没有围墙、窗子、塔楼和狱卒的监督系统。
而这正是由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所构成的。
二超级全景监狱与大众媒介
人民大众已经受到监督的约束,并参与这一过程。
信用卡、身份证以及驾驶执照等等,个人都必须申办、必须随时准备好、并不断的使用它们。
许多情况中,人们自己动手填表,他们便同时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记录器。
而互联网更是构成了这个一体化现象的顶点:个人电脑与生产者的数据库相连,消费者通过个人电脑订购产品,便在购买行为中将自己的数据直接键入了生产者的数据库。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被构建为消费者,并且他们作为消费者而参与了对自己的监督。
③
可以说,超级全景监狱,是在后现代、后工业化的信息方式下对大众进行控制的手段。
福柯指出了这一令人不快的发现:全民都参与了这一自我构建过程,把自己构建成超级全景监狱规范化监视的主体。
而在这一过程中,协助权力进行监督的就是大众媒介。
法国政治学家阿历克谢曾对大众媒介作过这样一番描绘: 媒介就像一双充满权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生活,这形象地揭示了目前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当人们日渐依赖大众传媒与其生存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的同时, 权力因素正活跃于人与媒介无法回避的联系之中。
福柯指出:“权力不是一个机构,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某种确定地赋予给我们的力量,权力是人们为特殊社会中的复杂策略境遇所取的名字。
”④
在水门事件中,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究竟会对尼克松总统构成大的威胁。
但从最终结果看,在促成总统辞职的各种压力中, 媒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原因在于媒介对事件的参与及由于他们的参与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关系, 即局部事件的公众化, 而这种公众化恰恰是置总统于不利的环境中,因为其在选民中的威信,其在维护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观念中所应承担的义务, 以及在党派之争中的地位都将会因为媒介的报道发生改变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毫无疑问,总统因其自身行为问题, 在各种关系的综合评
价中必然处于劣势, 媒介却因掌握调控和公开这种力量对比关系的能力而处于优势。
某种意义上,媒介此时掌握着总统的命运, 权力也就自然成为整体关系综合较量后对优胜者支配作用名义上的肯定。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这里就涉及到了传媒的话语权,即媒介话语对公众话语的影响, 对意见市场的支配作用。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发要求人们对他们陌生的环境作出决断, 人们也更迫切地需要获得信息支撑, 而大众媒介在诸种途径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倍受公众的信赖。
由于信息主要源自媒介,公众对外界的了解,思想的触点也主要局限于媒介话语的界限之内, 在缺乏额外的意见参照系的情况下,媒介控制了受众的看法,导演了受众的
意见。
正是因为媒介的态度往往能够在受众之中激发同向的反应, 所以一旦事物成为媒介话语所谈论的对象, 便同时被抛入公众的话语之中而被迫接受公共意见——舆论的处置。
⑤因此,对于大众传媒真正需要担心的可能不是它自己看到了什么, 而是到底向公众说了些什么。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所以媒介运用权力时是否妥善愈发关系重大。
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规则, 不仅是媒介权力正当行使的必然, 也是日渐成熟的受众的正常要求。
施拉姆早已表明,“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是人”。
这意在证明人才是传播的本体, 一切传播活动的惟一标准和前提乃是人的利益。
⑥如果沉迷于权力的效力,致使人的利益得不到落实,媒介就失去了存在的目标, 变成了与我们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不可否定, 针砭时弊, 倡导社会公共价值是媒介一直继承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对大众传媒的未来走势所寄予的厚望。
所以媒介工作人员应该要受制于一定的道德约束, 可我们总是发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支配着他们轻松地逾越这道规范。
在媒介和社会还没有平衡关系, 特别是媒介在受众中极具市场的情况下,这种背景常被个人利用,公众权力流落于个人手中,服务于私人目的。
有偿报道、假公济私、歪曲事实等情况屡见不鲜。
在媒介仍然把持着传播特权,人又是操作者的现状下,一旦违背传播本初理想的非道德心态被带入媒介,都将极大地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
在社会关系如此错综复杂的今天和更加繁杂的未来,寻找出可以完全遵循的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能够实现的现实对策是很有限的。
对于媒体最主要的力量支点——政府, 应该要在不断的磨合中, 逐步调整与媒体的关系, 在培养媒体独立品格的同时,给予媒介活动以有效的监督; 而对于媒体最广阔的基础——受众而言, 则意味着摒弃恐怖和盲从。
要建立成熟、冷静的独立个人观念,幼稚的、逆来顺受的受众是无法造就成熟的媒介的。
当然,在传媒神话依旧盛行的今天,这个要求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
对于传媒自身来说,自律是种层次更是种境界。
参考书目:
①《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法]波埃尔. 莫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规训与惩罚》[法]米歇尔. 福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③《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 波斯特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④《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刘斌(《现代传播》2002年第二期)
⑤《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 凯尔纳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⑥《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美]戴维. 阿什德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
《真实,人文的宿命——思想传播叙述意义》彭逸林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