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池塘养鱼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淡水渔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淡水渔业的发展概况

农业考古农业考古2019·32019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渔业是逐渐受到重视的,它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并有所提高。

一、明清以前的淡水渔业发展明清以前的淡水渔业发展是在逐渐完善中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来自外界的阻力,但在民间是愈受农家青睐的副业之一。

(一)先秦时期的淡水渔业渔业的发展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先民们以采集渔猎为生。

1978年在河南汝州出土的绘有鹳鱼石斧图的彩陶缸,其上绘有一鱼,可见鱼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原始先民为改善生计捕捞野生鱼,现已出土大量骨质鱼钩、鱼叉、鱼镖等捕鱼工具。

相传“舜渔于雷泽”[1](卷129《货殖列传》,P 3963),这是正史史料中对于原始先民捕鱼状况的最早记载。

另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言:“夫燕……有鱼盐枣栗之饶[1](卷129《货殖列传》,P 3962);齐带山海……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1](卷129《货殖列传》,P 3963);“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1](卷129《货殖列传》,P 3964)。

这些记载可看出当时人已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民为生计而从事鱼盐之货。

但可惜的是,不见有关淡水渔业的具体记载。

先秦时期的农书著作存世极少,而其中关于渔业的实在不多见。

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家举一家之力注重于大田劳作,关注副业发展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当时的长期战乱状态对田间农业尚且存在破坏情况,更何谈另出心思来养殖鱼苗。

此外据《国语》中所言,“庶人食菜,祀以鱼”孙功飞,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淡水渔业的发展概况孙功飞摘要:中国古代的淡水渔业是向着生态渔业模式发展。

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官方的相关政策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民众的自我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渔业资源的利用逐渐受到民众重视。

明清时期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是对此前淡水渔业的完善,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淡水渔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什么是渔业养殖渔业养殖技术介绍

什么是渔业养殖渔业养殖技术介绍

什么是渔业养殖-渔业养殖技术介绍什么是渔业养殖-渔业养殖技术介绍渔业养殖技术,即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pond culture)主要饲养技术包括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日常管理和综合经营。

中国池塘养鱼现无论在总产量、养殖面积或集中连片鱼池(Fish pond)平均单产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历史中国公元前11世纪殷末时就有池塘养鱼的记录。

公元前5世纪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

汉代养鲤已十分普遍。

唐代由单养鲤发展成草鱼、青鱼、鲢、鳙等多种鱼类混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重要突破。

至宋代,各地从长江中张捕上述4种鱼苗进行饲养已相当发达,并已认识到这些鱼类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

明代出现了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的萌芽,并对鱼池建造、放养的密度和鱼种搭配、投饵、施肥、鱼病治疗等均有较详细记载。

明代中叶(15、16世纪)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在鱼塘堤上栽种桑树、果树等,将养鱼和养蚕、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经营。

1949年以来,池塘养鱼逐步向养鱼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发展。

1958年后,中国研究成功鲢、鳙、草鱼、青鱼、鲮、团头鲂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改变了长期依靠张捕天然鱼苗供不应求的局面。

此外,先进养鱼经验的普及、主要鱼病的防治、配合饵料的研制和推广,也促进了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世界池塘养鱼历史也很悠久,如中世纪中欧和西欧的修道院里已在池塘养鲤。

世界上进行池塘养鱼的主要国家有印度、东南亚诸国、日本、苏联、美国等。

混养在同一水体里放养栖息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异种同龄和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类,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特色和核心。

混养的鱼类应为习性相关,对水质和水温(在生长季节)要求相似。

混养的理想鱼类有鲢鱼、鳙鱼(上层鱼类)、草鱼、鲂鱼(中层鱼类)、鲤鱼、鲫鱼、鲮鱼、青鱼(底层鱼类)等。

将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混养,能立体利用水体空间。

与单养相比,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放养鱼的密度。

堰塘养鱼知识

堰塘养鱼知识

堰塘养鱼知识堰塘养鱼是指在人工修建或天然形成的静水池中从事的鱼类养殖,又称内塘养鱼。

堰塘水体较小,易于人工控制,管理方便,可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进行精养,以提高单位水域的产量。

生产过程分四个阶段,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当年或翌年将鱼苗培育成鱼种,鱼种养一定时间成商品鱼,部分鱼继续培育成亲鱼,也可根据需要专门从事其中一个阶段的养殖生产,中国堰塘养鱼的养殖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世界上进行堰塘养鱼的国家主要有印度、东南亚诸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

堰塘养鱼主要饲养技术包括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日常管理和综合经营。

混养和密养同一堰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堰塘养鱼技术的核心。

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

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堰塘中时,不但可增加堰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堰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堰塘生产条件。

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堰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

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

轮捕轮放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充鱼种。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堰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

日常管理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

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

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

古人养金鱼心得,太经典了

古人养金鱼心得,太经典了

古人养金鱼心得,太经典了金鱼是中国人的吉祥国粹,古人养金鱼,既有金玉满堂之意,又有养鱼养心之用。

古人写过很多经典的养鱼典籍,如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拙园老人的《虫鱼雅集》、句曲山农的《金鱼图谱》等等。

今天为大家选摘了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一、喂鱼之道“鱼喂虫必须清早,至晚令其食尽。

如有未尽者及缸底死虫,晚间打净。

夜间水静则鱼安,不然亦致鱼死之道。

”——《竹叶亭杂记》注释:古人饲养金鱼以鱼虫(水蚤)等活食为主,一般的做法是每天早上捞取鱼虫,漂洗之后投喂金鱼,投喂量不能过量,以晚上之前吃完为宜。

夜晚鱼缸中不能留有残饵,要打扫干净,为鱼儿提供一个安静,清洁的水环境。

“若一时不得鱼虫,或用鸡鸭血和白面晒干为细虫喂之,或用晒干鱼虫及淡金钩虾米为末饲之,皆可。

”——《竹叶亭杂记》注释:在捞不到鱼虫儿的季节,古人用鸡鸭血和白面晒干喂鱼,或者用晒干的鱼虫以及虾皮等碾成细沫喂鱼。

“一缸只可畜五六尾,鱼少则食,可常继,易大而肥。

”——《金鱼图谱》注释:一个鱼缸养5-6条鱼为佳,鱼密度低了吃食多,更容易养大养肥。

二、晾水之法凡换水,必先备水一缸晒之,晒两、三日乃可入鱼。

鱼最忌新冷水也。

水频换,则鱼褪色。

——《竹叶亭杂记》注释:凡是换水的方法,必须先准备一缸水,放在太阳下曝晒,曝晒两天、三天,才可以放鱼进去。

金鱼最忌讳新的冷水。

水频繁更换,则鱼体的颜色就容易褪色。

'水有生熟之分,晒过者为熟水,可以滋养鱼身。

晒水,将空盆上满向日看,面上起有浮皮,即系碱性,用旋子撇去,再起再撇,候凉便可用矣。

若老鱼,水微生尚可;新秧,必须熟水为妙。

'——《虫鱼雅集》注释:水有生水熟水的区别,经过阳光曝晒过的水就是熟水,用来养鱼可以滋养金鱼的身体。

晒水的方法,就是将空的鱼盆装满水敞口放在太阳底下曝晒,水面上就会起一层浮皮,这就是因为水的碱性的缘故,用鱼抄把这层浮皮撇去,如果再起,就再撇去,等水凉了便可以使用了。

流水养鱼是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生产方式

流水养鱼是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生产方式

流水养鱼是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生产方式。

流动的水能不断输入溶解氧和带出鱼类排泄物,使鱼类能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生长。

因此,可大幅度提高鱼类的放养密度,获得高产。

早在公元478-482年,中国杭州便建造了玉泉池,利用涌泉水常年蓄养青鱼、草鱼以供观赏。

明代年间,在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莲花山区域,已有农家利用小型流水养鱼。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水养鱼在全国以更快的速度和规模发展。

如广州市三元里利用灌渠水饲养草鱼、鲤和非鲫;四川省眉山县进行渠道金属网栏流水养鲤;乌鲁木齐市利用电厂余热水进行温流水饲养非鲫、鲤等。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依靠现代化工业技术和材料,在敞开式流水养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封闭循环式的流水养鱼新工艺。

鱼池排出的水经过滤、净化后再注入鱼池,循环使用,可解决水域受工业废水污染和水源紧缺地区与发展养鱼用水之间的矛盾。

敞开流水式是流水养鱼类型的一种形式,鱼池流出的水不再回收利用。

以水库、灌渠、河道、涌泉以及地热水、工厂余热水等为水源,依地形建筑鱼池,一般不用动力抽水。

敞开流水式又可分为常温流水养鱼和温流水养鱼。

常温流水养鱼,最简单的形式是在山区、丘陵区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的农家流水养鱼。

鱼池浅而小,面积3-30平方米,形状视地形而定,土堤或用卵石砌成,高1-1.4米。

池底大都铺沙,池上用物覆盖2/3,以防敌害及遮荫。

用竹或木槽作进、出水管,设在鱼池两端。

流速要求均匀,无死角,流量随季节而异。

饲养种类主要有草鱼、鲤、团头鲂或配养青鱼、鳊、鲮等。

这种养鱼方式占地少,设备简单,成本低,便于农户个体经营。

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流水养鱼池多采用混凝土结构,并在给水过程中采用跌水增氧、喷洒增氧或采用射流增氧泵。

鱼的产量与水的交换频率呈正比。

如在4立方米的池中饲养非鲫和草鱼,每增加池水交换频率一次,鱼产量相应增加7-9千克/(月·米3)。

池的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水流无死角,排污性能好。

海水养殖历史

海水养殖历史

海水养殖历史导语:海水养殖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产业,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还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水养殖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开。

第一部分:古代海水养殖的初现古代海水养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在中国古代养殖史上,鱼、虾、贝类等海产品被广泛养殖。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的水利工程已经相当发达,人们开始利用这些水利工程进行海水养殖。

首先是鱼类养殖,在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中,人们智慧地利用了江河湖泊的水流,将海鱼带入内陆,创造了一种人工水体,使鱼类得以存活和繁殖。

这种方法成为了古代海水养殖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是贝类养殖,贝类的养殖技术古代也非常发达。

人们在河道或海边建造了贝壳培育场,将贝壳放置其中,利用潮汐和水流的作用,促进贝壳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贝类资源,还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第二部分:近现代海水养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海水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近现代海水养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19世纪的初创期和20世纪的高速发展期。

19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海产品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始尝试用人工方法养殖海洋生物。

首先是鱼类养殖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人工池塘和网箱等设施进行养殖,成功地解决了鱼类的繁殖和生长问题。

这一时期,鱼类养殖技术得到了较大的突破,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形式之一。

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海水养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人们开始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大规模养殖海产,如虾、蟹、贝类等。

同时,人们也开始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海水养殖的可持续性。

这一时期,海水养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现代海水养殖的挑战与前景虽然现代海水养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大规模养殖导致了水质污染和底质沉积,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古法养金鱼

古法养金鱼

古法养金鱼盆水适合金鱼之程度约为四期。

盆水在第1、2天时,金鱼舒适,是为初期;第二、三、四、五、六、七天为中期,在此期间,金鱼特别舒适,也可以说精神最旺,进食最多、排便最透;第八、九......十四天为后期,金鱼精神正常,为“蹲鱼”之期;其后一两天为晚期,金鱼之动作较前呆滞,进食较少,排便亦较少,即应准备倒入新水(这里是指换入另一盆完全新水中)。

金鱼爱好者若能坚持勤工不辍,按要求操作,金鱼常能葆其最佳状态,不易羅病。

说说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a、盆水初期:新水、生水、含氧量高、激发鱼的活力。

但是此时金鱼需要一个适应阶段,身体机能未能全面激活,食量也未完全放开。

老手常提醒新手大换水、彻底换水后控食一两天,也就是这个原因。

b、盆水中期:熟水、活水、有自净力、含氧适当、金鱼精神旺盛,吃得多个头猛涨。

有些传统品种的当岁鱼,这个阶段维持时间过长,身体长得过快,会出现乱鳞。

c、盆水后期:老水、水色油亮粘稠、金鱼精神正常,食量正常(与前期相比较),个头长势趋缓,鳞片和其他发育缓慢的脏器加紧发育,着色变浓变厚,肥度增加,体格趋向紧凑。

d、盆水晚期:水过老、含氧降低、金鱼呆滞,这是需换盆的讯号。

e、文字我只摘录一小段,多了我打不过来,见谅。

在这个循环周期内,每天抽鱼便,撤掉部分盆水,兑入相当的新水,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f、从在盆水各期鱼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我们反过来是否可以根据鱼的状态来应正水处于哪个阶段呢?例如,鱼在表现呆滞的时候,我们是否该考虑一下,要不要多换点水了呢?在金鱼非常活跃,生长迅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少换点水,蹲蹲鱼呢?g、先进的设备为我们带来了水质调节的便利,但是,一直让水质长期处于一种状态,对金鱼的饲养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应该是不够完美!长期新水刺激长个,鱼的个头一定不小,但色衰鳞疏。

长期“蹲鱼”,鱼的个头又达不到规格。

利用设备做辅助,能不能调节不同的水质适应金鱼不同生长期的需要呢?动动脑筋,一定行!h、绿水和水质:清水养鱼,水质有新水、老水之分。

看古人如何养鱼!金鱼史料浅读(大苏打)

看古人如何养鱼!金鱼史料浅读(大苏打)

看古人如何养鱼!金鱼史料浅读(大苏打)金鱼史料浅读(一)(一)花镜花镜也称“秘传花镜”,是明末清初杭州人陈淏子(又名陈扶摇,自号西湖花隐翁)所撰,是一部介绍花草、禽鸟、兽类、鱼类和昆虫的专著。

作者在明亡之后不愿为官,退守居家收徒为业。

存世的《花镜》版本众多,有善成堂镌木刻本,日本花说堂重刻本,文德堂木刻本,锦章图书局石印本,大美书局铅印书,沈鹤记书局石印本,中华书局铅印本等,广为流传。

据考证花镜于康熙46年(1688)年首次刊印,当时作者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一生嗜好花草,“余生无所好,惟嗜书与花......快读之暇,即以课花为事”,为后人留下一份十分难得的史料。

养鳞介法江海汪洋,鳞介之属无穷,总非芳塘碧沼之美观。

姑取一二有色嘉鱼,任其穿萍戏藻;善鸣蛙鼓,听其朝吟暮噪,是水乡中一段活泼之趣,园林所不可少者也。

“鳞介”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在江海之中,鳞介种类众多,总比不上池沼中人工饲养的美观。

在池沼中点缀些颜色艳丽的佳鱼,榭漫芳塘,柳浪莲房,莺歌蛙鼓,曲曲层层皆可入画,现水乡之生趣,为园林不可或缺之组成。

当今金鱼作用何非如此,销量最大的,皆为园林景观使用,有鱼则水活,每一年数以亿计的“水花”,游入公园、城市、街道、厂矿…,成为亲水景观的点睛之笔。

金鱼鱼之名色极广,园池惟以金鱼为尚,青鱼、白鱼次之。

独鲤鱼、鲫鱼善能变化颜色,而金鲫更耐久可观。

前古无缸畜养,至宋始有以缸畜之者。

今多为人养玩,而鱼亦自成一种,直号曰金鱼矣。

大抵池沼中所畜有色之鱼,多鲤、鲫、青鱼之类。

有名金鱼,人皆贵重之。

不亵置于池中,惟石城以卖鱼为业者,多畜之池内,以广其生息。

但鱼近土则色不红鲜,必须缸畜,缸宜底尖口大者为良。

凡新缸未蓄水时,擦以生芋,则注水后便生苔而水活。

夏秋暑热时,须隔日一换水,则免不蒸死而易大。

鱼的品类很多,园林池塘里只以金鱼为最佳,青鱼、白鱼次之。

鲤鱼和鲫鱼都能变化颜色,鲫鱼的变色更耐久。

现在遗传基因研究证明,金鱼的祖先就是鲫鱼,然古人凭颜色变化的规律发现金鲫的颜色更耐久好看,达惊人暗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