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训练题库之14
古诗词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古诗词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下面是一个古诗词的节选,请根据上下文,选出最合适的一句来填写。
寒食生烟杨柳岸,杜鹃啼血湘江畔。
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青山绿水继续跳动C. 红颜白发互相悲伤D. 人生自古谁无死答案:A解析:寒食、杨柳、杜鹃、湘江等诗句中的描写,与“春花秋月何时了”最为符合,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之情。
二、下面是一首作者不详的古诗,请根据上下文,选出最合适的一句来填写。
青玉案前谁家子,十七八岁忍心儿。
A. 初恋的泪水曾洒过这里B. 那年青梅竹马的情思堪伤C. 高山流水思红颜,映日荷花别样鲜D. 谁无母夜叫门,是草萤还是萤答案:B解析:诗句中的“青玉案前”“子”和“忍心儿”等都是写青年少年的形象,与“那年青梅竹马的情思堪伤”最为吻合,表达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三、下面是一首杜甫的诗,请选出最合适的一句来填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A. 非关草泽无容客B. 出使持節振威翰C. 离亭宇照离宫,维扬州罗刹掉头冠D. 轩辕极,传圣绪,青冥梦觉曾无感。
答案:B解析:杜甫的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杜少府出使蜀州的情景,选项B“出使持節振威翰”恰当地表达了送别的主旨和祝愿。
四、下面是一首白居易的诗,请选出最合适的一句来填写。
——与太原汾阳龙王谢之有水仙辞见说良人我,即欲仙亦欲飞。
A. 红楼梦里才子佳人B.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C. 我自岂求王侯富贵D. 博古通今万卷书,雄图为与众人同答案:C解析: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了“我自岂求王侯富贵”的主旨,选项C 最为贴切。
五、下面是一首李白的诗,请选出最合适的一句来填写。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A.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B.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答案:D解析:李白的这首诗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为开头,选项D 与之最为契合,抒发了春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诗词赏析训练题与答案

诗词赏析训练题4.28目录一、《赤壁》训练题二、《归园田居》训练题三、《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训练题四、《行路难》训练题)五、《春望》训练题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训练题七、《饮酒(其五)》训练题八、《江城子密州出猎》训练题九、《渔家傲秋思》训练题十、《水调歌头》训练题十一、《渡荆门送别》训练题十二、《饮酒(其五)》训练题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训练题十四、《过零丁洋》训练题十五、《次北固山下》训练题十六、《归园田居(其三)》训练题十七、《春望》训练题十八、《观沧海》训练题十九、《归园田居(其三)》训练题二十、《武陵春》训练题二十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训练题二十二、《赤壁》训练题二十三、《水调歌头》训练题一、《赤壁》训练题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__ ____,后两句______,表现了_____ _________之气。
2、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案:1、兴感之由发议论感慨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这两句是说,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二、《归园田居》训练题1、诗中形象描绘一天农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世间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三、《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训练题1、这是古代诗中的名篇,“酬”的意思是。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首联中的“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分别交代了作者被贬的,和,在这两句中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
3.前四句基调是,后四句是。
4.两个典故各指什么?表达什么感情?5.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一)古诗词鉴赏考点:考点一文学常识填空考点二划分朗读节奏考点三词句理解与赏析考点四意境与画面描绘考点五主旨与情感把握考点六写作方法分析考点七体会语言特点三、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1.文学常识: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记忆。
熟练记忆古诗词作品的作者及其字、号、生活年代,作品风格等。
2.诗词朗读节奏划分法。
诗词句子一般可按意义或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时要兼顾意义,不可把表达完整意思的词语生硬地划分开。
阅读方法解密:①四言诗一般是“二二”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五言诗一般是“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七言诗还有很典型的“四三”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词句理解与赏析阅读方法解密:(1)理解词义、句意。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句子的含义。
(2)赏析词语。
①解释词语,中考侧重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应从词性、情感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
②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或作用。
③点出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怎样的情形等。
(3)赏析句子。
①准确指出句子用了何种手法:修辞的角度(如比喻、拟人、双关、夸张、对偶等),写景的角度(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结合语境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③点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给人怎样的启示、感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等。
【答题模板】运用……手法,形象生动(委婉含蓄)地描绘了……,抒发(揭示)了……的情感(哲理)。
4.意境与画面描绘阅读方法解密:(1)可景物特点概括法:首先要整体感知写景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从诗句中找出能突出表现所写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来概括。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4.“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8.“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0“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1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1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8.“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附:参考答案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关关和鸣的睢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文静美好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这四句诗以“雎鸠”相向和鸣起兴,引出男女相思之情,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溯洄从之”是指道着水流去追寻心上人。
用了重章叠句(或反复)的手有回环往复的美感,表现了主人公不畏道路艰难,对思念的姑娘执着追求的精神。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箱。
古诗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⑴这首诗歌中“湿”、“满”用得很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⑵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4分)过苏州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①暮亦行。
【注】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3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杂诗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1)这首诗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写出其中两种。
(4分)(2)颔联如何借月抒怀?(3分)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⑴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⑵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査慎行(清)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
“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
②缫,煮茧抽丝。
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②上秋帆远,白帝城③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谪居:贬官的地方。
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③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及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及答案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_________【参考答案】:12(1)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陆_________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答案:(1)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题集附答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考中,常常出现古诗词鉴赏题,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理解。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古诗词鉴赏,本文特准备了一套题集,并附有详细的答案解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每道题目,思考并作答。
答案解析部分会提供相应诗句的注解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之美。
题目一:《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目要求:1.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简要解释每句诗的意境和寓意。
答案解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唐代诗人。
2.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山河壮丽的美景。
而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寓意了人们对于追求更高远目标的向往和努力。
诗人通过叙述自然景色,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题目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目要求:1.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简要解释每句诗的意境和寓意。
答案解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之一。
2.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展现了诗人思乡之情。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投射在床前,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题目三:《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题目要求:1.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简要解释每句诗的意境和寓意。
答案解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唐代诗人之一。
2.这首诗通过描绘原野上的草木生长情景,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第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大自然生命循环的规律,草木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
第二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生命的意志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赏析训练题库之14《观书有感》
(原作、译文、作家作品、赏析、主题、训练题库)
预习、听讲、复习、考试,有此题库,还愁什么?
初中语文课内及附录的诗歌赏析训练,一网打尽!
七年级上册课后附录诗歌赏析训练题库(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编者:诺言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作家作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婺源(今属江西)人。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弄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在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然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2.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人要心灵澄澈,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识的心得体会。
3.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方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5.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A.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澈,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B.人们也用这两句话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C.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