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一)
2017中考语文复习要点语文文言实词一

2017中考语文复习要点:语文文言实词一2017中考语文复习要点:语文文言实词一初中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汇总(按音序排列)安教材中出现过的义项1、【虚词】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实词】安生,有“养”的意思。
(衣食所安,所安指的是用来使生命得以安稳的东西,即养生的东西)【助记】:安是房子下一个女,本义安全。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弱女子只有在房子里(家里)才是最有安全感的。
实词引申义的记忆方法:由此可以联系到生活安全那就是安定,衣食安全就是安逸,也就是生活有人供养、养活,出行安全就要放慢速度(危险路段常有慢行标志)。
等等。
安也是常用虚词之一,它的主要用法是疑问句的标志,或作为疑问副词表反问,相当于“岂”,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或作为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往往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就是沛公在哪里的意思。
)【知识来源】会意。
从“女”在“宀”(深屋)下,表示无危险。
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本义形容词:安定、安全、安稳;引申:形容词:缓慢(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就当是坐车。
)动词:使安定、使安全、使安稳;安排(使各种事情稳稳当当就是把事情安排好);存着……心,怀有(安着什么心)副词:怎么,相当于“岂”,表疑问,用于反问句。
代词:谁?什么?哪里?,均为疑问代词,也用于疑问句。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2017-中考-文言实词(共33张)

(二)名词作状语
一般来说,状语由 形容词、副词或介词短 语充当,名词是不能充当状语的,但在文言文 中,有些(yǒuxiē)每次用在谓语动词前起修饰限制 作用,这样名词就活用为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第25页,共33页。
(三)形容词作名词(míng cí)
吾与汝毕力平险。
况
• ①愿为市鞍马 • ②其一犬坐于前 •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 ④箬篷覆之
• ⑤乃丹书帛曰
第14页,共33页。
文言(wényán)实词做题方法指导
• 1.依据语境确认词义。文言文中的一次词多义,是非 常好普遍的现象。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等延 伸出来的,往往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 的意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朝”,在“朝 服衣冠”中是本义,读“zhāo ”,义为早晨,名词; 而在“皆朝于齐”中则引申为“朝拜”,动词,读 “cháo”;再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 “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读“cháo”。对
第17页,共33页。
题型示例: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见唐太宗,自陈尝在秦王 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 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 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 主,不得(bu de)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为!”赐 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距”,从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那么从音同或音近方面去
探求本字,想到“拒”就水到渠成了。 • (2)根据字形探求本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
绣”中的“被”,从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那么从字形相
近方面去探求,想到“披”就想通了。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附答案)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附答案)2017年中考文言文汇编(2017黑龙江绥化)(一)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1-14题。
(8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微斯人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可以一战。
B.而或长烟一空一鼓作气。
C.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D.或异二者之为或以为死,或以为王。
1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是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2分)(2017湖北荆州)7.【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导读: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2017年中考必须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为帮助同学学习掌握中考文言文实词,小编特地整理了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
1、比①比,《说文》“密也”。
本义,靠得很近。
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
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
⑤法律术语,同“例”。
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①“鄙,边邑也。
”“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
(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
(庸俗,浅陋。
)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⑥比较:鄙;敝3、兵①兵,《说文》“械也”。
军械、武器。
(本义,兵器、武器。
)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
战士或军队。
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
兵力(作战能力)4、病①病,《说文》“疾加也”。
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比较:病;疾5、察C①察,《说文》“复审也”。
“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
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
(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
(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
(日光下彻;穿透)7、乘①“乘,升也”。
2017年浙江新中考语文第一节 文言词语

宇轩图书
典型例题精析
考点知识点击
跟踪训练
2.文言虚词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 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 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 起语助作用的,如“也、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 有“之、其、而、以、于”等。初中阶段以考查文言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为主,淡化用法。重点在于理解“之”“其”“以” “而”“焉”“则”“然”“乃”“夫”“且”“固”“者” “所”“为”“哉”等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宇轩图书
典型例题精析
考点知识点击
跟踪训练
【注释】 ① 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 蜃: 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 苏 秦:战国纵横家。④ 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 讲学 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宇轩图书
典型例题精析
宇轩图书
文言虚词命题一般以客观题居多,并注意与课本中所 学文言虚词知识相结合。内容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 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②文言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③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 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宇轩图书
典型例题精析
考点知识点击
跟踪训练
宇轩图书
典型例题精析
①
师 救周,而 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 齐。 . . . 曰: “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 之齐?” 齐王曰:“ 寡人将寄径于 梁。” .
宇轩图书
典型例题精析
考点知识点击
跟踪训练
颜率曰: “ 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 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 “ 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 ” 王曰: “ 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 “臣窃为大 王忧之。 ”齐王曰: “ 子之数 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 .. “ 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 ” 齐王乃 . 止。 (选自《战国策》 ,有删改 ) 【注释】 ①颜率:人名。
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2017年中考必须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为帮助同学学习掌握中考文言文实词,小编特地整理了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
1、比①比,《说文》“密也”。
本义,靠得很近。
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
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
⑤法律术语,同“例”。
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①“鄙,边邑也。
”“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
②见识浅陋。
目光短浅③鄙夫;鄙人;鄙俚;鄙吝 ? ? ?④鄙薄;鄙弃;鄙夷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 ? ? ? ?⑥比较:鄙;敝3、兵①兵,《说文》“械也”。
军械、武器。
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
战士或军队。
? ?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兵连祸结;兵不厌诈。
兵力4、病①病,《说文》“疾加也”。
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比较:病;疾5、察 C①察,《说文》“复审也”。
“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
? ? 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
7、乘①“乘,升也”。
登车、坐车。
? ? ? ?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
? ? ? ④欺凌,欺压。
⑤追逐 ? ? ? ? ? ? ? ? ? ? ? ? ? ? ⑥计量,计算。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1.【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表示尊敬,请允许我)③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询问,追究)2.【故】①既克,公问其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以数谏故(原因,缘故)②故不为苟得也//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使人问之(故意,特意)3.【从】①民弗从也(动词,听从,服从)②战则请从//隶而从者//余之从师(动词,跟随)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乡之先达(介词,自,向)4.【加】①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添加,戴上 )5.【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6.【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③野芳发而幽香(开放;)④黄发垂髫(头发;)⑤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7.【国】①去国怀乡(国都)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③等死,死国可乎(国家)8.【拂】①行拂乱其所为(不顺)②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③参差披拂(飘荡,拂动)9.【将】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②项燕为楚将//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将领)③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上使外将兵(率领)①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②士卒多为用者。
(士兵)③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贤士)11.【遗】①以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遗留,动词。
)②以遗(wèi)陛下。
(给予,动词)12.【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②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13.【所】①有所广益。
//司命之所属(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
)②优劣得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名词,地方,处所)14.【效】①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奏效,有效果,动词。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责任,名词)15.【益】①有所广益//斟酌损益(好处)②不治将益深(更加)③曾益其所不能(增加)16.【得】①二者不可得兼//孟尝君能得士(得到、获得)②故不为苟得也//得其船//便得一山(得到、获得)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能够,可以)17.【志】①寻向所志(标记)②处处志之(做标记)③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志向)18.【曾】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一)本文是关于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一),感谢您的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一) 1.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稳的,安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
养生,享受。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本(běn)
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3.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
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
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比起。
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