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引论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经典文献 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经典文献读书笔记一、引言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变异现象。
在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经典文献则是研究者深入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经典文献为基础,对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二、经典文献1. William Labov的《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纽约市英语社会分层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纽约市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进行语言调查和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该文献被认为是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的开山之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 Penelope Eckert和Sally McConnell-Ginet的《Language and Gender》这部经典文献主要探讨了语言和性别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揭示了在不同语境下,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该文献为社会语言学中的性别变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
3. John Baugh的《Linguistic Profiling as a Challenge to the Assumptions of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语言在种族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变异。
作者通过对不同种族和社会地位的人群进行语言调查和研究,揭示了在不同社会语境下语言的歧视和分化现象。
该文献为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经典文献对于当前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经典文献可以深入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证数据,有助于我们对社会语言学变异现象的本质和特点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语言学读书笔记

语言学读书笔记【篇一: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汉语言文学邝云梅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
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
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
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
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
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徐君善从语言史研究的观点出发,有理由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折衷主义思想的直接产物。
最能体现这种折衷主义思想的,则是社会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应用型特征。
这一特征,充分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新兴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
因此,当我们面向新世纪,展望语言学发展之时,有必要对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特征做一研讨,旨在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流派。
它不是源于一个理论构造的种子,而是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蔓生出来。
由于这一特定的学术背景,社会语言学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门户之见,而以其宽厚的学术胸怀,包容了来自各种不同学术背景与传统的研究者。
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派与折衷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潜势成为现实中的可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语言学才体现出理论模式多样性、研究方法随机性、研究群体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驳杂性的学科特征。
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回顾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开拓者身上,即可见到这一点。
北美学派的几位首领人物鲍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人,有的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具体使用现象,有的从文化传统与语言结构的关联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异军突起这一事实本身,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语言问题持续的关注,以及语言学内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渴望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这一特色,导致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的多样性。
研究方法的随机性,是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特色的另一种体现。
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科内部对于研究方法改良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有迹象表明,程式化的变体研究和定量的实证研究,并不一定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语言、文化、社会,以及说话人心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五篇范例)

社会语言学(五篇范例)第一篇: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新谈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一些流行语跳出网络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在电视上报纸中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网络新词随时随地可见,它紧跟着社会热点,贴切地融入人们的语言里,迎合了当下“草根”一代,身后跟着众多的粉丝。
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内容,流行语同时也对社会媒体和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和冲击。
如同网络一样,依附于它的网络语言亦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甚至一些低俗的内容。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流行语,给予正确的认识[1]和适当的引导。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词正确认识对媒体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国际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渐受到欢迎。
网络交际与以往我们交际的方式不同的是,它完全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真因为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流方式正在全球风靡。
随着QQ、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等网络载体的出现,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与之相应出现的网络流行词也极大地影响着信息时代中的人们的生活。
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不论是生活、工作、娱乐的脚步都大大加快了。
高效率的追求让我们电脑上的输入速度不得不也跟着变换。
为了高速度的输入,人们逐渐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了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于是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就这样出现了。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网络文化。
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因特网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来源及其广泛,大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到形象效果等等。
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意文字或俗称的“火星文”,而且又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有地方特色的因特网语言。
社会语言学总结

社会语言学总结1.定义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
(费什曼Fishman,1972)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
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杨永林,2001)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祝畹瑾2.学科性质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
第一章 社会语言学导论

三、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
1、汉语方言学的性质和特点 汉语方言学史可分为传统方言学和现代方言学两大阶段。 汉语方言学始于扬雄《方言》,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其 中传统方言学经历的年代最长,长达近2000年,其特点是 从文献研究方言,其主要目的是为解释经典服务。现代语 言学时期也已有80来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将从西方输入 的现代方言学与中国传统音韵学相结合,而两者的结合是 非常成功的。现代汉语方言学发端于赵元任的《现代吴语 的研究》中国现代方言学是在西方描写方言学的直接影响 下诞生发展的。现代方言学的研究正在进入社会语言学的 新阶段,社会语言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从欧美引 进的,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大不相同, 所以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应该自有特色。
乔姆斯基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 创建人N.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第 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 着这种学说的诞生。其研究对象是 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 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 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 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 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 现。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 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 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例如 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 学会语言。
索绪尔认为社会语言学属于外部语言学, 把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等与语言结合起 来研究,他企图从人类学,社会学,心 理学等社会学科来研究语言
社会语言学是外部语言学,优先研究言 语而不是语言。
二、社会语言学与唯理语法、生成 语法
唯理语法。《普世唯理语法》
生成语法。也称转换-生成语法。
语习得引论读书笔记

二.主要研究成果Chapter 3. The linguistics of SLAⅠ. The nature of languageⅡ. Early approaches to SLA1.Contrastive Analysis (CA)1). as a beginning of the survey:aspects of its procedures are still incorporated in more recentapproaches.It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of L1 on L2 (Chomsky)2). CA: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LA which involves predicting andexplaining learner problems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L1 and L2 to determin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ased on idealized linguistic structures attributed to native speakers of L1 and L2)3). influenced by Structuralism and Behaviorism.4). Goal of CA was primarily pedagogical in nature: to increaseefficiency in L2 teaching and testing.5). Process:Describing L1 and L2 at different levelAnalyzing comparable segment of the language for elements that may Types of interference Examplessame form and meaning; different distribution la s paloma s blanca s (Spanish) the white dove ssame meaning; different form kittie s 小猫们same meaning;different form and distribution water (n. v.)水(名)different form;partial overlap in meaning leg腿,蹄,下肢similar form; different meaning asistir (Spanish “to attend”) assist (English “to help”)Cannot explain 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learning (how learners know more than they’ve heard and been taught)Not always validated by evidence from actual learner errors. Stimulated the preparation of comparative grammarIts analytic procedures have been usefully applied to descriptive studies and to translation2.Error analysis (EA)1). EA: the firs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LA which includes aninternal focus on learner’s creative ability to construct language.(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actual learner errors in L2)2). CA→EAPredictions by CA not always correct; many real learner errors are not transferred from L1Focus on surface-level forms and patterns→underlying rulesBehaviorism→mentalism (emphasis on the innate capacity)Teaching concerns as motivation↓3). Procedures for analyzing learner errors:Collection of a sample of learner languageIdentification of errorsDescription of errorsExplanation of errorsEvaluation of errors4). ShortcomingsAmbiguity in classificationLack of positive dataPotential for avoidance3.Interlanguage (IL)1). IL refers to the intermediate states (interim grammars) of alearner’s language as it moves toward the target L2.2). Characteristics:SystematicDynamicVariableReduced system, both in form and function3). Differences between SLA and L1 acquisition by childrenLanguage transfer from L1 to L2Transfer of training, or how the L2 is taughtStrategies of 2nd language learning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linguistic materials4). L1 as fossilization for L2 learners:Fossilization: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y’ll cease their IL development in some respects before they reach target language norms, in spite of continuing L2 input and passage time.Relates to: the age of learning; social identity; communicative need.4.Morpheme order studies1). Refers to: an important Q in the study of SLA, whether there isa natural order (or universal sequence) in the grammaticaldevelopment of L2 learners.2). Inflection: it adds one or more units of meaning to the base formof a word, to give it a more specific meaning. (plural nouns, past tense etc.)3). The order of morpheme acquisition reported was similar in L1 and L2It supports an Identity Hypothesis (L1=L2): that processes involved in L1 and L2 acquisition are the same.4). The concept of natural order remains very important forunderstanding SLA. (both from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 5.Monitor model1). One of the last of the early approaches which has an internal focusin the Monitor Model.(Stephen Krashen)2). It explicitly and essentially adopts the notion of a 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 (LAD) (Chomsky used for children’s innate knowledge of language)3). Krashen’s approach: 5 hypotheses6.Consensus:1). What is being acquired in SLA is a “rule0governed” languagesystems2). How SLA take place involves creative mental processes.3). Why some learners are more (less) successful in SLA than othersrelates primarily to the age of the learner.Ⅲ. Universal Grammar (UG)1.UG (Chomsky): what all languages have in common.1). Two important conceptslinguistic competence (speaker-hearers’underlying knowledge of language) needs to be accounted for LAsuch knowledge of language > what could be learned from the input.(the logic problem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poverty-of-the stimulus argument)2). The nature of speaker-hearers’competence in native language canbe explained only by innate knowledge that human genetically endowed with.3). The innate knowledge is in the language facultyLanguage faculty: a component of the human mind, physically represented in the brain and part of the biological endowment of the species.2.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1). With Chomsky’s reconceptualization of UG in the Principles andParameters framework [often called the Government and Binding (GB) model] and the subsequent introduction of the Minimalist program, there came a new idea about the acquisition process.2). UG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as a set of principles which areproperties of all languages in the world.Some of these principles contain parameters3). What is acquired in L1 acquisition (not UG itself):LA includes a process of selecting among the limited parametric options in UG that match the settings which are encountered in linguistic input.4). How acquisition occurs for children:natural; instinctive; internal to the cognitive system5). Why some learners are more successful:Irrelevant with L1 acquisition, for all native speakers attain essentially the same final state. (For SLA,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social context matters)States UG SLAInitial state Make parametricchoices that areappropriate for L1(Guided by UG)L1 transferNature anddevelopment ofinterlanguageFinal state Native language;same Why more successful relevant to L2:The degree of access to UGRelationships betweenL1&L2 →differentialtransfer or interferenceL2 input qualityDegree of perceptionDegree of specificationfor lexical featuresⅣ. Functional approaches1.Functional approach1).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Functionalism2).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SLAFocus on the use of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s (performance) and underlying knowledge (competence)Assumption: purpose of language is communication; LA and SLA require communicative useConcern about the sentence, discourse structure, how language is used in interaction; include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beyond languageSystemic linguistics Systemic linguistics is a model for analyzing language in terms of the interrelated systems of choice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expressing meaning.“language acquisition needs to be seen as the mastery of linguistic functions”2). What language learners acquire: meaning potential3). Process of acquisition:mastering certain basic functions of languagedeveloping a meaning potential for each4). pragmatic functions development in L1 acquisition:instrumental→regulatory→interactional→personal→heuristic→ imagination→ representational5). linguistic structures: directly reflections of the functions thatlanguage serves; related to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needs2.Functional Typology1).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ide range of the world’slanguage2). Goal: to describe pattern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languages; to determine which types and patterns occur more/less frequently or are universal in distribution.3). Application: why some L2 constructions are more/less difficultthan others for L2 learners to acquire; for the selectivety of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r transfer4). important concept: markedness (deals with whether any specificfeature of language is marked or unmarked)Feature in L2PredictionFeature inL1Marked Unmarked (common)L2 feature will be easy to learnL1 feature will not transfer toL2Unmarked Marked L1 feature will transfer to L2In SLA, unmarked elements are easier to master than marked ones.6). Compared with CA:Functional typology goes beyond the surface-level structural (CA) to more abstract patterns, principles and constraints;the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7). implications:some aspects of some languages are more difficultwhy some types and patterns of features are more/less frequent in native and 2nd language (factors: perceptual salience, eas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physical constraints, communicative needs) 3.Function-to-form mapping1). Basic concept: L1 and L2 acquisition involves a process ofgrammaticalization.2). Grammaticalization: a grammatical function is first conveyed byshared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inferencing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discourse, then by a lexical word, and only later by a grammatical marker.Driven by: communicative need and use.Related to :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icient cognitive process3). Pragmatic mode: a style of expressing meaning which relies more on context.Syntactic mode: a style which relies more on formal grammatical element4). According to function-to-mapping approach, LA importantlyinvolves developing linguistic forms to fulfill semantic or pragmatic functions.rmation organization1). Focus on: utterance structure (the way learners put their wordstogether.)2). Includes:describing the structures of interlanguage (learner varieties)discovering what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guide learners’production at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analyzing how these principle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3).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ESF) projectdevelopmental levels: in this study, no matter what their L1 and L2, the learners go through a remarkably similar sequence of development in their interlanguage.organizing principles:*there is a limited set of principles (phrasal constraints;semantic constraints; pragmatic constraints) which learnersmake use of for organizing information.*Individual variation: how the principles apply in their L1 and influence the interlanguage use.。
社会语言学绪论

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其基本涵义是:从 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 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 言演变。 二是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 其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 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 发展的过程。 两者的研究方向不同,简而言之,前者从 社会研究语言,后者从语言研究社会。
第四: 实地调查的方法不同。方言学是一人一地 调查。社会语言学是多阶层多人次的随机 抽样调查。
第五: 方言学重视农村地区方言的调查,方言区 是根据语言特征划分出来的单位。 社会语言学致力于调查大中城市或城镇的 方言。言语社区是根据语言阶层特征、交 往密度、自我认同划分出来的单位。
第六: 方言学几乎不研究语言规划,而“语言地 位、语言标准、语言规划”等问题却是社 会语言学的重要课题。
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对具体环境及对说话 人态度转变的标志和象征,是调整角色 关系的重要手段。 例如: 我的亲爱的唐小姐——你的极虔诚的方 鸿渐 (《围城》)
语言态度
语言本身无所谓优劣与好坏。 语言的好和差是人们附加在语言上的态度,反映出人 们的某种价值观。 例如: 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楚人许行向滕文公游说, 主张回到他们向往的初民社会。孟子知道后斥责许行, 说他是“南蛮鴂舌之人”。 南蛮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贬称,“鴂”是伯劳鸟。孟 子的意思是说许行这个人说话像鸟叫,不知道说的是 些什么。他的语言态度是很明显的。 2、有些上海人对外地方言持鄙视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语言学引论》读书笔记
01090707张弘弛
社会是为了某个或某些目的聚集在一起的人的群体,语言就是某一社会的成员所说的话。
语言的语言的定义是以社会为参照的。
第一章: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科学,但不是社会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的机械汇总。
社会语言学的两种研究方向是宏观的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的社会语言学,其区别在于把重心放在语言上还是在社会上。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对资料收集和分析有严格要求,定量研究要满足统计需要,但是语言相关结论通常不是定量而是定性的。
第二章:变体在语言研究中非常有用,其中立性使其有很强的普适性。
语言和方言作为术语本质上是模糊相对的,社会历史因素决定其地位。
两者通常与全市和等同有关,实际使用中无法从语言角度解释。
第三章:介绍了两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类型: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
通过对其的观察我们能了解语言起源和变化的过程,观察到人们利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形成新的认同的过程。
第四章:介绍了语码,以此为分析单位,若两种语码的社会功能有很大差别,就出现了双层语言现象,双语是指个人有使用不同语码的能力。
双言和双语并不是泾渭分明。
多语码社会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
第五章: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析单位。
但包括两个组成部分:语言和群体,语言和群体本身都是复杂的没有定论的相对概念。
城市语言和社会群体的复杂性是的言语社区这一理论的应用更加困难。
言语社区在现实中有无线可能和交叉性,认同对判断言语社区也有重要作用。
米尔罗伊等人主张以社会网络为单位研究,但在非城市领域研究有局限性,普特拉认为“言语能力库”比群体更加适合作为分析单位,语言选择所引起的社会联系取决于某些语言特征的质量。
第六章:方言地理学是最传统的地域变异研究。
语言变项是基本研究工具,考察其社会年龄性别阶层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七章: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变异研究成果。
第八章:传统观点认为我们只能看到变化的结果。
变异和变化是不同的,变化有固定方向,是线性的,变化能通过空间扩散。
时间对语言变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第九章:沃尔夫认为很大程度上问话是由语言决定的,一些关于不同文化的词汇、句法等方面的语言材料能够为沃尔夫假说提供支持。
哈德森认为罗什提出的原型理论能很好的应用于社会语言学中,用于研究语言使用的典型人物和情景。
第十章:民族志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民族志是以自认环境下对人的群体行为所做的第一手观察为基础的。
调查组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汇报。
观察和了解不同的群体如何使用语言可以看到语言可以看到语言在维持人们互相合作中的功能体现。
第十一章:实际交际中必须做出选择,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称呼语和命名术语、礼貌标记。
人们命名和称呼他人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称谓头衔、姓、,名的方式及其组合在不同文化里有很大区别。
第十二章:会话与行动是从功能的角度分析语言的使用,介绍了奥斯丁、塞尔的语言功能理论,格莱斯合作原则,和会话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第十三章:讲述语言的结构词汇使用方法等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章:权势和等同在语言中的另一个体现是很多人认为某些语言是有缺陷的。
虽然语言学家声称所有语言都是平等的,但在实际中,绝大多数人的语言观都是有倾向性的。
第十五章: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语言规划政策。
语言规划按照其内同分为语言地位规划和语料库规划,即改变某种变体相对于其他变体的地位或者在变体内部进行规划。
第十六章:对全书的简要总结。
强调了语言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提出了交际能力对社会语言研究的重要性,而精心与此相关的种种研究需要我们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最应该避免意识形态干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