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设计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DOC)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的热潮。
1979年Cashdolla研制成功了3波长高温计,在1.8,1.9及1.0 三种波长下测量火焰及爆炸粉尘的温度,测量上限可至2000K,同时可换用滤光片方法形成4波长及6波长高温计。同年Svet等研制成4波长高温计用以测量物体表面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300~3000K。Lyzenga和Ahrens于同年推出了6波长的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硅光电二极管作和0.48~0.8 波长范围内的检测元件,用以测量冲击波后的物体的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4000~8000K,精度可至20%。
六十年代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外测温仪。我国最早开发应用的是红外光电测温仪,它相当于一个自动光国的红外测温仪采用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工作原理,由反射式、折射式或干涉式光学系统收集被测物发出的红外辐射,经滤光片选取一定波长范围的辐射,射入红外探测器,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经过放大,线性化处理后送入数字电压表显示被测物体的温度。并且陆续生产了小目标、远距离、适合工业生产特点的测温仪器,如西光IRT-1200D型、HCW-III型、HCW- V型;YHCW-9400型;WHD4015型(双瞄准,目标直径为40mm时,测距可达15m)、WFHX330型(光学瞄准,目标直径为50mm,测距可达30m)。
1981年,Gardner及Jones等研制成了6波长高温计,工作波长为0.75~1.65 ,测温范围为1000~1600K,精度为1%。
1982年欧共体Babelot及美国Hoch等人继续研究多波长高温计,并研制成6波长高温计,采用光导纤维束分光,硅光电二极管,用于材料热物性的快速动态测量,在 5000K时分辨率为5K,并拟向10000K方向继续发展。同年Cashdollar在3色高温计基础上推出了6波长高温计,用于测量粉尘爆炸过程中粉尘粒子及气体的温度,使用PbSe探测器,6个工作波长分别为:1.57,2.30,3.84,4.42,4.57,5 。
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检测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检测方案的设计与实现体温检测是当前疫情防控的一项重要措施,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检测方案具有快速、非接触、准确等优势,能够提高体温检测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检测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方案1.硬件选型:选用高精度的红外传感器和温度计,确保测温准确度。
同时,考虑到使用场景的特殊性,需要选择适合的封装形式和材质,保证设备的耐用性和易读性。
2.测温算法:研究并选择合适的测温算法,包括红外温度补偿、热辐射差异补偿、环境噪声过滤等,以提高准确性和稳定性。
可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测温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进一步提升测温的精度。
3.设备布置:根据使用场景的需求,设计合理的设备布置方案。
考虑到人员流动性,建议在通道入口或出口处设置检测设备,以便对人群进行高效的体温检测。
4.用户交互界面:设计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包括显示屏幕和报警装置。
通过可视化的界面,显示测温结果,并设置合理的警戒温度范围。
当检测到异常体温时,及时发出声音或光提示,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筛查和处理。
5.数据存储与传输:考虑到数据的隐私性和保密性,设计合理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方案。
可选择本地存储或云端存储方式,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加密传输,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二、实现过程1.采购设备:根据设计方案,选购所需的红外传感器、温度计、显示屏幕和报警装置等硬件设备。
确保设备的质量和稳定性,以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软件开发:根据测温算法的选择,进行相应的软件开发和编码工作。
通过编程语言,实现测温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及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开发。
3.设备组装:将所采购的硬件设备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组装。
确保设备的外观整洁、结构稳固,并测试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4.设备调试:对已组装的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包括传感器的校准、温度计的测试、测温算法的验证等。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测温的精度。
5.设备安装:根据设备布置方案,将已调试的设备安装到指定的位置。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DOC

1982年欧共体Babelot及美国Hoch等人继续研究多波长高温计,并研制成6波长高温计,采用光导纤维束分光,硅光电二极管,用于材料热物性的快速动态测量,在 5000K时分辨率为5K,并拟向10000K方向继续发展.同年Cashdollar在3色高温计基础上推出了6波长高温计,用于测量粉尘爆炸过程中粉尘粒子及气体的温度,使用PbSe探测器,6个工作波长分别为:1。57,2.30,3.84,4.42,4。57,5 .
9.曾强.舒芳誉.李清华.红外测温仪—工作原理及误差分析。传感器世界2007.02 32—35
10。侯关士 李缙海 基于因特网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微机应用 2011,22(3);134-—137
11.李志强.黄顺。张卫华.杜秀伟.基于TPS434的红外传感测温仪的设计。现代电子技术2007.12 6-7
4.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红外传感器的出现以及高性能单片机的不断推出,使得红外测温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制作的红外体温计具有非接触、响应速度快、利于环保等优点,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必然会取代水银温度计成为人们的首选产品。
在欧美,热释电耳道式测温仪已成功用于体温测量,1991年后基本已经普及.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2003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王树铎教授研制的“非接触、口腔式红外线电子体温仪”才获得专利授权.在此之前,完全不与人体接触、又满足医疗测量精度的要求的体温计,还没有面世。
1984年北京武汉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3波长HDW-1型红外测温仪。1988年北京联大提出了多光潜温度自动检测法。1989年王瑞才研制成功4波长高温计并应用于电弧加热下烧蚀材料的温度测量。但都没有应用多波长测温理论中的数据拟合法,而还只是停留在比色、单色高温计处理思想上,多个通道数据只是为了相互校验.
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体温监测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监测方案则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本文将会针对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监测方案进行设计与实施,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和注意事项。
1. 方案设计1.1 选择合适的红外线测温设备在选择红外线测温设备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准确性:确保设备具备高准确性的测量功能,能够精确测量人体温度。
- 快速性:设备应具备较短的测量时间,以方便大规模测温。
- 距离要求: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选择测温距离适当的设备,以确保安全和准确性。
1.2 制定体温监测流程制定体温监测流程是确保整个体温监测方案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体温监测流程示例:- 确保所有参与体温监测的人员都处于适当的测量距离范围内。
- 操作人员准备好红外线测温设备,并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 操作人员将红外线测温设备对准被测者的额头,并触发测量。
- 设备显示体温结果,并存储数据(如需要)。
- 清洁设备,以备下次使用。
2. 实施方案2.1 提供良好的测温环境为确保测温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提供一个稳定的测温环境。
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 温度稳定:确保测温环境的温度相对稳定,避免温度波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光线控制:创造一个较为暗淡的环境,以减少外界光线对测温结果的干扰。
- 距离合适:对于不同设备,需要了解其适宜的测温距离,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2 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体温监测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对红外线测温设备的正确操作非常重要。
应进行相关操作培训,培养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判断能力,包括以下内容:- 设备操作:向操作人员介绍设备的使用方法、开机和关机步骤以及测温时应注意的事项。
- 数据记录:指导操作人员记录测温结果,并妥善保存和管理这些数据。
- 设备维护:培训操作人员定期检查和清洁设备,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2.3 数据分析和管理体温监测方案的设计不仅仅是测量体温,还需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以便更好地掌握整体情况。
基于红外线测温的无接触体温监测方案设计

基于红外线测温的无接触体温监测方案设计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人们对于体温监测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而无接触式红外线测温技术由于不需要接触人体,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成为当前常用的体温监测手段。
本文将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设计一种无接触体温监测方案。
一、方案概述本方案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采用非接触式测温方式,实现快速高效的体温监测。
方案主要包括红外线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
二、红外线传感器选择红外线传感器是整个方案的核心部分,负责测量人体的红外辐射。
在选择红外线传感器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精度:传感器的测温精度需达到±0.2°C以内,确保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2. 响应时间: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应尽量快,以实现快速无接触测温。
3. 反应波段:选择适合人体体温测量的红外线波段,一般在8-14μm之间。
4. 可靠性:传感器的质量和稳定性要有保证,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
三、信号处理模块设计信号处理模块负责将红外线传感器测得的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温度计算。
在设计信号处理模块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转换: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一般采用模数转换芯片完成。
2. 温度计算:根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值,结合校准数据,进行温度计算。
可以采用线性关系或者多项式拟合等方式来实现。
3. 数据处理:对温度数据进行滤波平均处理,提高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 数据传输: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传输方式发送给显示模块或其他设备。
四、显示模块设计显示模块负责接收处理模块传输过来的数据,并进行显示。
显示模块应具备以下特点:1. 实时性:显示模块能够实时显示体温结果,降低误差和延迟。
2. 易读性:显示模块应设计简洁明了的界面,提供清晰可读的体温数据。
3. 警报功能:当体温超过预设阈值时,显示模块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
4. 数据存储:显示模块可选添加存储功能,将测量数据保存,以便后续分析和追溯。
人体红外测温系统设计

人体红外测温系统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强。
在这个背景下,人体红外测温系统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温度测量方式,以其快速、准确、安全的特点,逐渐在医疗、公共安全、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人体红外测温系统的设计原理、技术实现和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人体红外测温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人体红外辐射的特性以及红外测温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人体红外测温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算法优化等方面。
还将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测温精度、稳定性、响应时间等指标的分析和测试。
本文将对人体红外测温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和发展潜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提高人体红外测温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效果,为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研究者和从业者对人体红外测温系统的兴趣和关注,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红外测温技术原理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温度测量技术,其基本原理基于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与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辐射,这种辐射的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有直接关系。
红外测温仪通过接收并测量目标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然后根据特定的算法将辐射强度转换为温度值,从而实现对物体温度的测量。
红外测温技术的核心在于红外辐射与温度之间的转换关系。
根据普朗克辐射定律,黑体在任意温度下,其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向各个方向辐射出的总能量与黑体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红外测温仪通常采用黑体辐射定律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测量目标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强度,再结合目标物体的发射率(即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与相同温度下黑体发射的红外辐射之比),经过计算得到物体的真实温度。
红外测温技术具有测量速度快、非接触、测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在医疗、工业、安全监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医疗体温检测方案设计与改进

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医疗体温检测方案设计与改进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爆发,人们对于体温检测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
红外线测温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测温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等需要进行体温检测的场景。
本文将介绍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医疗体温检测方案的设计及其改进措施。
1. 设计方案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医疗体温检测方案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
硬件设备:1.1 红外线测温仪: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红外线测温仪,确保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具备快速测温的能力,以提高体温检测的效率。
1.2 显示屏:将测温结果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方便用户读取数据。
1.3 报警装置:采用声音或光线等方式,当测温结果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处理。
软件系统:1.4 数据记录与分析:通过软件系统将测温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后期对异常体温进行追踪和分析。
同时,可以提供数据导出功能,方便医疗机构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
1.5 阈值设定:设置测温结果正常范围的阈值,当测温结果超过设定范围时,自动触发警报装置,通过提醒相关人员进行确认和处理。
1.6 安全保障措施:加密存储测温数据、限制非授权人员进行操作、保护用户隐私等。
2. 改进措施为了进一步提升基于红外线测温技术的医疗体温检测方案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2.1 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体温测量数据进行训练,建立起更准确的体温测量模型。
这样可以提高体温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减少误报率和漏报率,增强方案的可靠性。
2.2 多点测温方式传统的红外线测温仪通常采用单点测温方式,容易受到温度环境差异的影响,从而造成测温结果的偏差。
改进方案可以采用多点测温方式,通过多个测温点的平均值来得出更准确的体温测量结果。
2.3 自动化与智能化在方案设计中,可以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实现测温结果的自动记录、分析和报警。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103中国设备工程C h i n a P l a n t E n g i n e e r i ng中国设备工程 2020.09 (下)目前,在一般的医疗救治中,人体温度测量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水银体温计、电子温度计或红外体温枪,众所周知,采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耗时较长,大大减缓了诊治的效率。
而现在应用较广泛的是电子体温计,这种仪器测量更加准确,测用时更短,并且成本和价格低,但是,避免不了的是需要人体接触。
而拥有非接触式的人体测温技术的是红外测温,这种办法不但测量精度更加准确、速度更快,并且还能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人群体温检测,因此,该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1 装置设计框架(1)硬件设计框架。
本设计中该装置主要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红外线接收电路的设计;二是用户界面模块的设计,其中包括数据显示需要用到的OLED 液晶屏,SYN6288语音播报模块和报警功能涉及的电路等。
控制芯片选择的是型号为STC15F2K60S2的单片机,电源模块由两块LM1596S 芯片组成的电路,分别为STC15F2K60S2单片机和各个模块提供5V 或者3.3V 稳定直流电源。
红外测温模块采用MLX90614芯片搭建电路,单片机向MLX90614芯片发送数据,启动人体温度检测,经过内部集成芯片处理,向主控芯片输出数字信号。
显示装置选择的是4个引脚的0.96寸OLED 液晶显示屏,语音播报模块采用SYN6288芯片和其他电阻电容搭建的电路,这两种模块在通讯方式上分别采用IIC 通讯协议和串口通讯协议,实现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准确控制。
总体设计路线是通过红外测温模块采集数据,经过处理后把数字信号传送至STC15F2K60S2单片机,经过芯片对数据计算和判断,将数据结果经过IIC 通信和串口(UART)通信分别发送至OLED 液晶显示屏和SYN6288语音播报模块,同时,如果判断出温度不在正常范围以内,则引发蜂鸣器和指示灯报警。
(2)软件设计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红外测温作为一门新技术和新方法,它的出现是红外技术的发展结果。
红外技
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输、转换、探测并付诸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体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观察人体机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是
标准化较强、测量也较为方便的一种生理信号。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
设备越来越显示出其向高集成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水银体温计虽然价
格便宜但也有很多弊端比如要通过刻度值来判断温度高低有时因为光线较暗
使观察者难以准确判断及测量等待时间长等[2]。
甚至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其特征是体温的异常但是在公共场所例如车站商场酒店以及娱乐场所等
检测人体体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采用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计就可以减少交
叉感染。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的现状
首先红外测温仪的研究己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近20年来非接触红外测
温仪在技术上得到迅速发展性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品种不断增多适用
范围也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
60年代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外测温仪
1990年以后又陆续生产小目标远距离适合电业生产特点的测温仪器如西光
IRT-1200D型IRT-3060D型IRT-3000A型IRT-400G型HCW-V A型DHS-200
型WFHX330型(光学瞄准测温距离可达30m)美国雷泰公司生产的ST系列
MX系列MX6系列3i系列测温仪德国HEITRONICS公司的KT19系列
KT15D系列KT12系列等也有较广泛的应用[6]。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红外测温仪生产商是美国的FLUKE公司其产品包括
便携式在线式和扫描式三大类数百多个品种测温范围从-50℃-6000℃不等占有了世界上30%以上的销售份额。
我国红外测温仪的生产单位有西安北方光电
有限公司中科院自动化所西安沃尔仪器公司等但不仅产品的种类较少而且从精度或读数的重复一致性方面均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7]。
正因为红外语音体温计在医疗卫生方面有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
外科学家一直对其非常重视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同类体温计已经面世。
例如国内的红外体温监测仪这是非典时期在我国出现的一类特殊的非接触体温测量设备。
其重点是为了排查那些体温过高的人群这类仪器的共同特点是用在公共场所以测量人的额头温度为主。
例如由清华紫光公司研制LH-Bl悬挂式自动扫描红外体温检测仪它主要通过测温探头的转动完成对额头温度的测量由沈阳科仪公司等研制的KHC-DGI型快速红外测温仪它的探头采用固定的方式在被测人行进的过程中捕捉其额头温度信息[8]。
而在国外美国从6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把鼓膜温度作为核心温度的标准。
近年来以美国为中心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红外辐射式耳温计。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鼓膜温度的温度计通过红外导波管将主要由鼓膜发射的红外辐射能传送到热电堆等热探测器将红外辐射能量转换为电能后进行电信号处理得到人体温度信息。
1986年TShinozkai等首次应用热电堆探测器制成了耳道式体温计出现在美国市场上。
如今市场上出售的耳温计品种繁多形式各异如欧姆龙MC-10百灵HM-2康定HD-7等[9
-10]。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方法
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