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导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心: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情势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辞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情势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依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暂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地方等有关的行动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地方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干的行动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的名词
1.宫廷名称
•皇帝:指统治者、帝王的称谓,如汉朝的刘邦即为汉高祖刘邦。
•太后:皇后去世之后的遗孀,儿子即为皇帝时,其母称为太后。
•贵妃:最高级别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
•宰相:执掌朝政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出嫁之后称为郡主。
2.社会地位
•士:古代的上士,指素质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仕:古代的官员、官僚,担任政府的职务。
•工匠:手艺精湛的工人,从事制造或雕刻等手工制作工作。
3.家庭成员
•父亲:指男性的亲生父亲。
•母亲:指女性的亲生母亲。
•兄弟: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性亲属。
•姐妹: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女性亲属。
4.文化相关
•经书:古代的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诗词:古代的文学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表达浪漫、抒情等情感。
•戏剧:古代的话剧艺术形式,以演员扮相、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以上是古代汉语下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
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历史记
载以及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10後代的語言文字研究影響十分深遠。
25、《說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說文解字》著稱的四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段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26、說文學:指以《說文解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
因為包括古代文字學的主要內容,也成為文字學的代名詞。
27、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包括對古代漢字形、音、義的研究,義近於古代的“小學”。
狹義的文字學指對漢字形體結構、形義關係等的研究。
一般所說的文字學即指狹義的文字學。
28、三倉:又作三蒼,是秦代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的合稱,是用小篆作为規範文字書寫的字書,也是当时兒童識字的課本。
29、《史籀篇》:相傳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字書。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
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
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隋唐时已经有了五音之说,五音是按照发音部位把声纽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七音,是宋代学者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
6、清浊:是传统音韵学中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
7、韵:中古时期,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韵。
在同一声调中,两个字是否同韵,是根据韵腹和韵尾两方面来说的,韵头不计算在内。
也就是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比如“张”和“王”。
8、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韵即韵部。
如《广韵》二百零六个韵,即二百零六个韵部。
9、韵目:韵部的代表字叫做韵目。
如《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钟、四江等。
10、韵类:一个韵部里的字音,除韵腹和韵尾相同外,还存在着韵头的差别。
如果在同一个韵部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韵类。
同一韵类中的字,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均相同。
11、韵摄: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
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①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如“妈[ma]”、“来[lai]”。
②阳声韵: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
如“人”、“民”。
③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
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13、按照韵头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
①开口呼:韵头或韵腹不是[u]的韵母。
②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两者实际上的区别在于唇元与否。
圆唇的为合口呼,不圆唇的为开口呼。
14、声调:声调是汉语的特征。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又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声调,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周颙、沈约提出的。
古汉语中的四声,实际上只是指调类,其具体的调值,古人只有一些描述性的说明。
关于对古四声的分析,还有“平仄”“舒促”两对术语。
“平仄”中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舒促”中的“舒”,指的是平、上、去三声;“促”指的是入声。
这两种区分,均是为适应诗歌韵文创作需要而归纳出来的。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
”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
“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都”作“冬”的反切上字,“当”作“都”的反切上字,所以,“冬”、“都”、“当”三者声母同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一:“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也。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
“东”、“公”都用“红”作反切下字,所以,“东”
和“公”属同一韵类,这是同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
“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
“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
”如:
“懵,莫中切”,“蒙,莫红切”。
这两个小韵都用“莫”作反切上字,表明它们是同一声类,它们的反切下字所代表的韵类必不相同。
如果它们的反切下字所代表的韵类相同,那么“懵”和“蒙”就成了同音字。
如果“懵”和“蒙”是同音字,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它们分为两个小韵了。
▲补充条例:“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下字系联起来的方法”。
如“中,陟弓切,又陟仲切”。
二、格律诗
1、诗律: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
格律诗的格律包括五个方面: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句数:律诗八句,绝句(又叫“律绝”)四句。
超过八句为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最少十句,最多可达四百句。
字数:五律每句五个字,共40个字。
七律每句七个字,共56个字。
五绝共20个字,七绝共28个字。
排律多为五言诗,由于长短不限,所以字数不定。
押韵:通常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
除首句入韵不限外,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不准出韵、换韵。
平仄: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讲究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
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以使声调抑扬顿挫。
★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是在五言诗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句式叫做对仗。
三、文体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
经、传、史书,大多属于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散文可分为论说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
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
韵文的用韵,因文体不同而有宽严之分。
一般来说,诗、词、曲、辞、赋用韵严,颂赞、箴铭用韵宽。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又叫“对仗”)和“四六”;在语音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