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设计方法及建议探讨

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设计方法及建议探讨

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设计方法及建议探讨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设计是遵循一定原则和规范的,该设计能够提高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通风系统常用设计方法1.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自然气流的力量,在房间内外形成空气流动,从而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

设备厂房内部需要留有通风口和空气出口,以保证空气的流通。

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通过机械设备帮助空气流动,从而实现通风换气的目的。

一般采用空调系统、风扇、排风设备等机械设备进行通风换气。

3.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结合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可以结合使用相互补充,达到更好的通风效果。

例如在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的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通风系统。

1.设备尽量集中当设备尽量集中安置时,通风空气的流通能够更加顺畅,同时也便于通风设备的设置和操作。

2.通风系统设置对于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系统的设置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

一般应从设备和工作环境出发,制定出好的通风方案,并需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3.通风口的设置和规定通风口的设置和大小应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进行。

同时,通风口的设置位置和数量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4.空气过滤空气过滤是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正确使用和安装空气过滤设备能够确保通风系统内的空气清洁,在设备运行中减少故障的发生。

5.二次污染防止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系统通风时,为了防止二次污染,通风设备的大小、风量、设计参数等必须符合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6.通风参数要求通风参数主要包括:风速、温度、湿度等指标。

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并且达到一定的室内舒适度,通风设计应根据不同工作场所的风速、温度和湿度要求进行设置。

总之,综合管廊电力舱和热力舱通风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依据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同时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和基本原则进行设计、施工和维护,以确保通风设备的安全、可靠、稳定和持久运转。

城市综合管廊通风与空气质量规范

城市综合管廊通风与空气质量规范

城市综合管廊通风与空气质量规范城市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集中布置各种公共设施和管线,起到统一管理、方便维护的作用。

然而,在管廊中往往会面临通风不畅、空气质量不佳等问题,影响着城市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健康。

因此,制定城市综合管廊通风与空气质量规范至关重要。

一、通风规范1. 管廊结构设计在管廊的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通风的需要。

例如,合理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确保正常的气流流动。

同时,还应对管廊内的局部区域进行通风设计,如设置通风井或通风槽,保证污染物排放和热量散发。

2. 通风系统的选择与配置在通风系统的选择与配置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常见的通风系统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

自然通风适用于空气流动较好的地区,通过合理设置通风口和通风井,利用自然气流实现通风效果。

机械通风适用于空气流动较差的地区,通过安装风机等设备,强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引入新鲜空气。

3. 通风效果检测与评估为了确保通风效果符合规范要求,应定期进行通风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可以采用风速测量、气体浓度监测等方法,评估通风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对不合格的地方进行改进与调整。

二、空气质量规范1. 污染物控制在管廊通风系统的设计中,应考虑到污染物的控制。

污染物可以来源于管廊内部的设施和管线,也可以来自外部的环境。

通过合理的通风系统配置和排放控制措施,降低管廊内部的污染物浓度,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2. 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确保管廊空气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安装气体传感器和空气净化设备,实时监测和净化管廊内的空气。

监测数据可以用于评估管廊空气质量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3. 应急措施针对突发情况下的空气污染事件,应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例如,在火灾发生时,应及时关闭通风系统,防止烟雾和有毒气体进入管廊。

同时,应建立应急通风设备,用于紧急情况下的通风补充。

总结:城市综合管廊通风与空气质量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涵盖了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的布置、运行与维护。

在综合管廊工程的设计中,通风与排水系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围绕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进行论述。

一、设计原则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 综合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维护;2. 优化系统的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员居住环境;3. 合理配置通风与排水设备,确保正常的通风和排水效果,并降低系统运行能耗;4. 考虑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为未来综合管廊的改造和扩建提供便利。

二、通风系统设计1. 设计原则通风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保证综合管廊内的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达到正常通风和防尘清洁的效果。

2. 设计内容通风系统设计应包括通风设备的选型、通风管道的布置、排风口的设置等内容。

(1)通风设备的选型应充分考虑运行效率、噪音和维护便利性等因素。

常见的通风设备包括轴流风机、离心风机等。

(2)通风管道的布置应合理,保证管道的通风效果,并尽量减少系统的阻力和压力损失。

(3)排风口的设置应考虑综合管廊内的空气流动情况,合理布置排风口的位置和数量。

三、排水系统设计1. 设计原则排水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保证综合管廊内的排水通畅,排除降水、地下水和污水等垃圾物质,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 设计内容排水系统设计应包括排水设备的选型、排水管道的布置、雨水篦子的设置等内容。

(1)排水设备的选型应充分考虑设备的排水能力和耐用性,以及污水处理等特殊要求。

(2)排水管道的布置应保证管道的通畅性和可维护性,并设置合理的坡度,保证水流自然流动。

(3)雨水篦子的设置应能够过滤降水中的垃圾物质,并定期进行清理和维护。

四、维护管理通风与排水系统的维护管理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照明与通风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要求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照明与通风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要求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照明与通风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要求一、引言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旨在解决城市地下管线混乱、维护不便等问题。

而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照明与通风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设计与安装两方面,对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照明与通风系统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二、照明系统设计与安装要求照明系统设计是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关键要求包括照明均匀度、灯具选型、照明布局等。

1. 照明均匀度要求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照明均匀度是指照明装置在设计高度上,对目标平面上照度的分布情况。

合理的照明均匀度要求有助于提高综合管廊的可视性和舒适性。

因此,在设计照明系统时,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合理分配灯具的位置,确保照明均匀度满足规范要求。

2. 灯具选型要求灯具的选型是设计照明系统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首先,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LED灯具,以确保照明效果和节能环保要求。

其次,应结合综合管廊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灯具类型,如投光灯、线形灯等。

最后,需要注意灯具的安装高度和角度,以获得较好的光照效果。

3. 照明布局要求合理的照明布局不仅有助于满足综合管廊工程的功能需求,还可以提高照明效果和能效。

在照明布局中,需要考虑管廊宽度、高度、形状等因素,并结合照明均匀度要求和灯具选型,合理安排灯具的位置和数量。

照明系统安装是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实施环节,其要求包括安装位置、固定方式、电气连接等。

1. 安装位置要求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照明装置的安装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照明装置的安装位置应在综合管廊宽度范围内,以确保照明覆盖范围和均匀度;其次,应避免照明装置的位置对管廊设备和通风系统造成干扰。

2. 固定方式要求照明装置的固定方式要满足安全稳定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吊装、嵌入和支架固定等方式进行安装。

关键是要确保照明装置固定牢固,并且不影响管廊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指南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指南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指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和采用。

作为城市地下的立体交通走廊,综合管廊的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可靠性和使用效果。

本文将就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通风与排水系统设计指南进行详细论述。

一、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1. 设计原则综合管廊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以保证人员安全和工程设施正常运行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人员舒适度、空气质量、能耗控制等多个因素。

同时,还应遵循设计灵活性、易维护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2. 通风系统构成通风系统主要包括进风系统、排风系统和循环风系统三部分,分别负责空气的供应、排除和循环。

其中,进风系统应使用高效过滤器、新风调节装置等确保供氧质量;排风系统应设置足够的排风口,并进行合理布置以保证管廊内空气的流通;循环风系统则应通过风机等设备实现气流流动。

3. 通风系统设计要点(1) 风道设计:根据综合管廊的布局和结构特点,合理设计风道的位置和路径,确保通风主要通道畅通无阻。

(2) 换气次数:根据综合管廊内人员的密度和通风需求,合理确定换气次数,一般可参考建筑通风设计标准。

(3) 高效过滤器:应选用效率高、阻力小的高效过滤器,定期检查和更换以保证过滤效果。

(4) 应急通风:通风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应急通风需求,配置应急供氧装置,确保管廊内发生突发事件时的人员安全。

二、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1. 设计原则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应以预防管廊内水患和保证工程寿命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排水管道的安全性、排水效率以及管道的排放措施等多个因素。

2. 排水系统构成排水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两部分。

其中,雨水排水系统要设置雨水井和雨水管道,合理引导和排放雨水;污水排水系统则要设置污水井和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3. 排水系统设计要点(1) 排水管道选择:根据综合管廊的具体要求,选择耐腐蚀性、承压能力强的排水管道材料,以确保长期稳定的排水效果。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之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要求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之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要求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之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要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综合管廊工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的安全与便利性。

而综合管廊工程中的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更是保障工程正常运行、确保环境安全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之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论述。

一、通风设计要求为了保证综合管廊工程内空气的新鲜、干燥、清洁,通风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通风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设计标准通风设计应参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标准,如《综合管廊施工及验收规范》、《综合管廊设计规范》等,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污染状况等进行具体设计。

1.2 风量计算根据综合管廊工程的面积、高度、使用功能等因素,合理计算通风系统所需的风量。

风量计算应考虑到综合管廊工程内的合理空气流动路径,避免死角和积尘现象的产生。

1.3 通风设备选择在通风系统的设计中,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通风设备。

通风设备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备的性能、噪音、能耗等因素,并满足相关的国家标准。

1.4 通风口布置通风口的布置应考虑到通风效果和管廊的整体美观性。

通风口的尺寸、密度以及布置位置要合理设计,以达到通风效果的最佳化。

二、空气质量管理要求综合管廊工程内的空气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维护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在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在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阶段,应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掌握建设过程中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2 污染源控制要针对综合管廊工程内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控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增设过滤设备、喷淋清洗等,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

2.3 通风排烟系统综合管廊工程应配备合适的通风排烟系统,保持室内空气的循环与流通,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烟尘。

通风排烟系统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规范一、引言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的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通风与排烟系统的设计规范至关重要,不仅关乎人身安全,也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和施工效率。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系统组成、排烟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设计原则1.安全可靠: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要求,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节能高效:充分考虑系统的能耗问题,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环境友好:设计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控制排放物的浓度和污染物的种类,保持空气质量良好。

4.可操作性:系统设计应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和维护,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系统组成1.通风系统通风系统主要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

(1)送风系统a.采用合适的送风机组,如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等,在合适位置设置送风口,保证合理的空气流通。

b.送风主管道应采用耐腐蚀、耐高温材料,设置防火、防腐、防爆等安全设施。

(2)排风系统a.采用合适的排风机组,如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等,在合适位置设置排风口,排除污浊空气。

b.排风主管道应采用阻燃材料,设置防火、防腐、防爆等安全设施。

2.排烟系统排烟系统主要由排烟通道和排烟设备组成。

(1)排烟通道a.排烟通道应满足相关防火标准和规范,采用阻燃材料,防止火灾蔓延。

b.排烟通道应合理布置,保证通风畅通,避免烟气滞留和积聚。

(2)排烟设备a.排烟设备包括排烟风机、排烟阀门等,应按照相关要求选取合适的设备,并合理布置。

b.排烟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应符合相关规范,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四、排烟规范1.排烟量计算排烟量的计算应结合管廊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使用需求,在不同区域和场景下进行合理的计算,并确保排烟系统能够满足各种情况下的需求。

2.排烟通道布置排烟通道的布置应考虑管廊的整体结构和空间布局,确保排烟通道的畅通和排烟效果的协调。

城市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要点及思考

城市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要点及思考

城市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要点及思考摘要:从城市综合管廊的多种性质特征出发考虑,在设计城市综合管廊通风系统时,不仅需要根据综合管廊结构形式、敷设区间考虑地面风亭设置形式,同时还要要结合管廊内部的各类舱室通风需求、通风原理、系统运行等多因素进行分析,为设计出更加贴合城市规划要求的综合管廊通风系统,本文围绕着不同类型管廊舱室的通风系统和通风节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城市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综合管廊;通风系统;通风节点;运行模式;系统控制引言:城市综合管廊是城市在地下搭建的城市附属设备。

管廊在实现了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的同时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污水排放、天然气、电力等生活需求。

还可以收集城市当中的雨水等,来减轻城市内涝和水源紧缺问题等。

综合管廊作为地下设备,不仅要满足管廊内满足平时运营(包括巡视及检修)时通风需求外,因其具有封闭性强和隐蔽性强的特点,发生火灾通常采用窒息灭火的方式,确认火灾熄灭后,电动或手动打开着火段防火分区及相邻分区的通风设备、风阀,通风机高速运转,迅速排除综合管廊内的烟气及余热,合理的通风系统设置,将为消防人员提供较好的抢救环境。

综合管廊的通风系统通常是将平时通风、事故通风及火灾后排烟及排热系统相结合,为了能够保障在面对不同工况下通风系统可以做出相应转变,需要选择合适的风机设备、阀件并结合正确的控制逻辑。

结合综合管廊的自身特点,下文围绕着其设计和控制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能够为综合管廊通风系统的优化与实际运营维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综合管廊及通风系统简介(一)综合管廊类型城市综合管廊有着复杂的分类,从种类和数量上其通常会被分为干线、支线和缆线综合管廊三大部分。

干线综合管廊主要是满足城市主干工程的系统,其通常采用独立舱室的方式来搭建管廊,这样通常可以较好的为管廊内部的管线提供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

支线综合管廊的存在主要是用于容纳城市配线工程的管线,其在建设上基本上是就采用单、双舱的方式进行构建,基本上可以满足单一的配线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1 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功能 (1)2 综合管廊通风设计原则 (1)3 各舱室通风量计算 (2)4 通风设备选型 (5)5 通风口布置 (6)6 控制与运行策略 (6)7 工程实例分析 (7)1 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功能综合管廊内空间属于地下封闭空间,通风条件差。

为保证管廊内各种市政管线在适宜的环境中正常运行,保证进入管廊巡视的维护人员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工作,需要对管廊进行通风换气,以排除其内部废气、余热。

当管廊内发生火灾时,通风系统应能协助控制火势蔓延。

在火灾后,通风系统应能及时排除管廊内积聚的有毒烟气。

综合管廊通风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及时排出管廊内各种管线的余热,控制管廊内的温度最高不超过40℃;2)控制燃气舱内天然气浓度在其爆炸下限浓度值(体积分数)的20%以内;3)控制污水舱内H2S,CH4气体浓度不超过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设定值;4)为检修人员提供适量的新鲜空气,保证氧气体积分数不低于19.5%;5)发生事故时能实现密闭灭火,并实现灭火后的强制通风排烟,为后续工程抢修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内部空气环境。

2 综合管廊通风设计原则2.1通风方式选择GB 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第7.2.1条规定:“综合管廊宜采用自然进风和机械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

天然气管道舱和含有污水管道的舱室应采用机械进、排风的通风方式”。

因此,燃气舱、污水舱采用“机械进+机械排”的通风方式,其他舱室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通风方式,推荐采用“自然进+机械排”或“机械进+机械排”的通风方式。

2.2 通风区间设置综合管廊中2个相邻的通风口之间形成1个完整的通风区间。

由于综合管廊长度一般在数KM左右,作为管廊通风,不可能只划分为1个通风区间。

规范中对综合管廊通风区间的长度未作具体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通风区间的长度主要受限于通风口的位置,而通风口位置又受限于地面风亭的位置,需根据项目情况具体确定。

此外,通风区间越长,通风量越大,管廊内的断面风速越大。

过大的断面风速不利于巡检人员进入管廊内进行巡视、检修等活动,且随着断面风速的增大,通风系统的阻力也将增大。

出于安全、节能的考虑,并保证通风效果,通风区间不宜过长;有条件时通风区间应按防火分区设置;在地面风亭的位置受限严重时,也可以将多个防火分区合并为1个通风区间设置通风系统。

2.3 通风系统组成综合管廊的每个舱室设置通风区间,每个通风区间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

各通风系统包括通风口、风道、风机、防火阀等。

3 各舱室通风量计算GB 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第7.2.2条对综合管廊通风量计算进行了规定。

此外,综合管廊通风量计算还需考虑排除管廊内各种管线散发的余热,最终设计风量应按两者中的较大值确定。

综合管廊内的余热量来源主要有:1)电力电缆的发热量;2)热力管线(热水管、蒸汽管)的发热量;3) 管廊内的灯具、水泵、风机(只计算送风机)、配电柜等设备的发热量。

在综合管廊中,灯具、水泵、送风机、配电柜等设备发热量一般较小,且一般均为间歇性开启,工程设计时可以忽略。

因此,应主要考虑电力电缆、热力管线的发热量。

3.1电力舱通风量计算3.1.1 电缆的散热量计算1条芯(不包括不载流的中性线和PE线)电缆的热损失功率为式中qR为1条电缆的热损失功率,W/m;n为1条电缆的芯数;I为1条电缆的允许持续载流量,A;σ为电缆运行时平均温度为60℃时的电缆芯电阻率,对于铝芯电缆为3.3×10-8Ω·m,对于铜芯电缆为2.0×10-8Ω·m;A为电缆芯截面积,m2。

综合管廊(电力舱)内N条n芯(不包括不载流的中性线和PE线)电缆的热损失功率为式中Q1为电缆的热损失功率,kW;K0为同时使用系数,可取0.60~0.95,当舱内电缆较多时取下限,舱内电缆较少时取上限;L为电缆长度,m;qR i 为第i条电缆的热损失功率,W/m。

由于电流通过电缆的损失基本转换为热量散发到管廊中,电缆的热损失功率可以看作电缆的散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运行时,电缆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应按照敷设条件、环境温度、排列方式、电缆间距、护层接地方式等因素进行修正,切不可按照电气相关手册的电缆允许载流量作为计算输入条件,有条件时应由电缆的管线设计单位提供电缆的载流量;同时,考虑到电力电缆供电的区域存在双回路供电、不同供电区域的用电高峰出现的时间差异等因素,某个供电回路出现满载的可能性非常低,而电力舱内所有电力电缆同时出现满载的可能性更低,因此必须考虑一定的同时使用系数。

3.1.2 排除余热所需的通风量计算式中G为所需通风量,m3/h;c为空气比热容,取1.01 kJ/(kg·℃);ρ为空气平均密度,kg/m3;t为排风温度,排热工况取40℃,巡视工况取p35℃;t j为进风温度,℃,按当地夏季室外通风计算干球温度进行取值。

如果考虑舱室内的部分热量通过侧壁和底板(顶板)传递给土壤,通风量可以减少。

考虑土壤传热后,每个通风区间排除余热所需的通风量计算公式为式中Q0为舱室通过侧壁和底板(顶板)传递给土壤的热量,kW。

Q精确的计算方法可参照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0无恒温要求的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传热量计算方法,本文采用下式简化计算:式中K为管廊侧壁和底板(顶板)向土壤的平均传热系数,W/(m2·K),综合管廊可取0.20 W/(m2·K);F为管廊侧壁和底板(顶板)向土壤的传热面积,m2;Δt为管廊内空气与侧壁(底板)表面平均温差,℃。

通过式(3)计算得到的通风量较大,电缆的散热量全部由通风系统排除;式(4)考虑电力舱侧壁和底板(顶板)向土壤的传热,排除舱内余热的通风量相应减少。

3.1.3 设计通风量的确定电力舱通风量除了应满足排除舱内余热的通风量要求之外,还需符合规范规定的正常和事故通风换气次数,取二者中较大值作为设计通风量。

3.2 热力舱通风量计算热力舱(或含有热力管道的舱室)中的热力管道主要包括热水管道、蒸汽管道等。

GB 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第6.5.3条规定“管道及附件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50 ℃”。

该温度低于CJJ 34—2010《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第11.1.3条规定的60 ℃,在确定热力管道的保温材料厚度时需注意。

3.2.1 热力管道的散热损失计算热力管道在管廊内一般为架空敷设,管道表面单位面积的散热损失计算公式为热力管道的散热损失为式(6),(7)中q为热力管道表面单位面积的散热损失,W/m2;t o为热力管道的外表面温度,℃;t a为热力管道舱内的环境温度,℃;λ为保温材料在平均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K);D1为热力管道保温层的外径(直径),m;D0为热力管道的外径(直径),m;αs为保温层外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W/(m2·K);L1为热力管道的长度,m;Q2为热力管道的散热损失,kW。

3.2.2 排除余热所需的通风量计算舱室内余热全部由通风排除,通风量计算公式为如果考虑舱室内的部分热量通过舱壁和底板传递给土壤,通风量可以减少,其通风量计算公式为3.2.3 设计通风量确定热力舱通风量除了应满足排除舱内余热的通风量要求之外,还需符合规范规定的正常和事故通风换气次数,取二者中较大值作为设计通风量。

3.3 污水舱、燃气舱通风量计算污水舱、燃气舱的通风量应根据舱室断面尺寸、通风区间长度、规范规定的正常和事故通风换气次数要求确定。

4 通风设备选型根据各舱室通风量计算结果,进行设备选型,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考虑到电力舱等舱室发生火灾时,密闭灭火时自动关闭风机及阀门、火灾后开启风机及风阀排烟的要求,上述舱室的排风机应采用耐高温排烟风机,排风机入口阀门应采用动作温度为280℃的电动排烟防火阀,送风机出口阀门应采用动作温度为70℃的电动防火阀。

2)考虑到燃气舱事故通风工况对风机、风阀的要求,送、排风风机及防火阀等附件均应采用防爆型。

3)为节省造价,除燃气舱外,各舱室的通风机可以根据排除余热的通风量、正常和事故通风量中的较大值进行选型,实际运行中,正常通风时的换气次数2 h-1可通过控制通风机的运行时间达到设计要求。

4)燃气舱通风机可选用2台通风机,正常通风时互为备用,单台风机的风量按换气次数6 h-1确定;也可选用1台双速风机,高挡风量按换气次数12 h-1确定,低挡风量满足正常通风换气次数6 h-1要求。

5 通风口布置相邻2个通风区间的通风机房宜集中布置,管廊内的风口、逃生口等集中布置在防火墙两侧,配电间在通风机房的两侧设置;通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一般设置在管廊标准段上方的覆土内,在水平位置上应结合风亭位置设置,一般布置在道路一侧的绿化带下方。

风亭百叶的面积应满足通风系统的要求,计算式如下:式中A t为风亭百叶的面积,m2;G m为通过百叶的最大通风量,m3/h;v 为百叶风速,m/s,一般取5 m/s;k为百叶的有效面积系数,取0.5。

6 控制与运行策略6.1 控制策略综合管廊应设置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并对各舱室内的温度、湿度、含氧量等参数进行检测,燃气舱还要设置燃气泄漏报警器,以便控制通风系统的运行,通风设备控制方式宜采用就地手动、就地自动和远程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6.2 运行策略1) 正常通风工况:采用间歇运行的方式,既满足卫生要求又节能。

2) 巡视检修工况:为了安全考虑,在巡检人员进入综合管廊前,需提前启动通风系统,以保证管廊内温度、湿度、含氧量达到卫生标准。

3) 高温报警工况:当舱室内任一通风区间的空气温度超过设定值(40℃)时,温度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同时立即联动启动该通风区间的通风设备进行强制换气降温。

4) 事故通风工况:燃气舱内设有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且与燃气舱事故通风系统连锁。

当舱室内任一通风区间的天然气浓度大于其爆炸下限浓度值(体积分数)的20%时,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同时立即联动启用事故段分区及其相邻分区的事故通风设备进行强制换气。

5) 有害气体报警工况:含有污水管道的舱室内设有H2S,CH4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当舱室内任一通风区间的H2S,CH4浓度超过设定值时,气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同时立即联动启动该通风区间的通风设备进行强制换气。

6) 火灾后通风工况:当舱室内任一防火区段发生火灾时,消防联动控制器立即联动关闭发生火灾的防火区段及其相邻分区的通风设备及电动防火阀,以确保该防火区段的密闭;待确认火灾熄灭并冷却后,重新打开该防火区段的电动防火阀及通风设备,进行火灾后通风,排除火灾后残余的有毒烟气,以便工作人员火灾后进入管廊进行清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