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神经生物学复习
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2014212版

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 2014 我们的锅版名词解释10*3 3句话单选10*2简答题7*6+1*8一、名词解释1.突触后电位化学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产生的突触反应,表现为膜电位偏离静息电位的变化。
根据变化方向和对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分为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突触后膜超极化形成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根据时间参数特征分为快的、慢的和迟慢突触后电位。
根据传递级数分为单突触、双突触和多突触的突触后电位。
2.电压门控通道通过神经元膜电位的改变控制功能状态(开或关)的离子通道,如电压门控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氯离子通道及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等。
能够通过开关产生跨膜离子电流,是神经电信号产生和传播的基础。
3.耳蜗电位在安静或给予声音刺激时,耳蜗可产生直流或交流的多种电位,统称耳蜗电位(cochlear potential)。
通常耳蜗电位包括微音器电位、总和电位、耳蜗内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等。
4.神经-肌肉接头α运动神经的轴突离开脊髓后直接支配骨骼肌。
Α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是有髓纤维,它们在到达肌肉前先脱去髓鞘,以裸露的轴突末梢嵌入到肌细胞膜上称为终板的凹陷中,从而与肌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这种神经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结构成为神经-肌肉接头。
接头中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肌肉终板不直接联系,而被充满细胞外液的接头间隙隔开。
终板有规则地向细胞内凹入,形成许多褶皱。
5.G蛋白耦联受体通过与GTP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而发挥效应的受体。
该类受体特点为,在与激动剂结合后,之后通过G蛋白转导,才能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
在结构上均由单一的多肽链构成,形成7次跨膜结构。
由配体结合域和G蛋白结合域组成。
6.高尔基腱器官高尔基腱器官(Golgi tenden organ)是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与梭外肌串联排列。
分布于肌腹与肌腱的连接处。
其结构与肌梭相似,亦呈梭形,表面被结缔组织的被囊所包裹,囊内有数根腱纤维束,也有1--2条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腱纤维束上。
神经生物学复习资料

神经⽣物学复习资料2009 神经⽣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在多数细胞中呈现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通常是采⽤细胞内记录获得。
阈电位和阈强度:能使Na+通道⼤量开放从⽽产⽣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在⼀定的刺激持续作⽤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动作电位“全或⽆”现象:指动作电位的产⽣,不会因为刺激因素的不同或强度的差异⽽使动作电位的形状发⽣改变,即动作电位只要发⽣,它的波形就不发⽣变化。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些微⼩⽽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突触:⼀个神经元和另⼀个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突触的结构⼀般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根据突触连接的界⾯分类:分为Ⅰ型突触或⾮对称突触;Ⅱ型突触或对称突触。
根据突触的功能特性分类: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突触整合:不同突触的冲动传⼊在神经元内相互作⽤的过程。
它不是突触电位的简单代数和,其本质是突触处激活的电导和离⼦流的对抗作⽤,从⽽控制膜电位的去极化和超极化的相对数量。
(当神经元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信号同时输⼊的时候,这些信号在神经元上就会发⽣叠加,这种现象称为突触整合。
两次兴奋造成的神经元去极化作⽤将⼤于单个兴奋性;如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时发⽣,则两种作⽤可能会互相抵消。
)电压依赖性离⼦通道离⼦通道是神经系统中信号转导的基本元件。
能产⽣神经元的电信号,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也能将细胞外的电解质、化学刺激及细胞内产⽣的化学信号转变成电反应。
有两个基本特性:对离⼦的特异性和对调节的易感性。
有⼀类通道对电压变化敏感,受电压变化的调节⽽关闭。
化学依赖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引起通道蛋⽩质的变构作⽤⽽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
神经生物学期末重点

1.静息电位:神经元及其它可兴奋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A P:指给细胞一次有效刺激,在细胞膜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
3.阈电位:在外界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下,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产生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4.阈强度:能引起膜发生去极化并达到临界值产生动作电位的外界刺激强度。
5.神经发育关键期(敏感期)所谓神经发育关键期(敏感期),就是神经系统的某种机能在某个时期突然快速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比如由于环境剥夺等原因妨碍了该机能的正常发展,导致永久的、不可逆的功能缺陷,以后这种机能几乎无法修复、弥补。
出生前关键期:通常导致器质性缺陷出生后关键期:通常导致功能性缺陷(如弱视等)6.印记(imprinting):是指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
7.Hebbian theory 赫布理论:即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的持续重复的刺激可以导致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加。
8.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和骨骼肌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突触链接,是一种外周神经系统胆碱能突触。
9.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NTs):由神经元合成并由突触释放参与突触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电—化学—电信号的转换。
10.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调节性神经递质),可调节膜电位、兴奋度,也可调控其突触后神经元的递质释放。
11.光遗传学(Optogenetics)一类通过用光激活遗传编码的效应物来操纵神经元活性的方法,效应物通常是微生物的视蛋白,光遗传学能够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内准确控制遗传学上靶定的特定神经元活性。
12.传导通路: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有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之分。
总体来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分,一般要涉及最高中枢大脑皮质。
同济医学院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2013级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基因(gene): 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2. 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称为基因组。
3. 基因家族(gene family):是指核苷酸序列或编码产物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一组基因.4. 假基因(pseudogene):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与正常功能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相似,但不能表达有功能的基因产物的DNA序列,被称为假基因。
5. 质粒(plasmid):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是能独立复制的最小遗传单位。
6. 基因超家族(gene superfamily):是指一组由多基因家族及单基因组成的更大的基因家族,其成员的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可能起源于相同的祖先基因,但功能并不一定相同。
7. 卫星DNA(DNAsatellite):是一类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基因组DNA被打断成约104bp的片段后,经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在不同层面的DNA形成了不同的条带,可以看到在一条主带以外还有一个或多个小的卫星带,这些在卫星带中的DNA被称为卫星DNA 8.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由于等位基因间在特定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造成的DNA多态性。
9. 操纵子(operon):是指数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及其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
10.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s):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11.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能够与顺式作用原件特异性结合,对基因表达的转录起始过程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
神经生物学考试重点

19世纪神经电缆论 benjiamin franklin《电的试验和观察》1809年Gall颅像学理论1861年Broca从失语症病人中启发1839年Schwann提出了“细胞理论”1865年 Otto Deiters提出的神经元模型神经科学分析四个层次:分子、细胞、系统、行为、认知神经科学模式动物:猴、犬类、鼠类果蝇,猫,兔神经系统都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胞体和突起。
按功能分为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中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为星状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管膜细胞功能:①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②营养和物质代谢的作用③对离子、递质的调节和免疫功能④在发育中神经细胞沿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迁移第二章RP是指神经元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30~-90mV证明RP的实验:(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位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 ≥ Na+, K+ ≥ Cl- , A-≈0;[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i不能向膜外扩散;[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K+]o↑→膜内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Nernst公式的计算EK=RT/ZF•ln[K+]O/[K+]i =59.5 log[K+]O/[K+]i若[K+]I=0,则Em=0;[K+]I逐渐增加,则Em逐渐增加,若[K+]o>>[K+]i,则膜内部电位变正。
神经生物学重点复习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 a 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 型神经元、高尔基II 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 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 型突触(对称性突触)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 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 颗粒囊泡。
同济大学神经生物学复习

神经营养因子1、神经营养因子NTF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如肌肉)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
神经营养因子通常在神经末梢以受体介导式入胞的方式进入神经末梢,再经逆向轴浆运输抵达胞体,促进胞体合成有关的蛋白质,从而发挥其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作用。
近年来,也发现有些NT 由神经元产生,经顺向轴浆运输到达神经末梢,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完整性起支持作用。
2、分类一神经营养素家族NTs:又称为NGF 家族,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大于50%。
包括nerve growth factor, NG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NT-3、NT-4/5, NT-6二其它NTF:主要包括GDNF,是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CNTF,属于成血细胞因子超家族①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家族:NGF、BDNF、NT-3、NT-4/5等;②细胞因子家族: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白细胞抑制因子(LI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aFGF);④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⑤细胞外基质分子,如N-CAM,L1。
3、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效应←NT-3: 是本体感觉神经元存活所必需←BDNF: 胆碱能、多巴胺能神经元。
AD与PD←NGF:前脑基底节胆碱能神经元—海马、皮质,构成胆碱能通路,与学习、记忆有关。
与AD←GDNF: 多巴胺能、运动神经元强效营养作用。
AD 与PD。
促进运动神经元的生长与分化,是目前已知的效应最强的胆碱能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
基因修饰嗅鞘细胞能促进损伤区神经纤维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作用:神经元存活阻止神经元死亡神经生长刺激轴突和树突的延长神经再生发芽刺激成人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发芽合成代谢作用增加神经元胞体大小分化诱导神经元表型蛋白的合成调节传输增加神经递质、神经肽以及它们的合成酶的合成电性质改变离子通道的活性和水平掌握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神经系统发育期(1)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成熟(2)对神经递质的选择作用:神经元迁移中的环境影响(3)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成年1)神经元对NT的依赖减少,只有部分神经元需一定水平的NT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学校初二生物期末复习综合题汇编

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学校初二生物期末复习综合题汇编一、实验探究综合题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角色是_________________。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角色是_________________。
从食性上看,兔和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
(3)在该食物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做多。
(4)若大量捕杀鹰、蛇、兔、食虫鸟后,鼠和_______________将大量繁殖,毁坏草原。
这说明动物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动物在__________________中起重要的作用。
答案:(1) 4 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2)生产者消费者植食肉食(3)牧草(4)昆虫维持生态平衡【分析】解析:(1) 4 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2)生产者消费者植食肉食(3)牧草(4)昆虫维持生态平衡【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每条食物链必需从生产者开始,直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可以吃它为止,从左到右食物链有:牧草→鼠→蛇→鹰,牧草→兔→鹰,牧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共4条。
其中食物链最长的是:牧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2)图中的牧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图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消耗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属于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营养因子1、神经营养因子NTF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如肌肉)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
神经营养因子通常在神经末梢以受体介导式入胞的方式进入神经末梢,再经逆向轴浆运输抵达胞体,促进胞体合成有关的蛋白质,从而发挥其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作用。
近年来,也发现有些NT 由神经元产生,经顺向轴浆运输到达神经末梢,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完整性起支持作用。
2、分类一神经营养素家族NTs:又称为NGF 家族,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大于50%。
包括nerve growth factor, NG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NT-3、NT-4/5, NT-6二其它NTF:主要包括GDNF,是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CNTF,属于成血细胞因子超家族①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家族:NGF、BDNF、NT-3、NT-4/5等;②细胞因子家族: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白细胞抑制因子(LI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aFGF);④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⑤细胞外基质分子,如N-CAM,L1。
3、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效应←NT-3: 是本体感觉神经元存活所必需←BDNF: 胆碱能、多巴胺能神经元。
AD与PD←NGF:前脑基底节胆碱能神经元—海马、皮质,构成胆碱能通路,与学习、记忆有关。
与AD←GDNF: 多巴胺能、运动神经元强效营养作用。
AD 与PD。
促进运动神经元的生长与分化,是目前已知的效应最强的胆碱能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
基因修饰嗅鞘细胞能促进损伤区神经纤维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作用:神经元存活阻止神经元死亡神经生长刺激轴突和树突的延长神经再生发芽刺激成人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发芽合成代谢作用增加神经元胞体大小分化诱导神经元表型蛋白的合成调节传输增加神经递质、神经肽以及它们的合成酶的合成电性质改变离子通道的活性和水平掌握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神经系统发育期(1)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成熟(2)对神经递质的选择作用:神经元迁移中的环境影响(3)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成年1)神经元对NT的依赖减少,只有部分神经元需一定水平的NT 维持其正常功能。
2)维持神经元的可塑性(plasticity)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再生修复的能力。
3)NTF 对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4)NGF:前脑基底节胆碱能神经元—海马、皮质,构成胆碱能通路,与学习、记忆有关。
与AD5)BDNF: 胆碱能、多巴胺能神经元。
6)GDNF: 多巴胺能、运动神经元强效营养作用。
7)NT-3: 是本体感觉神经元存活所必需4.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NT通过与两种类型细胞表面受体,即Trk酪氨酸激酶和p75NR受体1 Trk←Trk receptor : 由原肌球蛋白和酪氨酸蛋白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 PTK)融合产生, 催化自身或底物tyr 磷酸化。
←为跨膜糖蛋白,胞外区富含亮氨酸(LRM, leucine rich motif), 决定了与配体结合的特异,胞内区酪氨酸激酶区。
←(Trf受体/配基)TrkA/NGF, TrkB/BDNF, TrkC/NT-3←经Ras 诱导的信号转导Trk receptor : 酪氨酸蛋白激酶(PTK), 催化自身或底物tyr 磷酸化。
为跨膜糖蛋白,胞外区富含亮氨酸, 决定了与配体结合的特异,胞内区酪氨酸激酶区。
TrkA/NGF,TrkB/BDNF, TrkC/NT-3;经Ras 诱导的信号转导TRK→Ras→Raf1→MEK→MAPK(轴突生长、突触可塑性)→CREB→BCL-2→促神经元存活•NTs /Trk 激活RasRaf-1(MAPKKK)MEK(MAPKK)MAPK……..轴突的生长突触可塑性CREBBCL-2促进神经元的存活1 RAS-MEK/MAP Kinase2 RAS-PI-3K/Akt(PKB)– cell survival kinasePKB: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Thr),又名Akt.使凋亡蛋白磷酸化,BAD、caspase-9、forkhead 蛋白磷酸化,抑制凋亡。
转录因子CREB 磷酸化BCL-2基因的表达促存活(death domain, DD).(3)NT/p75NTR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因子(neurotrophin receptor interacting factor, NRIF) 凋亡2 通过影响Trk, 抑制神经元生长:(1)抑制raf-MEK-MAPK这一通路;(2)神经酰胺增加——抑制AKT和Raf活性,抑制神经元的存活与生长;(3) 激活生长调节蛋白Rho抑制神经元的生长。
神经营养因子作用模式ppt熟悉NTF 与神经疾病的关系脊髓遭受机械外伤后瞬间引起局部一定范围内的出血、水肿、坏死,直接导致损伤部位神经元死亡和神经纤维中断,局部脊髓功能丧失,称为原发性脊髓损伤。
瞬间发生神经元死亡神经纤维中断原发性脊髓损伤后,由于一系列病理因素变化包括局部炎症反应及有害物质的蓄积,如钙离子超载、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蓄积等,导致脊髓组织进行性、自毁性破坏过程,包括损伤面积扩大、更多的神经元死亡,以及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等,统称为继发性脊髓损伤进行性损伤范围扩大传导深部感觉:薄束和楔束传导浅表感觉:脊髓丘脑束中枢神经可塑性是指在受到损伤或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枢具有使其结构和功能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的能力。
干细胞基础1、什么是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指分布于神经系统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主要位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GZ)和侧脑室管膜下区(SVZ)。
2、如果进行自体细胞移植可能有几种途径: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神经外胚层细胞——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直接转分化:成纤维——神经元、生殖干细胞——神经元、神经干细胞进行神经系统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能细胞来源➢胚胎干细胞:➢iPS细胞:➢生殖细胞来源的多能干细胞:➢成年神经干细胞:➢其他来源:例如直接转分化3、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信号转导1、乙酰胆碱受体:AchR➢Ach: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ChAT的催化下合成;V AChT;AChE➢毒蕈碱受体M-AChR和烟碱受体N-AChR;M1/3/5-Gq;M2/4-Gi/o;外周N1/2;中枢α-BGT敏感和不敏感受体➢突触前和突触后➢基底前脑、交感副交感节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5-HT1R: Gi 偶联5-HT2R: Gq偶联5-HT3R: 离子通道5-HT4R、5-HT6R、5-HT7R:Gs偶联5-HT3受体:➢由5个亚单位组成➢2个配体结合、慢➢分布:脑干、孤束核、脊髓、节前节后纤维➢Na+、K+,去极化➢4个跨膜螺旋+胞外N+胞外C➢5-HT3A和3B最重要➢功能:疼痛、情绪精神活动、胃肠道等谷氨酸受体➢Glu:谷氨酰胺循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谷氨酰胺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Group 1 (Gq):mGluR1和5➢Group 2 (Gi):mGluR2和3➢Group 3 (Gi):mGluR4、6、7、8➢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R➢AMPAR➢KARNMDAR4个亚单位围绕通道TM1、2、3、4NR1是必需亚单位,NR2起调节作用;一般式2个NR1和2个NR2◆NMDA受体具有独特的电压依赖性,其受体通道被Mg2+堵塞,去极化将Mg2+逐出而打开NMDA受体通道。
受配体和膜电位的双重调节。
◆Na+、K+和Ca2+◆慢时程EPSP◆一般和AMPAR共存在AMPAR和KARAMPAR:GluR1,2,3,4;KAR: GluR5,6,7&KA1,2Na+、K+通透,Ca2+基本不通透对膜电位不敏感,受配体直接调制2、受体的分类及各类受体介导信号的特点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离子通道受体、核受体GPCR (7-TM):Gs、Gi、Gq、G12/13;α、βγ;AC-cAMP、PLCβ-IP3&DAG;PKA、PKC、CaMK、小G蛋白、PDE;调控转录因子或关键酶或离子通道等。
RTK (1-TM):酪氨酸磷酸化,提供SH2蛋白结构域结合位点,形成蛋白复合物,传递信号,例如PI3K-AKT、MAPK.通道:配体门控或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或关闭;Na+、K+、Ca2+、Cl-;EPSC或IPSC。
核受体:和配体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3、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基本通路比如乙酰胆碱五羟色胺谷氨酸,受体分为哪几类配体激活这些受体时信号传导的途径一cAMP信号途径(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配体(H)+细胞膜上的受体(R)→H-R复合体→膜上的AC被活化,催化A TP产生cAMP→活化蛋白激酶→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在A TP存在下)cAMP信号途径分两类:①刺激型信号途径:Rs-Gs-AC cAMP↑途径刺激型信号作用刺激性受体(Rs)和刺激性G蛋白(Gs),Gs刺激AC活化,使AC分解ATP,产生cAMP产生效应。
②抑制型信号途径:Ri-Gi-AC途径cAMP↓抑制型信号与细胞表面抑制型受体Ri结合,受体活化、构象改变、结合并活化抑制型G蛋白(Gi),Gi激活以后的过程与刺激型过程正好相反,AC被抑制,A TP分解被抑制, cAMP浓度下降,其生物学效应即受到抑制.结论:刺激型途径:刺激型配体+Rs+Gs→AC激活→cAMP↑抑制型途径: 抑制型配体+Ri+Gi→AC抑制→cAMP↓cAMP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1、第一信使产生并与靶C靠近2、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AC系统3、在Mg2+存在下,激活的AC催化ATP生成cAMP4、cAMP浓度的变化可调节细胞所特有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理效应。
二、cGMP信使体系1、环磷酸鸟苷(cGMP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胞内信使。
2、cGMP是由鸟苷酸环化酶(GC)催化并水解GTP后形成。
3、GC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即膜结合型GC和胞浆可溶型GC。
①膜结合型GC;主要结合于细胞膜上,也可以分布于核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膜结构中;其主要存在于心血管组织细胞、小肠、精子及视网膜杆状细胞中。
②胞浆可溶型GC:主要游离于细胞质中;其主要分布于脑、肺、肝等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