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PPT讲稿

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PPT讲稿

基过少,划线分离时细菌的营养较少,菌落生长过小,菌落形态不易
观察,培养基也易于干燥,不易在数天内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八页PPTT,共三十页。
• 含糖培养基灭菌条件115℃,10~15分钟
• 一般培养基灭菌条件121℃,15~20分钟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九页PPTT,共三十页。
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用于细菌分类学研究。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
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八页PPTT,共三十页。
革兰氏染色法基本原理
•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嗜水气单胞菌菌落为光滑、微凸、圆整、无色或淡黄色,有 特殊芳香气味。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页PPTT,共三十页。
氧化酶试验
原理
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
末呼吸酶,系由细胞色素a和a3所组成,一般仅存于需氧菌和兼性
厌氧菌中,它使细菌能利用氧作为氢的最终受体,使分子氧还原为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的积累会有毒性,固本试验的阳性菌,不仅需 氧而且能产生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并不是直接与试剂起反应,而是
且细菌为蛋白质,被热凝固后可保持完整形态。 • 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二页PPTT,共三十页。
革兰氏染色法
染色:初染 → 媒染 → 脱色 → 复染 • 初染:加草酸结晶紫染液于标本上,使其覆满标本,染1~2分钟,水洗。 •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保持碘液覆盖1分钟,水洗。 • 脱色:加95%酒精于玻片上来回流动,倾去酒精。如此重复2~3次(约30秒)。水

痢疾杆菌分离与鉴定课件

痢疾杆菌分离与鉴定课件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银怀第一节概述➢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

美国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一、抗原分类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为多种亚型。

菌痢 ppt课件

菌痢 ppt课件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细胞毒素: 粘膜的破坏、坏死、脱落 溃疡形成 粘液脓血便
肠 毒 素: 肠壁通透性增加 病初的水样腹泻 神经毒素: 肠壁植物神经、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功能
腹痛和里急后重 内 毒 素: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
氧、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瘀血性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回心血流减少 发热 、休克、DIC、多脏器 功能衰竭
编辑版ppt
2
概述
Summarization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 痢,指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 道传染病,以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浅表 溃疡为主要病变 。
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里急后 重和粘液脓血便,可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 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 中毒性脑病。
具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有良好抗菌 活性,
口服吸收完全,血浓度高,组织分布广, SMZ脑膜通透性好,主要在肝脏代谢灭活。
编辑版ppt
40
喹诺酮类 ---首选 如氟哌酸、环丙沙星及氧
氟沙星等,作用于细菌DNA旋转 酶,干扰DNA合成而致细菌死亡。
有较强的杀菌活性,抗菌 谱广,口服后吸收完全,体内分 布广,多数经肾脏排出,半衰期 较长,副作用大多轻微,已成为 成人菌痢的首选药。
不当、受凉、劳累等均可导致急性发作, 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 便。
编辑版ppt
27
慢性菌痢
慢性隐匿型: 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近期临床无明
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 杆菌,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有炎症甚至 溃疡等病变 。
编辑版ppt
28
【实验室检查】

细菌性痢疾讲课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讲课PPT课件
遵医嘱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建议多食用易消化、营养 丰富的食物。 休息与运动:适当休息,逐渐增加运动量,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06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洁和消毒。
疫苗接种:根 据当地疫情和 卫生部门建议, 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加强饮食卫生监管等。
控制手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疫情报告和监测 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发热和排粘液脓血便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如粪便培养阳性或粪便镜检发现白细胞 和红细胞等,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腹泻病相鉴别,如 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
病情严重度:细菌性痢疾的病情严重度与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等因素 有关。
03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老年人更为易感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粪口 传播,通过食用 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传播
易感人群:无特 异性,所有人群 均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 弱者和免疫功能 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定期 记录患者体温、 脉搏等指标,评 估病情状况。
饮食护理:给予 患者易消化、高 营养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食物和 饮料。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痢疾杆菌检测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痢疾杆菌检测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正常值疾杆菌检测 >>>
相关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量、纤维结肠镜检 查、粪便性状、大便常规、粪便菌群失调。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相关症状: 关节疼痛、腹痛、腹泻、休克、昏迷、脓 尿。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医学检验·各论 痢疾杆菌检测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简介: 标本采集应在病人急性腹泻期或用药
前采集,取病人新鲜粪便的脓血或黏液部 分,成形便等约蚕豆大小送检。
医学检验·各论:痢疾杆菌检测 >>>
临床意义:
进行粪便的细菌学检测,一方面可以 对肠道菌群检测,预防菌群失调;另一方 面可从肠道大量的细菌中检出病原菌,这 样有助于临床对肠道疾病病原学的诊断和 治疗。 阳性见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我国流行较广的为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 疾杆菌及志贺氏痢疾杆菌。
相关疾病:
志贺菌病、小儿细菌性痢疾、小儿中毒型 痢疾、阿米巴肠病、细菌性痢疾、旅行者 腹泻、暴痢、阿米巴痢疾、痢疾后综合症、 腹泻。
谢谢!

粪便病原菌分离与鉴定PPT课件

粪便病原菌分离与鉴定PPT课件
吲哚试验
用于检测细菌是否产生吲哚及其衍生物,有 助6S rRNA基因测序
通过对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可以确定细菌的 种属关系。
2 DNA指纹技术
利用细菌基因组的DNA指纹图谱进行鉴定,具有高分辨 率和高特异性。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病原 菌。
加强手卫生
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并 使用消毒液对接触患者前 后进行手部消毒。
严格隔离感染患者
将感染病原菌的患者与其 他患者分开,以防止交叉 感染。
提高患者免疫力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 量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以 提高免疫力。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标准化与推广
分离方法优化
我们成功地优化了粪便病原菌 的分离方法,提高了分离效率 和准确性。通过改进培养基成 分和分离程序,我们能够更有 效地从粪便样本中筛选出目标 病原菌。
抗酸染色
用于鉴别结核分枝杆菌等抗酸 菌,具有特殊染色特性。
鞭毛染色
用于鉴定具有鞭毛的细菌,如 霍乱弧菌。
芽孢染色
用于观察细菌的芽孢,有助于 鉴别厌氧菌。
生化鉴定
糖发酵试验
通过检测细菌对糖类的发酵能力,可以初步 确定细菌的属和种。
酶试验
用于鉴别肠道细菌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等。
甲基红试验
通过检测细菌产生的酶,如氧化酶、触酶等 ,有助于鉴别细菌种类。
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01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 滥用和过度使用,降低病原菌 耐药性的产生。
02
加强耐药性监测
建立和完善耐药性监测体系, 及时发现和报告耐药性病例,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播。

关于细菌性痢疾教学PPT课件

关于细菌性痢疾教学PPT课件

七、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10~20)×109/L,N↑,慢性期 可贫血。
2.大便常规 黏液脓血便,无粪质,有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少许吞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 痢疾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菌痢确诊 。
4.免疫学及志贺菌核酸检查。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 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 史,病程超过2个月;中毒性菌痢以儿童多见,有高热 、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
六、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1)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寒战、 头痛、头昏。 (2)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大便每日十多次至 数十次,初为稀便,1-2日后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有 里急后重。体检可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3)其他: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2.轻型(非典型) 常无发热和脓血便。腹痛、腹泻轻,无 里急后重。
3.中毒型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体温可达40℃以上,全身毒血症状。根据中毒症状的主要 表现,又将中毒型菌痢分为三型:
(1)休克型:以中毒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2)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表现,最凶险,病死率很高。
(二)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两个月称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 2.急性发作型 慢性菌痢因进食生冷、受凉 而突然发病 。 3.慢性隐匿型 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银怀第一节概述➢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

美国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一、抗原分类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为多种亚型。

(二)表面(K)抗原➢常在新分离的A、C、D群各血清型及B群的2a型、6型细菌中出现。

➢K抗原存在时,可阻止菌体抗原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凝集;需经100℃30分钟加热破坏后露出菌体抗原,与相应的免疫血清发生凝集。

二、血清分群(一)A群(志贺痢疾杆菌):有12个血清型;具有K抗原菌株可阻碍O抗原的凝集;在我国常见的为2型(又称司密斯杆菌),1型较少见,其余各型更为罕见。

(二)B群(福氏痢疾杆菌)➢具有型、群抗原;型抗原存在于同型菌株中;群抗原有多种,存在于B群各菌型中。

➢近年1C(I:7)、2b(Ⅱ:3,4;7)、3c(Ⅲ:6)、4c(Ⅳ:7,8)及4型(Ⅳ:-)等新型菌株出现。

➢目前有6个血清型,(14个亚型及2个变种)。

(三)C群(鲍氏痢疾杆菌):18个血清型。

(四)D群(宋内痢疾杆菌):仅一个血清型(Ⅰ、Ⅱ相);Ⅰ相(光滑型菌落)多从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Ⅱ相亦称R型(粗糙型菌落)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

三、属间抗原关系志贺菌属与埃希菌属的O抗原关系非常密切,有近半数的菌型与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O抗原完全相同;相同抗原菌属间存在血清交叉凝集反应。

表1 志贺菌属与大肠埃希菌的O抗原关系四、菌群分布与变迁➢菌群分布与变迁因国家、地区、年份不同而异。

➢40年代前A群是优势流行菌,60年代初几乎销声匿迹,但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地区暴发,1972-1978年又在南亚的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地区和国家受到侵袭。

➢D群从60年代起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跃居首位。

➢国内过去流行菌型为2a为主;近年来4、4c、5b、1a等菌型呈上升趋势;城市D群为上升态势。

➢我国个别地区发现A1型和C18型局部暴发流行。

五、溶原性➢噬菌体对相应的细菌具有特异性裂解作用,温和噬菌体DNA侵入宿主细胞后,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称为前噬菌体;➢前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同时复制,这个过程称为溶原化;➢被感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对于相同的噬菌体具有免疫力,并获得一些新的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该转换可导致福氏志贺菌型抗原和群抗原发生广泛的变异。

六、变异性(一) S-R变异➢志贺菌属菌落可由光滑型变异成为粗糙型(S-R变异),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变异。

➢在慢性痢疾病人或恢复期病人体内,菌株可变异成为不典型菌株。

部分变异菌株可通过10%的胆汁肉汤培养发生返祖,成为典型菌株。

因而在分离这类细菌时注意要反复多次地检查。

(二) 抗原变异(溶原性转换)➢根据溶原性转换变种和细胞壁多糖免疫化学分析,福氏志贺菌除6型菌外其它型、亚型以及变种都是由一个种所产生的许多溶原性的变种。

➢y变种是非溶原性的前体型,当被六种不同的噬菌体溶原化后,可以变为各型福氏菌的a亚型或x变种,这是第一次溶原化;➢一次溶原化的培养物,还可以发生第二次溶原化,变为各型福氏菌的b亚型。

➢福氏型特异性抗原Ⅰ、Ⅱ、Ⅳ、Ⅴ和群7,8抗原,均以y变种群3,4抗原多糖为前体型,经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而来。

➢噬菌体(Φ)7,8溶原化的结果是使群7,8抗原变为x变种,同时群3,4抗原成为隐蔽状态;➢前体型经ΦⅡ、ΦⅤ、ΦⅠ、ΦⅣ溶原化结果,则是相应型抗原的产生,分别变为2a、5a、1a、4a等型。

其中x变种、2a型和5a 型还可以经第二次的溶原化,变为2b型和5b型。

➢群6抗原是群4抗原乙酰化(ΦⅢ,6溶原性转换)所致;型Ⅲ抗原为群3,4复合抗原乙酰化的结果。

福氏1a型和4a型的群4抗原乙酰化后出现群6抗原,变为1b型和4b型,但此时型Ⅲ抗原成为隐蔽状态,仅当型抗原Ⅰ、Ⅳ消失时显现。

➢宋内志贺菌Ⅰ相抗原受控于一个140Mda大质粒,若质粒丢失,Ⅰ相抗原不能合成,菌则从Ⅰ相转变为Ⅱ相。

(三) 毒力变异志贺菌的2型肠毒素(ShET-2)、粘附性、侵袭力、胞内繁殖、细胞间扩散等活性编码基因均存在于一个140Mda的质粒上,其表达受染色体上多个基因的调控。

该调控基因的变异或大质粒的丢失,均可造成毒菌株的毒力减弱或消失。

七、致病性(一)侵袭力:菌毛-有利于菌粘附至肠粘膜(二)毒素:↗通透性增加内毒素→局部→作用于肠壁↘↘粘膜炎症、溃疡全身→内毒素血症外毒素(A群1型)→与内毒素协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志贺菌具有抗酸性,能顺利通过胃酸屏障进入肠道,侵袭于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有研究表明最小感染剂量为10个CFU。

➢产生的SHET1肠毒素是染色体编码毒素,主要见于福氏志贺菌;SHET2是质粒编码毒素,志贺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均能产生。

➢痢疾志贺菌可产生志贺毒素(ST),为染色体编码,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构成,具有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

第三节实验室分离一、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一) 标本的采集腹泻病人粪便标本:➢监测点人员发现疑似病人和腹泻病人后,立即发给病人洁净塑料袋,要求其接取自然排出的可疑粪便部分立即送检;➢婴幼、儿童则让其父母协助其坐排于罩有干净塑料袋的痰盂内(要求勿混入尿液)。

➢用2个棉拭子分别在大便中可疑部分多点蘸取并旋转棉拭子使全部蘸满大便(约1-2克)。

➢将绵拭子插入装有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采样管中(注意培养基应埋住粪便拭子),手接触的棉签尾部在管口处折断丢弃。

➢编号后将采样管置4℃冰箱或冷藏包中保存。

➢认真填写腹泻病人粪便采样表。

监测点/村医需配备和更换的监测材料:➢腹泻病人粪便采样登记表。

➢消毒棉签。

➢装有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采样管(4℃保存可备用半年)。

➢采便塑料袋。

➢冷藏包(应每日更换冰排) 。

(二) 标本的运送➢采集标本后应立即通知监测点运送标本人员,或每天分中午、下午两次送交实验室。

➢如当天晚上采集,最长保存时间最好是48小时内。

二、实验室分离技术(一)选择分离培养基➢直接划线分离于麦康凯(MAC)及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XLD),也可选志贺-沙门菌琼脂(SS) 、去氧胆酸钠硫化氢乳糖琼脂(DHL)、去氧胆酸钠柠檬酸盐琼脂(DCA)或海克顿肠道琼脂(HE)。

➢但慎用SS,其可抑制志贺菌1型生长常造成漏检。

表2.志贺菌及大肠菌在选择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特征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琼脂(XLD):木糖;赖氨酸5g;乳糖7.5g;蔗糖7.5g;去氧胆酸钠2.5g;硫代硫酸钠6.8g;柠檬酸铁铵;酚红。

去氧胆酸钠柠檬酸盐琼脂(DCA):乳糖10g;去氧胆酸钠1g;柠檬酸铁1g;中性红0.03g。

(二)病原分离➢用接种环多点沾取粪便标本中可疑部分,或用采样拭子涂种,直接划线分离选择琼脂平板各一块(见示意图4);➢36℃培养18~24小时。

如无菌生长或接种过密应重新分离平板(可取菌苔处)(合格的分离平板菌落数>150个)。

图4 采样拭子接种平板及划线分离方法示意图(三) 菌落生长特性➢志贺菌属是需氧或兼性厌氧杆菌。

➢经37℃培养18~24小时,形成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直径约2mm的较小菌落;➢相对宋内菌的生长菌落较大、扁平,较不透明,易出现粗糙型菌落。

➢志贺痢疾杆菌1型的营养需求比较高,必须补给15种氨基酸方能生长。

(四) 生化初筛1.可疑菌落的观察和挑选:➢许多细菌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被抑制,既不发育也未死亡,有的能长出肉眼看不见的小菌落。

➢因而在观察、挑取可疑菌落时应用接种针挑取菌落中心,避免接触培养基表面以造成污染。

2.接种生化反应管:➢从选择培养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3-5个,用接种针挑取菌落中心,分别接种KIA和MIU;➢先接种KIA(将接种针在其斜面上划直线,随之插入底层,取出后再在斜面上划密集的横线),不经火焰直接穿刺接种MIU培养基;➢置36℃±1℃培养16~20小时后观察结果。

3.生化反应鉴别:➢KIA:斜面-黄(分解乳糖产酸)/红(不分解乳糖);底部-红(产碱,非发酵菌)/黄(分解葡萄糖或乳糖)/产气/产H2S;➢MIU:动力(M)-沿接种线周围向外扩散生长呈现混浊者为阳性(用未接种MIU管对比观察)。

吲哚(I)-培养基变红为阳性。

尿素(U)-加0.5mlKovac’s试剂,数分钟内表层试剂变深红色为阳性。

表3.用克氏双糖(KIA) 和动力-吲哚-尿素(MIU)生化反应初步鉴别痢疾志贺菌与其它肠道菌爱德华氏菌属KⒶ+++––哈夫尼亚菌属D A++–––注:K碱性反应(红色);A产酸(黄色);Ⓐ产酸(黄色)+产气;D不定(K或A);W = 弱或迟缓反应;*某些福氏6型产气;**鲍氏痢疾菌血清13和14型产气;***侵袭性大肠菌无动力。

4.注意事项:➢KIA管最好用棉花塞,若用螺旋帽或硅胶塞,将盖子拧松一些,使有足够的氧气促进反应;➢MIU需用橡皮胶塞盖紧,因尿素酶反应需避开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