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历史
关于书信的典故

书信的典故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书信传递方式。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书信的典故,供参考阅读!关于书信的典故一: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关于书信的典故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
书信作为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古代人们使用书信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进行交流。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承载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也
记录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在古代中国,书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代,那时
人们用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进行交流。
随着文字的发展,书
写材料逐渐演变为竹简、丝帛等。
在古代中国,书信被视为一种重
要的交流方式,许多文人墨客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书信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古希腊哲
学家和政治家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和观点,例如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之间的书信就留存至今。
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经
常利用书信来传递命令和交流情报。
在中世纪欧洲,书信在基督教传教士和修道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修道院中的僧侣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学术和宗教上的观点,
也通过书信来维系彼此的情感和友谊。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书信的地位逐渐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取代。
然而,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们通过书信来表达深情,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甚至是进行外交交涉。
因此,书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仍然被人们所珍视和传承。
致瓦·博尔吉乌斯

精选版课件ppt
5
一、书信的基本情况
二、书信的历史背景
目
录
三、书信的内容解读
四、书信的重点内容
精选版课件ppt
6
二、历史背景
《致瓦·博尔吉乌斯》是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博尔吉乌斯的。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 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者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 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唯物史 观庸俗化、经济决定论),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 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恩格斯 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而写的。
精选版课件ppt
13
一、书信的基本情况
二、书信的历史背景
目
录
三、书信的内容解读
四、书信的重点内容
精选版课件ppt
14
四、重点内容
• 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 (一)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的含义。经济关系的
几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平行的,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而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的因素又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其它因素,虽然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过程,但不能起决定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作用。 • (二)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具有反作用,同时阐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 系问题。
精选版课件ppt
15
这封书信中所谈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给瓦·博尔吉乌斯的 回答,而且是对一种思潮的回答,体现了恩格斯晚年的 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书信发展史简短

书信发展史简短
书信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使用石头、骨头、竹简等材料刻写文字,传递信息。
随着纸张的发明,书信的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古代,书信的传递主要依靠人力和马车等交通工具。
这种方式非常缓慢,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因此,书信的传递非常昂贵,只有富人和贵族才能享受这种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书信的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使得邮递员可以使用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书信的传递速度大大提高。
此外,电报的发明也使得书信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20世纪,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发明使得书信的传递更加快速和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
总的来说,书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从古代的石头刻字到现代的电子邮件,书信的传递方式不断变化,但其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的地位始终不变。
中国 书信的正确格式

中国书信的正确格式摘要:一、书信的历史与演变1.古代书信的起源2.书信格式的演变二、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1.信头2.称呼3.正文:书信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沟通方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如今的电子邮件,书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礼仪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书信的正确格式及礼仪规范。
一、书信的历史与演变书信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随后发展成文字书写。
在古代,书信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用词要尊敬、谦辞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信格式逐渐简化,但仍保留了基本的礼仪规范。
二、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结尾敬词、署名和日期。
信头是信件的开头,应写明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
称呼要正式礼貌,根据与收信人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称呼。
正文是信件的核心内容,书写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结尾敬词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如“敬礼”、“致敬”等。
署名位于信件右下角,包括写信人姓名和身份。
日期位于署名下方,格式为“年/月/日”。
三、书信中的礼仪规范在书信中,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首先,在称呼和正文中要使用尊敬的用词,如“尊敬的”、“敬爱的”等。
其次,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适当使用谦辞,如“拙见”、“浅见”等。
此外,还要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词汇,保持书信的正式氛围。
四、书信格式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书信格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家书、商业书信和邀请函等。
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书写时要表现出关爱和关心。
商业书信要注意措辞得体,展示公司的专业形象。
邀请函则要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使收信人一目了然。
总之,掌握正确的书信格式和礼仪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展示良好的文化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虽然电子邮件等新型沟通方式日益普及,但书信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书信的历史起源演讲稿

书信的起源【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往来了。
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少,怕忘了,打几个结。
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
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
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sh ān 崖y á上画上几群动物的样子,告诉同伴这里可以打猎。
这是形象的书信。
【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
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b ǔ辞c í刻到龟甲兽骨上,就产生了甲骨文。
【 】到商周时代,人们掌握了冶y ě炼li àn 技术,人们就把文字记在了青铜器上。
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y ìn 章zh āng ,这是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内容。
【 】直到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y ù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无论是贵族还是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纸了,人人都能写信。
【 】秦汉魏w èi 晋j ìn 时期,我国书信的发展到了黄金时代。
给东边的长辈道声问候,写信。
给西边的朋友借个东西,写信。
给南边的同学问个问题,写信。
给北边的亲戚话个家常,还是写信。
当时的书信成了增进友谊的重要工具,有许多耳ěr 熟sh ú能n éng 详xi áng 的文章都在这个时期诞生。
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
【 】写信的人变多了,于是就产生了专门送信的信使,给信使休息的地方叫做驿y ì站。
驿站不但能送信,还能送货。
不过驿站归皇帝管,只要皇帝一道圣旨,使者就得拼了命工作。
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欢吃荔l ì枝,但是皇城在西安,没有荔枝。
皇帝就命令驿站的使者快马加鞭,从岭南运送荔枝,为此跑死了很多马,才在荔枝新鲜的时候,送到了杨贵妃手上。
【 】近现代,书信仍然受到人们的青q īng 睐l ài 。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1840年正式发行。
《言语的表达——写写信信》

书信的重要作用
传递信息: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传达各种信息,包括个人、商业或政治事务。
表达情感:书信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受,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可以通过书信来 表达。
建立联系:书信可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和 信任。
记录历史:书信可以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后人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书信的文化内涵:书信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礼 仪、道德、情感、思想等方面,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书信与历史文化
书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书信中的历史文化元素 书信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信文化内涵的体现
书信的价值与意义
传递信息: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传达思想、情感和意愿。
书信的格式与规范
称呼:根据收信人的身份确定称呼,如“亲爱的”、“敬爱的”等 正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请求,注意分段和层次 结尾:礼貌地表达感谢或祝福,如“谢谢”、“祝好”等 署名:写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以示诚意
书信的写作技巧与
04
风格
写作技巧
明确目的:在开始写作之前,要明确书信的目的和收信人的身份,以便更 好地把握内容和语气。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书信的起源与历史
书信的起源
早期书信:甲骨文、竹简、 木简等
秦汉时期:书信开始流行, 如《报任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成 为文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唐宋时期:书信逐渐普及, 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 手段
近代以来:书信逐渐衰落, 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现象
书信的发展历程
起源:古代书信的起源和发展 历史:不同时期书信的特点和风格 文化:书信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现代书信的演变和趋势
书信的历史故事

书信的历史故事篇一:诚信的历史故事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移木建信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
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
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
”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
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信的历史篇一:书信的演变知识看台书信的演变书信的前身是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
作为中介的信使“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在口信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
这种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接受到不为别人知道的信息。
比如,现在还有人在书信中夹寄几粒红豆,以表达相思之情。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结绳信”。
当然这种实物信,有的已经成为普遍公认的信物,有的成为双方约定的信物。
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
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书信,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在纸张这样的信息载体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尺素书”是把写好的。
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封装起来,故又称作“鱼书”。
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竹简上。
这已有大量考古实物为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
首先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
竹片叫竹简,木头片叫木简,又称牍。
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书信称为“尺牍”。
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
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这个绳子就叫做“缄”。
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
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
这种信封形式一直到唐代还在仿制。
一般书信均简短,以便于邮传。
信长,用的竹简就多,邮传负荷就重。
据历史记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史记〃东方朔传》)在交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书写材料对邮递影响较大。
所以,传播内容越来越多的需求,是人们创造更轻便的书写材料的重要原因。
民间已逐渐把纸当作信由于西汉时纸已经发明,到东汉中后期,件的书写材料了。
史料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比如,《艺文类聚》留下了一篇东汉著名文人马融给窦伯向的书信,信中提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无量,次于面也。
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
”又如武威太守张奂《与阴氏书》写道:“笃念既密,文章灿烂,名实相副,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于手”(《全后汉文〃卷六十四》)。
还有《北堂书钞》引延笃给张奂书,也说到“惠书四纸,读之反覆,喜不可言”。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著作、书信中居然未提到蔡伦。
如果蔡伦此时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毫不在意的。
当时由于交通阻隔传递书信的不便,所以读之反覆,喜不可言。
可以看出,这时候纸已作为书信材料逐渐普及,收信人习以为常了。
晋代仍然具有汉朝时尺牍的遗制。
但纸张作为信息实物,使得邮驿运输更简便省力,所以,纸张最终淘汰了尺牍。
后来社会上的书信交往越来越多,形成了书仪。
书仪,从一般的意义理解,是书信的程式与范本。
它的最早制定,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
其时由于书札和所谓“尺牍”之学受到重视,撰写及掌握书仪,被视为世族应当具备的“仪表”之一,而书仪本身也就渗入了世家大族引为规戒的礼仪及各种实用杂仪(吴丽娱《敦煌书仪中的唐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01月23日)。
如下级官员要给长官写状,这种状的用途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或云奏事状,另一一种是与公事相关的杂奏陈请(也包括荐举).种便是礼仪性的贺、谢状或私人请问往来的笺状。
如李商隐有《为濮阳公官后上中书门下状》、《为中丞荥阳公桂州上后上中书门下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中书状》、《为弘农公上虢州后上三相公状》、《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
前一为加官,后四者均为上任谢。
这类谢状大多数报告到任上讫,再向宰相致谢,表励精图治、誓将报答之心。
如《为怀州刺史上后上门下状》:右,某伏奉月日制书,授持节怀州诸军事,守怀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者。
以今月日到任上讫。
某特以门资,早登朝选,尝奉出疆之任,曾3非泛驾之材。
直以扬大国之棱(棱?)威,奉良相之成算,幸无挫屈,兼免滞流。
业官未多,无罪为幸。
岂意相公上引睿旨,下念勋家,既假宠于中司,又颁条于名部……当此之时,受任尤重,岂伊庸懦,可以指令。
惟当非忧人之不思,非利物之不念,罄忠武在行之众,奉盟津揽辔之威,冀无后艰,以答殊奖。
伏惟俯赐恩察,谨录状上。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四)贺状常常用于官员之间特别是下属贺长官,名目众多,如贺任职升迁、贺节、贺(问)起居、贺雨雪,贺破贼、贺赦甚至贺祥瑞。
这些内容,与给皇帝的贺表贺状并立,在地方是以僚属贺节度使为中心,也包括藩镇彼此间的往还。
这类官员之间的礼仪性书状并不完全是公务,而是既有个人私交的成分,又有许多足以影响官场生活和官员升迁的内容,种种官场需要造成了公私不分的官牍套用。
.唐代有一种特殊的信函,叫作“别纸”。
赵和平通过对《新集杂别纸》的考释,指出“别纸是一种有别于正式公文,如表、状、牒、启等正式公文程式的公私信函的泛称”(赵和平《新集杂别纸》的初步研究,《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53-255)出现在官牍文范或表状笺启书仪中的别纸,甚至成为某种官文的别称。
如崔致远《上座主尚书别纸》、《贺除礼部尚书别纸》、《济源别纸》(见《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四三)等多首。
可以肯定,以上别纸基本上都具有官牍性质,或者是官场应酬之作。
这种书仪无论是作为公文还是私人信函,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邮驿通信中的官方文书,多为国家大事;民间书信则为私人小事,但人们对书信仍很重视。
如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
到了近代,近代邮政的建立,书信开始普及,成为人们交流、民间通信往来的重要手段,能否写信、如何写好信,对于当时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书信的演变,是与信息载体的进步相适应的,与传播媒介的演变是一脉相承的。
篇二:六年级上册第1课追溯“信”的历史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你知道的通信方式有哪些?这些通信都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二、揭示课题:追溯“信”的历史三、学习过程:(一)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查找整理有关通信发展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了解通信的发展历程。
(二)探讨学习过程1.置疑: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跟通信有关的资料太多了,怎么办?(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2、推荐上网查找搜集整理的方法。
(1)通过网络搜集有关资料。
(2)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输入到计算机中形成资料。
3、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生打开机子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1)建立好存储资料的文件夹(师边讲解边演示,)(2)上网搜索所需资料A、选择搜索引擎单击任务栏的“浏览器”图标,启动浏览器,打开百度搜索引擎().B、确定搜索关键字以搜索我国古代通信资料为例,输入关键字(如:中国古代通信方式)C、选择资料在大量信息中有选择地下载你所需的资料,放于桌面。
思考讨论:在检索出的大量信息中如何进行选择?D、存储资料把所需的图片、文字资料保存到已建好的文件夹中。
E、学生练习熟悉以上几个步骤。
F、将学生按时间段(古代、现代、近代)分成三个小组搜集整理资料。
4、学生活动师指导(1)组内进一步明确分工(2)分头搜集整理材料(3)汇总交流5、各组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师演示6、小结今天的活动情况(有时间的话可进行搜索技巧的讲解和练习)篇三: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理论创作中,不仅有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这样的不朽巨著,还有很多他们之间,和他们与其他理论家进行思想交流的书信。
这些书信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这些思想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讨论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脉络。
在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经验,概括了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唯物史观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书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这就是蒲鲁东先生永远不会了解的东西,因为,当他从诉诸国家转而诉诸社会,即从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转而诉诸正式社会的时候,他竟认为他是在完成一桩伟业。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生产力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二是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之根据,在于劳动过程的连续性。
“这里不必再补充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由此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生产关系式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