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metro风格界面)..

合集下载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问题
1.为什么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选择? 2.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学说? 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了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与早期的革命活动; 3.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懂得三民主义学说代表了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因而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整与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 4.提高自己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观看相关音像资料,从中提取有关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和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维新运动失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视频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 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年,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反 抗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种种迹象表明,中 国社会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 革命派则用“取法乎上”,针锋相对地批判改良派的“循序渐进”, 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勃然而出;并认为 中华民族有实行民主共和的能力,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真诚地寄希望于革命,寄希望于人民,认为革命后的中国一定能成为 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

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练习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严复翻译《天演论》B.孙中山创立《民报》B.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2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新文学运动B.民主、民权运动C.反封建礼教的运动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3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鲁迅D.蔡元培4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是()。

A.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B.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C.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5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A. “二十一条”的签订B.巴黎和会的召开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北洋政府的镇压6 .中国人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从()开始的。

A.新文化运动后B.五四运动后C.辛亥革命后D.俄国十月革命后7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说法,其中“陈”、“李”分别指()。

A. 陈独秀、李大钊B. 陈潭秋、李大钊C. 陈独秀、李达D . 陈潭秋、李达8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B.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C.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D.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共产党一大的成功召开B.共产党二大的成功召开B.C.共产党三大的成功召开D.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10 .下列观点中,不属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观点的是()。

A .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B.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应该否定C.“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D.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

11 .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B.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C.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D.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12. 1920年8月公开出版的马克思原著是由陈望道翻译的()。

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

该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如火如荼的革命场景,包括其中有原型的历史人物开象以及作者自身的参 与,都表现了这幅画高度的现实意义。但这幅画被称作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则是因为这幅画中的 场景是颇为集中的浪漫主义场景,其中的自由女神更是具备“半人半神气质的一个理想化人物”。她长着古希雕 塑般的轮廓,露上身,穿着朴索古典的衣着,走在革命队伍的前面,右手高举:三色旗。脸朝向人群,似在号召 着人们革命到底。这样就能获得自由。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 精神与意义。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朴素,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寄托了国家的革命 感情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政治主题:自由与民主。
感谢观看
《自由引导人民》画面展示了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 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表现了革命者 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
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2013年2月,卢浮宫在法国北部地区建造了朗斯分馆(Louvre Lens),为了庆祝朗斯分馆的开馆,《自由引 导人民》被移送到朗斯分馆展览。但却在这次展览的过程中,遭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女游客用黑色光标笔涂鸦破 坏。庆幸的是,这次涂画对整幅作品没有造成重大损伤。
作者简介
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肖像 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画作 对后世的画家有深远的影响。德拉克罗瓦18岁开始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师从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弟子盖兰。德 拉克罗瓦尤其喜欢到卢浮宫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因此在他很年轻的时候,绘画技法就很成熟了,《自由引导人民》 《希阿岛的屠杀》《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都是其代表作。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三上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三上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N·佩弗《远东》一书认为:“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最准确的是()A. 没有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C. 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 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结合所学可知“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最准确的是没有找到一条真正挽救中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故选D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A.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B. 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 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D. 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 结合所学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李鸿章和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三人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魏源、李鸿章和张之洞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B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3.我国进化论的“进化”一词来自日译在中文中包含了“进步”的含义而达尔文自己对“进步”却抱有疑虑他认为如果有适宜的环境即使进化过程不会完全逆转但应该是可以倒追的而近代大多数中国公众对进化的理解却恰恰相反中国公众的理解()A. 基本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B. 与国家贫弱现状直接相关C. 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更科学D. 进一步完善了达尔文理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贫穷落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引进进化论必须符合国情据此依据材料“而近代大多数中国公众对进化的理解却恰恰相反”可知B正确A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说法错误排除D“完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4.“冲击一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一反应”模式的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C.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D. 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答案】B【解析】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B. 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C. 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D. 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主要值得是1915年以前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社会背景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故A正确虽然“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但是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不能说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排除B项材料是在表述对于民主的追求和实业救国无关故排除C“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不是因为民主观念没有社会基础而是因为“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 是由当时的主要任务造成的故D错误故选A6.“沙俄得13037万两占总赔款数的29% 德国9007万余两法国7087万余两英国5062万余两日本3479万余两美国3293万余两意大利2661万余两其余部分由奧、比、荷、西等国分食” 与上述赔款相关的条约A. 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通商口岸B. 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C.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D. 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赔款可知该条约是《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C正确A是《南京条约》签订的内容排除 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条款排除 D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内容排除故选C7.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之说不啻梦呓”的事件是()A. 虎门销烟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A.虎门销烟并没有体现出列强瓜分中国的特征B.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无关C.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但当时列强没有企图瓜分中国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使西方列强放弃了对中国的瓜分企图8.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强调“夷夏之辨” 1849年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西方国家时已不用“夷”称 1861年冯桂芬在刊刻《校邠庐抗议》时将书中的“夷”字全部删除认为今日洋人与昔日夷人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A. 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型B. 传统价值观念丧失C. 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 抵御侵略意识消退【答案】A【解析】9.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A. 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B. 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C.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 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中国近代三次工业化探索均告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即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故D正确ABC均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10.1895—1898年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意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学会()A. 普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B. 属于资产阶级政党C.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D. 宣传二民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11.据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党派有312个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 ……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 “这一时期”是指A. 维新变法时期B. “预备立宪”时期C. 中华民国初年D. 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一时期上海和北京出现了大量政党而且这时这些党派主要致力于“振兴实业”和“普及教育” 而不是关注政治变革说明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政治变革所以应该是中华民国初年故选C 维新变法和“预备立宪”时期没有出现这样大量的党派排除AB 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宣扬民主与科学而不是“振兴实业”和“普及教育” 排除D12.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 这一变化根本原因在于()A. 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B. 受国内政局的变化影响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D. 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B【解析】1913年孙中山主张内阁制是由于当时中国处于袁世凯政府统治之下实行内阁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趋势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受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这一变化与社会主流民意无关排除C项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 1913年主张内阁制这一变化与中国国情无关排除D项故选B13.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材料中的“大改良”是()A. 洋务运动B. 辛亥革命C. 二次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大改良”是指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皇上没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洋务运动仍然有皇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而非二次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而新文化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4.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①获奖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②应征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③征文评选者大多持君主立宪论④当时的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如当时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根据材料信息“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可以得出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故①正确②③④无从得出15.1900年《中外日报》中有文章认为“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作乱的“托词”“借以假公济私为笼络人心掩饰人目之计非果有受于国家也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该文章A. 站在列强立场看待义和团运动B. 忽视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质C.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客观全面D. 未看到清末仇洋反教斗争范围【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中外日报》中的文章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持否定态度并认为“非果有受于国家也” 材料中的文章是基于义和团拆毁铁路、攻打教堂等破坏行为而发表的该文章没有意识到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义和团运动实际上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定该文章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16.近代学者在评价某书时说“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B.C.D.【答案】A【解析】”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表明此书是《海国图志》故A正确B主要介绍进化论排除C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排除D是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而作排除17.晚清时期湘军、淮军等地方性武装兴起其改世兵制为募兵制形成了只对统帅一人效忠的私人军队随之的兵权和饷权也掌握在带兵统帅手中对地方督抚保荐的人员中央政府几乎有保必准这说明晚清时期()A. 督抚完全拥有自治权力B. 民主革命得到迅速发展C. 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只对统帅一人效忠的私人军队”“地方督抚保荐的人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湘军以及淮军、新军都变成独立于兵部的地方武装且地方督抚逐渐侵占了中央的任人权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为减弱故D项正确督抚掌握军政大权并不等同于其完全拥有自治权排除A项湘军、淮军均属于封建官僚势力不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B项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C项故选D18.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B.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B项A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故选B19.《海国图志》记载“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在这里魏源主要强调()A. 发展工业B. 重视商业C. 发展军事D. 传播宗教【答案】B【解析】从题中“英吉利尤炽(最强盛)不务行教(教化)而专行贾(商业)且佐行贾以行兵(军事)”可见魏源认为英国的强盛商业最重要军事第二故B正确排除CA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依据材料“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可知D错误20.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之后始也”“大梦唤醒”的含义主要是指()A.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 推行“新政” 预备立宪C.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D. 民共主和三权分立【答案】C【解析】由题干材料“甲午战败”“割台湾”等可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由此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故选C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因起主要作用学术界争议较大“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的变化主要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西方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近代”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传统模式里循环在西方入侵后才开始模仿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帝国主义”模式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把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西方很明显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摘编自薛伟强、高景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的一种研究视角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视角强调外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阐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短暂的春天”到迅速萧条与欧洲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松紧密切相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与美国经济入侵加剧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崩溃总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瓦解着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示例二视角强调内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甲午战后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国内因素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需要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三种研究视角进行选择然后展开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观点明确表述准确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22.(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22.(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解析】(1)具体对华政策的转变是表面现象实质上还是要加强侵略和控制中国列强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既有列强自身的因素(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由斗争到勾结)更有中国人民抗争的因素(义和团运动)【答案】(2)影响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析】(2)本题可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和列强间在华关系等方面简析影响23.(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日出兵朝鲜的各自理由并指出美国是如何看待中日战争的23.(2)根据材料二日本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引发了什么国际外交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答案】理由①中国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去帮助朝鲜平息内乱②日本帮助朝鲜巩固独立维护东亚与世界和平③美国日本代表了正义(美国同情日本)中国代表了野蛮【解析】中国能够出兵朝鲜是由于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有义务帮助朝鲜平息内乱日本出兵朝鲜从材料中看出是为了维护东亚的和平帮助日本巩固政权的统治美国认为日本在战争中代表了正义而中国代表了野蛮的统治这明显是偏袒日本【答案】三国干涉还辽危害①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侵略实力增强②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③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④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或有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任三点)【解析】材料二反映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甲午战争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日本的实力也刺激了日本进一步侵略扩张的野心同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练习(第三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练习(第三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练习(第三章)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选择题练习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单选题1、1904年至1905年,外国侵略者在中国东北为争夺在华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是A. 英法战争B. 英俄战争C. 日美战争D. 日俄战争2、标志腐朽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 《天津条约》的签订B. 《北京条约》的签订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辛丑条约》的签订3、在近代中国,首先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是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宋教仁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A. 买办资产阶级B. 官僚资产阶级C. 民族资产阶级D. 城市小资产阶级5、1894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 兴中会B. 华兴会C. 光复会6、20世纪初,章炳麟发表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是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 《革命军》C. 《警世钟》D. 《猛回头》7、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的是A. 章炳麟B. 邹容C. 陈天华D. 黄兴8、20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是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 《革命军》C. 《警世钟》D. 《猛回头》9、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发表《革命军》一文的是A. 章炳麟B. 邹容C. 陈天华D. 黄兴10、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发表《警世钟》和《猛回头》的是A. 章炳麟B. 邹容C. 陈天华D. 黄兴11、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B. 中国同盟会C. 中华革命党D. 中国国民党1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 国民党B. 中华革命党C. 中国国民党D. 中国同盟会13、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立的机关报是A. 《民报》B. 《时务报》C. 《民国日报》D. 《新民丛报》14、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A. 兴中会的成立B.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C. 国民党的成立D. 中华革命党的成立15、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A.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6、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A. 要不要平均地权B. 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C. 要不要实行共和D.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二、多选题1、1904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列强是A. 英国B. 法国C. 日本D. 俄国2、从1902年至1911年,中国各地先后发生的爱国运动有A. 拒俄运动B. 拒法运动C. 抵制美货运动D. 收回利权运动3、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A.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B.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C. 民族工商业人士D. 民间会党人士4、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时提出的革命纲领是A. 驱除鞑虏B. 恢复中华C. 平均地权D. 创立合众政府5、20世纪初,陈天华发表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是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 《革命军》C. 《警世钟》D. 《猛回头》6、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有A. 严复B. 章炳麟C. 邹容D. 陈天华7、20世纪前后,在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包括A. 华兴会B. 光复会C. 科学补习所D. 岳王会8、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制定的革命纲领是A. 驱除靴虏B. 平均地权C. 恢复中华D. 创立民国9、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粹主义10、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论战的各自舆论阵地是A. 《民报》B. 《时务报》C. 《民国日报》D. 《新民丛报》11、1905年至1907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议题是A. 要不要社会革命B. 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C. 要不要实行共和D.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1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民族主义是指A. 打倒封建主义B. 打倒帝国主义C.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D. 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A. 戊戌维新运动B. 辛亥革命C. 二次革命D. 新文化运动2、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A. 惠州起义B. 河口起义C. 广州起义D. 武昌起义3、1911年,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爆发的民众斗争运动是A. 拒俄运动B. 拒法运动C. 立宪运动D. 保路运动4、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将辛亥革命推向高潮的A. 惠州起义B. 河口起义C. 广州起义D. 武昌起义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宣告的时间是A. 1911年5月B. 1911年10月C. 1912年1月D. 1912年3月6、1912年1月,资产阶级革命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A. 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B. 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C.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D. 中华民国军政府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钦定宪法大纲》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中华民国约法》D. 《总统选举法》8、1914年5月,窃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凯炮制了A. 《暂时新刑律》B. 《戒严法》C. 《中华民国约法》D. 《总统选举法》9、191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发动了A. 二次革命B. 护国战争C. 第一次护法运动D. 第二次护法战争10、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的组织是A. 兴中会B. 中国同盟会C. 中华革命党D. 中国国民党11、1915年5月,阴谋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接受了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A. “善后大借款”B. “西原借款”C. “二十一条”D. “庚子赔款”12、1915年12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A. 二次革命B. 护国战争C. 第一次护法运动D. 第二次护法战争13、1917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反对北洋军阀的A. “二次革命”B. 护国运动C. 第一次护法运动D. 第二次护法运动14、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A. 二次革命的失败B. 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二、多选题1、1911年,联合组织与发动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是A. 共进会B. 文学社C. 兴中会D. 光复会2、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 没有提出彻底反对帝的革命纲领B. 没有提出彻底反对封建的革命纲领C. 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D. 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3、191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A. 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B. 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杀C.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善后大借款”D. 张勋复辟帝制4、1912年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包括A. 二次革命B. 护国运动C. 第一次护法运动D. 第二次护法战争参考答案;第一节1D 2D 3B 4C 5A 6A 7A 8B 9B 10C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CD 2ABCD 3AB 4ABD 5CD 6BCD 7ABCD 8ABCD 9ABC 10AD ACD 12CD 第二节1B 2C 3D 4D 5C 6C 7B 8C 9A 10B 11C 12B 13C 14D1AB 2ACD 3ABC 4ABCD。

03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帝制的终结

03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帝制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 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团体的组建
1903年前后,在青年知识分子和留学生最 1903年前后, 年前后 为集中的上海和东京,兴起了创办刊物、翻译 为集中的上海和东京,兴起了创办刊物、 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 热潮。两三年内,出版政治刊物近20余种。 20余种 热潮。两三年内,出版政治刊物近20余种。这 些刊物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 些刊物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宣 传民主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舆论, 传民主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舆论,号召国人奋 起反对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以挽救中国的危 起反对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 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亡,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 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26日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 民报》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 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同盟会 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 民族、 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即三民主义。 主义,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包括"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 内容。一是推翻清王朝; 内容。一是推翻清王朝;二是求得中华民族 的完全独立。 的完全独立。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一, 第一,同盟会摆脱了旧式会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 方式。同盟会是全国性的, 方式。同盟会是全国性的,结合了社会各个阶层 的人士,有明确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的人士,有明确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第二,有比较系统的组织,而且是按资产阶级三 第二,有比较系统的组织, 权分立的原则设立的。设本部于东京,下设执行、 权分立的原则设立的。设本部于东京,下设执行、 评议、司法三部,相当于西方的行政、立法、 评议、司法三部,相当于西方的行政、立法、司 法三权机构。国内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 法三权机构。国内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海外 设四个支部。支部下设分会,组织严密。 设四个支部。支部下设分会,组织严密。 第三,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 第三, 分子。 分子。

近代史纲要 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近代史纲要  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作业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B.还我青岛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李大钊B.陈独秀C.张国焘D.毛泽东5.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辛亥革命6、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B、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C、段祺瑞的西原大借款D、张勋导演的复辟7、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五四运动8、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D、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9.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

A.北京B.上海C.武汉D.广州10.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A.上海机器工会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C.武汉工会D.长沙工会11.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B.广东陆丰县C.浙江萧山县衙前村D.湖南衡山县白果1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A.《新青年》创刊号上B.中共“一大”会议上C.中共“二大”会议上D.中共“三大”会议上13.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在()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B.C.“二七”罢工后D.中共“三大”14.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国民党改组C.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D.中共“三大”的召开15. 1925年5月,以()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浪潮。

2022-2023学年北京人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北京人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北京人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试题数:27,满分:1001.(单选题,2分)英国学者安德葛说:“(林则徐的禁烟计划)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

”下列属于林则徐“付诺行动”的是()A.组织并筹建总理衙门B.领导三元里人民抗英C.收缴鸦片并虎门销烟D.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2.(单选题,2分)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此项规定说明()A.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B.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C.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D.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变为入超3.(单选题,2分)与如图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史实是()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C.义和团抵抗外来侵略D.清朝签订《辛丑条约》4.(单选题,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好处。

”这里的“更多的好处”主要是指()A.勒索巨额赔款B.割占大片领土C.强租优良港湾D.划分势力范围5.(单选题,2分)关于两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① 根本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② 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③ 中国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④ 参加国当中都有英国A. ② ④B. ① ② ④C. ② ③ ④D. ① ② ③ ④6.(单选题,2分)“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歌谣中的“新君”是指()A.洪秀全B.杨秀清C.洪仁玕D.李秀成7.(单选题,2分)“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根据所学知识,这段材料出自()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8.(单选题,2分)有历史学家说: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麻木不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 级革命 派的阶 级基础 和骨干 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 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 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 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 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 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 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举起近代 民族民主 革命的旗帜
小组成员:吴新凯 张峻杰 刘 曦
辛亥革命 爆发的 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 革命派 的活动
三民主义 学说和资 产阶级共 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 与改良的 辩论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 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阶级基础和骨 干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 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阶级基础和骨 干力量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弃医从政 立志救国
上书遭贬 思想觉悟
帝国主 义各国 加紧在 中国的 争夺
清政府 的反动 统治使 民怨 沸腾
各阶层 人民的 斗争风 起云涌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末“新政”的推行 清末“新政”的破产
清末“新政”的推行 清末“新政”的破产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 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 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 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 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 行了一些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 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 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3 1906 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 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 名大臣中满族就有 9人,其中皇族占5人, 力,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 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 《钦定宪法大纲》,制定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 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
帝国主 义列强 对中国 的侵略 日益 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的争夺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镇压了义和团运 1904 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 20世纪初,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 10多 动后,同年 9月又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 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 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 4倍之 1902 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 余 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 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 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 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 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 全形成。此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 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乘日、 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 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人的罢工,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 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 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 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 的长江流域。 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 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 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的角色。 步加深了。 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吴玉章等。 组织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在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的同时,我国在20世纪初,又兴起一场留学 热潮,留学生的人数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速度直线上升。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反清革命组 织不断建立
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 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
广泛传播。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廖仲恺, 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
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
组建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
陈天华,秋瑾,邹容,黄兴,鲁迅, 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
建立组织 筹划起义
伦敦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声名鹊起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 迫出来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 与进步。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涌现一批民主 革命的思想家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 历史进人 世纪,随着一批新兴 1905 年8月2020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 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 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 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 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 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日常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