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自主探究问题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
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
二、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
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
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我入航天工程。
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脸。
第六阶段(22-26较)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
三、合作探究问题:L ''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亥『'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篇1【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堂检测】
1、练习为新闻拟写标题
常用格式:人物+事件
练习: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上空一声巨响,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冲破大气层,张开水母一样的降落伞,降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
2、写一句话新闻
常用格式:谁+时间+地点+事件
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新闻的材料类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和主体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新闻的写作思路。
【自主预习】
1、回顾所学知识点,比较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异同。
2、给下列字词注音:
2、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25个字)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联合国负责人道救援事务的副秘书长扬·埃格兰1月3日在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地区和亚齐省的遇难人数可能会增加数万人。埃格兰说,印度洋海啸的遇难人数迄今已经突破15万人,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上升。有些人虽然目前侥幸存活,但由于药品紧缺,他们可能因一些常见病死亡。
【当堂检测】
1、说出新闻的结构
2、给下列字词注音
载()人飞船着()陆
3、解释成语
不同凡响:
一鼓作气:
【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回顾复习】
1、什么是新闻?
【合作探究】
1、导语部分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2、主体部分:
①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时间为顺序)
③我们不难发现主体部分用大量篇幅写中国航天发展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④、读完全文,同学们对比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新闻,有没有发现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
练习:前来上海参加载人航天工程展览开幕式的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昨天透露,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明年适当时机发射,目前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正在开展相关准备,届时将有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十号执行任务。
【作业布置】
1、选取校园中发生的大事(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喷()射乾()坤
开辟()酝酿()
载()人飞船着()陆
3、释意:
不同凡响:
一鼓作气:
尘封:
横亘: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对照新闻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面的表
读新闻析结构
新闻
事实
【归纳总结】
本文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胡壮观场面和中国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学习重点】
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养成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3、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莫斯科时间4月30日11时59分(北京时间30日15时59分),经过两天太空飞行后,载有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TM-32”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到达目的地后,蒂托感慨地说:“我爱太空!”今年2月,蒂托与俄航空航天局签订了赴国际空间站旅游的合同,并为此支付了两千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