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
8.4 新文化运动 教案[4页]
![8.4 新文化运动 教案[4页]](https://img.taocdn.com/s3/m/b104c054f12d2af90342e650.png)
第八单元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新文化运动一、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
2.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与代表人物。
3.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情境导入提供两则材料,一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一则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提问:同学们更喜欢哪一个呢?由白话文导入到新文化运动。
三、讲解新知(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出示材料,提问:辛亥革命以后“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袁世凯在取得民国统治权以后,实行专制独裁,妄图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4年9月,他亲率百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在袁世凯政府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请同学们想一想:面对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讲述:反击复古逆流,对广大民众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十分必要。
深入进行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也具备了可能性。
一是“民主共和”观念从时尚到逐渐深入人心;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在日益壮大。
所以,当复古逆流涌动、复辟活动横行之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
讲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体现在:民国政体之下,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并且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近代以来学西方的思潮中,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演进,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流于表象,深度的思想革命有待加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可能性体现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民主共和观念在逐渐地深入人心。
出示《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图片,讲述: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痛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号召青年向陈腐的封建思想意识展开斗争,他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应运而生,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让学生列举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1. 章引言: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时间和地点。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4)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阐述他们的主要思想。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
(4)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阐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如科举制度、皇权等。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认识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师生查找有关资料一、导:1、创设情境: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练:1. 学思联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文学革命:推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2. 变式训练:(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人物、阵地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是什么?四、展:1. 分享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岳麓版教材·必修III·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授课教师: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李四华《新文化运动》——以“百度”新闻来呈现史料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背景与原因、过程与特点、作用与影响2、过程与方法:(1)“百度”新闻的方式呈现史料,组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并提出问题,形成认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3)通过分组抢答比赛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4)用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与今天全球祭孔作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先驱的敬仰和赞赏。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教学对象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思路: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进行设计,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优化学习方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通过“百度”新闻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问题导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系。
2、教学方法(1)教法:以“百度”新闻的方式呈现史料;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创设情景,学生参与情景体验;分组讨论教学。
(2)学法:情景体验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多媒体,“百度”图片、视频、大量的文字史料。
4、板书设计第21课新文化运动5、教学过程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现在上课的问候语是同学们好!老师好!这种问候是相互的,而且是平等的。
大家知不知道上世纪初北京大学师生之间的问候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我们现在体会一下一百年前的北大师生之间的相互问候:师:老爷们请起立!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师:老爷们好!生:大人好!师:老爷们辛苦了!生:升官发财!这就是北大师生间的问候,可见,当时的北大真可谓“官气十足”。
但后来,北大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什么运动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引起兴趣,而不是轻描淡写或哗众取宠。
本导入就是创设一个情境,上世纪初北京大学师生之间的问候,通过学生体验和对比,学生一下子就体会了新文化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师:今天,我们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学习新文化运动。
上课之前我们成立了一个“中国报道组”,由三位同学担任记者,下面,我们通过记者的新闻报道来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设计意图:摒弃固定的模式化教学,通过搜索关键词和新闻报道的形式来串起整个课堂,让学生以记者身份参与报道,亲身感受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
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因为学生更喜欢看同学的表现而不是老师给他们读材料,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一、背景二、内容三、影响师:1915年的中国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呢?我们“百度”一下新闻,有请“记者”给我们作财经报道板书:1、经济。
学生上讲台报道财经新闻:师:谢谢!从这两则财经新闻你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或者层层提问学生:张裕酿酒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公司?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创办到1915年世博会获金奖和《1912-1918年全国注册厂矿数量大增》进一步说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师: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他们要求民主政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那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努力建立政权呢?生:有。
师:有什么表现?1912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对。
那后来的中华民国是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权呢?我们来看看政治新闻。
板书:2、政治。
政治新闻报道:《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袁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师:新闻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卑劣行径?生:刺杀宋教仁、解散国会、废除资产阶级的《临时约法》、破坏民主共和,率文武百官祭孔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师: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生:复辟帝制。
师: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已经革了清朝皇帝的命,但后来还是有人想做皇帝,说明帝制是有相当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
我们看看几则社会花絮,了解一下辛亥革命后社会的思想。
板书:3、思想。
社会记者报道《广东富豪纳妾创纪录,社会鼓励妻妾成群》师:这两则报道说明什么?(民众满脑子是什么思想?)生:封建思想。
师:这两则报道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没有动摇,民众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
很明显,辛亥革命强调政治斗争,忽视了思想批判。
师:那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你认为要改造中国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生:改造中国人的思想。
师:非常好!你也是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最紧迫的任务是改造中国人的思想。
(适时鼓励,活跃气氛)当时有没有人认识到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呢?师:我们看,1915年9月,上海出现了一本杂志,名叫《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其主编陈独秀发表了一篇文章《敬告青年》,言辞相当尖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看完录像后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文化阵地和活动基地。
看录像。
生:代表人物有……思想阵地……活动基地……师: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师:因为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他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聘请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使北大由原来的“官僚养息所”变成了思想最活跃、学术最自由的最高学府,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抢答比赛来学习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板书:二、内容宣布抢答规则及奖励措施。
(设计意图:以分组抢答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根据材料抢答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材料1“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师:从材料1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概括。
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板书:提倡___反对___(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给予适当点评,比如可能有学生说“提倡国民政治、反对个人政治”,直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能答到基本意思也不错,当然还可以用“专制”来替代“个人政治”,用“民主”来替代材料中的“国民政治”。
答对的小组,加10分。
如果回答不够准确,则继续抢答!)看第2组材料,“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板书:提倡___反对___科学、迷信(蒙昧、愚昧)。
切换幻灯片显示材料师: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给当时疾病缠身的中国开出了两剂药,一是民主、二是科学。
他认为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民主和科学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大家赞同陈独秀的观点吗?为什么他这么说呢?民主可以救治政治上的黑暗,我们好理解。
道德上的黑暗是什么?我们请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猜猜他是谁?(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学生可能猜不出他是谁,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很多)《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是他的代表作(学生知道是鲁迅)师:鲁迅的作品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鲁迅的作品可以看出旧道德是什么?下面我们选择他的一部作品来感受一下。
请看百家讲坛录像《祥林嫂之死》片断,大家思考祥林嫂是谁害死的?(设计意图:选取收视率非常高的百家讲坛节目录像孔庆东讲《祥林嫂之死》,本段录像内容紧扣本课主题,深刻剖析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悲惨命运,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深入思考。
)生:看百家讲坛录像片断《祝福》,思考祥林嫂是谁害死的?师:祥林嫂是谁害死的?你们心中的答案是什么?作者的答案又是什么?生:(……)师:祥林嫂的死也包括她自己害死了自己,归根结底是旧道德、旧礼教。
鲁迅在《狂人日记》等作品里骂传统文化的根本罪状只有一条:“吃人。
”(吃人的实质就是我们前面所云: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从第3组材料可看出,所以新文化运动提倡?反对?板书:提倡___反对___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给答对的小组加10分。
师: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请思考反对旧道德,为什么要打倒孔子呢?师:大家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逐渐成了封建思想的最高权威,成为封建旧道德的精神偶像。
所以,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际上是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旧道德,提倡自由、平等的新道德。
我们可以从胡适的话中找到答案。
从第4组材料可看出,胡适、陈独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板书:提倡___反对___新文学、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