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保护学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案

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案

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掌握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难点: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保护环境。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化学反应、化学废物、化学污染等。

2. 环保知识和方法:节约能源、减少废物、垃圾分类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环境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

2. 讲解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化学反应产生的废物、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等。

3. 讲解环保知识和方法,如节约能源、减少废物、垃圾分类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保护环境,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5. 演示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环保实验,如利用可降解塑料制作环保袋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将环保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作业安排:
1. 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堂讨论的总结。

2.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写一篇关于该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方法。

同时,通过讨论和实验,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保护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环境保护的问题。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新疆地区)自然界的水爱护水资源 学案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新疆地区)自然界的水爱护水资源 学案

课题1 爱护水资源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2、了解水体污染的危害,以及水体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学会从“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两个方面来爱护水资源。

3、树立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爱家乡、爱社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PPt 1-3,对比身边的水资源环境图片,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形成我们要爱护水、珍惜水的思考。

引出课题,展示课题PPt4。

二、探究新知知识1:人类拥有水资源自主学习1:观看视频-生命现象离不开水。

(师说)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我们对水资源的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68-70页(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独立完成下列学案(3分钟)。

1、水资源概况地球上总储水量约为,地球表面约被水覆盖。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洋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多种,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3、请同学们总结地球上水资源的特点?(1)总水量,淡水,并且分布不均匀。

(2)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位,但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居于世界第位,且分布不均匀。

(南方水量多,北方水量少)课堂展示、合作探究1:(结合PPt第6-12)学习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通过学习修订学案中答案并完成跟踪练习1。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1、自然界中储水量最多的是( )A.气态淡水B.陆地淡水C.陆地咸水D.海水2、近期人类解决水危机的主要方法是()A.海水淡化B.大量开采冰川C.大量开采地下水D.合理开发利用水,节约水,保护水知识2:爱护水资源自主学习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70-72页(爱护水资源),独立完成下列学案。

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另一方面要。

初中化学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初中化学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初中化学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应用;
2. 掌握化学在环保中的原理和技术;
3. 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教学内容:
1. 化学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 化学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 化学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在环保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
2. 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行为的促进。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了解化学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25分钟)
1. 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化学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完成相关问题。

2. 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化学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与同伴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化学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三、实践(20分钟)
1. 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模拟化学处理水污染的实验;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体会化学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反思个人环保行为,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五、拓展(15分钟)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环保话题,进行小组研讨并展示成果,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化学在环保中的应用,还培养了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了他们对环保的热情和积极性。

下一步,可以进
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环境保护学案

环境保护学案

环境保护选修6(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各章节学习目标见教材每章的概述部分。

重点:1.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二章)。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

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3.学习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重点:
1.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难点:
1.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二、讲解(30分钟)
1.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介绍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都会产生化学污染物,影响环境质量。

3.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介绍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展清洁生产、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等。

三、学习与实践(3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2.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四、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20分钟)。

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导学案

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导学案

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综合课)【学习目标】1.知道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2.知道热值的定义、符号、单位。

★3.知道炉子的效率。

◆4.知道如何提高炉子的效率。

5.了解热机效率的计算公式。

★6.知道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学习过程】一、自读文本,基础自清:(6分钟)自读课本P15—P16页,通过自读文本,请解决下列问题:1.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2.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量是_________的。

______的某种燃料______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量(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3. 热值的符号是q ,热值的计算公式是q= Q放∕m ,由q= Q放∕m得出Q放=__________ ,如果热值的单位是J∕m³,则Q放=_____________。

3.热值的单位是___________,有些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也用______________。

4.阅读教材第15页表10-2你会发现:不同的燃料,热值_________;表中_________的热值最大。

6.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比,叫炉子的效率。

炉子效率的计算公式是η=Q有效利用∕Q放【知识链接】影响炉子效率的因素:一是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7.提高炉子效率(燃料利用率)的方法:①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

②加大_________面积,减少各种热量的损失,提高燃料的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合作交流:(10分钟)【知识链接】1.热机效率计算公式用w有表示热机做的有用功,用Q放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热机效率的计算公式:η=w有∕Q放2.热机的能量损失有:错题追踪①燃料不能___________燃烧。

②________气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一、教学背景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探究(二)课堂独立—合作—应用探究(三)课后延伸三、教学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评价内容主要基于这几个方面:课前预习探究活动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中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问题的要求。

以及课后延伸活动中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环境污染问题,并能够用现有知识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了解绿色化学概念,能够从原子利用率的角度定量分析二、课前预习探究1、查找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2、知识回顾:(1)有关原电池的知识回顾例:以Zn + Cu2+=Zn2++ Cu为例设计出原电池并写出对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电解质溶液_________正极材料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材料__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关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知识回顾例:如何分离以下混合物:乙醇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_KCl和CaCO3混合物__________ NaCl和I2混合物_________NH4Cl和Na2SO4混合物_________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_______ (3)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知识回顾:Fe3+____________________Fe2+_____________________NH4+____________________SO42—______________________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自主—合作探究1、分析普通干电池的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以及对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已知:干电池的总反应为:Zn+2MnO2+2NH4+=Zn2++Mn2O3+2NH3↑+H2O,正极:__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__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普通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电极反应,设计实验,回收利用其中有用物质已知:锌的熔点为419.4℃,干电池为了将电解质溶液的流动性减弱,一般是用淀粉和电解质溶液调和成为流动性差的糊状.(1)碳棒:______________用途:________________(2)锌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MnO2的回收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NH4Cl和ZnCl2的回收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工业上以乙烯为原料合成环氧乙烷的途径主要有2种方法:(1)、(2)、请评价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高中化学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2单元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苏教版高中

高中化学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2单元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苏教版高中

第二单元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转化,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认识同一元素不同化合物之间转化的一般规律,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1.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原理(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2)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

2.通过下表中实验可完成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请填写下表:实验内容现象化学方程式价态变化汞与硫黄反应有黑色固体生成Hg+S===HgS S0→S-2硫黄在氧气中点燃硫黄在O2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S+O 2=====点燃SO2S→S+4Na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无明显现象2Na2SO3+O2===2Na2SO4S+4→S+63.下表中的实验可完成相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请填写下表:实验内容现象化学方程式价态变化Na2SO3与H2SO4反应制SO2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a2SO3+H2SO4===Na2SO4+SO2↑+H2OS+4→S+4,S+6→S+6过量NaOH溶液吸收SO2无明显现象SO2+2NaOH===Na2SO3+H2OS+4→S+4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基本原那么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步骤(1)标变价: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C 0+H 2S +6O 4(浓)——C +4O 2+S +4O 2+H 2O(2)列得失: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配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并添加气体符号,注明反应条件,将单线改为双线。

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区六中导学案
(时间:2013年 3月 20日 主备人: )
课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本节课
关键知 识点及 方法回 顾
本节课 学习
任务
1、 能说出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
要污染物的危害。

2、 能说出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

3、 明确绿色化学的核心。

【课前准备】
1、水的污染源有哪些?
3、如何防治水污染?
5、如何防治空气污染?7、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2、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4、空气污染源有哪些?6、酸雨是怎样形成的?8、如何防治酸雨?
9、探究实验: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自主学习】
1、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什么?
2、现代工业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拓展练习】
1、“绿色化学工艺”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其理想状态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到欲制
取的产物中,对环境实现零排放。

下列反应一定属于“绿色化学工艺”的是()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废铜制取硫酸铜,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02稀硫酸
K Cu —~CuO—CuSO4
浓硫酸
2、Cu ------- —>CuSO4
△ △
[己知:C11 + 2H2SO4 (浓)===== CuSO4 + SO2 t +2足0]
1、请写出方案一中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2、从绿色化学的视角考虑,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更合适?
【拓展I可题】
某工厂近期排出的废液有明显的酸味,经考察得知,废液中含有的酸可能是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作如下实验进行证明:
1、取少量向溶液中加入,无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不是硫酸。

2、向溶液中加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是盐酸。

现要将该废液调至中性,你能设计出儿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实验探究1】
1、实验名称:酸雨对植物种了发芽率的影响
2、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和现象: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
有四个集气瓶,A瓶中盛放的是空气,BCD瓶中充满SO?,来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A瓶其他瓶
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
首先向四瓶中加入
50mL 水
植物叶子无变化B瓶中植物叶子变枯黄再向A、B瓶中分别加
入一小片绿色植物的叶

无明显现象C瓶溶液里有气泡冒出再向A、C瓶中分别加
入锌粒
无明显现象D瓶溶液里有气泡冒出再向A、D瓶中加入大
理石
【探究结论】酸雨对森林有破坏,能使植物,酸雨还能腐蚀、做成的雕像等。

【反思与评价】煤燃烧时会排放出,汽车尾气中会含有,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pH<5.6的雨水成为“酸雨”,试用化学方程式说明,为什么不是pH<7的雨水为“酸雨”L 为了防止“酸雨”的产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推广与应用】若酸雨的主要成分为H2SO4和HNO3,请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含H2SO4的酸雨腐蚀石灰石路面
(2)含HNO3的酸雨与撒在田间的熟石灰反应
【自主学习】
II期污染指数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2012-3-189可吸入颗粒物2良好
2012-6-445可吸入颗粒物1优秀
2012-9-572二氧化氮2良好
2012-12-2113二氧化硫3轻微污染
2012-12-347可吸入颗粒物1优秀
、哪个季节空气质量最差,可能原因有哪些?
2、12月3 口空气质量比12月2 口明显好转,你来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3、为保护空气质量,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达标检测】
1、下列行为(或事例)不会导致水体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生活垃圾堆放在小河旁或倒入海洋里
C、提倡和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
D、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2、下列措施不符合世博会“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是()
A、“阳光谷”上采阳光、下蓄雨水,可给世博园区提供照明用电和生活用水
B、主题馆的东、西两墙种植大面积的生态植物,以吸收二氧化碳
C、用煤发电,以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
D、在交通、建筑、生活设施等方面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下列有关生产、环保、能源、资源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p 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D、长期使用硫酸铉会使土壤呈酸性,应将硫酸铉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4、从环保角度出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污水就近排放
B、消除白色污染的方法是将其燃烧掉
C、简化各类商品的塑料包装
D、用修正液代替橡皮纠错
5、环保石头纸的主要原料是碳酸钙和高分子材料.“环保石头纸”属于()
6、水中某些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可导致水面上藻类疯长,水质恶化,发生“赤潮”、,水华”现象。

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
A、H
B、C
C、O
D、P
【知识链接】
1、雾霾天气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

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白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在多雾霾的气候条件下,咽喉炎、气管炎、结膜炎等炎症易发,雾中的一些病原体还会导致头痛,甚至会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
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

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3、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

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可吸入颗粒物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有时能成为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是导致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