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课堂 留白精彩
课堂“留白” 无限精彩

1语 言 上 “ 白 ” . 留
一
度 苏 联 心 理 学 家 维 果 斯 基 提 出 的 “ 近 发展 区” 论 . 指 学 生 现 有发 最 理 是 展水 平 和 潜 在 发 展 水 平 之 间 的 一 个
堂 好 的 语 文 课 不 能 用 帮 助 学
究 去 获 得 空 白处 的 内容 . 而 达 到熟 从 练掌 握 知 识 的 程度
不 宣 ,反 而 能激 起 学 生 急 于填 补 、 充 实 “ 白 ” 使 之 完 整 、 善 的欲 望 . 空 并 完
引起 学 生 对 知识 的学 习 、 解 和 掌握 理
例如 , 教学《 母情深 》 , 在 慈 时 学
深 的 过程 . 们 的 “ 白” 要 把 握 尺 我 留 也
看 到这 样 一 种情 景 : 师 的 问题 一 提 老 出 .马 上 就 听 到 学 生 滴 水 不 漏 的 回 答。 于是 一 堂课 你 问我 答 . 严谨 流 畅 , 成 效 卓 著 其 实 . 多数 孩 子 上 一个 问 题还 没 有 思 考 成 熟 就 被 老 师 领 进 了
跳 一 跳 就 能摘 到 桃 子 这 样 . 生 原 学
少数 学 生 得 到 了收 获 和发 展 . 而绝 大
的余 地 和 自主建 构 的 空 间 . 学 生 能 让 够 自由 发挥 他 们 的 想象 力 和 创 造 力
在 课 堂 上 . 某些 知 识 有 意识 地 留下 把
多 数 学 生却 是 云 里雾 里 不 知 所 以然
这 样 的课 堂 只 有 少 数 学 生 真 正 参 与 了教 学 活动 . 有 大 部 分 学生 成 为 课 还 堂 的 看 客 其 因 是教 师 没 有 利用 课 究 堂 的 “ 白” 让 学 生 充 分 感 悟 、 验 留 体
课堂因留白而精彩论文

课堂因留白而精彩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留白可以营造出空间感,更可以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
的确如此,书法作品有“飞白”,绘画作品有“留白”,文学作品有“空白”,经典乐曲有“余白”……如果数学课堂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从而会亮点频出,精彩无限。
一、思维留白,创造出精彩小学数学有些知识尤其是纯数学的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日常数学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学校数学活动来完成认识与理解,而往往在学习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来诠释,或理解正确直接形成正确观念,或理解偏差先经历错误再经过自我修正而建立正确知识。
案例:西师版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师: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数青蛙的儿歌好吗?(课件出示)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八条腿……生一齐饶有兴致地数着,慢慢的声音越来越小。
师:为什么声音越来越小啦?生齐答:因为数不完啦。
师:那你们能用简洁的方式来表示出青蛙只数、腿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课件出示: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八条腿,……()只青蛙()条腿。
生自主思考,师巡视指导,并收集了四种表达方式:①4只青蛙16条腿;②a只青蛙d条腿;③x只青蛙x条腿;④x只青蛙x×4条腿……师将这四种表达方式整理在一张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你认为哪种方式更能表达出青蛙只数、腿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呢?反馈:生:我们这一组的意见是:第一种只代表4只青蛙的情况,不能代表所有情况;第二种a、d代表任何数,如a=1,d=100,则不能表达青蛙只数与腿数的关系;第三种也表示不出这种关系,因为x=1,说明1只青蛙就只有1条腿了(师和全班同学都笑了);第四种表示出了青蛙只数、腿数及它们之间的四倍关系。
师:你们都同意他们的分析吗?同意。
有一生举起了手,质疑:老师,那如果x=0.5,那么x×4=2。
其余学生反驳:0.5只青蛙会是什么样的青蛙呢?通过质疑学生明白这里的x是有取值范围的(非零自然数)。
巧妙留白,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

巧妙留白,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留白是一种艺术,能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留白艺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创设主动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充分想象,激活思维,突破教学常规的限制,使教学始终处于开放性与动态性中。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全盘授予,而应相机诱导,要像画家一样运用留白艺术,学会“蜻蜓点水”,给学生预留空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一、阅读留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非常注重小学生的特点,所选入的文章篇篇经典,都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最好范本。
文章或语言优美,或意境深远,或感情真挚,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作品的附属品,而是蕴含于文字之中,只有经过学生的细细品味,才能透过静止的没有生命文字符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文本的意境,体会到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因此,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我们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文本、主动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
如《船长》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但在这些简短朴实的文字背后却包含着高贵的品质与可贵的精神,而这些内容是隐含在文字之中,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深刻理解这些品质与精神的,唯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于朴实的语言中读出高贵。
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合理运用“留白”,生成精彩课堂

情 感 交 流是 指 在情 感互 动 中 ,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情 感 会 从 教 师 的 言 语 、 为 、 止 上 流 露 出 来 , 学 生 行 举 为 所 察 觉 、 受 。 学 生 对 教 师 的 情 感 感 也 会 从 学 生 的 一 言 一 行 、 笑 一 颦 一
动形 成一 种“ 感 共鸣 , 维 共振 ” 情 思 的 良好 学 习 氛 同 , 学 生 创 设 了平 为 等互动的学习环境。
静 心思考 ; 一段 寂静 , 学 生默 读 , 心 与文本 对话 。 留 让 用
过 题 目学 生 都 想 知 道 哪 些 问 题 :我 指 的 是 谁 ? “ 的祖 “ ”我
国 是 哪 个 国家 ? “ 竟 发 生 了什 么 事 情 ? “ ”究 ” 为什 么要 把 我 的 心 脏 带 回祖 国? “ 么 带 回 去 ? … …学 生 所 提 问题 几 ”怎 ”
学 生 进 入 “ ” “ ” 状 态 , 燃 学 生 探 索 的热 情 , 活 愤 和 悱 的 点 激
学生的思维。
例 如 , 学 《 我 的 心 脏 带 回 祖 国》 苏 教 版 六 年 级上 教 把 (
册 ) , 没 有 急 于 让 学 生读 课 文 , 是 让 学 生 看 题 目 , 时 我 而 通
老 师 一 声 令 下 : , 们 开 始 交 流 讨 论 结 果 。至 于 这 个 问 停 我 题 学 生探 讨 到何 种程 度 , 何种 深 度 , 文 章 的理解 有 多大 作 对
用 , 师不 得而 知 。这种 自主合 作形 式 只是“ 过 场 ” 已。 老 走 而
充 满 活 力 的 课 堂 不 排 斥 “ ” 留 一 点 空 白 , 学 生 静 。 让
现 诸 如 小 组 讨 论 、 生 主 讲 ( ) 教 学 持 、
“留白”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如笔者 在教学 《 尼斯商 人》 威 的结 尾就设
“ 踏花归来马蹄香” 留给欣赏者遐想 的 下留 自: , 你知道文发现 在课堂教 学 中让 学生对 某一 具 余地 而成为 囝画 中著名的布 白之作 。 老师讲课 象吗?你想知道他们吝啬到什么程度 , 在他们 有争 议性 的话题进行辩论 , 而老师“ 引而 发 , 也 应如此 , 在细针密线 、 鞭辟 人理 的同时 , 充 身上发生 了哪些可笑的故事吗?虽然学生一再 要
标理念。
一
三、 知识 留自, 余韵悠长
、
初 r语文教 学理 念告诉我 们初 中诳爻 的 { 】
我 的. 他可 能也 像范进 一 样遇 到 了“f ” 飞黄 外 延 即生 活 。 此 , 们 要 拓 展 学 生 学 习栩 中 ・ f乐 , 1
、
答 案 留 白 , 现 个 性 展
腾达 了。笔者也 同样没把 自己的观点强 给学 语 文 的渠 道 ,要 让 学 生 带 着 问 题 走 进 课 堂 , 还 而 自主学习。 苏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
在这种 留白中, 学生的争辩大大拓展 _课文 的 下充分的感悟 空间符合学 习认知 规律的需要 。 质疑 留白 , 1 让学生有 主动探究 的空 间 ; 练习 留‘
在研 习《 乙己》 孔 这篇课文 时笔者也 让学 的平 台。耍想领 略初 中语文之美 , 求得文章 的 语文课堂需要 留 白, 需要我们放下 匆匆行进 的
初 中 语 文 的魅 力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它 生 , 为此 时具 体 的答 案 已 不 再重 要 。答 案 留 需带着更 深 、 因 更新 的问题走 出课堂 , 为解决 并
的丰富性 和多样性 。因此 , 我们 万万 不可在初 白让学生充分享有 了想象创新 的空间 。
留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留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郭桂香今天两节课全在上午,下午批完了学生作业,梳理了明天将要讲的新知识后还有一段闲暇的时间,随手拿出《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翻阅。
“第四十二条课堂不妨适当留白”这几个大字抖擞了我的精神!以前我教初中语文,在阅读和作文中经常用到这两个字,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使诗韵荡气回肠。
与人交往中我也时常提醒学生要给人“留白”,这留出的是自己的素质,他人的尊严!现在我从事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
数学,整天的加减乘除,小数分数……一直觉得与这么具有诗意的字眼毫无关系,但仔细读完《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的第四十二条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数学更该留白,如预设留白,重难点留白,评价留白,小结留白,作业留白……数学留白,留出的是思考,留出的是智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0分钟,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学生却抱怨节奏太快,容量太多。
同时,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教师也开始埋怨学生反应缓慢,浪费时间。
面对此种困境,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如此的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留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呢?怎样才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准?是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那意味着将教学理解为一种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演绎。
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有些不公平了。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他们经常做的是对自己认知发展的过程演绎,短短四十分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需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可以完成一两次精彩的认知过程演绎,教师并不是先知,并不能预知未来,既然不可能预知,那就不要把他们的接受与反应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导,实际上,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禁锢与专制。
所以,只要做到“试图引起”就够了,余下的一段空白就静等学生的思考吧。
学生的思考成果即使再幼稚可笑,那也是他一段自我认知过程演绎的结晶。
课堂“留白”

课堂“留白”没有画缰绳,却胜过有缰绳;只画了蝌蚪,却让人满耳蛙声。
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这就是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艺术要“留白”,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否也需要“留白”?一、课堂留白之美一些老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追求上课的效率,采用多媒体技术做成了很生动的课件,整节课像放电影一样,从头放到尾。
整节课,学生从开始到结束毫无喘息的机会,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全部掌握?更不用说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因此,充满生命的数学课堂不应该总充斥着教师的提问和分析,而是要求教师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在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里,划亮学生闪闪的智慧光点。
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富有艺术的气息,诗的美感。
(一)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留点“时间”,激发创造乐趣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是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提出一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个别优秀的学生很快就举手,而大部分学生还在静思考,有些教师为了不“冷场”就迫不及待地请优秀学生回答。
我们知道无论这位学生回答得多么精彩,这位教师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权利。
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给学生静心思考,这里的“等”,给了学生机会,给了学生希望,或许会迎来绽放智慧的火花。
(二)给知识的学习留下“空间”,荡起想象的浪花教材中的大量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为教师的教学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
因此,教师不仅能读懂教材,还要能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并从中寻觅出进行补白的策略。
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
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三)给学生的情感留下“空间”,消除心理疲劳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留白”-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留白(liú bái)”,是一种(yī zhǒnɡ)课堂教学艺术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量(dàliàng)的空白,虽是空白,却“虚实(xūshí)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更丰富的感受。
于是我想,何不把它移植于我们(wǒ men)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留一点探索的机会、留一点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自由想象、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身体体验和心理感受呢?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这种“留白”艺术,文摘中谈到:在思考的空间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过程,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越来越深的一句话。
刚开始,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学生回答,结果却发现学生很难马上出现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使有个别优秀的学生能够快速回答,其他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仍是没有展开,相应地也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留白”教学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始的导入往往新奇巧妙,有引人的故事导入,有精致的课件导入等,期待着把我们的学生很快地带入到学习中,实际也证实了这一做法(zuòfǎ)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然而,课题一出来,往往就迫不及待地进入到预设的教学程序中,根本没有考虑此时学生的思维状态。
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所以,在课的开始,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做,既可以稳住学生可能出现(chūxiàn)的浮躁情绪,也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实施教学过程。
二、课堂(kètáng)提问,“留白(liú bái)”在教学中常常一个(yīɡè)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了,可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就是语句罗嗦,颠三倒四,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够专心,而是他们缺少思考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白课堂留白精彩
作者:周玉海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5年第06期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15
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绝,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叫人回味。
艺术间的规律是可以相融贯通的。
虽然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绘画,但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空白”,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留白的绘画是精彩的,留白的课堂也是精彩的。
在传统的中国绘画里,有“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传说。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
《诗绎》中曾记载:“无字处皆其意也。
”事实确实如此,不管是绘画中的“留白”,还是书法中的“飞白”;不管是文学中的“空白”,还是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堪称是艺术中的最高意境。
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
当您聆听虞舞时的《韵》时,您一定会有几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经久不衰的感触;当您欣赏王羲之的《丧乱帖》时,你定会被那黑与白、灵与动的线条以及迅疾明快的节奏所陶醉、所折服;当您拜读完沈从文的《边城》,您一定会为作者虽未道明主人公小翠的命运的留白而浮想翩翩。
是的,艺术作品的留白“虚实相生”,正所谓“疏”“密”有致。
音乐中有休止符延音伸意的妙用;文学作品中有有意留白的结构。
正是这些巧妙的留白赋予作品美轮美奂的生命力,也正是这些精妙的留白给欣赏者带去了艺术乃至生命的享受与感动。
因此,作为育人艺术门类的课堂教学艺术更需要用留白这种独特的艺术来烘托和处理,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同样也是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因此,课堂留白不仅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切合了新课标提倡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它填补了对话教学留下的真空地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咬文嚼字、领略文意,在吸与收、学与用之间搭起了一座座智慧的阶梯;在理解与体验之间也搭起了一座座心灵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这种留白艺术,往往能留出精彩。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化、多元化、艺术化相结合的多元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循循善诱,而不能全盘授予。
这就
要求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中恰当“留白”,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要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给予一定安静的思考空间,然后再进行交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这样的期待下,学生的思维自由了,心灵自由了,表达也自由了。
于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得到了张扬,心门洞开,情动而辞发。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精彩留白下,终于呈现出:百鸟归林,各鸣佳音的佳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教学更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里的“对话”是以教材为依托,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对话,是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
而留白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启迪、心灵得到感动、灵魂得到塑造。
它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节奏,弥补了对话教学的空白。
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精彩的留白里得到发挥,从而启迪了心智、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效率。
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在分析老麻雀舍身救子的英勇行为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和分析,而是给学生更多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我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描写老麻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而去感受“母爱”的强大力量。
当学生在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时,当老麻雀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时。
学生被老麻雀的舐犊之情深深地震撼了!于是我只是轻轻地问道:“面对如此庞大的猎狗,老麻雀不害怕吗?可它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在片刻的安静后,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有的学生说“可恶的猎狗,你想伤害我的孩子得先过我这一关”;有的学生说“为了我的孩子我豁出去了”;有的学生说“猎狗啊,在你面前我是多么的渺小,我也知道和你斗那是鸡蛋碰石头,可是为了我的孩子我愿付出我的一切,乃至我的生命”……课上到这应该可以结束了,可是我并没有就此收场,而是反复多次念着:“是的,请不要见笑。
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诚之情的。
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
只有她,只有爱,才维系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当这一句话一次又一次在学生的耳边响起,他们也和我一起念了起来,这时学生的生命又一次得到了点燃,在那一双双含泪的眼睛中,在那一个个起伏的胸脯上。
这是一个充满“空白”之美的精彩片段,学生的发言精彩而深刻,这是无意中的一段“留白”,它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情真意切。
教学《三袋麦子》时,我就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一年后土地爷爷再来看望小猪、小牛、小猴他们各是什么反应呢?文本只有“哈哈大笑”“点点头”“抚摸”等几个动作词,我让学生联系课文从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不同的做法,深入思考土地爷爷会做出怎样评价?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来体会土地爷爷当时欣慰的心情,在相互讨论与交流中,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出现了高潮。
学生纷纷表达出土地爷爷的评价。
土地爷爷哈哈大笑地对小猪说:“瞧,这可是上等的麦子,做出来的食物一定很香很好吃!”土地爷爷点点头欣慰地对小牛说:“你勤俭生活,值得大家学习!”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脑袋乐滋滋地说:“你真聪明能干,我的一袋麦子到你这儿居然变成一囤麦子,你真了不起!”正因为我这一巧妙的安排,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与文本的
精心对话,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
同时也使我看到了留白让他们的语言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夯实。
总之,教师在课堂留白过程中要设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画留空白,课留“思地”,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
教师要有“留”的艺术,“留”的技巧,在课堂的留白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达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让我们的课堂留白,留出感动、留出美丽、留出精彩!
(特约编辑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