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中国》第2章《文字下乡》

《乡土中国》第2章《文字下乡》文字是乡村社会所特有的,它存在于整个乡村社会中。
在很大程度上,乡村社会已经变成一个用文字和符号建构起来的社会。
由于传统乡土社会对文字的排斥和依赖(甚至是排斥程度上超过它对文字的依赖),村庄社会在文字中形成了独特的功能(比如沟通方式和传播手段)。
就像我们通常说到中国传统一样:在一个社会中,只有经过一个地方才能进行交流(比如婚姻、家庭之间);在一个地方举行一次婚礼之后才能结束这一地区的关系(比如血缘关系)。
由于这种交往是以文字为媒介的(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是从部落里直接进行),所以乡村社会中所存在的很多功能与文化中所存在的功能不相一致。
所以中国的乡土社会中不仅存在着直接的交流过程和交往方式甚至存在着间接的交往过程和交往方式(比如祭祀时,一般都是在祭坛上进行)。
也正因为如此,当村庄社会中的信息沟通方式和表达机制被逐步弱化甚至消失时(比如我们常说“村治不治”),村庄社会里就没有了一个专门的基层组织来提供沟通活动了(参见《乡土社会》)。
因此在乡村中也就没有了一个专门从事信息交流与交往活动的基层组织——所谓“村社”(例如村中祠堂所提供的信息)。
尽管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这种情况(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土社会中信息传递受到阻隔)但是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乡村社会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字功能在发挥作用。
一、乡民与村社一个人在乡村社会中是怎样构成的?有几种说法,首先肯定是乡土社会中所存在的某些村民。
因为他们都是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人,他们都是具有独立意识并有共同目的的人。
其次,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共同特征。
最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最后,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
其实这些行为规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村里事务的认识和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人们有一个共同身份:乡民。
他们不仅会为自己设计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还会根据这些行为模式进行行动。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为家庭成员制定各种规则:如不许在路上打闹、不许大声喧哗、不许乱丢垃圾等等。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④后论述社会世代之隔的影响:人依靠记忆传下来的生活办法,即文化是社会的遗业。而我们需要在个人的今昔和社会的世代之间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④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⑤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感受与评价】乡土中国不需要文字下乡。文字是庙堂性的,自有其发生背景,而这正与乡土(熟人社会)相悖。乡土社会中的“愚”是没有文字需要的结果,而非能力问题。
【章节题目】《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论证思路】①首先回顾《文字下乡》中提出的观点——“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
的过程中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的情境里”。第二章论述了空间因素的影响,
自然而然提出本章分析的重点:时间阻隔。
②之后明确提出时间阻隔分为两方面的影响: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⑤而文化不一定有“文字”,进而分析时间格局中乡下人同样没有文字的需要。
⑥先论述过后回忆出自生活需要,但乡土社会是安定的,往往“生于斯,长于斯”。从而得出“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这一结论,以语言为载体的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世代中传授无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者写日记)(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都市社会与乡土社会的区别)
⑦最后做出总结,一是一是乡土社会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二是文字最早发生于庙堂,因而当且仅当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语段摘抄】①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学习目标】1.通过探索文字下乡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
2.通过阅读文本,分析“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不同。
【学习准备】1.阅读《乡土中国》第二、三章,尝试说说文字下乡的效果以及原因。
【学习进程】一、导入文字意味着文明,不识字的农民是不是愚民?他们为什么没有读书识字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二、情境任务我们知道,鲁迅的《故乡》中有个闰土,这个闰土是佃农的儿子,出身贫困,读书识字肯定赶不上“迅哥”,但是在捕鸟、刺猹等方面,可就胜过“迅哥”太多。
我们今天可以用社会学的理论去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吗?(一)学习任务一:阅读文本理思路学习活动一:根据文本来梳理文字下乡效果和原因。
文字下乡的效果怎么样?——不好。
为什么不好?《文字下乡》(空间):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用声气辨人。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再论文字下乡》(时间):那一篇里只就空间阻隔的一点说了些话。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这一层意思容易明白,但是关于时间阻隔上怎样说法呢?在本文中,我想申引这一层意思了。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
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美句摘抄及读后感范文

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积累别人的经验,即文化,文化是依靠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从语言文字,也就是从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的。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
《再论文字下乡》环环相扣的精妙思想,造就了《乡土中国》的伟大。
——题记在上一篇中说道,文字的产生,源于人越热闹传情达意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读后思之,空间上极为狭小的熟人社会的乡村基层,的确是没有文字产生的基础的。
所以,再论,即要论时间与乡村基层的文字产生的关系了。
说到时间,就不得不谈及“记忆”。
人类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站到食物链的顶端,不得不说“记忆”是居于首功的。
因为记忆,我们不仅打破了一个人的“今昔”之隔,也同样突破了人类的“世代”之隔。
记忆是时间的桥梁,因为有了记忆,无数的经验不需要我们再去积累,而仅仅变成了“忆”。
在特殊和未知的领域中,便由我们来“记”,后人去“忆”。
故而才有了牛顿那句平凡而值得深思的言语“如果说我所看的比别人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
”一个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这就成为了语言产生的基础。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象征体系。
“词”让我们把具体的情景转化为抽象的概念表达,让记忆更纯粹,更简单。
靠着“词”,我们在古今之间,特殊普通之间建立了桥梁,所以,在“忆”中,常常包含了思考,是一种由“词”具的抽象向现实情境的具象的靠拢。
这种靠拢不全是成功的,或者说是大部分不是成功的,所以称为“苦忆”。
语言不一定是文字,可能仅仅是声音。
当人类的发展跨越了千年的维度,终于,抽象的词也具有了人类记忆所不能容纳的分量。
所以,我们开始结绳记事,我们开始刻图,画画,所以,象形文字总是灵动的,它让人更容易回忆。
《乡土中国》第二、三章”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

作者认为乡下人为何不需要文字?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 (文字)
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 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 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作者认为乡下人为何不需要文字?
有关“字”的成语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 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不易一字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拆牌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同 “拆白道字”。
待字闺中 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 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点纸画字 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一字一句 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 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 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 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成语
有关“字”的成语
十字路头 识文断字 识文谈字 识字知书 梳文栉字 俗下文字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知晓文字。 指有文化知识。 指训释文字。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有关“字”的成语
天字第一号 天: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 第一个字。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 的或最强的。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 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 “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 的外局相配合的。
《乡土中国》之《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联读

进行交流,但书写的文字需要更加完整才可准确表意。
第11段论述文字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受到影响,文字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地位可能会逐渐下降。 第12段收束前文,指出在面对面往来的乡土社会,基于语言表达的高效性,人们没有使用文字
的需求。
第13段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语言”,指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特点:首先 用声音表达,其次具有意义,最后意义关系是社会约定的。 第14段承接上段,指出语言是在一个社群中所有相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为地给声 音加入附着意义的一种象征体系,使用同一语言的群体人数越多,语言越简单。 第15段进一步补充论述了一个社群里还存在特殊语言。 第16段对前段提出的“特殊语言”做补充性的解释,指出在亲密社群中,“特殊语言”不 仅可以用声音,还可以使用一切能够富有象征意义的行为。 第17段继续就语言工具性的特点做出说明,指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存在局限性。 第18段本段总结上述观点,即乡土社会中文字乃至语言都不是交流的必要工具。 第19段照应开篇,再次重申观点,明确乡土社会中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的智力没有关系,而 与乡土社会中没有文字的环境有关;同时作者表明自己认同文字下乡,但强调推行文字下乡 要考虑乡土社会的文字和语言基础,深入了解和调查乡村现实,全面提升乡下人的综合素质, 不能僵化行之,简单理解为教乡下人识字。
②乡土社会里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足够传递世代 经验,根本用不着文字帮助记忆。
中国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
费孝通: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 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 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 生的北京。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 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序言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吸引费老和读者一起去探寻的问题。
这本小书并不是费老对一个具体基层社会的纪实描写,他是从这些具体的基层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来组成一个乡土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在支配着乡土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乡土本色:礼俗社会如果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那么中国有99.9%的时期都处在农业社会,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受到土地的束缚,我们自然会惯性的受到土地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喜欢定居在一地,不爱迁徙。
从农业本身来看,农业活动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许多人居群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如果不向分工专业的方向发展,农业也就没有了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需要。
反观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
因此当我们看到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群,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农民有聚村而居的习惯?除了人多容易保卫安全、合作兴修水利的需要之外,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村都是同姓的原因。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
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
因此我们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礼俗社会,是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
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而成“俗”,常“习”之。
这些“俗”因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约而固化,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一个礼俗社会。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描写的是熟悉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美句摘抄及读后感范文

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美句摘抄及读后感范文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积累别人的经验,即文化,文化是依靠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从语言文字,也就是从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的。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
《再论文字下乡》环环相扣的精妙思想,造就了《乡土中国》的伟大。
——题记在上一篇中说道,文字的产生,源于人越热闹传情达意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读后思之,空间上极为狭小的熟人社会的乡村基层,的确是没有文字产生的基础的。
所以,再论,即要论时间与乡村基层的文字产生的关系了。
说到时间,就不得不谈及“记忆”。
人类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站到食物链的顶端,不得不说“记忆”是居于首功的。
因为记忆,我们不仅打破了一个人的“今昔”之隔,也同样突破了人类的“世代”之隔。
记忆是时间的桥梁,因为有了记忆,无数的经验不需要我们再去积累,而仅仅变成了“忆”。
在特殊和未知的领域中,便由我们来“记”,后人去“忆”。
故而才有了牛顿那句平凡而值得深思的言语“如果说我所看的比别人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
”一个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这就成为了语言产生的基础。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象征体系。
“词”让我们把具体的情景转化为抽象的概念表达,让记忆更纯粹,更简单。
靠着“词”,我们在古今之间,特殊普通之间建立了桥梁,所以,在“忆”中,常常包含了思考,是一种由“词”具的抽象向现实情境的具象的靠拢。
这种靠拢不全是成功的,或者说是大部分不是成功的,所以称为“苦忆”。
语言不一定是文字,可能仅仅是声音。
当人类的发展跨越了千年的维度,终于,抽象的词也具有了人类记忆所不能容纳的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再论文字下乡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再论文字下乡2015-07-02 来源:《书屋》二〇一五年第六期作者:陈心想帝国统治者需要赋税和劳役,秦亡汉兴这样的大变动,必然有朝廷对赋税劳役的新变革,乡村社会的人们怎么能那样舒服地“忘时”呢。
——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札记之三人的记忆在乡土社会费孝通对比了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与生活在现在都市的不同。
注意这里用词是“现代都市”,不是传统都市,以他在本书“乡土本色”一开始的意思,与乡土社会比较的对象就是在西方影响下的现代都市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描述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这样的结果就是世代在一个地方。
我小时候就发现村里不少老房子、老宅子,乡村常常是子子孙孙在这个房子居住,房子太老的,有了经济实力翻翻新而已。
即使不得已卖掉,也是首选亲族。
这样的一种粘着性,确实代表着一种“历世不移的企图”。
故土难离,当我听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插曲,范琳琳如泣如诉的一首“故土难离”的歌,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乡土人的那种恋乡情结。
比如歌里唱到:“故土难离,故土难离,故土上有我身上的一块胎记,故土难离,故土难离,就是挪上半步也都不愿意。
那里有我住惯的窑,那里有我踩惯的泥,那里有我咬惯的馍馍,那里有我嚼惯的小米。
我的家在那里,我的根在那里,我懵懵懂懂的心思也在那嗒里……”这种“历世不移的企图”使得人死在外边,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自家的坟山上。
我遇见一个在美国的华人学者,聊天时得知她曾研究过早期来美国的华人的墓地设计,那些老华侨死后多年还要弄回故乡最后埋葬。
正如费孝通所说:“一生取给予这块土地,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即使远渡重洋,多年不在故乡了,还要“叶落归根”,这就是乡土社会的一种精神特质的写照。
回到乡土社会,这种“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长大。
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这样的社会的生活,一代一代祖先们的生活累积了很多对这个地方应对生活的经验,因为相对稳定不变的环境,祖先们的经验对子孙们有用。
“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
因为这种同一性,“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
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接着费孝通用了一个类比,他上小学时候,老师逼着写日记,但是生活每天太雷同了,就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没有可记的,就写“同上”两个字。
老师下令不准“同上”,于是“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而这个比喻本身与乡土生活确实很类似。
比如,每天上学虽然都是上课、游戏等常规活动,但总有小朋友一起不同的故事发生,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引发的兴味的不同;放在乡土社会里,虽然大概的日常生活都是雷同的,婚丧嫁娶基本上一个模式,但是不同的事情和不同的人毕竟还不一样,千人千面,同一戏文,每个人的解读和表演也还是不一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所以,我们这里不妨在注重乡土社会里不变和稳定的同时,也要注意一点他们的“躁动”,大概这种“躁动”,才有了走出乡土的动力。
当然,要与现代都市比较的话,乡土社会确实是“静态稳定的”,西洋的城市里不断出现的时尚在乡土社会里不可能出现的。
乡土社会是“理念型”的静态想要全面反应乡土社会确实不是很容易,把时间和空间串在一起就更难。
所以,抽象出“理念型”的特征就比较方便分析和认识。
功能派大概也有这个倾向,用功能和作用把现有结构给合理化,同时也静止化。
在费孝通笔下,乡下人“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
记忆都是多余的。
‘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
秦亡汉兴,没有关系。
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
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规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放在指头上打一个结”,这种“世外桃源”般的乡土社会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
帝国统治者需要赋税和劳役,秦亡汉兴这样的大变动,必然有朝廷对赋税劳役的新变革,乡村社会的人们怎么能那样舒服地“忘时”呢。
乡土社会在需要文字上,确实不是那么迫切。
指头上的结也是原始方式的文字,利用联想的作用,帮助人们记忆,不过也是没有文字使用能力的无奈之举。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这是初三时英语老师也是班主任常告诫学生记笔记的话,从语言到文字是文明的一大进步,都市的诞生也正是文明真正的纪元。
“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粘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这一观察很能凸显出都市生活与乡土生活的差异。
我的印象中,乡下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身份证,大家似乎有了与没有没什么感觉不同,因为都在家,用不着。
后来,升学、参军需要用了,这是进入体制的程序,是进入到了现代的官僚制管理系统了。
如今外出打工,人人把身份证都看得很重要了,不然外出住宿和乘车都不行了,老年人领点社保费、医疗费,也要凭身份证,这些都是传统乡村里不具有的现象。
因为流动,因了获得范围的扩大,所以传统的静态乡土社会已经没有了。
“理念型”的乡土社会,“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
所以,“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
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
结论是“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笔者注:常态曲线即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对于前者,乡土社会没有新闻,确实是这样;但是乡土社会没有“名人”,都不前不后,一个模子的说法则有失偏颇了。
其实,后面说的长老权力,谁是长老?不一定年龄大了就是长老,这里边有同样的村庄里的“政治”,那些有头面的“光面人”,就是乡村里的“名人”。
费先生研究的绅士,在乡村就是“名人”。
乡土社会里也是要挣着出人头地的,只看条件了,一旦具备了条件,就会冒出来,向“乡土社会的名人”位子迈进。
实际上,乡村里调解事务的人就是这些“光面人”(有的叫头人),他们有面子,面子背后是实力。
在“理念型”的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条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
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确实是乡土社会里的明显特征,女子从小跟母亲学习女孩儿做的针线,出嫁前一定要学习如何伺候公婆和与妯娌小姑子相处;男孩子跟着父亲学习种地,或者家传些木匠瓦匠的技能,也可以从其他亲友熟人拜师学习,这些都用不着文字。
可是现代冲击的乡土社会里这个特点基本上不存在了。
我小时候,与我同龄的村里有个男孩,十多岁就可以在地里赶着牲口犁地,种地了,子承父业,父子相传;现在别说赶牛犁地了,很多孩子都见不到牛了。
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几乎家家养牛,因为要种地耕地,有的还养几只,也因此有了大的产业,成为闻名的富户,如今村里一头牛也没有了。
耕地全用了“铁牛”(拖拉机),传统耕作方式几乎全变成现代机械化了。
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求在这种乡土社会里,就没有文字的需求。
费孝通说:“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的,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发生。
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
”我近来读了郑也夫的《文字的起源》,文字起源于有权力的统治者,中国文字是商代围绕着商王的“贞人集团”发明的。
有位朋友说,周文王当时就是商王的一个“贞人”,这些“贞人”兼有政治和宗教权力的双重身份的人。
顺便说点有关的题外话,也是从郑也夫的文字起源文章中获知的,因为语言的便捷,即使在古希腊的城邦里,也是很重视语言的。
古希腊智者崇尚辩论(当然这不同于我们的乡土社会),而中国哲人更热衷于文字写下来“藏诸名山,流传后世”,所以,中国古人作品的优异、作者群的庞大都在佐证着中国古人对文章的高度重视。
“城邦中的交流当推口语最便捷,一次演讲足令城邦内所有关注者尽悉详情。
”(《文字的起源》)那么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里,一个小范围的熟悉的村落里怎会舍弃方便的语言而诉诸文字呢?但是文明是靠语言和文字共同的功劳。
郑也夫说:“没有文字是不可能有希腊文明的,但是没有口语潜力的深度开发,同样不会有伟大的希腊文明。
微观而言,口语与文字的并重造就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的人物,当然前者要借助后者的刀笔。
宏观而言,口语与文字并重,造就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峰。
窃以为,在人类的智力生活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口语与文字的并重,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以为然!总之,费孝通得出结论,乡下没有文字不是乡下人“愚昧”,而是不需要。
原话是:“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那么,关于乡村工作者们的文字下乡问题该怎么办呢?他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其实,这里有个逻辑问题,就是基层变化和文字下乡,谁可以是因,还是互为因果。
当然,以费孝通写作的时代看,乡土社会已经在革命和社会运动大潮裹挟下,许多地方有了变化。
当然,本质性的乡土特征一时还不会褪色。
但是,文字下了乡,也是会引起乡村结构变化的外来因素,这是逻辑上的事情。
而事实上,文字下乡确实对乡村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有了很大改变。
人有烦恼识字始!可见“识字”会有识字本身的作用的。
文字下乡后,乡村精英的流逝真正的文字下乡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后,但进入正轨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全面恢复高考为标志的整套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才开始的。
这些读了书识了字的乡下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城市化的潮流中,他们开始背井离乡走向城市,一个路子是考学,比如以高考为主,上了大学进了城;一小部分是入伍当兵,转业了进了城。
要走这两条路任一条都是不能不读书的。
还有一个是大部分乡村人选择的路,进城打工,这个路子通常没有文化和技术也是很困难的,即使是最不需要识字的工作,与家庭通信来往也有障碍。
所以,乡村不是不需要文字了,“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有了需要。
对于乡村人来说(甚至某些城市人),“读书无用论”不时会发生。
这个“无用”已经不同于费孝通说的“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