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话题作文:敬祖尽孝

合集下载

小学作文《中元节的祭祀祖先》

小学作文《中元节的祭祀祖先》

中元节的祭祀祖先《中元节的祭祀祖先》“哎呀,奶奶,为什么每年都要过中元节呀?”我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着奶奶。

奶奶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说:“傻孩子,中元节是咱们祭祀祖先的日子呀,可重要啦。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奶奶正在家里准备中元节祭祀祖先要用的东西。

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着,做着各种好吃的,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软软糯糯的糕点。

我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时不时地问这问那。

“奶奶,这些好吃的祖先真的能吃到吗?”我歪着头问。

“当然能啦,只要我们心意到了,祖先们就会感受到的。

”奶奶认真地回答。

不一会儿,东西都准备好了,我们提着篮子来到了院子里。

院子里摆好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香炉和各种祭品。

我和奶奶一起把东西摆好,然后奶奶点燃了香,嘴里念念有词。

“祖先们呀,快来尝尝这些好吃的,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呀。

”奶奶轻声说着。

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双手合十,心里默默地说:“祖先们,我也希望你们能保佑我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祭祀完后,奶奶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看着我,开始给我讲起了祖先们的故事。

“你知道吗,你的太爷爷呀,以前可是个很厉害的人呢,他勤劳善良,为咱们家付出了很多……”奶奶慢慢地说着,眼神里充满了怀念。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了那些祖先们的身影,他们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奶奶,我以后也要像祖先们一样,做一个善良勤劳的人。

”我坚定地说。

“好呀,我的乖孙女,那奶奶就放心啦。

”奶奶笑着说。

中元节的祭祀祖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它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和祖先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人。

我想,这就是中元节的意义吧,它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会一直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记住奶奶的话,努力成为一个让祖先们骄傲的人。

中元节习俗作文范文六篇

中元节习俗作文范文六篇

中元节习俗作文范文六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元节习俗作文的文章6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篇一】中元节习俗作文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中元的名字在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根据习俗,这一天,每个家庭都应该给已故的亲戚一种香味,然后烧纸钱来表达后代对先人的尊敬。

离节日还有几天,叔叔事先通知我们中元节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正好是七月十五日元节。

上午,我和父亲早早到达叔叔家,礼貌地和大家打招呼后,父亲带我去了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到一张桌子,桌子上有爷爷、太公和奶奶的肖像。

照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太头发白了,看起来像七十多岁,脸很慈祥。

我和父亲在香炉里放了香味,在肖像前跪下,离开了。

午休后什么也没做。

我在菜园里摘油菜花。

从远处听到叔叔说:听坤,来邦忙,烧贡品(纸钱)。

我很快就过去了,叔叔先报告要塞火砖。

下面放着柴火,打火机稍微烧了一点,那些贡品不久就烧了。

之后,我和妈妈和阿姨用桶装起来,提到不远的小河,倒进河里的时候,听到旁边倒纸钱的人喃自语。

太公,太太在这条河的某个地方等着收。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篇二】中元节习俗作文老师说7月半也被称为鬼节中元节,是人们崇拜祖先的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7月半是7月15日。

但是,我怀疑老师的话。

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7月初9日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

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

写包的时候,祖母被称为曾祖,祖父被称为祖先的考试,最后被称为长子,女性被称为老子。

写完了。

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

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

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

七月半祭祖日记200字精选十九篇

七月半祭祖日记200字精选十九篇

七月半祭祖日记200字精选十九篇七月半祭祖日记200字中元节祭祀的作文【篇一】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

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

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奶头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

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上了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聿坤,过来帮忙,要烧贡品(纸钱)。

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

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之后,我同妈妈和大婶就把它用桶装好,提到不远的小河边,倒入河里,这时听旁边也在倒纸钱的人喃喃自语:太公、太奶会在这条河的某一处等着收。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中元节祭祀的作文【篇二】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

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

有关中元节日记敬祖尽孝

有关中元节日记敬祖尽孝

有关中元节的日记敬祖尽孝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市普、庙普等等。

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界各种冤死鬼纷纷到阳间讨吃,一直到三十日“关狱门”(闽南称“关巷口”)为止。

在漳州、泉州一带,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一盏长明灯,并以菜饭祀鬼。

据光绪版《漳州府志·民风》(卷38)记载:“七月半作孟兰盆会,延僧设食,祀无祀之鬼。

夜以竹竿燃灯天际,联缀数枝,如滴如坠,望之若星,谓之作中元”。

乾隆版《泉州府志·风俗》(卷20)也载:“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到十五日这天,还设“孤棚”祭无主孤鬼,并延请僧众礼忏。

法事完毕之后,满台的鱼肉、饭菜、馒头、果等供品,任人抢走,称为“抢孤”。

三十日“关巷口”,又得设祭。

中元节祭祀民俗作文

中元节祭祀民俗作文

中元节祭祀民俗作文
今天是中元节,天空中悬挂着又圆又大的月亮,像一个极高的玉盘。

奶奶说,今天是鬼节,要去祭拜祖先,还要给路上经过的孤魂野鬼送一些吃的。

我跟着奶奶去街上买了很多东西,有香烛、纸钱、水果和一个香香甜甜的糕点。

奶奶说,这些全是给祖先和孤魂野鬼的礼物,他们会很开心。

到了傍晚,我们悄悄地离开家里的院子,奶奶点燃了香烛,摆完供品。

我站在一旁,盯着远处奶奶虔诚地跪在地上,对着天空喃喃自语,我也听不清她在说些什么。

我心里有点担心,但也充满了好奇,想象着那些看不见的祖先和孤魂野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奶奶说,要放鞭炮,让祖先和孤魂野鬼听到,知道我们来祭拜他们了。

我兴奋地拎着一串鞭炮,跑回院子里,快速地把它点燃,然后飞快地跑开。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着,散发出浓重的火药味,让我感到无比兴奋。

奶奶说,还得烧纸钱,让祖先和孤魂野鬼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我望着奶奶把一张张纸钱投入火堆,火光映照着她面容苍老的脸庞,让我感到一丝温暖。

夜晚的风轻柔地吹拂,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已经随风逝去的人们。

我抬头仰望星空,无数的星星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装饰在淡蓝色的夜幕上,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我知道,就算什么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一直都在,守护着我们,爱着我们。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它是根据农历七月十五日来定的,也被称为“鬼节”或者“盂兰盆节”。

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和亡灵,以此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信仰和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传说。

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为他的母亲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法会,以此来超度她的亡灵。

从此以后,七月十五成为了佛教徒们的重要节日。

而后来,这一传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民间信仰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祭品,包括水果、鲜花、糕点等。

在晚上,他们会点燃香烛,摆放祭品,然后跪在祭台前,诚心祭拜祖先和亡灵。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盂兰盆水灯节,将装有蜡烛的小船放入江河之中,以此来祈福亡灵。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传统的戏曲表演,以此来祭奠亡灵,希望他们在阴间得到安宁。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庙会和游园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民间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

人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也可以了解到中元节的由来和意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信仰和习俗。

它承载着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祭奠祖先和亡灵,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在中元节这一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祈福亡灵,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家乡的风俗作文 中元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中元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中元节
家乡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在我国许多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不仅是对亡故亲人的追思与祭奠,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美德。

在我们家乡,中元节的氛围尤为浓厚。

节日来临前几日,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清扫庭院,准备祭祀用品。

每户人家都会精心制作包封,即一种特制的冥纸包裹,里面装满纸钱、衣物模型等供品,并在封皮上工整地写上先祖的名字,以便他们在阴间能收到这份心意。

夜晚时分,村头巷尾会点燃熊熊篝火,村民们将包封投入火中,寓意为祖先照亮回家之路。

同时,门前插上桃枝以驱邪避凶,有的地方还会放河灯,让灯火随波逐流,以此指引水中的孤魂野鬼找到归宿。

此外,中元节还有斋戒、诵经、拜佛等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普渡仪式,设宴款待四方游魂,表达人世间对生命无常的敬畏以及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这一系列风俗活动不仅富含人文关怀,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观与和谐共生的社会伦理观。

在我记忆中的那个中元节夜晚,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而又温情脉脉的气氛之中,那是一种独特的静谧之美,仿佛连空气都充满了对先祖的深深思念和对家族血脉延续的无声承诺。

中元节作文700字(通用15篇)

中元节作文700字(通用15篇)

中元节作文700字(通用15篇)中元节作文700字(通用1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作文7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元节作文700字篇1锣鼓喧天,月色迷蒙,河面如众星洒落,荷花灯随波而去,便是中元。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

在那天,我们这儿是要祭祖的。

搬来一张八仙桌,在桌上点两支红烛,置一香台。

菜要六样,三荤三素,或多或少都不成。

酒也是有规矩的,酙三次,以表敬意。

待菜摆好后,就要请祖先了。

请祖先的规矩着实繁琐,是按辈份逐次焚香的,急不得。

焚香后,还得三拜一拜家和,二拜财源,三拜平安,像我这般辈份小的还得跪下磕个响头,说些吉祥话,这才算是请祖先完成了。

奶奶跟我说过,祖先们得“吃”半个时辰,在这期间,切不可喧哗吵闹,更忌讳手触长凳,说是碰了会沾鬼气,走霉运的。

在半个时辰快到时,就是舍妹最为开心的环节烧经文。

生锈的铁锅中燃起火红泛蓝的焰,纸元宝、经文微微一触,就从明黄化为灰烬,飞入空中,散着点点火光。

谁也不知道它们会去哪里,只有仰头望着它们越来越小,最后无影无踪。

大家都沉默着,唯有舍妹不谙世事,不晓得生死离别,独自絮絮叨叨,又笑又跳的看这灰烬满天。

烧完经文,用过晚饭,余辉已燃尽了。

是青黑的夜,月色似雪,似玉,却羞的躲在轻薄的云锦后,只透出几丝微光。

人们踱着碎步来到河畔旁,步子很轻,没人愿意打碎这份宁静。

他们手里都拿着一盏纸灯,有的拿荷花灯,一些拿白菜灯,甚至,有捧虾蟆灯的。

人们不由自主的排成行,千千万万微弱的灯光汇成一条星河!这道星河穿梭黑瓦白墙之间,嬉于竹林危树之中,终于,到了最终的地点。

放灯的人极多,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

有的,就是不放灯,也来凑个气氛。

观灯者有猫狗,有鸦雀。

灯在河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晚风继续吹着,摇曳着烛光,冷却了野火堆。

灯如星洒落河中,如此静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话题作文:敬祖尽孝
这篇中元节话题作文:敬祖尽孝是由###整理提供,请大家参考!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能够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
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
助兴,表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
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

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
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
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
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
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
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
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
送回为止。

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
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
这个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
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界各种冤死鬼纷纷到阳间讨吃,一直到三十日“关狱门”(闽南称“关巷口”)为止。

在漳州、泉州一带,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一盏长明灯,并以菜饭
祀鬼。

据光绪版《漳州府志·民风》(卷38)记载:“七月半作孟兰盆会,延僧设食,祀无祀之鬼。

夜以竹竿燃灯天际,联缀数枝,如滴如坠,望之若星,谓之作中元”。

乾隆版《泉州府志·风俗》(卷20)也载:“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到
十五日这天,还设“孤棚”祭无主孤鬼,并延请僧众礼忏。

法事完毕
之后,满台的鱼肉、饭菜、馒头、果等供品,任人抢走,称为“抢孤”。

三十日“关巷口”,又得设祭。

旧时漳州“关巷口”日,公府
街搭起高台,堆起馒头山、菜山、饭山,竖起两根高大的灯炬,入夜
满街通明。

这天,还延请高僧超度水陆孤魂,信男信女都前来香祈福。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这天很多人家备菜蔬及纸钱,并延请僧道行
超度仪式,然后将所备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
谓之“施食”。

南平、古田、尤溪、光泽、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
食的习俗。

在泰宁,十五日之夜,人们在房屋前后、谷仓前、果树下
以及桥头、河边、路口等处,燃香点烛,焚化纸钱,供无家可归的孤
魂用,以保地方平安。

上杭旧俗,在十五日这天,城中竖起幡竹,以
招亡魂。

各家具斋饭,放置于幡竹下。

祭坛上一道士端坐诵经,坛两
侧道士奏鼓乐,观者如堵,俗称“做月半”,又叫“上台”。

祭毕,
斋饭多为贫民与乞丐取走。

连城、长汀等地则在十五日夜焚香、烧金
银纸,以祭祀野鬼。

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边设祭,祀死于水中者,称祭“流水孤”。

在龙岩、诏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里还放水灯。

民国版《龙
岩县志·礼俗志》(卷21)载:“……夜放水灯,灯以五色纸制,粘于
木片上,中燃小烛一。

初更时,由东兴桥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
近千盏。

放若干灯,溪底即映若干灯,五光十色,水面通红,为一时
胜观。

”诏安县中元节搞得很盛,祭祀“品物丰洁,倍于他邑”,
“夜则放灯水中,千百荧烂。

群观塞途,箫鼓阗喧,不减上元佳
景。

”(民国《诏安县志》卷1《岁时》)
中元节前后期间的活动,福州地区称“做半段”,闽南一带称
“普渡”,而且时间长达一个月。

这些纯为陋习,正如晋江旧志所说:“此皆好事者造端。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乡。

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过一半,故称“半段”。

“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
的更长。

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
同时还要演几天戏,据说是演给神看的。

“做半段”浪费甚巨,而且
还伴随出现聚赌之风。

闽南的“普渡”历时更长,糜费更甚。

中元节祭祖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全省各地甚为普遍。

闽南流行
“月半不回无祖”的说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论
远近,在这个天都要回家祭祖。

不过各地过鬼节的日期稍有区别。


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说。

祭祖有家祭与族祭之分。

家祭是在家
中厅堂上摆设祭品,焚烧冥钱,祭拜祖先灵位神牌。

福州地区,中元
祭祖都在中午实行。

祭祀时,在祖先灵前焚纸衣与冥钱。

纸衣为刻印
有各种古代服装图式的小方白纸,或是把其他花纹的白色纸印成黑色。

把不同图形的10张纸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红色图案的黄纸包好,称“一袱”。

黄纸正中写一“念”字,两旁写着“追念先祖,庇佑子孙”。

传说纸衣是供祖先在阴间裁制穿用。

在厦门,则有七月十五日
给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说法。

在泰宁,有的还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厅堂
享祀。

在连城,祭祖之后,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给祖先,同时要
摆放碗、筷、汤匙等餐具,表示与先人一道过中元节。

漳平民间传说,中元节祖先回家来看子孙,所以要把米缸装满,摆设的供品要十分丰盛,好让先人们感到放心与满意。

龙岩地区的上杭、长汀、连城等地
还有“烧寄包”的习俗,即以金银色纸折成金锭、银锭状,然后和纸
制的冥衣一道装入纸袋之中。

纸袋用封条封好,封条上写明祖先名讳,再焚化,最后把这些灰烬用纸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

据传这样
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间使用。

中元节族祭的规模一般较大,特别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

其开支多是公共族产的收入。

各家轮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备好丰富
的祭品,而且还要准备参加族祭者的午餐。

过去,福州过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即在此期间如果流行传染病,会被认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

“塔骨”是以竹编制成人
的形状(比人还大),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
人套其中扛着走。

入夜,“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连续
七天。

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
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飘去,称为“出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