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案例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教案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来源和种类,培养学生的收集兴趣。
2. 通过观察邮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邮票的来源和种类2.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邮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邮票案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邮票样品:准备各种邮票样品,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邮票的图片和相关案例。
3. 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学生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教案内容示例:一、邮票的来源和种类1. 教师出示各种邮票样品,引导学生了解邮票的来源和种类。
2.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邮票的特点和价值。
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1. 教师出示一枚邮票,引导学生观察邮票的形状、大小、图案等特征。
2. 学生提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如邮票的面积、周长、对称性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如计算邮票的面积、周长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枚邮票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提出本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各组汇报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出示一个邮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和指导。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邮票收集和数学问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收集兴趣。
六、邮票设计中的数学问题1. 教师展示一些具有特殊数学元素的邮票设计,如几何图案、斐波那契序列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9)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邮票的收集和观察,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通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观察邮票,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3. 讨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邮票,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邮票是什么吗?邮票上有哪些元素?”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邮票是一种邮资凭证,上面有图案、面值、发行国家等信息。
”二、探究(15分钟)1.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邮票上的面值吗?你们能发现邮票上的面值有什么规律吗?”2.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邮票上的面值,并找出规律。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总结:“邮票上的面值通常是整数,且有一定的规律,如我国的邮票面值有1分、2分、4分、8分等。
”三、实践(15分钟)1.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我要寄一封信,需要贴多少面值的邮票呢?”2. 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需要贴多少面值的邮票。
3.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老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四、拓展(5分钟)1. 老师提出问题:“邮票除了用于寄信,还有其他用途吗?”2.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总结:“邮票还可以作为收藏品,邮票收藏是一种很有趣的爱好。
”五、总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你们知道邮票上的面值有什么规律吗?”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邮票上的面值通常是整数,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需要贴多少面值的邮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邮票的收集和观察,让学生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 第25讲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1.小然的信不足20g,寄给本市的朋友,她该付多少钱的
资费? 0.80×1=0.80(元)
2.小会的信有65g,寄往外地,她该付多少钱的资费?
4×1.20=4.80(元 )
第26讲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方法点拨】(1)确定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然后 考虑信函质量。不足“20g”按“每重20g(不足 20g按20g计算)付资费0.80元计算”就可以知道 这封信该付的资费。(2)“65g”在“100g”以 内,65-20-20-20=5(g),所以按4个20g计费,寄往 外地共应付4个1.20元。
最多可贴4枚邮票。按此规定,如果仅用80分和1.2元
两种面值的邮票,最多可以支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
贴1枚邮票:0.8元或1.2元
贴2枚邮票:0.8×2=1.6(元)
0.8+1.2=2(元) 1.2×2=2.4(元)
贴3枚邮票:0.8×3=2.4(元) 0.8×2+1.2=2.8(元)
0.8+1.2×2=3.2(元) 1.2×3=3.6(元)
第五模块 综合与实践
第26讲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1.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是信函的质量和信函 的目的地。 2.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也很多,如:邮票的面值不同 ,需要邮票的数量与邮寄物品的材质和质量等都 有关。计算邮费需要很多数学运算。
第26讲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例1(2018·山东日照)为了方便机器检信,一件信函
(2019·山东日照)某公司现推出两种电话卡。
A卡:免月租费,每分钟0.39元 B卡:月租费18元,每分钟0.15元
2.通话时间是多长时,两种电话卡的话费相同? 解:设通话时间是x分钟时,两种电话卡的 话费相同。 0.39x=18+0.15x x=75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注力,让学生了解和喜爱文化和艺术。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教学难点: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
3. 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1.通过课前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邮票或者在网上查找邮票,并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邮票,并简要介绍每一张邮票的背景知识。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邮票的种类和邮票上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取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
3.2 导入1.引入邮票概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出有邮票的场景,了解邮票的形状、结构、色彩等基本特征和种类。
2.引导学生思考邮票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例如:邮票上图案的数量、邮票上图案的比例关系等。
3.3 讲解1.通过讲解邮票设计和印刷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邮票上图案的制作和排版规律。
2.介绍邮票收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并引导学生探究邮票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4 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小组内设计一张邮票并解析自己的设计思路。
2.设计邮册:让学生按照特定的主题,在小组内收集邮票并制作邮册,通过设计邮册来进一步掌握数学问题和邮票制作的相关知识。
3.5 总结1.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学问题和邮票制作的相关知识点。
2.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邮票和邮票收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收集邮票的作业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广阔知识面的同时,鼓励学生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邮票的图案和面值,理解并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类和比较邮票,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邮票的图案和面值,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邮票的分类和比较,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邮票样本、教学课件、计算器。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邮票样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邮票样本,引导学生观察邮票的图案和面值,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探索新知(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邮票的图案和面值,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计算结果。
3. 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邮票样本,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邮票的分类和比较,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邮票样本,观察和计算邮票的数学问题。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邮票的图案和面值,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分享。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新知”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观察邮票的图案和面值进行数学运算的主要实践阶段,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至关重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人教版一、课时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邮票的种类、面值以及邮票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各类邮票的面值,了解邮票的用途,掌握邮票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同种类邮票的面值及计算方法。
•难点: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括各种邮票图片和面值的课件。
2.教具:黑板、彩色粘贴纸、计算器等教学辅助工具。
3.材料:分发给学生的工作纸、邮票图片等。
4.活动设计:准备与邮票有关的趣味小游戏和实际问题讨论等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各种邮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询问他们对邮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几种不同邮票的面值,并讨论各种邮票的特点。
2.教师结合课件展示不同邮票的面值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邮票计算的技巧。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邮票数学问题的练习,互相讨论解题思路。
3. 活动设计(15分钟)进行有关邮票的数学问题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邮票,掌握邮票的面值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情景化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7-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7-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解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和数学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思维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解法和应用。
•难点:理解和解决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邮票图片、学生练习册。
•教学内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相关知识点整理和准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利用具体的邮票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
•通过示范解答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步:练习
•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答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解答过程中的思考和心得,促进思维交流和知识共享。
第五步:作业
•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
•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
•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
以上是关于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安排,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

36×2.8+32 ×5.6
123×5.67+8.77 ×567
小明收集的邮票枚数是小亮的3/5,小明收集 的邮票比小亮少60枚,小明和小亮各收集了 多少枚?用方程解
小明邮寄了一封重315克的信函,需要付邮资 7.2元.过了不久,小明收到回信,这封回信贴 了三张邮票,邮资共5.2元,请你估计这封信最 轻有多少克.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0.80 1.20
1.20 2.00
信函
续重101g—2000g每重100g (不足100g按100g计算)
小明给外地朋友写一封信,重75g,按邮局规定,100g以内每重20g按 1.20元收取资费,那么小明需要贴多少钱的邮票才行?
小明给在外省当兵的哥哥邮寄一封重 135g的信,他该贴多少元钱的邮票?
设这封信最轻有x克 315:7.2=x:5.2 7.2x=315*5.2 7.2x=1638 x=227.5 ∴估计这封信最轻有227.5克
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下表:
(1)李丽乘出租车从家到外婆家,共付费17.6元,李丽家 到外婆家有多少千米? (2)王老师从学校去相距6千米的人事局取一份资料并立 即回到学校,他怎样坐车比较合算?需付出租车费多少元?
里程 3千米及3千米以下 3千米以上,单程,每增加1千米(不 足1千米按1千米计)。 3千米以上,往返,每增加1千米 收费 5.00元 1.60元 1.20元
(1)(14.6-5)÷1.6+3, =9.6÷1.6+3, =6+3, =9(千米); 答:小明家到外婆家相距9千米.
(2)5+1.2×(8×2-3), =5+1.2×13, =5+15.6, =20.6(元); 答:李老师坐同一辆车接着返回比较 合算,需要付出租车费20.6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平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案例分析湖北省襄阳市松鹤路小学杨丽“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本节《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是一节综合实践应用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18、119页内容。
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正是给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讨论、探究和研究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本综合应用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按照国家规定,根据信函质量确定邮资。
教材首先呈现了不同面值的一些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同时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做铺垫。
接下来出示了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
如,不同质量的信函邮资标准不同,寄往本埠和外埠的邮资不同等等。
并通过两位学生根据具体信件确定邮资的活动,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信函质量。
(2)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在学生掌握了确定信函邮资方法的基础上,教材接着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
(1)不超过100 g的信函邮资,如何用不多于3张的邮票来支付。
(2)不超过400 g的信函邮资,如何用不多于4张邮票来支付。
两个活动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首先确定信函处于不同质量范围内应付的邮资,再根据这些邮资数值寻找满足条件的邮票组合。
学情分析:本节综合应用课,学生已经学完了小学的所有知识,学会了组合的知识,并且也具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了,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片段一: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师:同学们寄过信吗?说说自己是怎样寄信的。
(引出邮票)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怎样诞生的吗?”(课件展示)一天,爱丽丝.布朗收到一封很重要的信,她却不得不退还给邮差,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原来,那时候邮费是由收信人支付的,因为爱丽丝.布朗支付不了昂贵邮费,只能把信退还给邮差。
为了避免邮差送信却收不到邮费的情况,1840年英国人罗兰.西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邮票”。
一百多年后,今天的邮票仍然是用来做什么的?——支付邮政资费。
2、课件出示不同面值和图案的邮票。
(生看老师出示的邮票)3、小组内学生互相欣赏自己收集的邮票。
4、师: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该如何正确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生在老师引导下听课进入新课)出示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从“邮票的诞生”故事引入课题是有意义的,省略原故事中的无关情节,重在引起学生对邮票与邮资关系的思考,在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同时,解决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一、创设有意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设计一个精彩而有意思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数学学习情景的作用,当学生面临数学学习情景变化的刺激时,情景的新异性会使学生产生本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数学学习发生所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恰当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是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这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片断二:二、了解邮票的有关规定1、课件出示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规定。
2、认真观察表,理解计费单位、资费标准、首重续重、本埠、外埠的含义。
邮政资费表(学生理解,交流汇报。
)3、师:如果你是邮局的工作人员的话,(1)一位客户要邮寄一封不到20克的信,给在襄樊的朋友,你应该告诉他怎样贴邮票呢?(2)如果他要邮寄的是45克的信,寄往外地,你告诉他要怎样贴邮票呢?(生根据资费标准计算。
)4、思考:确定信函资费的两个因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规定,让学生增加了生活常识。
】三、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1、师:如果邮寄不超过100克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的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就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生思考设计方案)2、师:要知道需要贴多少面值的邮票,我们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先算出100克内的信件需要的邮资有哪几种可能。
)3、师:如果把100克内的邮资分类列个表,你们觉得怎样分合适?(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资费标准表格,思考“首重100克内,每重20克为一个计费单位(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这段话的意思,课件出示表一)(小组讨论,填完表格,交流汇报)4、根据表格思考,学生讨论:以上那些资费可仅用80分和1.20元邮票支付,那些不能?(学生汇报:4.0元,4.80元,6.0元不能仅用80分和1.20元邮票支付。
)5、师:请你们在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学生分组设计思考,汇报方案。
可以用2.0、2.4、3.0、4.0等等面值)6、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一下就设计出其他面值的邮票了。
想继续研究出超过100克的信件如何付邮资吗?7、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可能寄更重的信,为了方便机器检信,一封信函最多可贴4张邮。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克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0元的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8、课件出示表二,填写400克以内的信函所需资费。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计算)讨论设计:①能仅用80分和1.2元面值的邮票支付的资费是哪几种?②不能仅用80分和1.2元面值的邮票支付的资费是哪几种?③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⑷小组汇报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当发现邮票面值不够用,产生设计新面值的需要,环节设计自然流畅。
】反思: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就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以问题情景的方式呈现,实践活动的过程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问题的发现、选择、探究和解决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四:总结1、师:刚才大家设计出了很多符合政府标准的新面值邮票,表现都不错。
不过虽然满足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的角度进行考虑。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2.师:集邮是有益的爱好,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趣。
(激起学生集邮的爱好。
)【设计意图:通过亲生经历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邮票设计还要考虑其他很多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教学时我注意把握以下几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信息能力。
设计课前调查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自己去发现与数学有关的事件,初步感受我国的邮政资费等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探究国家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邮资的要素等,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进行思考比较,让学生逐步了解邮票的作用和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在教学时通过操作、讨论、类比联想、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有效展开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方法的探寻过程中去。
我认为,上好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课应注意一下几点:一、综合实践课是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就是要建立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重点要放在实践上,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和荣誉感。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
三、小学数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活动,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数学实践与应用活动课正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与合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