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研究情况综述_韦凤娟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2007年陶渊明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公开发表的陶渊明研究论文有近250篇,数量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幅(按2005年160余篇,2006年190余篇)。
现就笔者所见,将2007年的陶渊明研究论文分类综述如下:一、思想研究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
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
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
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
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成果,得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往来(主要与慧远等佛教徒)、诗文中所用词汇等角度来阐发其与佛教的关系的结果,提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色与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多侧面地考察渊明的个性、性情、思想、交友、作品风格、语言等因素,或许能从中得出他与佛教关系的比较确切的答案。
张学君《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它的情感分量,让我们知道他的平淡下面还涌动着一种焦虑。
诗人虽然是避世的,但却不是厌世的,他的所有举动都不过因为对现世人生的热爱和留恋。
对着死亡的冰冷感受生命的热情,这就形成了他那执著而温厚的悲悯情怀。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格,赢得了后世无数的赞誉和关注。
自陶渊明离世后的千余年间,他的田园诗不断被历代学者所研究、解读和传承。
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和总结五十余年来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历程,以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分析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还将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陶渊明田园诗的魅力所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综述,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乱世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士人普遍感到苦闷和迷茫。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陶渊明的田园诗应运而生,成为他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载体。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在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种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陶潜(公元365—427),字渊明,或曰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历仕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中年辞官归隐,躬耕自资,最后寂寞地死去。
陶渊明的时代,文坛上滋长了虚华浮艳的形式主义风气,旨归老庄的玄言诗和寄情闲适的山水诗风靡一时,而陶渊明却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随着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影响的扩大,后世对陶渊明的研究也始终不辍。
五四以来,朱自清、陈寅恪、朱光潜等先生,对陶渊明皆有较深入的探讨,在史料、艺术技巧、风格诸课题上作过有价值的发掘与论析。
鲁迅先生运用唯物史观,在魏晋文学的精湛研究中,也对某些学者曲解陶潜的论点,曾予以尖锐批评,提出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为陶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陶学方兴未艾。
广大文学评论工作者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古代作家作品,陶渊明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回顾三十多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陶渊明始终是一个引入注目的“热门”作家,在报刊上开展过多次讨论,可谓盛况空前。
兹将建国来历次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一九五四年开始的主要围绕《陶渊明传论》一书的讨论一九五三年上海棠棣出版社的《陶渊明传论》(张芝着)问世,这是解放后第一部陶学专着,在古典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招来一系列批评,持续达四年之久。
五四年六月七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首先发表阎简弼《读陶渊明传论>》一文,指责著者“从血缘上判断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科学、不十分可靠的。
所以陶渊明的忠不忠于晋应该看他自己的言行,不必绕弯子从陶侃、孟嘉那里找根据。
而且只要细心地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文,就可以明了他之所以崇拜他们绝不是张芝先生所说的‘不忠’与‘附逆’;而恰恰相反,他是把他的这两位先辈看成品德高劭的忠良的”。
对此,著者一度撰文反驳:“阎先生似乎认为要么陶渊明忠于晋室,要么不忠于晋室,而不能既不忠于晋室而又抱有同情,但我认为恰是虽不忠于晋室(就桓玄事件言)而仍同情(就刘裕事件言),这才是陶渊明对于当时政治事件的具体态度。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等《 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格悲剧美》 (《 广西教 育学院学报》 &’’’ 年第 ( 期) 、马晓坤《 从现实 的田园到诗国的想象:陶渊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与回归》 ( 《 九江师专学报》 %""$ 年第 $ 期) 、李 建中《 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 (《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 &’’! 年第 ( 期) 等论文,也都通过对陶田园 诗的解析,或窥探陶渊明的心灵世界,或再现陶 的人格魅力、理想追求,或解读蕴藏其中的文化 内涵,使陶田园诗中的多层内涵第一次得到了全 面而深刻的展示。 % 、对陶田园诗艺术的探讨。)" 至 (" 年 代, 由于关注的重点是陶田园诗的思想性,虽然对陶 诗的艺术特征( 朴素自然的诗风) 有所论述,但 基本上是承袭旧说,缺乏创新和突破,且大都是 在论述其思想性之后略作说明,论 述 十 分 粗 略, 专门撰文论述陶田园诗艺术的少之又少。#" 年代 以后,对陶田园诗艺术特征的研究开始全面繁荣 起来。孙静《 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 一文 率先对陶田园诗的创作方法提出独到的看法,颇 具新意和启发意义。#" 年代中后期,探讨陶诗艺 术特征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对陶 诗 的 艺 术 风 格、 审美特征作了较细致、深入的探讨( 代表性成果 见上文) 。’" 年 代 以 来,此 类 文 章 不 仅 数 量 多, 而且进一步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陶诗的风格特 点、语 言、意 象、意 境、审 美 方 式、审 美 特 征、 审美价值等作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如陈长荣 《 论陶渊明诗歌的审美特征》 ( 《 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 &’’& 年第 * 期) 、唐满先《 陶渊明田园诗之 审美方式》(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年第 $ 期) 、马 晓 坤 《 陶 渊 明 田 园 诗 作 的 艺 术 境 界 》 ( 《 九江师专学报》 %""& 年第 * 期) 、郭杰《 平淡: 陶诗风格之阐释》 (《 社会科学战线》 &’’’ 年第 % 期) 、徐声扬《 试说“ 田家语” 入陶诗》 (《 九江 师专学报》 &’’( 年第 $ 期) 、李裕斌《 论叠词和 联绵词与陶渊明审美之关系》 (《 玉溪师范学院学 报》 %""% 年第 ) 期) 以及刘济远探讨陶诗艺术的 系列论文等,还有大量将陶诗与其他诗人( 王维、 华滋华斯等) 诗作进行艺术比较以及论述陶诗审 美意象的文章。近几年来出版的多种文学史在对 陶田园诗艺术特征的论述上也颇有创获。如郭预 衡主编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 认为,“ 平淡之中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一字潜,浮梁人。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
他以其描绘田园生活和表达人生哲理的田园诗而闻名于世,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以家乡的田园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透过田园的景象和生活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简洁自然的风格,语言朴素而真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感受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研究陶渊明田园诗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其作品进行了丰富的阐释和解读。
首先,他们将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其他田园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陶渊明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次,他们从文化角度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认为这些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倾向。
再次,他们从哲学角度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认为这些诗歌传达了陶渊明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学者们还通过研究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意象以及艺术手法,揭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他们认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来。
同时,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对生活场景的描写等。
此外,他还巧妙运用对比、象征和寓意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五十余年来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研究、文化解读、哲学解读以及诗歌语言、意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使我们更加欣赏和赏析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
陶渊明的专题研究报告

陶渊明的专题研究报告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以陶渊明为研究对象,对他的生平经历、文学贡献和思想传承进行专题研究。
陶渊明,字元亮,中国东晋时期南阳郡的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裕,受到良好的教育。
早年,他考中了秀才,担任过各级官职。
然而,由于他对政治的不满和个人追求的不同,他决定辞去官职,隐居江南的杜陵山中以读书种田为生。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上。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也有表达个人感受的闲适诗,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抒怀诗。
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了一大批经典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富有深情和禅意,充满哲理和智慧,风靡一时,被后人称为“陶情万种”。
陶渊明的思想传承体现在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上。
他提倡“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和人为的约束。
他追求自由与平等,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文人墨客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也对后来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渊明的精神传承体现在他对真理和人性的关注上。
他批评了时人虚伪做作的行为,强调诚实和正直的价值。
他对贪欲和功名的批判,体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契合,也与西方人文思想的追求相通,形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总之,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以深情、淡泊的态度面对人生和社会,以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陶渊明的专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也能从中汲取他的思想智慧,对我们的道德追求和人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转载)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我国古代诗坛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田园诗,以陶诗为楷模,形成中国诗歌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
他淡泊心志、洁身自好的品格,成为中国古代隐士这一重要文化阶层的理想典范。
陶渊明的价值,在古代有一个重新发掘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官大司马,执掌朝政,是东晋时名臣。
他的友人颜延之称其“韬此洪族”(《陶征士诔》),“洪族”即是言其门阀显赫。
在当时重视门阀的制度下,倘若他热衷功名,谋取官职,获得高名,并非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诗人处身于晋宋交替之际,政治黑暗,虽然他少年曾有“猛志”,也曾出仕为官,最终还是辞官归隐,诚如他所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感士不遇赋》)作者以达人自况,归隐田园确有避祸远害的目的。
在官本位的价值体系中,作为隐士的陶渊明生前无疑相当寂寞。
再加上他心志淡泊,不汲汲于富贵,不攀援于权贵,所以与当时的所谓的名流达官没有多少来往。
从他的文集以及传记材料来看,与其交游多半是下层官员。
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颜延之,颜氏与陶渊明相交甚深,史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军曹,在浔阳与潜情款。
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宋书》本传)先后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王弘曾造访过陶渊明,但都没有什么交往。
他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志行高洁的隐士而已,并非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他与周续之、刘遗民齐名,并称为“浔阳三隐”,也曾参加过高僧慧远组织的白莲社的活动,但由于他与慧远的观点颇有差异,后来退出了莲社的活动。
他自称“请息交以绝游”,与官员来往不多,自然在士大夫中没有太大的影响。
陶渊明去世之后,他的好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是研究陶渊明最早的文献。
文中称颂陶氏具有“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仰慕他不慕利禄富贵的风范。
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doc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侯长春 20094021043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陶田园诗依然有其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价值二十世纪以来,陶渊明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上的独特成就与地位,对其田园诗的研究更是陶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建国后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更是陶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方面与趋势,因而在不同阶段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也有着不同的侧重与观点。
本文就建国后五十余年间的研究成果及主要问题作一简单的归纳总结。
一、半世纪以来陶渊明田园诗研究历程及其特点第一,建国初期,由于受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这个阶段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人民性和现实性,也有对其艺术特征及成就加以论述的文章。
如罗根泽《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人民文学》1954年11月)、黄天冀《陶渊明作品的人民性特征》(《文化遗产增刊》第二辑)、刘禹昌《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吉林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等都主要是从人民性与现实性研究陶田园诗的价值,对其艺术成就论及的很少。
逯钦立先生的《读陶管见》一文改变这一方向,从艺术方面入手,对陶诗的艺术性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1)写实的创作精神与创作方法;(2)拟人化手法;(3)自然的总体风格与韵律美。
但此阶段的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曾引发两次全国性的关于陶渊明的“大讨论”。
两次“讨论”均涉及到对陶渊明诗的评价问题。
对陶渊明诗持否定意见的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篇《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代表,该文认为陶的田园诗“都是反映没落的地主阶级生活”,“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甚至粉饰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