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经典案例

博弈论经典案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之间策略和利益的数学理论,它在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博弈论中,经典案例是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博弈论理论的重要工具。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博弈论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和应用。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指两个犯罪嫌疑人被分开审讯,如果两人都沉默不发言,警方只能以轻罪定罪,每人判刑一年;如果其中一人选择认罪举证,而另一人沉默不发言,认罪者将免于刑事处罚,而另一人将被判十年重刑;如果两人都选择认罪举证,警方将以共同犯罪定罪,每人判刑八年。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囚徒都面临着合作和背叛的选择,他们的最佳策略取决于对方的选择。
囚徒困境案例展示了合作和背叛之间的博弈,以及如何在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之间进行权衡。
第二个经典案例是孩子分糖果。
假设有两个孩子,他们要平分一袋糖果。
如果他们能够达成一致,那么每个人都会得到一半的糖果;但如果他们无法达成一致,糖果将被拿走。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孩子都需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和策略,以及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个案例展示了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博弈中进行合作和谈判。
第三个经典案例是价格竞争。
假设有两家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销售相似的产品,它们需要决定产品的定价策略。
如果它们选择相同的价格,那么它们将平分市场份额;但如果它们选择不同的价格,价格较低的公司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这个案例中,每家公司都需要考虑对方的定价策略,以及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这个案例展示了博弈论在市场竞争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竞争中制定最佳策略。
以上三个经典案例展示了博弈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博弈论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竞争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为我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决策和策略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案例,深入了解博弈论的精髓,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提供更加理性和有效的指导。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五篇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五篇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选择。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篇一囚徒困境学习管理学或经济学的人一定都了解一些博弈论方面的知识。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
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案例分析一、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 (Pigs’payoffs) 故事背景: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 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
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
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
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
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
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
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 ;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
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两名囚犯被捕,但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判定他们犯罪。
如果两名囚犯都沉默,他们将被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其中一人选择交代,而另一人保持沉默,那么交代的囚犯将获得豁免,而另一人将被判处重刑;如果两人都交代,他们将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都面临着一个困境,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自己都会受到损失。
2.《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之间可以进行合作的博弈。
在合作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例如,两家公司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发新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合作博弈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3.《竞争博弈》。
竞争博弈是指参与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博弈。
在竞争博弈中,参与者的利益往往是相互对立的。
例如,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竞争销售同一种产品,它们的利润往往是相互竞争的。
竞争博弈强调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以争取最大的利益。
4.《博弈的策略》。
在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影响结果。
策略是参与者在博弈中可以采取的行动。
不同的策略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博弈论就是研究参与者如何选择最优策略以达到最大利益的学科。
5.《信息不对称博弈》。
信息不对称博弈是指参与者在博弈中拥有不同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方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在博弈中占据优势。
信息不对称博弈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
6.《博弈的均衡》。
博弈的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结果。
在这种状态下,参与者不会再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任何单方面的改变都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结果。
博弈的均衡是博弈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
7.《博弈的合作与对抗》。
在博弈中,合作和对抗是两种常见的行为方式。
合作可以带来共同的利益,而对抗则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
在实际的博弈中,参与者往往需要权衡合作和对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博弈经典案例解析

VS
这个博弈的焦点在于两只公鸡都认为 对方会选择退后,从而都选择前行, 结果发生碰撞。
案例分析
在斗鸡博弈中,每只公鸡都有两个纯 策略:前行和退后。每个策略都有两 种可能的结果:胜利或失败。
这个博弈的启示是:在竞争激烈的环 境中,应该尽量避免采取过于冒险的 行动,因为这可能导致双方都遭受损 失。
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两只公鸡都选 择退后,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因为任何一只公鸡的微小偏离都可能 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博弈经典案例解析
目 录
• 囚徒困境 • 智猪博弈 • 斗鸡博弈 • 猎鹿博弈
01 囚徒困境
案例概述
01 两个囚徒被警察抓获,分别关在两个独立 的房间进行审讯。
02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两人都会被判一年。
03
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坦白者会 被释放,不坦白者会被判十年。
04
如果两人都坦白,则两人都会被判八年。
合作行动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但需 要双方都愿意承担风险并相互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合作往往比单独行动 更有优势,但需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并建立互信关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果小猪选择去踩踏板,那么大猪可 能会抢先一步吃到食物。
案例分析
如果大猪选择去踩踏板,那么 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因为 大猪的力量强,小猪无法抢先
吃到食物。
如果小猪选择去踩踏板,那 么大猪的最佳策略也是等待, 因为小猪的力量弱,无法抢
先吃到食物。
因此,无论大猪选择什么策略, 小猪的最佳策略都是等待。
案例结论
• 这个博弈论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博弈中,有时 候选择等待比主动行动更为有利。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博弈论是研究冲突和合作行为的数学理论,主要研究各方在一定规则下作出决策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种决策情境,揭示行为背后的逻辑。
下面介绍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展示不同情境下的决策策略及其结果。
1.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两名囚徒被单独关押,检察官给每人下达选择“合作”或“背叛”的指令。
如果两人都合作,各自判刑较轻;如果其中一人背叛而另一人合作,则背叛者判刑为0,而合作者将被重判;如果两人都背叛,两者皆受重刑。
在这种情况下,每名囚徒都会选择背叛,因为无论另一人选择什么,背叛都是最优选择。
2. 霍巴和鲍勃游戏霍巴和鲍勃游戏是研究博弈过程中的信任和合作的实例。
霍巴拥有100美元,可以选择分享给鲍勃一部分;鲍勃可以选择保留所有款项或回馈一部分给霍巴。
如果鲍勃选择合作并分享款项,那么霍巴会获得更多回报;反之,如果鲍勃保留所有款项,霍巴就会损失。
通过这一博弈,可以观察到信任和合作如何影响双方的回报。
3. 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是一种简单的博弈,展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情形。
两名玩家同时出示石头、剪刀或布中的一种手势,胜利者根据规则确定。
在这个博弈中,玩家需要考虑对手可能的策略,选择最佳的手势进行应对。
4. 抢手织物抢手织物是关于资源分配的博弈。
多位玩家竞相争夺一种有限资源,但资源数量不足以满足所有玩家的需求。
玩家需要权衡合作和竞争的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个案例揭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平衡。
5. 拍卖博弈拍卖博弈是在资源分配中常见的情景。
卖家将物品提供给潜在买家,买家通过出价来竞争物品,最高出价者将得到物品。
在这种情况下,买家需要权衡自己对物品的价值以及出价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6. 鸿门宴鸿门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博弈案例之一。
项羽与刘邦在鸿门相会,项羽有机会消灭刘邦,但最终刘邦却逆袭成功。
这个案例揭示了在战略选择上的巧妙和胜负的关键。
博弈论案例分析

(1)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这就是博弈论一天夜晚,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好多人,你玩得很高兴。
这时候,屋里忽然失火,火势很大,没法息灭。
此时你想逃生。
你的眼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一定在它们之间选择。
但问题是,其余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
假如你选择的门是好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堵、冲不出去而烧死;相反,假如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
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要素,你将怎样选择?这就是博弈论!你的选择一定考虑其余人的选择,而其余人的选择也考虑你的选择。
你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单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别人的策略选择。
你和这群人构成一个博弈(game)。
上述博弈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 1997 年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被称之为少量者博弈或少量派博弈( Minority Game)。
自然,本来的博弈形式不是这么简单,这里我把它简化了,我们在第三部分论述归纳推理时还要谈这个博弈模型。
此刻好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
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好多,你会见到好多例子。
只需波及到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
什么叫博弈?博弈的英文为 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
而在西方, game 的意义不一样于汉语中的游戏。
在英语中, game即是人们按照必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赢” 。
奥林匹克运动会叫Olympic Games。
在英文中,game有比赛的意思,进行 game的人是很仔细的,不一样于汉语中游戏的观点。
在汉语中,游戏有儿戏的滋味。
所以将对于game的理论,即 game theory 翻译成博弈论或许对策论,是适合的。
本书下边统称 game theory 为博弈论。
博弈论的出现只有 50 多年的历史。
博弈论的创始者为诺意曼与摩根斯坦,他们 1944 年第一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诺意曼是着名的数学家,他同时对计算机的发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逝世时博弈论还未对经济学产生宽泛影响,不然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必定有他的名字,由于诺贝尔奖有规定,只颁发给在世的学者。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博弈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是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经典的博弈案例,来深入了解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零和博弈案例,囚徒困境。
在这个案例中,两名犯人被关押在不同的牢房,警察向他们提出交代对方的证词的选择。
如果两人都选择沉默,则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其中一人选择交代对方,而另一人选择沉默,则沉默的人将被判处重刑,而交代对方的人将获得自由;如果两人都选择交代对方,那么两人都将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人的最佳选择是交代对方,但如果两人都这样选择,结果将是最糟糕的。
这个案例展示了在零和博弈中,即使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佳利益,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非零和博弈案例,围棋。
围棋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即双方的利益并不完全对立。
在围棋中,双方玩家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他们的行动会直接影响对手的利益。
围棋的策略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到整个棋局的局势和对手的反应。
在这种非零和博弈中,玩家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应对对手的变化。
围棋案例展示了在非零和博弈中,双方玩家需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寻求最优的策略。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混合博弈案例,竞价拍卖。
竞价拍卖是一种混合博弈,既包括合作又包括对抗。
在竞价拍卖中,每个竞拍者都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获得物品,但他们也需要考虑到其他竞拍者的行为。
竞价拍卖的策略涉及到出价的时间、出价的金额等多个因素,竞拍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制定自己的策略。
竞价拍卖案例展示了在混合博弈中,竞拍者需要在合作和对抗之间找到平衡,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博弈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无论是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还是混合博弈,博弈论都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我们理解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博弈论的原理来分析和制定策略,以达到最优的决策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这就是博弈论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
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
此时你想逃生。
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
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
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
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这就是博弈论!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考虑你的选择。
你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
你和这群人构成一个博弈(game)。
上述博弈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被称之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Minority Game)。
当然,原来的博弈形式不是这么简单,这里我把它简化了,我们在第三部分论述归纳推理时还要谈这个博弈模型。
现在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
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你会见到很多例子。
只要涉及到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
什么叫博弈?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
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
在英语中,game即是人们遵循一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赢”。
奥林匹克运动会叫Olympic Games。
在英文中,game有竞赛的意思,进行game的人是很认真的,不同于汉语中游戏的概念。
在汉语中,游戏有儿戏的味道。
因此将关于game的理论,即game theory翻译成博弈论或者对策论,是恰当的。
本书下面统称game theory为博弈论。
博弈论的出现只有50多年的历史。
博弈论的开创者为诺意曼与摩根斯坦,他们1944年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诺意曼是着名的数学家,他同时对计算机的发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时博弈论还未对经济学产生广泛影响,否则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肯定有他的名字,因为诺贝尔奖有规定,只颁发给在世的学者。
谈到博弈论,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John Nash)。
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论对于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一种核心工具,以至于我们可称博弈论是“社会科学的数学”,或者说是关于社会的数学。
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agents)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它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
甚至有学者声称要用博弈论重新改写经济学。
1994年经济学诺贝尔奖颁发给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塞尔屯、哈桑尼(),而像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公共选择学派的领导者布坎南,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理性主义学派的领袖卢卡斯(Lukas),其理论与博弈论都有着较深的联系。
现在博弈论正渗透到各门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二、博弈论能解释所有社会现象吗?社会由不同的人群的集合体所构成。
不同的人群集合体形成不同的结构,一个结构中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s)就构成一个博弈。
这个博弈是广义上的。
社会中有不同的文化,人类有文明、道德,如果说文明、文化、道德是宏观的社会现象,那么还存在着微观的社会现象,如:群体为什么有合作又有不合作?为什么人群之间或集团之间有“威胁”或“承诺”?这些都是博弈论研究的对象。
本书下面将努力用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来解释社会中的这些现象。
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
所谓理性的人是指行动者具有推理能力,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博弈论力图在这个最简单的假定下得到丰富的结论,正如我们下面所看到的,它确实做到了。
博弈论专家的这种做法如同物理学家对自然的假定一样。
大家知道,物理学家往往假定几个最基本的假设,这最基本的假设构成公设,其余的结论由它们推得,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只有两条假设:(1)物理定律在所有参考系中不变;(2)在所有参考系中光速保持常数。
多么简单的公设!在这两个公设下得出了惊奇的结论,如运动的参照系中尺子收缩,时钟变慢,等等。
相对论的这两条公设改变了物理学的整个构架,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整个看法!博弈论当然不是关于自然的,它是关于社会的,它不能构成人们对自然看法的革命。
博弈论的假定是非常简单的,它能得出令人惊奇的结论吗?它能改变人们关于社会的看法吗?——这些是伟大科学的要求!我们将发现,博弈论确实如此!本书力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读社会现象。
经济学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也都是社会科学。
然而今天经济学已成了帝国主义,它的领域没有疆界。
不仅仅经济行为是它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范围是“经济的”行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人类的几乎所有社会行为都是“经济的”。
这里我们用“经济的”等同于“理性的”,也就是“计算的”,理性的人即是计算的人。
本书的写作方式是科普式的(popular science)。
提到的理论有时缺少来龙去脉的交代,也未对博弈论作系统的论述,如读者对所涉及的理论感兴趣,请查找有关的书籍或资料。
这里讲一个小小的插曲。
在与朋友聊博弈论时,他随意说了一句话给我启发很深。
他说,中国人研究其他学问难说,但研究博弈论是有优势的。
这句话是褒义,也是贬义。
说它是褒义,是因为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着述与实践,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实也是谋士之间的角逐,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今天看来就是一部博弈论教材!无论是兵书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还是现代流行的所谓“商战策略”、“公共关系”以及所谓“厚黑学”都是关于如何赢得与人交往的胜利的,或者说如何获取成功的。
说它是贬义,是因为,中国人走关系、相互算计是出了名的,中国人对博弈论有天生的了解。
正如中国人常说的“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均是学问。
而中国很多“做人”的道理,道出了如何在人与人的博弈中获取成功,如: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得罪人,不要锋芒毕露(如“枪打出头鸟”),等等。
不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与人之间的所谓关系并不像西方那样是科学,而更像一门艺术。
本书下面将尝试着用博弈论解读人类的社会行动或集体行动——这里的社会行动或集体行动意指互动的人群集合体。
读者将发现,原本复杂的人类社会的行动是容易得到理解的,并且会发现其中蕴藏着的一些道理。
本书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其中的方法、理论与事例许多是经济学中的,然而本书不完全是经济学的。
如果是经济学的,必须是用完善的经济学理论来阐述和分析确定的研究对象,必须讲“供给”、“需求”、“价格”、“效用”、“边际”等概念及原理,否则是对读者不负责的。
本书力图用科学的方法,即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解释。
当然经济学也是科学的,但是经济学已经形成固定的研究程式。
我们这里只是告诉读者许多现象背后的东西。
本书有些地方是哲学的,有的地方是逻辑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本人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理性和逻辑。
如果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本人就满意了。
博弈案例(1)囚徒博弈与我国应试教育的困境囚徒困境可以用来说明许多现象。
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囚徒博弈是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两个小偷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他们之间的“公共知识”(我们在下一章中将讨论什么是“公共知识”)。
我们上面已经分析了囚徒对局下各个策略下的结果或支付,以及它的均衡。
它的均衡是双方均选择“招认”的策略。
可以这么说,最近1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是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问题。
目前给中小学生“减负”不仅是学生家长的呼声,也是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呼声,也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呼声。
教育管理部门这几年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校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
大家普遍认为应试教育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都在呼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但是无论是专家,还是意识到教育问题的普通老百姓以及没有意识到教育问题的老百姓,其小孩都在接受着这种教育。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或学生家长)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减负”和“增负”。
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选择“减负”策略,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课本以外的东西,这样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减负”策略往往与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而如果选择“增负”策略,则意味着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习题,以“学透”、“学精”课本规定的东西,此时,学生没有时间学习课本以外的没有规定的内容。
“减负”的结果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增负”的结果是学生获得高的分数。
在这样的博弈结构下,学生(或学生家长)如何选择呢?每个学生这样想:其他人采取的是“增负”教育策略的话,如果我采取“减负”教育策略,我的考试分数不如他人,在求学方面我会落后,接受不了好的教育,在未来求职时我也赶不上他人。
在他人采取“增负”的策略下,我也应当采取“增负”策略。
如果其他人采取的是“减负”策略,我应当采取什么策略呢?还是应当采取“增负”策略!因为,如果其他人采取的是“减负”策略的话,如果我采取的是“增负”策略,我的考试分数会比其他人高,我会上好的学校,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我会处于优势。
因此,无论其他人采取的是什么策略,我采取“增负”策略都是最好的。
当每个学生都这样想的时候,全社会便进入了应试教育这样一个囚徒困境之中。
如果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现在假设所有的学生都选择“减负”策略,即除了做少量的巩固性的作业外,不补课、不做其他的练习题,情况会是什么样子?假设这种状态会出现,我们说,这种状态会很快消失,而立即会出现所有学生都进入“增负”的这样一个状态。
可以说,均选择“减负”策略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而“增负”的状态是稳定的均衡。
原因就是,目前的教育的博弈结构规定了各种行动或行为的收益或好处:获得高分的会进入好的初中、高中,进入好的初中、高中的学生可以考高分进入好的大学。
在这个博弈中,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升学率高意味着其成绩大、奖金高,对自己的学生采取“增负”策略,对于自己而言是占优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的博弈与囚徒困境有共同的结构,大家均选择“增负”策略构成基础教育博弈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难以改变的原因。
2.斗鸡博弈与古巴的导弹危机试想有两只公鸡遇到一起,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
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