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鸣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耳鸣是指患者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仍然感觉到耳中声音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耳鸣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火郁盛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有一些经验方剂可以用于治疗耳鸣。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剂,供参考:1. 五石散:该方剂由石菖蒲、水银、白石、磁石、黄芩组成。

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耳鸣,伴有头晕眼花、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

2. 安宫牛黄丸:该方剂由牛黄、人参、灵芝、夏枯草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耳鸣,伴有头痛、目赤、咽干等症状。

3. 藏龙明目丸:该方剂由桑叶、菊花、生地黄、麦冬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伴有目眩、眼干、视力减退等症状。

4. 健脾益气汤:该方剂由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耳鸣,伴有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等症状。

5. 清开灵:该方剂由秦艽、苍术、防风、石膏、粉葛等药物组成。

适用于风热袭络所致的耳鸣,伴有头痛、咽痛、口渴等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适应的方剂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任何中医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进行调配。

此外,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提倡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辅助治疗耳鸣。

例如,要避免熬夜、过度疲劳、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合理安排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有五石散、安宫牛黄丸、藏龙明目丸、健脾益气汤、清开灵等。

在使用这些方剂之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配。

此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治疗耳鸣有积极的帮助。

中医辨治脑鸣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治脑鸣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治脑鸣的临床研究脑鸣,这一病症或许对许多人来说稍显陌生,但对于深受其扰的患者而言,却是日夜不休的困扰。

脑鸣,顾名思义,是指患者自觉脑内有鸣响之声,但其声响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脑部。

这种鸣响或如蝉鸣,或如潮声,或如雷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中医对于脑鸣的认识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脑鸣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情志因素、外感邪气等。

从脏腑功能失调的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失所养,容易出现脑鸣。

此外,心主神明,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也可能导致脑鸣的发生。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清窍,同样会引发脑鸣。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脑,也可导致脑鸣。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也是脑鸣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脑窍;血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脑窍失养;痰湿内生,阻遏清阳,蒙蔽清窍,皆可引起脑鸣。

情志因素在脑鸣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耗伤心血,进而引发脑鸣。

外感邪气,如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侵袭人体,若邪气入里,上犯清窍,也可能导致脑鸣。

在中医辨治脑鸣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脉象等,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情志状况等,综合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脏腑归属。

对于肾精亏虚所致的脑鸣,患者常表现为脑鸣如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失眠,性功能减退等。

治疗上应以补肾填精为主,常用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等。

心血不足型脑鸣患者,多伴有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宜补养心血,宁心安神,可选用归脾汤加减。

肝气郁结化火型脑鸣,常见症状有脑鸣时作,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等。

三种方法消除脑鸣

三种方法消除脑鸣

三种方法消除脑鸣脑鸣,又称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患者自觉听到的各种声音,如嗡嗡、响铃、风声等。

脑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困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脑鸣呢?下面将介绍三种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首先,调整生活习惯是消除脑鸣的重要方法之一。

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导致脑鸣的产生或加重,比如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过度疲劳、情绪紧张、过度用眼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减轻脑鸣的症状。

首先,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尤其是高分贝的噪音。

可以通过佩戴耳塞或耳机来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心情愉快,可以通过健身、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来减轻情绪紧张。

另外,要合理安排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适当休息眼睛。

其次,药物治疗是消除脑鸣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原因明确的脑鸣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静安神类药物、降压药、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使用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引起的脑鸣,如高血压、贫血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从根本上解决脑鸣问题。

最后,中医治疗也是一种消除脑鸣的方法。

中医认为,脑鸣多与肝肾虚弱、痰浊阻滞、心火上炎等有关,因此可以通过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来改善脑鸣的症状。

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脑鸣。

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推拿头部等方式来促进气血流通,减轻脑鸣的症状。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来调配药物,改善身体内部的失衡状况,从而减轻脑鸣的症状。

综上所述,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是消除脑鸣的三种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缓解脑鸣的症状。

耳鸣脑鸣的中医治愈案例

耳鸣脑鸣的中医治愈案例

耳鸣脑鸣的中医治愈案例
耳鸣脑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中医认为,这种疾病是由于肝火亢盛、阴阳失衡、肾虚等因素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关于耳鸣脑鸣治愈的中医案例。

患者朱女士,53岁,因为耳朵有时会发出嗡嗡声,并且经常感到头部有一种压迫感,特别是在晚上睡觉时更为明显。

经过初步诊断后,医生为她确诊为“耳鸣脑鸣”。

经过对症状的分析,医生发现,朱女士是属于“肝火亢盛”型的耳鸣脑鸣病人。

根据中医治疗原则,医生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治疗:
1.清肝泻火,排毒通窍:首先,采用中药调节患者身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清肝泻火、排毒通窍的目的。

并且,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促进患者身体的气血畅通。

2.补肾养阴,健脑:接下来,又采用中药的方式,进行“补肾养阴”和“健脑”的治疗。

通过食疗和运动,促进患者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补肾养阴、健脑的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不仅耳鸣脑鸣的症状消失了,整个人也显得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

同时,患者也学习了中医养生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耳鸣脑鸣具有疗效明显、安全无害等优点,治愈耳鸣脑鸣的患者案例也不在少数。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生要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同时坚持治疗,才能最终取得治愈的效果。

脑鸣耳鸣如何治 中医教你几种偏方

脑鸣耳鸣如何治 中医教你几种偏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鸣耳鸣如何治中医教你几种偏方
导语:由于人们长时间受到噪音的影响,耳部神经和脑部神经就会受到刺激,引起一些神经性的炎症,引发耳鸣和脑鸣的问题。

治疗耳鸣和脑鸣,可以通过
由于人们长时间受到噪音的影响,耳部神经和脑部神经就会受到刺激,引起一些神经性的炎症,引发耳鸣和脑鸣的问题。

治疗耳鸣和脑鸣,可以通过中医的一些按摩、偏方手法来进行改善。

一:脑鸣耳鸣如何治
1:屏气按耳屏住呼吸,搓热掌心按耳,稍凉再搓热,再按,反复10次。

2:双手捂耳用双手掌心,一捂一突然放松,每日36下。

3:捏鼻鼓气屏气,静坐,紧紧闭嘴,两指捏鼻,嘴用力鼓气。

4:摩耳门两大拇指在两耳门按摩,顺时针、逆时针各12下。

5:鸣天鼓两手掌小鱼际捂住耳朵,五指轻弹后脑勺20下。

6:声音刺激打开收音机,调音量超过耳鸣,听15分钟(每日)。

7:干梳头、搓后腰每日做做干梳头、搓后腰,也可促进脑鸣痊愈。

8:用荷叶、苦丁茶、菊花、夏枯草等份做枕心,常枕可消除脑鸣、耳鸣,且能明目。

还可用二三斤大粒盐炒热装袋,哪侧鸣枕哪侧。

法:用一公斤芹菜、二个柠檬,榨汁,加一杯蜂蜜搅拌均匀放入冰箱,每天早晚空腹服二三匙。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案集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案集

老中医治疗脑鸣耳鸣案集案例一:轻度脑鸣患者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张先生•年龄:46岁•主诉:持续性脑鸣,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疲劳等不适症状。

•其他症状: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

治疗方案1.中医诊断:肝胆火旺、肾精不足、心火炽盛。

2.中药治疗:–方剂1:龙眼肉、枸杞子、藏红花等滋阴清火的药材;–方剂2:川参、白术、远志等养心安神的药材;–方剂3:党参、炙黄芪、枸杞子等益气养阴的药材。

3.针灸疗法:–手三里穴:调节气血,舒缓症状;–肝俞穴:调和肝气,缓解痛苦;–胆经穴:清理肝火,改善耳鸣。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情绪调节,减少压力。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张先生的脑鸣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睡眠质量有所改善,注意力集中能力提高;•头晕、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从而提高了生活品质。

案例二:中度脑鸣耳鸣患者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李女士•年龄:58岁•主诉:持续性耳鸣,伴有头晕、听力下降、精神紧张等症状。

治疗方案1.中医诊断:肝肾不足、脾胃失调、血虚引起的耳鸣。

2.中药治疗:–方剂1:黄芪、山药、熟地等补脾益肾的药材;–方剂2:蛇床子、丹皮、白芍等活血化瘀的药材;–方剂3:天麻、石菖蒲、川楝子等疏肝利胆的药材。

3.刮痧疗法:–选择合适的刮痧板,以耳轮廓、足三里、足泉穴为主要刮痧部位;–通过刮痧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耳鸣症状。

4.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上宜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和耐力。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耳鸣症状明显减轻;•头晕、听力下降等症状得到改善,精神状态稳定;•对治疗方案进行长期巩固,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案例三:重度脑鸣耳鸣患者的中医治疗患者信息•姓名:王先生•年龄:64岁•主诉:持续性剧烈耳鸣,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严重症状。

耳鸣脑鸣怎么办,中医偏方有疗效

耳鸣脑鸣怎么办,中医偏方有疗效

耳鸣脑鸣怎么办,中医偏方有疗效关于《耳鸣脑鸣怎么办,中医偏方有疗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鸣是我们身体心脑血管层面较为普遍的一种病症,脑鸣的常见症状一般为脑轰隆、耳鸣、头痛、秀发昏这些。

脑鸣发病时我们非常容易出現活力无法集中化、心神不安等病症。

怎么治疗脑鸣、耳鸣的问题呢?一: 脑鸣的中药材小偏方1: (1)夏枯草30克,水煎服,每天1剂。

(2)白芍、菖蒲、甘草各6克,半夏、茯苓、薏苡仁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3)川芎、牛膝、羌活各20克,生地、桃仁、玫瑰花、橘梗各15克,甘草、枳壳、黄芩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2: (4)熟地15克,细辛、五味子各3克,水煎服,每天1剂。

(5)桑葚子、生地各15克,水煎,可长期性服。

(6)僵蚕、远志各10克,姜黄、蝉蜕各6克,天竺黄3克,合欢皮15克,水煎服,每天1剂。

3: (7)核桃肉、黑芝麻粉、桑树叶各等分,共捣泥为丸,每丸9克,每天2次,每一次1丸。

可长期性服。

(8)蝉衣10克,全虫3个、菖蒲6克,菏叶6克,水煎服,每天1剂。

二: 脑鸣的饮食疗法小偏方1: 猪肾粥。

用山参3克,防风2克,葱根少量,俱捣为末,用梗米50克,同下锅中煮至半生不熟,将猪肾1对(去外膜及里层白肌肉筋膜,切片状,淡盐腌一会儿),放进粥锅中,温火煮许久,趁着热服用。

2: 猪脊神经莲藕汤。

猪脊神经、莲籽、鸭胗适当,慢火煮烂,趁着热服用。

3: 苁蓉15克,羊肾1对(清洗),二味共煮,喝粥吃肾,每天可吃1次。

4: 穿山甲肉50~100克,羌活6~9克,川芎15克,瘦牛肉100克,加葱、姜等调味品共煮,随后喝粥吃荤。

三: 不一样的小偏方针对脑鸣的功效果也是各有不同的,并且他们的治疗效果还和身体有关系,一般不一样的人针对这种小偏方的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的病人盆友在应用这种小偏方医治自身脑鸣的另外,千万别舍弃医师的基本医治。

脑鸣的治疗方法中药

脑鸣的治疗方法中药

脑鸣的治疗方法中药
在中医中,脑鸣常常被归为内耳疾病范畴,一般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疗、针灸、理疗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 瓜蒌薤白汤:瓜蒌子、薤白、当归等熬煮成汤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2. 五灵脑髓丸:黄麻、龙骨、牛膝等研磨成粉末,制成丸剂,具有舒肝息风、散寒通窍的效果。

3. 天麻醒脑汤:天麻、酸枣仁、青葙子等熬煮成汤剂,有舒筋活络、平肝息风的作用。

4. 益智安神丸:钩藤、远志、珍珠母等制成丸剂,具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脑鸣的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所以最好是在就医前咨询中医师的建议,以便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药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不能盲目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鸣的中医治疗
2021-06-17
赵东奇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
去问诊
脑鸣在中医学中属眩晕症的范畴。

一般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作响,有时伴头昏头痛、胸胁隐痛、耳鸣耳背。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脑鸣是由肾虚引起的,多从肾虚治。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经从头而过,脑鸣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因此从肝辨证论治脑鸣,每获奇效。

疏肝行气
肝性刚,喜条达,主疏泄。

肝伤则会气机逆乱,容易郁滞隐隐作痛,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而诱发头痛,脑鸣耳鸣。

患者陈某,41岁,来院时头痛脑鸣、诉有近5年发作史,最近频频发作,发作时头痛如裹,脑鸣不止,时如蝉鸣,时如雷鸣,呃逆嗳气,实受病困侵扰。

多方医治,效果不显,2009年8月来院求诊。

查其病历,以前多诊为肾阴亏损,脑髓失充为治、未见好转。

刻诊:头痛昏重、胸胁胀闷、精神烦躁、嗳气呃逆,自诉脑鸣如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

初诊:认为:证属肝失疏泄,上犯清窍。

治则:疏肝行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白芍10g,半夏10g,当归10g,郁金15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5g。

服药两个疗程,共12服。

服药后病情显著缓解,脑鸣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嗳气呃逆停止。

复诊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10g、枸杞10g、川楝15g,再服一疗程,病人自诉康服。

益肝补血
肝之虚,肾水不能涵而血少也,症状表现为两胁疼痛、目眩目干涩、眉棱骨疼痛、烦躁不安、发热头痛。

李某,50岁,自诉长期头昏头痛、脑鸣不止,多方医治无效。

来本院医治。

查看以往病历,患有肝脾综合征。

经查:面色萎黄、肌肤泛黄无润泽、眼睛干涩无神,爪甲苍白。

自诉头昏头痛,四肢无力,烦躁不安。

舌质淡、脉眩细数。

初诊认为:证属肝血阴虚,水不涵木,脑海失充。

方药:八珍汤加减。

当归15g,熟地30g,白芍30g,川芎6g,党参20g,炒白术15g,木香5g,茯苓15g,柴胡10g,甘草5g。

服药两疗程,共12服。

脑鸣显著减轻,其他症状亦有很大改善。

复诊如上方,去熟地、木香,加健脾理气药淮山药、麦芽各10g,再进12服。

服药后经随访,脑鸣康复,未见复发。

经验所得,治病一定要辨证审因,不诸一格,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吴金莲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鸣治疗秘方
脑鸣益气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潞党参、黄芪各30克,炙升麻、柴胡、陈皮、当归各10克,炙甘草9克,朱生地、朱麦冬、焦白术、炒枣仁、朱茯神、怀山药、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20克,明天麻、姜半夏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取汁,连煎2次。

然后,取2次药汁混合,日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健脑。

【方解】本方主治病证属于心脾气虚,究其因多由思虑伤脾,运化之官失职所致。

故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炙甘草、怀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生地、麦冬、酸枣仁补血养心;复配以龙骨、牡蛎,微寒潜镇以安心神;升麻、柴胡升发清阳;茯神、朱砂镇心宁心;天麻、半夏化痰祛浊,合而为用,对头痛健忘症属心脾气虚者较为适宜。

【主治】头晕头痛,耳鸣脑鸣,短气懒言,心悸,健忘,自汗嗜
睡,肢软神疲,脉细缓无力,口干不渴,舌淡苔少,血压偏低之心脾气虚患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凡阴虚火旺者慎服本方。

脑鸣养阴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黄柏、全当归、炒知母各10克,杭白芍、朱茯神、炙龟板各20克,炒川连5克,朱生地、朱麦冬、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炒枣仁、枸杞子各30克,明天麻15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龙骨、牡蛎加水煎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同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将二次药汁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养阴健脑。

【方解】头痛、头晕、头胀、耳鸣、脑鸣、失眠或嗜睡,心悸健忘属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范畴。

起因多由社会、家庭、工作学习等出现问题,本人心胸狭窄,用心用脑过度、精神情志失调刺激有关。

多因情绪不遂,久郁化火,肝肾之阴耗损,肝阳偏亢,故出现头痛、脑胀、耳鸣脑鸣、记忆力减退等症。

又因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的关系,常致使阴亏于下,相火炎上,水不升、火不降,形成心肾不交,故心神不宁、心悸胆怯、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盗汗梦交、口干喜饮,舌红而干、苔薄黄,溲短便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象。

本方取生地、龟板、知母、白芍、麦冬,枸杞子滋水补阴以抑阴火之浮游;川黄连、黄柏清心降火;龙骨、牡蛎微寒潜镇;朱砂、酸枣仁,一以镇心、一以养心,同奏安神之效;明天麻熄风定惊;当归养血、茯神安神;合用对阴亏而见健忘头痛者颇为适宜。

【主治】头痛脑胀、耳鸣、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口干喜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肝肾阴虚型病症,即西医所称的神经官能症。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脑鸣升清流气饮
【来源】干祖望,《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大腹皮各10克,乌药6克,柴胡、川芎、菖蒲各3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而出现耳痛、耳鸣、憋气和听觉障碍。

四千年来中医尚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工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日多。

本方系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的“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

……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

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从《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

方中升麻、柴胡,同样是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脏之络附耳。

木香、乌药,皆具有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胀感。

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

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

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

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

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益肾调肝宁脑汤
组成:生、熟地各30g, 山萸肉30g, 泽泻10g,怀山药30g,丹皮30g,白茯苓30g,茯神30g,石菖蒲10g,生龙、牡各20g,蔓荆子30g,龙齿30g,磁石30g,水蛭3g,土鳖3g,全蝎2g,蝉衣6g,路路通10g。

功效:益肾调肝,宁脑止鸣。

主治:脑鸣。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亦可制丸服。

方病述略:脑鸣是指头脑中有声响的自我感听。

属西医学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和癔病范畴,亦有少数因高血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小灶性脑梗塞或颅内肿瘤所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脑髓空虚,或因火郁,或因痰湿阻滞所致。

以自觉脑内如虫蛀鸣响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治疗较为棘手。

余曾以髓海空虚用左归丸合河车大造丸化裁、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味、湿热上壅用内疏黄连汤加味、肝胆气滞和心气不舒用丹栀逍遥散化裁分型治疗,但有时症出多歧,定型不切,用药疗效不甚理想。

又有报道重用蔓荆子愈此,余也曾用过50g入方,并未有明显效果。

由此表明,纯以分型用药或以某一专药治疗本病,亦非上乘,重要的还必须把握发病机理。

近年来,在本病治愈的20例中,病机依然以肝肾不足或失调、内夹痰瘀为主,且功能性障碍为多,器质性病变较少,又有往往因耳鸣引为幻想。

脑鸣20例中,男女各1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0岁,平均46.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年,平均5.2年,由此可见,本病无性别之差,病程较长,多为中年以上,且接近更年期。

其中兼有头昏、头痛、目眩、少寐11例,耳鸣、耳胀、耳聋7例,此外,还伴有抑郁、惊悸、精神涣散、咽堵等症;而血压偏高、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仅占4例。

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少数为界限性脑电图。

脑鸣不仅仅为“虫蛀”声响,而声响多种多样,脑内有如液体晃动、锣鼓声、虫叫、蝉鸣、嗡嗡声、风声阵阵呼啸、机器隆隆,还有似潮水汹涌或如溪水流动。

脑鸣多数日夜无间,少数夜或睡醒后加重。

脉象多弦或涩,舌质红或黯红。

弦主肝病主痰饮,涩主血少或血瘀;舌红多为阴虚火旺,黯红为瘀血或血热。

本病显为虚中夹实,虚为肝肾虚,实为痰与瘀。

益肾调肝宁脑汤,意在调补肝肾,兼治痰瘀。

方中取六味丸滋益肝肾,重用丹皮凉血散瘀清火,配水蛭、土鳖虫化瘀通络;重用茯苓伍茯神、菖蒲化痰安神通窍,以蝉衣、全蝎、路路通、蔓荆子祛风熄风、疏肝和络;又人龙、牡、龙齿、磁石以其重镇而宁神安脑。

张寿颐说蔓荆子治脑鸣断非疏散外风之品,而是清降内风之真实功用,故方中用30g以为专用,据证也可适当加量。

诸药组成本方,具有益肾调肝、宁脑止鸣之功,若如期按疗程守方,必见效果。

如中青年患者亦可加龙胆草,老年加巴戟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