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1.当前幼儿园这方面的教育存有偏差

2.为了纠正偏差,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任务

分三个课时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有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1.概括地说

概括地说,幼儿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具体地说

具体地说,有三个特点:

(1)幼儿心理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有意性刚开始发展;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3.分年龄段说

(1)3—4岁幼儿心理特点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4--5岁幼儿心理特点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交往水平有所发展,会自动结伴交往,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二)怎样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1)对幼儿有一颗博爱的心;

(2)对幼儿有一颗包容的心;

(3)对幼儿有一颗公平的心;

(4)对幼儿有一颗忍耐的心;

(5)对幼儿有一颗赏识的心。

2.掌握了解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个案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1.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具有合作、交流的水平和创新的精神;

•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但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案件:

典型案例:据有关消息报道:2011年1月1日——5月24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大专院校竟有41位大学生自杀。

自杀形式:跳楼、上吊、投河、服毒、割腕,其中跳楼自杀的23人,占56%。

自杀原因:除了一人是病痛、一人因被强奸,其余,能够说都是心理问题,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深思。

令人震惊的数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严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15岁以下各类精神病患者共计3000万人。

发人深省的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

有学者研究表明: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是2岁,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说明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至关重要。

2.肩负使命,心系责任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教育者的责任,担负起这个,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健康概念梳理

1.什么是健康

传统健康观没有病就是健康

现代健康观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合性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适合的完满状态,而不但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合良好和道德健康,并提出11个具体的健康标志。

健康的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水平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水平强,能适合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健康是生命存有的最佳状态;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良好发挥,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主要包括六点: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水平和欲求等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水平。心理健康的人,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水平。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水平。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水平,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水平。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准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水平。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合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的生存。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八点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合;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水平;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合,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水平;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水平。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来说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树立准确的健康观点,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合水平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总来说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 什么是幼儿健康

幼儿健康首先指的是儿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组织结构的正常要与不同时期幼儿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1)情绪良好:情绪积极向上;

(2)人际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3)适合环境:生理系统能良好发挥作用;

(4)人格完整: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对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

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适合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环境适合教育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独特造型的建筑设计能令幼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 能缓解幼儿的压力, 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影响儿童。

成人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不因一点小事就生气、沮丧和懊恼。

经常谈论些有趣的话题,讲些小笑话,活跃气氛。成人要有些幽默感,善于用一些轻松的方式化解一些可能令人不快的事。

(2)人际关系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注意发现儿童的优点,多肯定他们的良好行为,鼓励其进步与努力。当幼儿表现出尊重同伴的选择与想法,主动安慰不开心的同伴,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客人玩时,即时给予肯定。宽容儿童的无心之过。如儿童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只需要提醒下次注意即可,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讽刺、挖苦或打骂。

协助儿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儿童的失败和挫折是因为方法问题,成人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采取的方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时候,孩子特别希望获得成人的指导。

儿童做错了事要明确地指出,并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后如何改正,但不要打骂。当孩子做了不礼貌的行为,如:模仿盲人走路、嘲笑小朋友的缺点时,应即时制止,并引导儿童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感受。

和儿童交流时要平视儿童,态度和蔼。

认真听儿童的讲话,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与儿童相关的事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接纳儿童提出的合理请求。

经常提醒孩子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需要。如:爸爸下班回来,妈妈提醒孩子接过爸爸的包,给爸爸拿拖鞋;看奶奶腿疼时提醒儿童给奶奶捶捶;小朋友哭了,提醒儿童给他擦擦眼泪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失望。

只要儿童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评价儿童。

•不要比较儿童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不要拿儿童的不足与其他儿童的优点作简单比较,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减轻身体缺陷对儿童的影响,身体的缺陷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明显的挫折感。减轻这些孩子的失败和挫折感,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主要。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准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理解孩子,允许向“我”发泄。

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成人自己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

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必然存有的。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我们要协助孩子准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协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避免以盲目的攀比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2)非价值性原则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凭心理测验的结果就随意对幼儿实行价值评价,以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协同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一日活动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协同发展。

(4)游戏性原则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可使幼儿较容易接受相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实行下去。

(5)客观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6)教育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到时间安排等,都必须符合对幼儿实行教育的要求,都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靠上几次课,谈几次话能达到的,所以,应建构养成性教育模式。

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角色扮演☆情境陶冶☆行为练习☆作品展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有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存有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幼儿中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 多动症的问题,占0.2%;

2. 社会行为问题,占15.7%,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

3.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占0.25%。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4. 不良动作问题,占12.9%。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5. 性格和情绪问题,占12.3%。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度敏感、过度幻想等;

6. 学习上的问题,占2.8%。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注重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该分析、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让我们看看病根在哪里。

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父母没时间陪伴、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脾气太坏态度粗暴、抽烟、吓唬、未履行承诺等。

教师和保育员的惩罚批评、教师误以为他做了坏事、未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上课没表现机会、对幼儿态度不好、冷落幼儿、不公正、无意的伤害或忽略。

同伴排斥、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

陌生的环境

家长为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幼儿园呈小学化趋势。学习方面的压力,虽然幼儿还未进入学龄阶段, 小学化课程、兴趣班使得学业也成为幼儿重要的心理压力源。而成年人往往对此理解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有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发生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偏重于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把身体发育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2. 偏重发展好的幼儿,忽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

3. 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水平的培养。

4. 偏重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视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5. 偏重幼儿园内的教育,忽视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为教师的忽视,给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带有隐蔽性的,具有潜伏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矫正方法与途径

1. 矫正的主要途径——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2. 矫正的主要方法——补救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

(2)游戏矫治

(3)体验成功

(4)个案追踪可设计一个简单的个案追踪问卷表

幼儿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姓名、关系、文化水准、工作单位及职务、是否独生子女、教养方式等。

《家庭教育》杂志编辑部1993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约有20%的幼儿3岁后仍有吮手指的习惯,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年轻的父母。

编一首儿歌:

吃手不卫生,手上有小虫,

眼睛看不见,吃了肚子疼。

3. 矫正的主要原则——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宣传家长

(2)了解幼儿

(3)设立幼儿心理档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①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②幼儿个性特征表;

③幼儿社会化心理测试;④幼儿意志行动分析;

⑤幼儿某一心理问题追踪记录表。

总来说之,新时期的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既要重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需要家庭、社会的注重和参与。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的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就得到了快乐一生的基础,重视并促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就是对幼儿一生的幸福负责。

让我们把新的健康观作为航标灯,照亮自己前行之路;让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望远镜,看清幼儿未来的幸福之路;让我们把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标杆,衡量自己光荣神圣的指数。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创出一片新天地,心理健康之天地!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引言: 社会性是人类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幼儿期,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具有长远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互动中建立自我认同、理解和适应他人的能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非常重要,每个幼儿都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都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教育应对策略。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征 1.1 自我认同的建立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这一过程常常与对他人的比较和自我评价相伴随,幼儿开始注意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逐渐形成自己的“我是谁”的概念。 1.2 理解他人和共情 幼儿在社会互动中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逐渐培养共情的能力。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动作和言语,幼儿可以推断他人的内心感受,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共情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一步,它有助于幼儿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 1.3 合作与分享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作与分享。在集体活动中,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此外,幼儿还需要学会分享自己的东西,尊重他人的需求。合作与分享的实践是帮助幼儿建立正向社会关系的关键。

1.4 冲突解决能力的提升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幼儿需要学会有效地解决冲突,包括通过沟通、妥协和寻找共同点来解决。培养幼儿处理冲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社交交往中更好地发展。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家庭中的家长教育和家庭亲子互动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 幼儿园环境的影响 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与同伴交往,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环境的氛围以及集体活动的组织方式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2.3 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待他人和自我认同的方式,也影响幼儿对他人的理解和态度。因此,教育者需要在进行幼儿社会性教育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应对策略 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家长们应该通过爱的教育和关爱表达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认同和安全感。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亲子互动、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提升幼儿的共情和合作能力。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1.当前幼儿园这方面的教育存有偏差 2.为了纠正偏差,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任务 分三个课时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有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1.概括地说 概括地说,幼儿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具体地说 具体地说,有三个特点: (1)幼儿心理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有意性刚开始发展;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3.分年龄段说 (1)3—4岁幼儿心理特点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4--5岁幼儿心理特点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交往水平有所发展,会自动结伴交往,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二)怎样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1)对幼儿有一颗博爱的心; (2)对幼儿有一颗包容的心; (3)对幼儿有一颗公平的心; (4)对幼儿有一颗忍耐的心; (5)对幼儿有一颗赏识的心。 2.掌握了解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个案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1.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具有合作、交流的水平和创新的精神;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特点——讲义

一、社会性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所谓社会性是指生物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特性;比如,分享、合作、助人等倾向性。 二、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 社会性发展则是指婴幼儿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表达与控制、社会性行为,以及社会性适应等方面的变化过程。通过社会性发展,婴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并且开始适应社会角色。 三、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快速且不平衡的 例如,婴幼儿依恋的发展,7个月以前就能快速与照看着形成依恋对象,但确立依恋关系却要花费近2两年的时间; 这也正说明,要建立安全依恋关系,需要家长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婴幼儿。 2.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可塑性强 例如:1岁左右的明明,跟小朋友和家人在一起时,很喜欢打人;父母觉得这种行为很不对就采用体罚、冷暴力等措施着力纠正;半年后,明明终于不再打人了,但即使有人打他,他也不再出手。 这说明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成人的引导下可塑性极强。 3.婴幼儿社会性认知和行为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例如:妈妈说红红,不能爬栏杆,高高危险! 红红:好的,怕怕……!妈妈话音刚落,红红已经去爬栏杆了 这体现了婴幼儿社会认知与行为的不平衡性。 4.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例如:刚出生的瑞瑞,只要哭了,妈妈就知道她是饿了还是拉了!可过了几个月,妈妈却找不准瑞瑞哭的原因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说明瑞瑞从单纯社会化反应,发展到了丰富的社会情感需要,妈妈就很难判断准确了。 5.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由外部到内部的发展过程; 例如:迪迪和豆豆刚好都12个月大,俩人的父母经常让孩子一起玩;可可迪迪和豆豆却是各玩各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父母,到1岁半以后,他们才对对方产生兴趣。 这说明,婴幼儿的行为意图是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6.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从被动规范化到主动失范化的发展过程; 比如:一岁半的妹妹趁哥哥不注意,拿走3岁哥哥最心爱的玩具,哥哥讨要无果,生气的走了,妈妈告诉妹妹:“快还给哥哥,哥哥生气了。妹妹嘟囔着:“哥哥走了,走了”。 这说明妹妹是明显的被动遵从行为,而哥哥是主动抗拒行为。 总之,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快速、可塑性强等特点,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短期训练就可以获得的,是需要教育者尽早对婴幼儿进行恰逢其时的引导,才会使其一生都受益。

大班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 3-4岁处于直接行动思维(思维依靠动作)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离不开思维的对象,东西不能离开,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若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动作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心理学有个简单的实验:在墙上挖个洞,洞后不断移过卡片,让你数数移过多少卡片。如果要求你必须盯着它,什么都不做,你很快就数的出错了。假如我给你一些豆子,数一个放一个豆子,或者用笔画一下,你就会发现正确率高多了,不容易出错。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动作伴随,注意更集中更长久。所以动作对于小孩子很重要。要想让幼儿注意保持集中就要围绕同一目标不断变化活动,一次活动时间不宜长,而且应让活动变化起来,在丰富的活动中,保持注意的集中和稳定。 4-5岁具体形象思维非常突出 如果孩子大一些了,对事物的认识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这些实际的东西,局限性就太大了,因为他身边能有多少东西,能玩多少东西?所以,不能只这样,若这样孩子就没有办法往前发展。于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出现了,到了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孩子他在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时就可以摆脱动作和动作对象,他们靠的是什么呢?我们把这个工具叫表象。那么什么叫表象呢?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形象,心理学上认为,就是当一件事物不在,拿走了,你眼前并不存在这个东西的时候,但是你的脑子里面留了一个它的形象。我们把这种形象就叫做表象。 表象分两大类,一类叫实物表象;另一种叫情景表象。什么叫情景表象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这些实物的关系联系起来,靠着一定的动作来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孩子上幼儿园,那么从穿衣服到出门、上汽车、下汽车到幼儿园等一系列的情景。每天走一趟,若干趟以后他就会有一个从家到幼儿园印象。因此,我们说具体形象性思维点型的特征就是:依靠表象的联想去思考。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在教育三至六岁的孩子时候,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建立大量表象的机会。孩子的脑子里要有很多的表象,所以,不是概念越多越好,而是表象越多越好,表象的联想越多越好。 5-6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特征 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的判断,下一些结论呀,比如警察是干什么的呀?——抓坏蛋的,罚款的,抓小偷的等,用语言下一些结论,他能进行一定的概括了。能够用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逻辑思维表现是能够推理,从语言上进行推理。能够解决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引言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与他人相互交往、合作和共享 资源的能力。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和促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定义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学会与他人相互交往、合作 和共享资源的能力。这包括幼儿学会与他人建立关系、分享、合作、解决冲突、表达情感等社会技能的过程。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1.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性发展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友善、合作和互助的态度,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与他人合作,幼儿能够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 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冲突和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他们能够学会解决问题、妥协和寻求帮助的能力。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社会性发展能帮助幼儿学会表达情感、控制情绪,提高 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1.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 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师 生关系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都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3.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同伴的互动能够帮 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社会文 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措施 1. 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包括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暖、互助的环境。 2.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友善、合作和互助的态度。 3. 提供合作机会: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可以提供一些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 分享、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授社交技巧:家长和教师可以教授幼儿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倾听他人 的意见、尊重他人等,帮助他们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5.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表达情感、控制情绪,提 高情绪管理能力。 六、总结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与他人相互交往、合作和共享资 源的能力。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家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认识到对一个人可以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当别人说“我很高兴”,但实际上毫无兴奋的表情时,孩子知道他并不高兴。6岁时,孩子就能够用语言掩饰自己的情感。这多半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比如,孩子得到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礼物时,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准确反应他们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只有当孩子独自一人时,或者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同时,孩子才会流露真实的情感。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反馈。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2)侵犯行为 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一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许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 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

大班幼儿社会发展特点与规律

大班幼儿社会发展特点与规律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1)幼儿园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2)幼儿园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 (3)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幼儿园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当别人说“我很高兴”,但实际上毫无兴奋的表情时,孩子知道他并不高兴。6岁时,孩子就能够用语言掩饰自己的情感。这多半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比如,孩子得到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礼物时,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准确反应他们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只有当孩子独自一人时,或者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同时,孩子才会流露真实的情感。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反馈。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2)侵犯行为 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一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 (4)同情 随着孩子对别人感情理解的加深,他们能更好地帮助别人。他们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把好东西送给哭泣的孩子来安慰他,而会采用社会性手段来安抚别人。比如,孩子会用语言安慰同伴,“没关系,一会儿就没事了。”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丢了不要紧,再买一个。”或者用一些活动来转移,陪同伴玩,逗他高兴。 当孩子自己觉得愉快、自信的时候,更愿意帮助别人,并且更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所以,孩子的慷慨往往与他们的自我感受和对别人的感受密切相关。 (5)自我印象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描述中,能力和行为仍占很大比重,但孩子已经开始和别人作比较,“我喜欢运动。”我是班里跑得最快的。”大一些的孩子会提到自己社会性方面的特点,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的评价;从对具体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对抽象的内心品质的评价。学龄儿童认知中自我中心成分逐渐减少,对他人的认识也日趋客观和深刻。随着社会交往经验的增多,孩子注意到别人不仅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而且在相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他们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在儿童认识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过程中,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6岁的孩子只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反应。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角色采择能力能帮助儿童更准确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和动机,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更恰当的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测量 研究者针对教学水平为幼儿园和小学,年龄跨度为3-9岁的儿童进行其社会性发展调查, 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 1方法 本研究所评价的社会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某种社会活动;(2)遵守活动规则;(3)社会焦虑;(4)移情能力;(7)言语的自发性;(8)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9)对他人的言行表示不赞同、不满或不快;(10)对他人批评;(11)拒绝他人的要求;(12)恭维他人;(13)接受权威;(14)容忍他人的缺点;(15)忍受挫折;(17)礼貌行为;(18)对待他人的失败;(19)结束某种交互作用;(20)人名的记忆力;(21)以交换为工具;(22)爱惜他人的物品;(23)赠送礼物;(24)以言语交流时的目光接触。其中大部分项目参照了国外的有关文献,部分来源自我们在国内的一项调查分析。 收集资料的程序如下:先让儿童的父母根据我们的工具对子女的社会性技能进行评定。问卷收回后,要求教师不参考父母的评定,独立地再评定。 2问题 社会性机能是人的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Combs和Slaby曾对其作了以下定义:社会技能是一种能力,它保证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以社会接受或尊重、同情使个人受益、双方受益或使他人受益的方式同他人进行相互作用。社会性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关系好坏,事业的成功与否或在社会生活中的满意度。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和教育成功的必要前提。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性技能的评价研究与训练在教育和心理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曾风靡一时,形成了一股浪潮。本研究师徒了解3-9岁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发展的一般特点,为筛查具有交往障碍的儿童和检验训练的效果制定工具。 3反思 儿童的社会技能的评价信息概括起来有两种方法:自我报告和他人的直接观察。本研究采用了间接的观察法,要求相互作用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评价,即教师和家长评价儿童。儿童的测量。本质上是同伴的评价。关于社会技能的内容,众多的研究人员确认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行为,性感,认知和情境。行为方面可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此次调查的内容包括了目光接触、点头、提问。由于言语的流畅性和音量也被列入国外的一些工具中,因此也包含咋在本次调查的内容里。在具体的情境中,行为的时机、反应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一贯性也是社会互动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这几个指标确定起来较难,目前仍处在探讨阶段,所以本调查没有涉及。在社会情绪方面,移情的能力及表现有助于社会互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表现,在否定性的自我概念,不恰当的归因和社会比较,至善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信念都阻碍社会能力的表现。这些方面,本调查未涉及到。 4小结 (1)儿童的社会技能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如社会焦虑。(2)本研究所使用的社会技能发展测查量表是基本有效的筛查工具,然而它仍有待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他人相 处和合作的过程。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定义、影响因素、阶段特征和促进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定义: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 感受和需求,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它包括幼儿与家人、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以及在不同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 2. 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学校中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学习到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 阶段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征和发展任务。 (1)单向互动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过哭泣、笑和表情等 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依赖成人的照顾和关爱。

(2)互动阶段(1-2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主动与他人互动,他们会学 会分享玩具、模仿他人的行为,并逐渐形成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规范,如说“谢谢”、“对不起”。 (3)合作阶段(2-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学会合作和分享,他们能够 与同伴一起进行简单的游戏和活动,如一起搭积木、玩角色扮演等。他们还会表现出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 (4)规范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形成更加明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分享、互助等。他们能够与同伴进行更复杂的合作活动,如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 4. 促进方法: 为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创造积极 的家庭氛围,与幼儿进行亲密的互动,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2)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引导他们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家长和教师应该教育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尊 重他人、分享、互助等,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幼儿应该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 活动、与同伴一起玩耍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总结: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 社交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为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家长和教师应该提供积极的家庭环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1.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接受社会文化标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指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形 成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 3.个性本质特征:指个体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型和功 能性等特征。 4.幼儿社会化的内容:指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 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等方面的内容。 5.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6.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观点采择、心理理论和权威与规则认知的发展。 7.观点采择: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空间观点和社会观 点的选择。 8.个体发生模型:指___提出的儿童对他人观点采择的四 个心理动作: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论阶段和应用阶段。

9.权威形象:指儿童对权威特征的看重程度,其中成人身份、知识和社会职责或地位是最被看重的三种特征。 10.性别概念: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知,包括性 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11.幼儿园任务:指《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幼儿园的 任务,即实施保育和教育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12.幼儿社会性教育:指幼儿在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 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过程。 13.自我意识:指幼儿对自己的认识、情感体验和自我控 制等方面的意识。 14.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制定幼儿社会性目标时要考虑幼 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确保目标的适宜和可行性。 15.制定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发展适宜性原则。 16.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确定的原则:包括渐进性、适度性、真实性、活动性和统一性等方面。 17.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内容分为幼儿 发展评价和教学评价。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婴儿认知的发展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只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比如将乳头放进他的嘴里他就会吸吮(吸吮反射);轻触他的手掌心,手指(拇指除外)就会弯曲作抓握状(抓握反射),直至疲劳为止;用手托住他的胸腹部让他呈俯卧状,他的四肢会作游泳的动作(游泳反射);如果用双手支持他的躯干使保持直立的姿势,两足与桌面轻轻接触,他还会迈步(步行反射)。此外,从一个色彩鲜明的物体或用灯光在他眼前一定距离的地方缓慢地移动,他的眼睛会追随这种移动着的对象;在他头部一侧响起铃声,他会把头转向声源;看来,他已经有了初级的感觉和感觉与动作的初步协调了。不过新生儿的这些活动还是很原始和粗糙的,带有冲动的性质,动作还很不连贯自如。至于以上这些反射,有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改变,有的则或迟或早会消失。(也有的会保留下来,例如膝跳反射。)因此,新生儿的这些活动还不是认知,只能说是认知发展的最初基础。 大约在出生后四、五个月之前,婴儿还不能认识外界物体是永久存在的。在他看来,存在的只有他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譬如,他正在玩一个玩具,如果玩具掉到地板上了,或者被别的东西遮盖了,他就转而注意其他的东西,不去找原来的玩具,也不表现出若有所失的表情,好象玩具巳不再存在了。只有从半岁到2岁左右,才逐渐认识到物体的永久性。在大约3—6岁期间,儿童逐步认识到,一个东西不管它的形状、位置如何改变,它的性质没有改变,它仍然是原来的东西。比如把一个胶泥球压成圆饼,或将一根直铁丝弯成弧形以后,儿童懂得胶泥球被压成圆饼以后仍是原来的胶泥,在铁丝被弯成弧形以后仍是原来的铁丝。但是如果再进一步问儿童,原来球状的胶泥和压成饼状的胶泥是不是一样多?原来直的铁丝和弯成弧形的铁丝是不是一样长?他们就不能正确回答了,他们多半会说,饼状的胶泥比球状的胶泥多,弧形的铁丝比直铁丝短;就是说,他们只知道压扁以后的胶泥和弯曲以后的铁丝变成别的形状而没有改变原来的性质,却不知道胶泥和铁丝的量也不因变形而有所改变。只有大约7—11、12岁的儿童。才能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没有发生量的改变;他们回答说,饼状的胶泥和原来球状的胶泥是一样多的,弧形的铁丝也和原来的直铁丝是一般长的。 由此可见,儿童认知是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的。这里不能全面讨论儿童认知发展的事实,只简略地提一提认知发展的基本趋向: 第一、认知发展由近及远。婴儿还不知道客观事物永久存在之前,认知的范围就限于自己。以后,从这点出发,才逐步承认客观事物也和自己一样存在。3—6岁左右的儿童认知范围继续扩大。但还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认识事物,因此有时将自己的看法代替他人的看法。约七岁以后,能够克服这一缺点了,但直到少年期,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譬如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仍有可能以为自己的看法就是社会的看法。 第二、儿童认知客观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他们往往先是专注于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以偏概全。譬如,在比较两个等匀速运动的模型汽车的速度时,4到7岁的儿童只会单纯注意汽车运动的时间或空间,8岁以后才兼注意这两者。6岁以下的儿童,在时间上也只注意当前,到了7岁以后,才考虑到以前和以后的事物变化。第三、儿童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前面所举的胶泥和铁丝的例子,说明儿童最初是受物体的外部形状的支配,以后才把握物体的体积或长度。这一发展过程可以叫做由表及里的过程。 第四、儿童认识一个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是要经历多种水平或者阶段、由浅入深的。如前面所说的幼儿数数,依次逐步达到各种不同的指标,以后才形成数的概念,而数的概念形成之后还在发展,即使到小学以后,数的概念的发展也仍在继续进行。认知的深入,就同时包含着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其间关系的进一步的分化。!!(二)学习发展的规律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单元二学前儿童社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 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 3.素质目标:尊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愿意成为儿童社会学习的正面榜样。 教案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案难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教案方法情境教案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案准备教案课件 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教案过程教案基本步骤与内容教案方法时间分配 Ⅰ问题情境(导学) 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 情境:小乖乖成长记 2006年6月16 日:下午两点,伴随一阵哭声,小乖乖从孕育她的宫殿 里来到了这个世界…… 2006年6月18日:今天小乖乖睡觉的时候,很明显地笑过…… 2008年4月12日:妈妈下班回家,小乖乖看见妈妈非常开心,呵呵笑 着奔向妈妈…… 2009年9月10日:今天是妈妈送小乖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小乖乖不 愿意离开妈妈,她哭得很伤心的样子真让人难受…… 2011年6月1日:幼儿园举办庆“六•一”演出,小乖乖和小朋友们手 拉手唱歌跳舞,非常开心…… 2.问题: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意义是不同的,其中蕴涵着儿童 社会性的产生与发展(生理性的哭与笑发展到社会性的哭与笑)。那么,儿童 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元二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性的结构 【图示讲解】 从构成成分上看,社会性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技 能。社会性认知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 (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认知。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情感体验。社会性 情境教案法 5分钟 讲授法 10分钟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在心理学中,所谓“个性”即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成分,影响心理活动进行的方向。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另外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以上各成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和独特的特点,才组成个性。人不仅具有个性,还具有社会性。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幼儿期)的开始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使儿童由生物人变为成社会人的过程。在儿童社会化中,家庭(包括家庭气氛,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及幼儿园(包括同伴,老师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是在家庭与幼儿园里,在与父母及其他成员,小伙伴及老师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其个性与社会性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在普通心理学中,我们学过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之所在。人的意识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第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人的意识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由意识的第三个特点,我们知道意识不仅使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认识主观世界。例如:人不仅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知道为什么喜或怒,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自我”既是反映者,又是被反映者。自我意识是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综合,它不仅依赖于动机和感知,注意和记忆,而且依赖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自我”可以说是对主观体验长期记忆的结果,自我意识是对过去个体生活体验,特别是最稳固的特点的主观体验的解释。它可以使有关的生活体验积极化,从而有系统,有目的的去寻找新信息。 自我意识是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逐渐产生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幼小婴儿的自我意识还没发展起来,因而没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早在达尔文时代就有,比如:达尔文,提德曼和普莱尔等人都观察过婴儿对镜中自己形象的反应。后来,由于行为主义的兴起,它将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所以这一时期对意识的研究相对较少,到了本世纪中期,随着社会性研究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