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和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及做法

我认为:第一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就有老师偏爱某个孩子,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说老师喜欢XX不喜欢我等。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参与活动,这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获得宽容、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获得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第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让幼儿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触,为幼儿最初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快、更好地融人现实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

春天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景,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知道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学用不同语气语调朗诵。

活动准备:春天的FLASH课件作品

活动过程:

1、用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故做神秘状)我有一个秘密想告诉你们!你们想知道么?

(轻声说)我知道,春天来了,你们知道这个秘密吗?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谁能告诉我?

2、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刚才你们告诉我一些关于春天的秘密,其实春天还有许多的秘密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诗歌。

3、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里告诉我们哪些秘密呢?幼儿讲述。

4、演示课件,再次完整欣赏散文。

春天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是谁告诉我们春天在这儿的秘密呢?

5、向幼儿介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提问:是谁告诉我们春天在这里的呢?

(小河、垂柳、桃花、燕子)

那么小河、垂柳、桃花、燕子它们真的能说话吗?那这首诗歌的作者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让它们说话的呢?让小河、垂柳、桃花、燕子象我们人一样说话,这样诗歌听起来就更美了。这种手法叫作拟人化

6、教师带领幼儿分段欣赏诗歌,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有表情地朗诵。小河、垂柳、桃花、燕子它们说了什么话?“春天在这儿!”因为这是春天的秘密,秘密应该怎样说?(小声说)有谁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小河、垂柳、麦苗、燕子小声地说:……有谁微笑的说?谁在轰隆轰隆地嚷嚷?拖拉机!在农田里,农民伯伯忙着播种,拖拉机也在干活,它很兴奋地想把春天来了的好消息告诉很多人,因为声音很大,我们叫“嚷”。(幼儿学念)

7、再次欣赏课件和诗歌。我们知道春天这么多秘密,你觉得春天美不美?你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感觉?现在让我们一起边看边说,共同感受春天的美!!!

8、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去找找春天的秘密,把它编进我们的诗歌里好不好?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和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及做法 我认为:第一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就有老师偏爱某个孩子,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说老师喜欢XX不喜欢我等。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参与活动,这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获得宽容、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获得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第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让幼儿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触,为幼儿最初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快、更好地融人现实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儿童保健所 童梅玲 心理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儿童心理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量地反映为日常的行为,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心理发育基础:大脑神经系统 左右脑 儿童心理发育 ?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脑发育的可塑性 情感和社会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新生儿 新生儿就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的状态主要决定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吃饱、睡足就有愉快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婴儿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4~5个月以后的婴儿更进一步产生了摆弄物体的需要,因此是否有鲜明的玩具供他摆弄也常是他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8~10个月的婴儿由于对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会因成人的离去或因自己被单独留在屋里而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去寻找母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焦虑情绪。 ?1岁时,婴儿还会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幼儿 ?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 ?社会情感开始能萌芽。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 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 (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 1、无面部知觉(0~2月) 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 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 (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 ?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 ?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 proximity seeking ?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和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和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儿童社会性发展-(1)

第一节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伊底、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阶段论者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早期。每个阶段儿童都要面临身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二)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观点: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又认为在考虑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作用。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儿童按某一方式被社会化的结果。 埃里克森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一)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 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儿童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1.直接学习:基本途径 2.模仿学习的三个子过程:(1)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2)保持过程(3)动作表征过程(4)动机过程 3.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二)自我与社会学习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个体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时,其自我效能感就好对差距产生影响。 个体自我效能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迄今在某一领域的成就。一是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 (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社会学习理论将儿童行为的发展看作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量变 过程。尽管该理论在其发展的后期强多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但该理 论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 展中的作用 2.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这 种方法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可行性,但这种研究的 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 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 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 不够。 三、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一出生 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的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 己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儿童在这种相互作用 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经验系统,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儿 童关于个客观世界的知识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 源于主客体之间。通过这种作用,环境事件与机体自发的成长在知 识的发送中整合为一体。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 发展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地。但是,相对而言,认 知发展是一个更为基本的过程。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技能只有在相 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因此,可以通过儿 童认知发展来解释其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例如,亲子关系发展中儿 童的“分离焦虑”的产生是以认知发展中的“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为基础的,儿童道德判断中的他律特征和自律特征分别与认知发展 中的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同 样,儿童在自我——他人关系方面的发展也是与其认知发展相平衡 的。在学前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对物理客体的认知中 只能注意物体最显著的一些特征或主要的维度,而不能协调不同维 度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认知发展中表现为无法达到“守恒”。同样, 在社会化发展领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自我——特任 认知中往往只能注意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 点,表现为自我——他人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而 只有在儿童获得了“去中心化”技能之后,儿童才能克服社会认知 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达到对他人观点的采择。 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研究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 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期,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可 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 皮亚杰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基本理论观点方面, 皮亚杰本人及其同事在儿童社会性尤其是社会认知,如儿童的道德 判断和空间观点采择方面的研究都对后来儿童规则意识或者道德 判断的发展的研究为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他关 于儿童自我——他人关系认知发展的趋势的论述和实验研究以及 他的结构分析方法则构成塞尔曼儿童人际认知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新学派 一、习性学 习性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 进化与机能的一门科学,又叫“行为学”。 习性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K.Z.Lorenz)和廷伯根 (N.Tingbergen)。他们认为,研究物种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对物种 授课:XXX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0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单元二学前儿童社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 3.素质目标:尊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愿意成为儿童社会学习的正面榜样。 教学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步骤与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 Ⅰ问题情境(导学) 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 情境:小乖乖成长记 2006年6月16 日:下午两点,伴随一阵哭声,小乖乖从孕育她的宫殿 里来到了这个世界…… 2006年6月18日:今天小乖乖睡觉的时候,很明显地笑过…… 2008年4月12日:妈妈下班回家,小乖乖看见妈妈非常开心,呵呵笑着 奔向妈妈…… 2009年9月10日:今天是妈妈送小乖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小乖乖不愿 意离开妈妈,她哭得很伤心的样子真让人难受…… 2011年6月1日:幼儿园举办庆“六?一”演出,小乖乖和小朋友们手拉 手唱歌跳舞,非常开心…… 2.问题: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意义是不同的,其中蕴涵着儿童 社会性的产生与发展(生理性的哭与笑发展到社会性的哭与笑)。那么,儿童 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元二学 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性的结构 【图示讲解】 从构成成分上看,社会性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技 能。社会性认知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 (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认知。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情感体验。社会性 行为技能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中,学习并掌握的利于适应社会生活 的行为技能。 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识、社会环境 意识、社会规范意识、社会文化意识等五个部分。如图所示,个体与社会生 活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的相互作用、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 情境教学法 5分钟 讲授法 10分钟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0-3个月教程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 0—3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 0—3个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儿童的关注与意识中心在于自身的本体感觉以及情绪体验,是基于儿童的生理需求和感受的,社会性发展的各个面向都带有“前发展”阶段。 1.社会行为发展主要特征 对他人的注意明显高于对物品的注意:刚出生的儿童即对人脸的图案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鲍尔T.G;R,1980)、并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八Me卜2off&Moore,19771(图6-2)、本能的反应。伴随着这种本能的反应,儿童逐渐对他人表现出兴趣。儿童在一个半月时出现具有社会意义的微笑,如儿童会自然地把头转向成人,注视成人的面部,并被成人夸张的哈哈大笑。在2个月时儿童会注视同伴。当3个多月的儿童与同伴在一起时,会互相观望和抚触。 社会行为以情绪性沟通为主:受限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0—3个月儿童与他人的沟通常常是一种情绪性的沟通,并主要基于儿童的生理需要。特别是新生儿,在沟通时主要以哭泣、吮吸、探寻、抓握等本能反射为主要手段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对于他人各种行为的回应也是情绪性的,表达和反应了自身的生理感受。 亲子交往由泛化的前依恋行为构成:0—3个月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依恋,也没有特定的依恋对象,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此时的亲子交往行为主要是与养育者之间的情绪交流。在生命的第一周,微笑和哭泣已经出现,儿童借由这种生理性情绪向成人表达自己的的生理需要,并藉由一些简单的回应行为(如挥舞手臂)回应成人的声音等,建立并维持与父母的关系。儿童的表情也越来越丰富,明显出现欢愉或不快的情绪。这一切,都是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法宝。 2.社会适应发展特征 基于生理需求社会适应行为:0—3个月的儿童还不能清晰地区分自我和他人,只要他们身体的需求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对于需求的满足是谁供给的,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分别。此时他们的社会适应行为是基于生理需求的,吃母乳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奠基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性是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将来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在童年期获得情感支持,具备爱与交往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社会性影响幼儿身体、心智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与危机,获得健康的心理,从而帮助儿童在积极的情绪中获得健康发展。笔者在与身边的孩子接触时发现,当前幼儿园比较重视学前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与实施,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老问题依然存在,并衍生出了新的问题。 标签:社会化;情绪化;亲子依恋;同伴关系;性别角色 一、情绪化严重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包括爱发脾气、争吵、破坏行为、任性、自私、固执等。情绪是人类有机体在种族进化中获得的一种心理功能,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幼儿需要的态度状态。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明:学前期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情绪发展良好,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因为计划生育的基本国情,我国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由祖辈亲自抚养,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年轻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没有接受正确的情绪问题缓解方式方法,导致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家里甚至社区都表现出爱发脾气、任性、固执、自私、攻击等情绪化的行为,而且情绪化行为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大,不仅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家庭关系。 二、亲子依恋 家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中形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亲子依恋。在生活照料上,母亲所起的作用往往会超过父亲,而在人格影响上,父亲的一言一行常常会给孩子深刻的印象。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儿童重要的依恋对象,在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依恋对象都不是父母,而是祖辈。这种现象跟家庭结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能力方面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安全感的获得。仔细观察孩子的睡眠姿势和分离时的行为表现就会发现,幼儿焦虑尤为明显。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类型以焦虑抵抗型和回避型居多,安全型较少,忙碌的父母周末想与孩子交流时,需要祖辈作为媒介的现象越来越多。 三、同伴关系新危机 儿童从家庭中走出来,开始了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同伴关系

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章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 3课时、实践5课时) [知识点提示] 了解气质的类型;理解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发展;掌握婴儿交往行为及生活适应行为的发展 [重难点提示] 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点 掌握婴儿交往能力培养的要点 第一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理论1课时,心理实验1.5课时,观察记录1.5课时) 理论部分: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庞丽娟,2003)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和特征 1.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1)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持续拓展自己的水平。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理解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孩子还理解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能够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理解到对一个人能够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个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很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 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他们难受的事情。那么,遇到问题后,孩子会向谁寻求情感支持、指导和陪伴呢?绝大部分孩子认为:母亲是一切协助的来源,朋友是提供陪伴和感情支援的第二重要支柱,老师能够提供信息和指导,但不是陪伴。父亲最能够提供知识和信息,但常常不能给予直接的协助。不管怎样,孩子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越多,越能协助他们抵御压力、渡过难关。 (4)同情 随着孩子对别人感情理解的加深,他们能更好地协助别人。他们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把好东西送给哭泣的孩子来安慰他,而会采用社会性手段来安抚别人。比如,孩子会用语言安慰同伴,“没关系,一会儿就没事了。”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丢了不要紧,再买一个。”或者用一些活动来转移,陪同伴玩,逗他高兴。 当孩子自己觉得愉快、自信的时候,更愿意协助别人,并且更愿意协助自己喜欢的人或以前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课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目标: 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 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难点: 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

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四)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儿童社会性发展考试题(一)

儿童社会性发展考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__ _和_ __。 2、父母教养观念主要来源于_、__ _ __和__ _ _。 3、同伴关系的性质:属于。 4、友谊关系的测量中,关于友谊质量的测量常用。 5、同伴群体的结构中有和,同时同伴群体结构具有明显的。 6、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7、自我包括两个特征、_ _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劳伦兹 3、实用临床法研究儿童规则认识和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华生 C、谢弗尔森 D、皮亚杰 4、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华生 C、哈吐普 D、马什 5、提出利用点红实验研究自我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刘易斯 C、谢弗尔森 D、布朗芬布伦纳 6、儿童大约在()产生自我意识。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7、儿童性别概念的认知发展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 A、性别认同 B、性别角色 C、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8、()不是依恋建立的前提 A、识别记忆 B、客体永久性 C、人的永久性 D、短时记忆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印刻期 D、潜伏期 10、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直接强化 2、社会启动者: 3、同伴关系: 4、观点采择: 5、冷认知: 6、性别恒常性: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理论。 2、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适应性进化。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3、(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 _ 、,、 亠一、、保持——动作表征——动机B 、*、. ~、、 动作表征 ——保持——动机 C 注意— —动机——保持——动作表征D 、*、. ~、、 保持——动机——动作表征、填空题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_和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_模仿。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 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访谈法、问卷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 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 研究。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 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 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 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P8) 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 应。(P13)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 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 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 会性的场合。 (一)社会性的产生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学者实质上都是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 即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 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动物 也有这类需要,所以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 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 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 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 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 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 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 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 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沙赫特也曾做实验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一个根本特征。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当人一出生时, 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为自己的行 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假如一个人远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人际交往, 那他只能是个自然人,而永远不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 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即使狭义地界定社会性,它也涉及社会生活 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 (二)社会性的内容 关于社会性的内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角 度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重视个体在社会性发展和演变中的那些心理规律,试图发现人的遗传因素、情 绪、气质、智力特征等怎样在其中发挥功能,以及个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教育学 家重视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试图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训练、组织方法,因此他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 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C)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 C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A) A 临床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B) A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C印刻期D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 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C)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 C 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A性别化B性别认同C性别稳定性D性别恒常性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A) A印刻期B潜伏期C最近发展区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BC)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C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D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 这一过程是儿童(C)的过程。 A 个性化 B 道德化 C 社会化 D 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A) A 亲密对孤独 B 勤奋对自卑 C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信任对不信任13、 (B)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华生B班杜拉C劳伦茨D斯金纳 14、研究者选取2、5、8 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C)研究。 A 横断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紧张,与母亲重 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 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