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语句讲解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解析版)

01.消息二则——群文阅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熟悉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尝试撰写新闻。

【考点解读】在了解新闻体裁这一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为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从新闻中提取主要信息。

3.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字)【技法点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了解新闻的结构一、标题01.主标题(正题):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新闻要素。

02.引题(眉题、肩题):放在主标题的前面,揭示新闻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归纳成果、烘托气氛等。

03.副标题(辅题、子题):放在主标题的后面,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呈现最主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

三、主体新闻的主干,承接导语,用典型、具体的材料对导语做进一步的阐述。

四、背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有时还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五、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或事件发展的趋势,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

把握新闻的六要素新闻作为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近,可概括为“5W+1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故(Why)、如何(How)。

概括新闻内容的主要方法01.看新闻标题——提取标题中表时间、事件等的关键词,增删个别词语,使语句通顺,即为所要概括的内容。

02.压缩导语——从导语中提炼关键词,根据字数限制对导语进行压缩。

03.概括新闻主体——理清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主体。

答题模板:(时间+地点+背景+)人物(或对象)+事件。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学期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学期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学期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绥suí聿yù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第1 页共15 页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归纳

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归纳

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归纳
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为大家整理了新闻两则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学习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战役的经过,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材料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施英勇的进军,又说到。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学《新闻两则》的时候,我们都要学习一些关于新闻的知识点,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新闻的定义: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 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 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

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单行标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F 电头,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总结一、走进作者本文的作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

想要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请点击gt;gt;gt;gt;gt;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作者简介二、关于新闻的知识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以记叙为主,十分讲究真实性。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即五个W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怎样)。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条新闻,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gt;gt;gt;gt;gt;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新闻知识三、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

溃退( kui )要塞( sai )阻遏( e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 jiān )更多字音和词义请点击gt;gt;gt;gt;gt;初二人教版语文上册新闻两则重点字词四、整体把握课文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想要了解分层具体内容请点击gt;gt;gt;gt;gt;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文章结构五、重点句子解读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gt;gt;gt;gt;gt;初二人教版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语句讲解新闻两则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大家在掌握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完成课后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练习题,帮助大家更好的巩固学到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字词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字词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字词解释1、新闻两则业已(yǐ):已经。

锐不可当(dānɡ):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阻遏(â) 阻止:鄂(â):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豫(yù):中国河南省的别称。

聿(yù):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阌(wãn)乡:河南省旧县名。

2、芦花荡疟子(yàozi):即疟疾,一种急性传染病。

症状是发愣发热,发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

尖利:尖锐,锋利能耐:本事;技能。

悠闲:闲适自在。

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

阴惨:阴森凄惨。

仄(zâ)歪(wāi):倾斜,歪斜。

央告:恳求。

转弯抹角: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月明风清:月光明亮,清风微动。

形容美好的夜晚。

张皇(huánɡ)失措(cuî):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阴森:阴沉可怕飒飒(sà):形容风雨声。

闷热:天气很热,气压低,湿度大,使人感到呼吸不畅快。

3、蜡烛拂(fú)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lì):破碎的砖头瓦块。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鞠(jū)躬(gōnɡ):弯身行礼,表示恭敬。

颤(chàn)巍巍(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箱箧(qiâ):箱子。

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瞥(piē)见:一眼看见。

5、亲爱的爸爸妈妈纳粹(cuì):“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zi”,即德国国家社会党,这里指以希特勒为头子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德国侵略军。

肃穆:严肃而恭敬。

荒谬(miù):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

新闻两则详细讲解

新闻两则详细讲解
又通过背景材料的交代,深入分析了我军取胜的深层原因。
第22句到结尾写了敌军溃败的情况,指出了敌军失败的必然趋势。
这两则新闻都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新闻作品中的瑰宝。高层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结构完整严密,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均不缺,且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疑难指津】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或: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兵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时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地点:南阳。
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经过: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结果:我军占领南阳。
如有关文艺、体育、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新闻就很讲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有一句话就很形象直白的点明了新闻内容新的特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问题2: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你能理清这两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二十日夜起。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
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之间在下列三个方面衔接:
1、时间上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过渡与衔接:第二层中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中间部分的填空题目是考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自己组织语言,

新闻二则八年级上册笔记

新闻二则八年级上册笔记

新闻二则八年级上册笔记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3.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4. 主体:具体叙述了渡江战役的进展和渡江的情景。

5.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句话总结了全文,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简洁明了地说明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3.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4. 主体:具体叙述了渡江战役的进展和渡江的情景。

5.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攻势,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这句话总结了全文,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语句讲解
新闻类的文章在初中教材是经常会出现的,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语句讲解,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2.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稍作分析。

①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② 电头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③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⑤“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⑥“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3、全文解析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