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全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ppt课件

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 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 语五个部分。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可 少 的 三 部 分
– 标题
– 导语 – 主体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故、 加上 How——如何, 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哪怕是只是缺少一两个要素, 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 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 的事实大为逊色。
★广义: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 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 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 等。
★狭义: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 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 确简短的报道。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 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 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 字左右。(注意:要符合 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பைடு நூலகம்一句话,它 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 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
辅助
– 背景 – 结语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讲解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讲解一、整体感知。
1. 文体知识。
- 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有着固定的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是消息内容的概括,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
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介绍,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有的消息可能没有结语。
2. 课文内容概括。
二、逐则分析。
1. 标题分析。
- 标题简洁明了,“我三十万大军”表明了作战的主体是我方三十万军队,“胜利南渡长江”直接点明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即南渡长江取得胜利,让读者一眼就能抓住消息的核心信息。
2. 导语解读。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简洁地交代了渡江的人数和渡江的时间,用“英勇的”来形容人民解放军,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3. 主体内容。
- 主体部分虽然简短,但进一步阐述了渡江的具体情况,如渡江的区域等,使读者对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事件有更详细的了解。
1. 标题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体现了作战规模的宏大,“横渡长江”明确了事件的性质。
标题气势磅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 导语分析。
-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渡江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等方面概括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壮举。
其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3. 主体剖析。
- 分层概括。
- 主体部分按照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分层叙述。
-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这里详细地说明了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和渡江的人数,体现了中路军进军的神速。
部编版语文八上《消息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上《消息二则》课文详解部编版语文八上《消息二则》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新闻①新闻又称消息,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②一篇新闻的完整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必不可少。
③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④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议论。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一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xiè气:泄劲。
督dū战:监督作战。
要塞sài:构筑永久性工事进行长期坚守的国防战略要地。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二、主题概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文章结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渡过长江。
主体: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敌军——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
四、鉴赏品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全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全解随着一个课程的结束,即将进入新的课程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全解,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新闻两则_课文解析

《新闻两则》课文解析人民解放军百万..长江..大军横渡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层析]以上为第..),东至江阴,均是一部分,即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及全局的战况,领起下文。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安庆、芜湖线,渡至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层析]叙述中路军的渡江战况,交代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人物(中路军三十万人)、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①用一系列数字来介绍情况有什么好处?)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②“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来写?)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层析]本层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分析了敌军抵抗之微弱的原因,交代了渡江战役发生的背景。
本层叙议结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行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新闻两则详细讲解

第22句到结尾写了敌军溃败的情况,指出了敌军失败的必然趋势。
这两则新闻都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新闻作品中的瑰宝。高层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结构完整严密,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均不缺,且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疑难指津】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或: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兵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时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地点:南阳。
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经过: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结果:我军占领南阳。
如有关文艺、体育、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新闻就很讲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有一句话就很形象直白的点明了新闻内容新的特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问题2: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你能理清这两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二十日夜起。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
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之间在下列三个方面衔接:
1、时间上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过渡与衔接:第二层中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中间部分的填空题目是考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自己组织语言,
《新闻两则》课文解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精读课文,探究理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想一想
这段话介绍了新闻的那些内容? [层析]以上为第一部分,即新闻的导语部分,概 括介绍了人物、地点及全局的战况,领起下文。
[层析]本层详细叙述东路军的渡江战况。本层所叙东路军渡江 区域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所以东路军所 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为此,详写东路军的激战,既能显示我 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又使文势涌起高潮。以 上为第二部分,按时间先后,又分三个层次,按中、西、东三 路军的进军顺序,叙述了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 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 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 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 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 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 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 此处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 地说明在江淮河汉区域共产党 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 的革命势力逐渐壮大, 如同点 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 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为下文 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 报道我军的胜利作好了铺垫。 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 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 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新闻中很少使用修辞方法,而此处运用了比喻修辞,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PPT课件

自主学习
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言特点。 2.感受人民畏精神。
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 结果。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 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 题、引标题 。
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
容。
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
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
容提要。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当堂检测
1、新闻的主要结构有: 标题、导语、主题
2、新闻的特点: 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3、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 “胜利南渡”点明了: 渡江已取得胜利
作业:
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 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 (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 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欣赏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全解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绥靖,安抚,平定。
,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
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
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
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
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
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全解:【学习目标】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战役的经过,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基础知识精讲】课文全解一、背景材料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施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布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课文剖析1.重点精讲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
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①人物?中路军30万人。
②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
③地点?安庆、芜湖线。
④原因?要渡江。
⑤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
⑥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
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写法精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①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②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③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这篇新闻,气势磅礴。
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役,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应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3.难点精讲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捂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问题全解一、语言探究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1.准确。
①首先是用词准确。
例如,“冲破”“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
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②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