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闻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3.体会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体会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音乐和展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背景介绍:介绍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我军战略计划以及战斗经过等。
3.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这则新闻的标题和导语是什么?有什么作用?b.课文中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的内容有哪些关键词?c.这则新闻中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析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课文中涉及的重点语句,体会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5.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包括填空、选择等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朗读课文,并搜集有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资料,写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导入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练习,包括填空、选择等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朗读课文,搜集有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资料,写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并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2页~9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难点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疑点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
◆学生准备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三、理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_______分钟)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约板书设计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结合课后练习三,揣摩课文语言。
(1)由学生看书上题目自主完成,要求列提纲。
(2)抽学生指出每组两个句子的优劣及理由。
(3)小结。
2.师:在课文开头和结尾处,有些语句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宏伟的气势和军威,请大家把它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初二语文教案)《新闻两则》教学设计5-教学教案

新闻两那么教学设计5-教学教案1新闻两那么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生疏新闻体裁的特点。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精确、情感鲜亮的特点。
3、生疏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制造了人类战斗史上的宏大奇迹,生疏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二、学习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斗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主体局部各层次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争辩法和点拨法相结合,乐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长拓展法,引导同学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局部层次。
五、教学思路本课两那么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
第一那么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其次那么可从战斗的角度组织教学。
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主体〞的挨次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一、同学朗读,留意下面字词的读音。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行当二、背景介绍。
三、介绍新闻的有关学问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局部: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行少的组成局部。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大事结果的话。
可有可无,视具体状况而定。
新闻的根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准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四、同学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1、全班读标题。
2、男同学读导语,女同学读主体。
五、内容探究思考争辩: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局部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接受现在的挨次有什么考虑指导分析:1、“百万〞是实数。
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3、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设想: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讨论交流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预习反馈: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锐不可当三、整体感知:教师导学: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 "two news" in Chinese volume 1 of Gr ade 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2、篇章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规范版)闻两则教案3、篇章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最新版闻两则教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二)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三)教育目标: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二、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第一章:课文《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新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难点:如何鉴赏新闻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的新闻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新闻鉴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新闻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分析优秀新闻作品的要素。
3. 分析课文《新闻两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价值。
4.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新闻作品,体会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第二章:课文《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品背景。
2. 讲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优秀文学作品的要素。
3. 分析课文《芦花荡》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课文《蜡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主题和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
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
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
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
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
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
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
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
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
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
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
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
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
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略)
(六)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
气概。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 8月29 日第周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