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屋顶<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顶为级别最⾼,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顶。

1,庑殿顶四⾯斜坡,有⼀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稍有弧度,⼜称四阿顶。

2,歇⼭顶是庑殿顶和硬⼭顶的结合,即四⾯斜坡的屋⾯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形墙⾯。

有⼀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称九脊顶。

3,悬⼭顶屋⾯双坡,两侧伸出⼭墙之外。

屋⾯上有⼀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称挑⼭顶。

4,硬⼭顶屋⾯双坡,两侧⼭墙同屋⾯齐平,或略⾼于屋⾯。

5,攒尖顶平⾯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屋脊交于上端。

⼀般亭、阁、塔常⽤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脊⽽砌成弧形曲⾯。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从构造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结构形式,以此为⾻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柱传递⾄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栱结构形式。

⽤纵横相叠的短⽊和⽃形⽅⽊相叠⽽成的向外挑悬的⽃栱,本是⽴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之间或柱⽹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论单体建筑规模⼤⼩,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屋顶3部分组成:下⾯是由砖⽯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在阶基上的是屋⾝,由⽊制柱额作⾻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是⽤⽊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以外,上⾯覆盖着青灰⽡或琉璃⽡。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

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何为斗栱?斗: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栱:驾于斗上的弓形横木一组斗栱(宋代称“朵”,清代称“攒”)由若干个斗和栱组成,可置于柱头之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分别称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

从结构上,最重要的是栌斗(即斗栱底部、柱头之上的那块大方木)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上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

华栱可以上下重叠使用,层层向外或向内挑出,称为“出跳”。

一组斗栱可含一至五跳。

横向的栱与华栱在栌斗上相交叉,与墙面平行。

每一跳有一至二层横向栱的,称为“计心”,没有横向栱的出跳,称为“偷心”。

有时候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称为“昂”。

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

它那向外突出的尖形昂嘴使其极容易被辨认出来。

依据出跳的数目、华栱与昂的悬挑、计心或偷心的安排等等不同情况,形成了斗栱的多种组合方式,重复交叠,可变化万千。

可以这样简单,一目了然:也可以如此复杂: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国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

应县木塔斗栱两千多年的演变沿革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法的演变史,所以常常是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依据。

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完备。

唐代至元代,斗栱的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表现出斗栱在结构上的重要性,例如佛光寺东大殿。

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

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

保护与利用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王梅讯 WANG Meixun 刘军瑞 LIU Junrui摘 要:文章聚焦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民居中广泛存在的“仿木构”现象。

首先在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使用概况的基础上,解析“仿木构”的概念并进行原因探源;然后结合案例,对典型的“仿木构”现象类型进行分析:一是砖仿木组件,做法有清水和浑水两种,通过牌楼门、门罩和影壁三类进行说明;二是砖、石、铁仿仿木构件,通过窗子、博缝板和门过梁石三类进行解析;三是“仿木构”壁画,通过构架壁画、门楼壁画和窗壁画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仿木构”现象的地域特征,以及对当今建筑装饰和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仿木构;砖石;组件;构件;壁画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popular “imitating timberwork” us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as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Han. Firstly, the concept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is brought into scrutiny with an exploring of caus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building materials us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Then by combing with cases the typical variations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phenomenon are taken into analysis: first, the brick imitated wood subassembly that has two types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including clear water and muddy water, which are explained via three categories: archway gate, gate cover and shadow wall; the second is the brick, stone and iron imitated wood components, which are undergoing analysis via three categories: windows, seam plates and gate lintel; the third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mural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frame mural, gatehouse mural and window mural. Finally, this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enomenon of “imitating timberwork”, and what’s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s and designs.Keywords: traditional folk house; imitating timberwork; masonry; assembling; component; fresco0 引言中国传统民居的营造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一、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

重斗叠拱,托物向天二、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三、正文1.斗拱的概念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防和檐梯间或构架间,从桥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料拱、料棋,由斗、棋、翘、昂、升组成。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

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杨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杨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

斗拱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

古建筑梁架构件图解枋子的形制和种类

古建筑梁架构件图解枋子的形制和种类

古建筑梁架构件图解枋⼦的形制和种类枋类构件有很多,有⽤于下架,联系稳定檐柱头和⾦柱头的檐枋、⾦枋及随梁枋、穿插枋;有⽤在上架、稳定梁架的中⾦枋、上⾦枋、脊枋;有⽤在建筑物转⾓部分,稳定⾓柱的箍头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天花枋、承椽枋、围脊枋、花台枋等等。

本期哲匠之家为⼤家介绍古建筑的梁架构件中的枋⼦。

01 额枋(檐枋)额枋是⽤于⼤式带⽃拱建筑的名称,⽆⽃拱建筑称檐枋,清代建筑有⼤⼩额枋和由额垫板三个构件,在宋代建筑中,额枋分为由额和阑额,枋两端插⼊檐柱,带⽃拱建筑,额枋上常常安置平板枋以安放坐⽃。

额枋是柱间连接两柱并承托上⽅⽃拱之⽤的构件,额枋长度依⾯阔宽度确定,⾼6.6⽃⼝,宽5.4⽃⼝。

⼤额枋与柱头相交,⽤丈杆和抽板采⽤讨退法,按柱⼦上的额枋⼝⼦⼤⼩在额枋上拉榫。

额枋榫也有带袖肩和不带袖肩也有抱肩和回肩两种。

额枋榫⼩头占额枋的1/3,⼤头为额枋的1/2,肩膀每⾯占1/4,榫长按柱径的1/4,榫做完后,四⾯按所在⾯的1/10倒楞。

⼩额枋⾼4.8⽃⼝,宽4⽃⼝,榫宽按枋宽的3/10,榫⾼按枋⾼。

垫板长按净⾯宽加榫,⾼同檩径,厚1⽃⼝。

⼩式建筑垫板⾼同檩径,厚1/5檩径或同望板厚。

02 平板枋平板枋⾼2⽃⼝,宽3⽃⼝,长度按每间⾯宽加银锭榫长,榫的⼤⼩按枋宽的1/2,下⾯做按梢与额枋相连,上⾯按⽃拱攒数做梢⼦(坐⽃榫)。

平板枋底⾯与额枋的暗销,⼀般每间2-4个,转⾓处的搭交平板枋⼗字相交,需要遵循“⼭⾯压檐⾯”的原则,即侧⾯(⼭⾯)构件在上,正⾯(檐⾯)构件在下的原则,将檐⾯做成“等⼝”,⼭⾯做成“盖⼝”,刻⼝处做出包掩,包掩深度为枋宽的1/10。

⼤云院弥陀殿⽃拱平板枋由宋代建筑的普拍枋发展⽽来。

唐宋时期建筑⽃拱直接安放于柱顶,辽宋时期⼀些建筑开始在⽃拱下⽤枋,如辽代博伽教藏殿和⼤云院弥陀殿是应⽤普拍枋的早期例证,⽽同⼀时期的正定⽂庙⼤成殿则不⽤普拍枋,⽃拱直接安放在柱顶。

03 承椽枋承椽枋⽤于庑殿或歇⼭等⼤式重檐建筑上,承接上层檐椽后尾的枋⼦和⼭⾯的围脊。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和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壹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且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壹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见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壹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仍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之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壹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构结构,以柱、梁、框架为主要构件。

这种结构具有简便、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适应中国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瓦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瓦木结构,即瓦做屋面,木作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保温、防火、防水、通风等优点,可以满足中国气候变化多样的需求。

3. 特殊形制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有许多特殊形制的建筑,例如: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宫殿建筑、城墙建筑等,这些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都非常独特,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成就。

4. 注重比例美学: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比例美学,通过巧妙的比例设计和构造手法,使建筑物整体呈现出和谐、美丽的视觉效果。

5. 丰富的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例如:雕刻、彩绘、砖雕、瓷砖等,这些装饰物不仅美观,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制包括以下几种:
1. 平房结构:平房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木结构形制,通常由多根木梁或木柱组成,木材之间通过榫卯连接。

这种形制常见于民居、农舍等建筑中。

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榫卯和木楔连接,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固。

3.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架空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彼此相交的榫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

4. 叠梁式结构:叠梁式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结构形制,它主要用于建造楼阁、寺庙等高大建筑。

叠梁式结构利用多根平行的木梁相互叠加,通过榫卯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风力。

这些传统木结构形制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这些木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够适应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震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