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题(含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题(含答案)

《爱莲说》【重庆市A卷】三(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⑴斯.是陋室斯.:.⑵可以调.素琴调.:.⑶陶后鲜.有闻鲜.:.⑷宜乎众.矣众.:.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4分)【答案】9.(4分)⑴这⑵调弄,这里指弹奏(只答“调弄”不给分)⑶少⑷多10.(4分)⑴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葱茏,映入帘里。

⑵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11.(3分)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分)【重庆市B 卷】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⑵濯清涟而不妖妖..:.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⑷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复习试题(含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复习试题(含答案)

《爱莲说》复习试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北宋(时代)的周敦颐(人名)。

二、解释加点词语1、蕃.:(多)2、独.爱菊:(仅,只)3、陶后鲜.有闻:(少)4、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污泥)5、亭亭..(挺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焉 7、宜.乎众矣:(应当)四、专题练习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3.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4.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全都相同的一项是()例: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A.水陆草木之.花B.无文案之.劳形C.当求之.于上流D.然则天下之.事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出污泥而不染”这一人生境域的知道。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出.污泥而不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中通外直.系向牛头充炭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知道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行,从而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之情。

B.文章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音节和谐、顿挫有致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管,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爱莲说复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复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将莲花比喻为“________”,表达了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

2. 在《爱莲说》中,作者提到“________”,形容莲花即使处在污泥之中也能保持清洁。

3.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________”,意味着莲花即使在寒冷的水中也能生长,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特性。

二、选择题1. 《爱莲说》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周敦颐D. 苏轼2.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淤泥”指的是什么?A. 荷花池中的泥土B. 比喻恶劣的环境C. 荷花的根部D. 比喻困难和挫折三、简答题1. 请简述《爱莲说》中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2. 《爱莲说》中提到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释。

四、论述题1. 根据《爱莲说》,分析周敦颐对莲花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五、翻译题1. 将《爱莲说》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英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一、填空题1. 君子2. 出淤泥而不染3. 香远益清二、选择题1. C. 周敦颐2. B. 比喻恶劣的环境三、简答题1.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莲花,认为它具有君子般的高洁品质,即使生长在污泥中也能保持清洁,不受污染。

这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敬仰之情和对君子品质的追求。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意味着莲花的茎干中空而直,不弯曲,不分枝,象征着君子的正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论述题1.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寓意为君子,象征着高洁、纯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莲花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清洁,象征着君子在世俗中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品质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无论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正直。

五、翻译题1. "I alone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without being stained, washes in clear ripples without being flirtatious, has a hollow center and straight outside, does not creep or branch, its fragrance is far-reaching and increasingly pure, stands tall and clean, can be admired from afar but not to be profaned."。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中考题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中考题汇编及答案

16 短文两篇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5. 往来无白丁:6.调素琴:7.列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何陋之有: 10.可爱者甚蕃:11.出淤泥而不染: 12.濯清涟而不妖:13.濯清涟而不妖: 14.香远益清:15.濯清涟而不妖: 16.不蔓不枝:17.亭亭净植: 18.只可远观不可亵玩:19. 予谓菊: 20.花之隐逸者:21.花之君子也: 22.陶后鲜有闻:23.宜乎众矣:二、解释多义词“之”。

1.水陆草木之花: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丝竹之乱耳:4.何陋之有:三、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四、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丫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五、阅读与赏析(一)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而《爱莲说》的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4、文章第4——7句分别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10、理解性默写。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爱莲说》阅读真题一、课内阅读(一)(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1)只。

(2)亲近而不庄重。

(3)听说。

(4)应当。

2.C 3.(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只;(2)句意: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亵:亲近而不庄重;(3)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闻:听说;(4)句意:当然人数众多了。

宜:当然。

2.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之:结构助词,的;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初中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初中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初中一、选择题1. 《爱莲说》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王安石C. 周敦颐D. 范仲淹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花的赞美?A. 出淤泥而不染B. 濯清涟而不妖C. 香远益清D. 枝繁叶茂答案:D二、填空题1. 《爱莲说》中,作者将莲花比作“______”,以表达其高洁的品质。

答案:君子2. 在《爱莲说》中,作者提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表明莲花具有______的特点。

答案:正直三、简答题1. 请简述《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答案:在《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描写,表达了对莲花高洁品质的喜爱之情。

作者认为莲花即使生长在污泥之中,也能保持自身的纯洁,不被外界污染,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君子品质。

2. 《爱莲说》中,作者对其他花卉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在《爱莲说》中,作者对其他花卉的态度是有所区别的。

作者提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他只喜爱莲花,而对其他花卉则没有特别的偏好。

这反映了作者对莲花独特品质的赞赏,以及对其他花卉的相对忽视。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爱莲说》全文,回答问题:1.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花卉,并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答案: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牡丹、菊花和莲花。

对于牡丹,作者认为它“富贵”,但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喜好;对于菊花,作者认为它“隐逸”,表现出一种隐士的风范;而对于莲花,作者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认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君子的象征。

2. 作者在《爱莲说》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学?答案: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人应该像莲花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自己的纯洁和正直,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学常识《爱莲说》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说,是古代一种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二、文言实词1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蔓:枝:(2)形容词作动词香远.益清远:2其他重点实词(1)可爱者甚蕃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4)濯清涟而不妖濯:涟:妖:(5)中通外直通:直:(6)香远益清益:(7)亭亭净植亭亭:植:(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9)宜乎众矣宜:3.一词多义(1)清①濯清.涟而不妖②香远益清.③以其境过清.④回清.倒影(2)远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亲贤臣,远.小人三、文言虚词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同予者何.人4.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四、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五、问题探究1.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的人生态度是什么?2.举例分析衬托手法在《爱莲说》中的运用。

3.《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4.《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六、阅读理解选择题爱莲说周敦颐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蕃:多)不蔓.不枝(蔓:藤蔓)B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C濯清涟而不妖(濯:洗)亭亭净植.(植:竖立)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应该)2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香远益.清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康肃笑而.遣之D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是说爱莲的人特别多。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是说难道唯独我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吗?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是说只有富贵的人家才养得起牡丹。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是说像我这样喜爱莲花的人还有谁呢?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徳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

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6.下列对本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B.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C.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与所言之“志”的特点可以有较大差异。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侧面表现了作者想为人民做一番事业的真情实感。

B.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意。

C.本文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世人得到启示。

D.作者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这是为下文将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8.下列对《爱莲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做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做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一气呵成。

B.本文从始至终以“牡丹之爱”衬托“菊之爱”“莲之爱”,层层深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C.文章通过描绘莲的形象和品质,反射出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鄙弃和追求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D.本文语言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在情感表达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境隽永。

10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分为两段,作者在第一段主要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美好的品格,在第二段主要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作结,与文章开头的“世人甚爱牡丹”相照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人的唾弃。

C.文章中写了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渗透着不同的人生观,或隐逸,或追求富贵,或洁身自好,从中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莲花清逸秀美的形态的描写,极力赞美道德高尚的君子,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又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11、《爱莲说》一文赞美了莲(君子)的很多优秀品质,下面选项中与文中表现的君子品质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A.刚正不阿不随世俗B.勤勉上进坚韧不拔C.庄重严肃受人敬重D.正直谦逊美名远扬12.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通过对莲的赞美,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

C.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D.通过描写“独爱”的情况,表达难以找到知音的无奈。

1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气质,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D.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周敦颐背诵议论二、文言实词1.(1)横生藤蔓旁生枝茎(2)远闻(2.(1)多2)只(3)沾染(污秽)(4)洗水波艳丽(5)贯通笔直(6)更加(7)耸立的样子竖立(8)亲近而不庄重玩弄(9)应当3.(1)①清澈②清芬③凄清④清波(2)①远远地(闻见)②远远地③疏远,远离三、文言虚词1.连词,表转折,却,但是2.语气词,不译3.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4.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四、句子翻译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我只喜欢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五、问题探究1.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

2.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表明作者不像牡丹一样,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而是像莲花一样,在污浊的世间傲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4.君子的品质:洁身自好,正直质朴,豁达大度,保持独立人格,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六、阅读理解选择题1C 2D 3B 4D 5A 6D 7A 8C 9B 10C 11B 12A 1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