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进颐和园-人美2011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社区的人物和景色,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社区的新貌。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挂图或照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社区的不同场景和人物活动。

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彩色笔或色笔来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场景和人物,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独特的角度来表现社区美好的生活景象。

在绘画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享,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还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培养热爱生活和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师向学生介绍恐龙的消失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生活和特点,并介绍捏制造型的基本方法。

通过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欲望。

四、实践操作学生们使用橡皮泥和恐龙玩具,根据教师的指导,尝试捏制各种恐龙的造型。

教师巡视辅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展示作品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恐龙造型,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了解恐龙的重要性和捏制造型的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探索恐龙的世界。

板书设计:恐龙世界恐龙消失的原因捏制造型的基本方法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和特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欲望,并教授了捏制造型的基本方法。

学生们积极参与,作品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画家用线条表现了什么情感或意境?3、这些线条对整幅画作的表现有何影响?三、引导学生观察现代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线条运用,讨论:1、画家用了哪些线条?有何特点?2、这些线条表现了什么情感或意境?3、这些线条对整幅画作的表现有何影响?四、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绘制线条,通过练,加深对线条的认识。

五、让学生自由绘制一幅画作,要求画作中必须有明显的线条运用,并在作品展示中进行互评。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延伸: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景物,尝试用线条表现出来,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分享。

学生自主学习《颐和园》的教案

学生自主学习《颐和园》的教案

学生自主学习《颐和园》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学习目标:了解颐和园的基本信息,包括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颐和园的背景和历史。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做笔记并回答问题。

第二章:颐和园的建筑特点2.1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描述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包括园林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

2.2 教学内容:教师讲解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包括园林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了解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关颐和园建筑特点的问题。

第三章:颐和园的艺术价值3.1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颐和园的艺术价值,包括园林景观、建筑装饰和文物收藏。

3.2 教学内容:教师讲解颐和园的艺术价值,包括园林景观、建筑装饰和文物收藏。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了解颐和园的艺术价值。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颐和园的艺术价值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关颐和园艺术价值的问题。

第四章:颐和园的历史变迁4.1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包括其建造、修缮和变迁过程。

4.2 教学内容:教师讲解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包括其建造、修缮和变迁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变迁。

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关颐和园历史变迁的问题。

第五章: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5.1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包括其保护措施和传承方式。

5.2 教学内容:教师讲解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包括其保护措施和传承方式。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了解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人美版完整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人美版完整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人美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体构造的基本认识,理解人体比例和形态特征。

2.发展学生对色彩运用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技巧。

3.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绘画作品展示个人观点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人体构造基本认识•了解人体基本构造部位,例如头、颈、手、脚等。

•理解人体比例关系,通过简化图形进行认知训练。

2. 人物造型技巧•掌握线条描绘的基本技巧,如轻重、虚实、长短等。

•学习使用基本几何图形组合创造人物形象。

•学习观察和表达人物的动作、表情和姿态。

3. 色彩运用与表达•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如原色、次原色、辅助色等。

•学习观察和感知色彩在人物形象中的运用。

•融入个人情感和观点,使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人体基本构造部位认知1.师生共同观察和讨论人体构造图,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部位。

2.学生通过练习画出简单的人体轮廓,强化对构造部位的理解。

第二课:人物造型技巧掌握1.教师示范使用线条描绘人物形象,学生跟随练习。

2.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的组合创作简单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观察和表达人物的动作与姿态1.学生观察不同动作和姿态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变化与表达。

2.学生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和表达,通过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第四课: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1.教师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如原色、次原色、辅助色等。

2.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色彩在人物形象中的运用技巧。

第五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表达1.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对某个场景或主题的情感和观点。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评价1.书写评价:学生书写、作品标注清晰、准确。

2.线条描绘评价:线条清晰、有力、变化自如。

3.形象造型评价:图形比例准确、造型饱满、构图有层次感。

4.色彩运用评价:色彩搭配和谐、表达情感准确。

5.创作表达评价:个人创作观点明确、表达富有个性。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1课 走进颐和园 ▏人美版(北京)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1课  走进颐和园 ▏人美版(北京)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1课走进颐和园▏人美版(北京)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园林布局,并运用绘画技巧创作一幅颐和园风景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和色彩运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颐和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颐和园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

2. 颐和园的建筑与园林特点:分析颐和园的主要建筑,如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等,以及园林的布局和设计。

3. 绘画技巧与色彩运用: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如透视、光影处理,以及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具有个人风格的颐和园风景画。

2. 难点:如何运用透视和光影处理,以及色彩的搭配,创作出生动、和谐的画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颐和园的图片、视频资料,绘画示范作品。

2. 学具:画纸、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颐和园的历史、建筑和园林特点,以及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色彩运用。

3.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颐和园风景画的创作。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板书设计1. 颐和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

2. 颐和园的建筑与园林特点:图文并茂,突出主要建筑和园林布局。

3. 绘画技巧与色彩运用:示例作品和简短的文字说明。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创作一幅颐和园风景画。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幅大型的颐和园风景画。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和绘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作品的创作水平。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的质量,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1课 走进颐和园 ▏人美版(北京)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1课 走进颐和园 ▏人美版(北京)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1课走进颐和园人美版(北京)一、教学背景1. 教材选用与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十一单元《建筑的美术》第三节内容《颐和园》,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构造形式、美术特征、以及具体的建筑场景。

2. 学情分析在开始本节课的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建筑的概念和艺术特征,对于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建筑美,他们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更近一步地了解颐和园,从而激发他们对建筑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热情与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2.理解群山环抱,水与山融为一体的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3.熟悉颐和园砖雕、木雕等文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2. 技能目标1.了解建筑环境中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基本表现特点。

2.学会运用石膏、泥塑手法进行建筑物的造型、细节处理。

3.能够通过简单的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建筑物表面的材质与纹理。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建筑和艺术的兴趣。

2.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现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历史、文化、地理和建筑结构环境介绍。

2.颐和园文化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颐和园文化的品学兼优。

2. 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2.引导学生通过石膏、泥塑等和建筑造型相关手法,模拟颐和园中建筑的模型制作。

3.引导学生通过对建筑表面纹理和材质的观察,尝试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法来表现建筑的感觉和形态特征。

四、教学程序1. 教学前准备1.预备教材和教具:教材、PPT、石膏、泥塑、颜料、画笔、砖片道具、水彩纸、山水图中画用的笔、颜料制。

2.对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准备。

2. 教学过程1.愿景切入-教师扮演西方学生,学生扮演中国导游。

2.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

3.颐和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下册《11.走进颐和园》说课稿3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下册《11.走进颐和园》说课稿3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下册《11.走进颐和园》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走进颐和园》是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课以颐和园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和欣赏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作业案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建筑、景观等特点,以及颐和园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表达。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颐和园的文化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建筑、景观等特点,以及颐和园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绘画实践中表现颐和园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文字、作业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颐和园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颐和园的历史、建筑、景观等特点,以及颐和园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3.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颐和园的美,教师巡回指导。

4.实践:学生绘画颐和园的风景,教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历史:清朝、重建、修缮•建筑: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仁寿殿•景观: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美术价值: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设计理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显性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动势的线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2、隐性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教学难点: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教学材料:铅笔、彩色笔教学设计:一、导入活动:教师准备几件物品(铁丝、木棍、树枝、树皮、网兜等),请同学用线条表现出来。

二、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欣赏我国古代画家从生活中寻找到并运用到绘画中的线条,讨论:1、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些画面多是以曲线为主,通过线条的表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2、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

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三、尝试练习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

通过临摹尝试线条表现力。

四、谈学习感受,请同学说说画线条的感受。

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

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题: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1、观察了解自己社区的人物活动和景色,并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社区新貌。

学生自主学习《颐和园》的教案

学生自主学习《颐和园》的教案

学生自主学习《颐和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及文化内涵;(2)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颐和园的特点;(2)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分析颐和园的建筑美、自然美和人文美;(3)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颐和园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及建筑风格;2. 颐和园的景观特点及文化内涵;3. 颐和园的审美价值及保护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景观特点、审美价值及保护意义;2. 教学难点: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了解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及景观特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颐和园的审美价值及保护意义,分享学习心得;4. 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颐和园的保护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结合颐和园的学习,了解我国其他著名景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3. 思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提高保护意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利用多媒体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颐和园的保护工作;4.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颐和园的相关知识;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颐和园的美景;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颐和园-人美2011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了解颐和园的文化内涵;
2.通过观察绘制颐和园的景观和建筑,要求具有一定的构图、比例、笔触和色
彩的表现能力;
3.通过作品的绘制,培养学生热爱和欣赏自然风光、传统山水画、园林文化及
保存历史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颐和园的文化内涵;
2.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具有一定的构图、比例、笔触和色彩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引入话题,让学生感知“园林”的含义,带领学生一起来谈一谈自己去过的园林。

2.针对学生的话题介绍中国的传统园林和颐和园,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颐和
园的美丽。

2.学习重点
1.通过PPT讲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园林构成和设计要素的基本知识,增加学生对于园林的认识并提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2.介绍颐和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性。

3.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在仿写中学习构图、比例、笔触和色彩表现能力,多角度锻炼学生
的手绘能力。

2.让学生多角度参观和调查颐和园,从多个角度了解颐和园的设计和景观,并
结合课程设定,绘制自己理解的颐和园。

4.巩固和拓展
1.请学生结合颐和园的模型,深化对颐和园景观和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2.运用颐和园的影像资料,开展学生的画作欣赏,并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理解,认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导入问题教学法:通过老师的导入和问答,引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课程
热情。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颐和园的美景,让学生聆听和品味风景之美。

3.讲解教学法:通过PPT和教学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构
成和设计要素。

4.仿写练习:通过学生的习作,锻炼学生对于构图、比例、笔触和色彩的表现
技能。

5.影像资料欣赏:通过学生欣赏画作视频资料,让学生加深对于颐和园的理解
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大纲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时间
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介绍颐和园的文
化内涵
导入问题教学法、图片展
示、讲解教学法
20-30
分钟
通过观察绘制颐和园的景观和建筑要求具有一定的
表现能力
仿写练习40-50
分钟
培养学生热爱和欣赏自然风光等引导学生体验和
感受
影像资料欣赏、总结教学成
果及课堂练习和小结
20-30
分钟
六、板书设计中国传统园林:•发展历程
•构成和设计要素
颐和园:
•文化内涵
•历史和重要性
七、教学资料
PPT、图片展示、颐和园影像资料
八、教学后记
通过用生动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让学生更容易地认识园林的美和文化,以及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根据老师的板书设计和PPT的教学内容完成作业,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课程的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