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教案
《颐和园》教案示例

《颐和园》教案示例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掌握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历史文化。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介绍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包括长廊、佛香阁、颐和园东宫等。
2.2 辅助材料:颐和园的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历史文化。
3.2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颐和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颐和园,观察其主要景点和历史文化。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4.2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师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历史文化。
4.3 观察:学生通过观察颐和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颐和园,观察其主要景点和历史文化。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颐和园相关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3 实地考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颐和园时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景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展示。
6.2 创意绘画:学生根据对颐和园的观察和了解,创作一幅以颐和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连段成篇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2—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几处景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找出各景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两处景物,当一名导游,把自己了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在介绍当中积累词语。
教学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媒体使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复备课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都去过颐和园吧?说说那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2、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检查:全班交流:(1)生字:颐:颐和园休养,保养。
炉:鼎炉取暖、做饭或冶炼用的设备。
烛:烛光蜡烛,用线绳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
封:封建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臣属。
豁:豁然开朗开通,敞亮。
峦:重峦叠翠连着的山。
佛:佛香阁梵语“佛陀”的简称……典:古典引:标准,法则。
综:综观总合。
宏:宏伟广大。
罕:罕见稀少。
(2)区别多音字,形近字。
A、注音:处理()颐和园()缭绕()俯瞰()综观()谐趣园()摇曳()蒙上()B、读词语,结合课文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选择自己喜欢的记下来。
变化无穷千姿百态数不胜数山泉绿竹栩栩如生美不胜收豁然开朗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柳暗花明重峦叠翠湖光山色C、解决词义: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
2023年《颐和园》教案15篇

2023年《颐和园》教案15篇《颐和园》教案1【学习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词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__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__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__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__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
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颐和园》语文教案

《颐和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吗?(2)颐和园是其中之一,它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颐和园的课文。
2.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3.理解课文①课文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物?②作者在游览颐和园时,感受到了哪些美好?(2)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4.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指名学生回答,板书课文结构。
5.品词析句(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6.体会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游览颐和园时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
7.合作学习(1)请同学们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景点,进行描绘。
(2)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注意书写规范。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颐和园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颐和园》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句感受颐和园的美。
(2)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颐和园》的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利用课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你们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解释词义,让学生造句。
4.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颐和园的作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教学反思1.优点:(1)通过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不足:(1)课堂讲解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拓展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颐和园》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颐和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案1颐和园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
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一)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第2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
第3自然段讲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色。
第4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
第5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
第1自然段讲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四)试着给课文分段,讨论。
讨论结果:3、4自然段都是写在万寿山看到的景色,可以合并为一段。
(五).总结全文共分5段。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能够灵活运用。
了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主要景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采用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颐和园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2.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互相交流。
4.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并组内交流。
学生自主练习,巩固生字词。
5.感悟颐和园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享对颐和园美景的感悟,互相交流。
6.拓展延伸教师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颐和园的相关知识。
7.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8.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增强家庭亲子互动。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巩固练习。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颐和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审美情趣。
学生掌握了生字词,提高了朗读能力。
2.教学不足:部分学生对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3.改进措施:在课后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调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课堂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四年级颐和园教案8篇

四年级颐和园教案8篇四年级颐和园教案篇1【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⑴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进入学习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
(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
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
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的教案颐和园的教案教学目的:一、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能按照课文所浏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三、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幻灯片、录音机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一、初社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重难点:一、学会全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着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着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着名,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拆合法:殿、昆、爽、葱、郁、堤、雕;形声字:阁、煌、廊、葱;数笔画:漆、朱;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2、解释词语: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中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想念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
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我们可以把第3、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
这种分段的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讲座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3、4自然段);四(第6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浏览顺序给课文分段:(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嵊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浏览顺序的句子。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焉下来,就是昆明湖。
写作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4)两种划分方法进行比较: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窨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1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不同位置分段。
(4)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顺承段式并列段式因果段式转折段式递进段式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3、分段标志:(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4、指导学生理解运用。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一、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二、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想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玩,板书:颐和园。
颐和园大家去过或听过吗?它可是一个皇家园林,里面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美不胜数,叫人赞不绝口。
这样说你们一定不相信,那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到颐和园里一游吧。
1、齐读课文,幻灯出示提问:(1)颐和园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课文第一句)(2)大家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2、解决第1、6自然段。
3、学生回答幻灯出示的问题后板书。
(红纸条出示:总体印象,呼应;黄粉笔写出美丽的大公园,细细去游赏)过渡引入课文:那我们就进去游赏一番吧,不过我应该给大家个游览路线吧,(红纸条出示:游览顺序)大家也来帮我提个建议吧。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游览顺序。
二、明确作者的浏览顺序。
纸条出示:长廊è万寿山è昆明湖过渡:有了个顺序,那我们就进颐和园的大门吧。
三、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导:挂图出示长廊,大家看到了什么那请第一组的同学告诉大家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好小组朗读第二段,不过,我这倒要请大家再思考讨论:幻灯出示(括号里的内容不用)1、我们是怎样来到长廊的(引导明白地方过渡,指明位置)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要怎样说明(长、精工雕琢,“长”用了数字来说明,重点词作概括。
“精工雕琢”就用了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相同。
)3、怎样才能把长廊这处景观具体描绘出来(揭示分层的提要)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清长廊两旁情况。
2、大家还没忘记第一组同学讲的长廊的内容吧。
那大家把它分层理解一下: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
(1)从外部上大家抓住了哪些重点词语呢?我想请人在纸条上写出来后出示。
(或让学生说,用先准备好的纸条出示)蓝粉笔板书:外部(2)那么内部呢?我同样想请人帮忙给写下来。
(引导出:彩画各异)(3)还有两旁又是怎样(栽满花木)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游完长廊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把长廊的美说一说。
其实是朗读第二段。
5、过渡:长廊如此地景致逼人,叫人不由得很想快点到下个景点游览。
四、指导学习第三段。
1、快点跟上,现在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看一看都有了哪些景观(出示挂图)它们各是怎样的二组游者你们来说说,三组的朋友别心急,听听后你们再上寿山看看,自然也来给大家说一说。
幻灯出示思考:1、万寿山脚下,抬头看一看都有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学生回答,指导理解的建筑辉煌。
蓝板书:山上山下纸条出示:佛香阁排云殿下望绿树掩房前面昆明湖静、绿远眺古城白塔3、四组的游者好像很想说,那就再加点感情说一说。
4、这万寿山下的景色多美啊,大家刚才说得多生动能记得住吗?我们再看一看,从板书中指导。
5、过渡:万寿山、昆明湖是山水相拥,魅力无穷,大家再下来玩玩昆明湖吧。
怎么又是谁在大发赞美之词。
大家边听边游览吧。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1、出挂图放录音。
我相请大家也讨论讨论:幻灯出示: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哪些重点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听录音后问:哪位心明眼快的游者能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出。
3、指导理解。
(1)大家看那与堤岸相连的石桥是怎样的两岸的杨柳又是怎样的(引导出桥异树多,纸条出示)(2)那么远的湖心小岛,谁又能看得到什么呢?(3)那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十七孔桥,你看栏杆那都是什么?你想到什么(引导出柱多狮杂,纸条出示;并说明这样的石雕还有长廊好彩画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如此的美景,先人们如此的辉煌成绩让大家感动,那么我们带着感情再赞一赞。
指导读第5自然段。
六、小结:游览到这后,全程路线圆满结束。
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当然要赞美一下(引导说出最后的一段)并红纸条出示:赞美放在红纸条的“呼应”前,黄板书:美景说不尽七、默读课文,总结全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红纸条再出示:抓住景物4、选择有代表性景物来写。
八、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课后题。
板书设计:10、颐和园总体印象美丽的大公园游览顺序抓住景物外部:绿柱红栏望不到头内部:彩画各异两旁:栽满花木佛香阁山上:排云殿下望绿树掩房山下:前面湖静又绿远眺古城白塔堤岸:桥异树多湖心小岛十七孔桥:柱多狮杂赞美呼应美景说不尽细细去游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