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名词解析

动物学名词解析

1.逆行变态:海鞘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成为逆行变态。

2.鳍式:是书面表达鳍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其表示方法:D-背鳍,A-臀鳍,C-尾鳍,P-胸鳍,V-腹鳍。

罗马数字示鳍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示软鳍条的数目,“-”示鳍棘与软鳍条连续,“,”示分离,“__”示鳍棘或软鳍条的数目范围。

3.鳞式:侧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与鱼体背部轮廓大体平行的一条线,由皮内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一种水流的感受器。

侧线鳞:有侧线器官穿孔的鳞片。

鳞式: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鳞数 ----------------------------------------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4.初生颌:软骨鱼类构成的上下颌,是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颌。

5.次生颌:硬骨鱼类的上下颌分别被前颌骨、上颌骨、隅骨、齿骨构成,因其出现较晚,为次生颌。

6.红腺:气腺位于鳔的前腹壁,因气腺的上皮细胞下方与稠密的微血管网相接而呈现红色。

7.迷网:微血管网是一个由动脉微血管和静脉微血管组成的结构,称作迷网。

8.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移活动,以满足重要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9.幼态成熟: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幼体时期的基本特征。

10.羊膜卵:羊膜动物的卵。

爬行、鸟及哺乳类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3种胚膜等结构,并富含能提供足够营养的卵黄,外包较硬并通气的卵膜,使胚胎能在一个相对稳定、更加舒适安全的自身水环境(羊水)中发育,彻底摆脱了繁殖中对水的依赖,真正适应陆地生活。

11.次生腭:口腔顶部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翼骨愈合形成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

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

12.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的穿洞,是咬肌着生的部位,为爬行类分类重要依据,也是爬行类头骨最重要的特征。

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

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

【二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

二分裂可有纵二分裂(如眼虫)和横二分裂(草履虫)【生物发生律】赫克尔,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总结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的。

他认为: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侧生动物】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但其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有很多不同,如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说明海绵动物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恢复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再生有两种类型:●生理性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再生。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两囊幼虫】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称为中实幼虫,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这个发育期称为两囊幼虫。

它离母体后,在海中营浮游生活,不久即营固着。

【芽球】【领细胞】具有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打动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主要由领携入细胞内营细胞内消化。

构成胃层。

为海绵动物和鞭毛纲的动鞭亚纲特有的细胞。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隐生】:轮虫一种奇异的特性—即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如水体干枯、温度变化等),有些轮虫停止活动,呈现如死亡了一样的状态,称为隐生或失水蛰伏。

当环境适宜时又复活。

【分节现象】:体节间有隔膜和节间沟。

体节不仅表现在体表,而且体内的血管、排泄管、神经节等重要器官也按节排列,这种身体由若干体节构成的现象称为分节现象,分节现象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始分节现象】:低等无脊椎动物仅有外表的分节称原始分节象【体节】: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小段组成,这些小段称体节【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多是同律分节,即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基本相同。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器】(organelle) 也称“细胞器官”、“胞器”或“类器官”。

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

持严格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外围具两套膜而又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的构造(如线粒体、叶绿体)才算真正的细胞器。

持宽松观点的学者认为:微管、微丝、核糖体、鞭毛、纤毛和伪足等也是胞器。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

【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或非需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的过程。

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注:也有学者认为直到衰老死亡。

)【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

指整个生物界或某个生物类群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重演律】亦称“生物发生律”,由德国学者海克尔和弥勒提出,认为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祖先系统发育的主要阶段。

【孢子】脱离母体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繁殖体。

【孢子生殖】亦称孢子增殖。

指部分原生动物的合子经过分裂依次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多个孢子、多个子孢子的繁殖方式。

如鸡球虫和疟原虫。

【配子生殖】通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即配子)融合后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称为同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称为异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大小和功能都完全不同的称为卵配。

卵配中大配子称为“卵(子)”,小配子称为“精子”。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

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如未受精的蜂卵可发育成雄蜂,夏季未受精的蚜虫卵可发育成雌性蚜虫。

【幼体生殖】亦称“童体生殖”。

幼年期动物体的卵细胞不经受精而发育成胚胎后产出体外。

如中华分支睾吸虫、三代虫。

【接合生殖】纤毛虫类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两个纤毛虫粘接后互相交换较小的雄性核与对方的雌性核融合成结合核,两虫体分开后各自以分裂法进行增殖。

【裂体生殖】(1) 由亲体分裂成数部分,各部分分别发育成子体。

(2) 孢子虫的营养体细胞核重复分裂,形成一胞多核的裂殖体,然后细胞质也分裂到各个核的周围,并分别产生细胞膜,形成众多裂殖子,裂殖体破裂后放出裂殖子,这一过程也称为“复分裂”或“复裂”。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咽鳃裂.消化管前端咽壁两侧有许多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同,有呼吸作用,即,低等脊索动物终身保留,陆生脊椎动物仅胚胎期具鳃裂。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有管腔,是一切脊索动物所特有的。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

3.被囊:尾索动物体外包有一层由体壁分泌的类似植物纤维素的形成的结构,维持身体的形状及保护身体,且仅允许同种个体的附着,这对于种群的繁衍具有一定的意义,此结构在动物界仅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4.鳞式:记载鳞片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分数式来表达,这种分数式称为鳞式,是鱼类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其写法是:侧线鳞的数目(有侧线穿孔的鳞片)侧线上鳞的数目(背鳍起点倾斜排列到侧线的鳞数)/侧线下鳞(臀鳍起点倾斜排列到侧线的鳞数)。

5.鳍式:用字母、数字符号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如A,C,D,P,V分别代表臀鳍、尾鳍、背鳍、胸鳍,腹鳍;大写罗马数字代表鳍棘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的数目。

8.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突起共同合成(1分),将原始的口腔分为口腔和鼻腔,呼吸和摄食互不影响(1分)。

9. 反刍胃反刍动物具有的胃(1);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1);网胃内具有很多皱襞,能将食物小部分的分次回吐到口中重新咀嚼(1)。

11.无蜕膜胎盘:尿囊和绒毛与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分娩时子宫内膜不脱落,所不不会出现大出血,如散布型胎盘和叶状胎盘。

15.动脉球与动脉圆锥:硬骨鱼在心室与腹大动脉相连处由一个球形结构,它不是心室的延伸,而是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且由平滑肌构成,无搏动能力。

这一结构称为动脉球。

软骨鱼的心室与腹大动脉连接处有一圆锥形结构,它是心室前端的延伸,能有节律的收缩,称为动脉圆锥。

20.红外线感受器:爬行类蟒科和蝮蛇类在头部具有特殊的感受器,具有对环境温度微小变化而发生反应的功能,这种热能感受器被成为红外感受器。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拥有必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必然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和产生后代,不相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断。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然部位长出与自己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今后芽体能够走开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走开亲体而形成集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拥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过缩短和舒张排出体内节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张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守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搬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经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后产生8 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第一分裂成好多个,称为裂殖体,尔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好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

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

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

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全然依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顺利完成,前期发育依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张开许多褶皱内嵌母体子宫,构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赢得营养,顺利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体温:两栖纲特定的体温方式。

吸气时口底上升,鼻孔张开,空气步入口咽腔。

然后鼻孔停用,口底下降,将空气装入肺内。

当口底上升,废气筹钱肺的弹性废旧再科玄珠口腔。

这个过程可以反反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排出的氧气并增加脱水,拎呼气时筹钱鼻孔张开而排泄。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

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

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状态:就是动物有机体对有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考试名词解释
整理
¥卵裂:是受精卵按照一定规律进行重复分裂的现象,是受精卵从第一次分裂起,不长大,继续分裂成许多越来越小的细胞(分裂球)的过程。

¥受精:指雌雄配子相遇,两者质膜互相融合,随之两个原核融合或联合成一个新的合子。

分体内和体外两种,是个体发育的开端。

¥生物发生律:又名重演律,由德国学者黑克尔于1900年提出来的学说,认为个体发生是其系统发生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亚种:同一个种,不同地理分布的类群,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是某个种的表型上相似种群的集群,栖息在该物种分布范围内的次级地理区,而且在分类学上和该种的其他种群不同)
¥双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名字
¥物种:具有类似的形态、构造、特征的一类生物个体,彼此间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和亲代相似的后代,这类生物个体称为一个种。

¥组织:一些形态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组成组织。

动物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这样的结构叫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共同协调一致,完成生命活动,维持内外环境的一致等。

¥上皮组织: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的膜状组织,覆盖在体表和内脏器官的表面及各种管、腔、囊等的内壁。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常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原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结构。

¥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

¥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的体壁是由单层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构成的囊状体壁,称为皮肌囊。

对于扁形动物来说往往是一种全封闭的结构,具有运动和保护功能。

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刺丝泡:原生动物在表膜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有孔开口在表膜上,此为刺丝泡。

¥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

它是变形虫临时运动器。

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

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至临时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接着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向前流动,导致虫体向伪足伸出的方向运动。

¥原肾管:有排泄管和焰细胞组成。

排泄管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通常由具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焰细胞)。

有排泄孔通体外,其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如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

¥后肾管: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按体节排列,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

一端开口于体腔内,为具漏斗状带纤毛的肾口,另一端开口于下一节的体壁为肾孔。

通过肾口在体腔中收集代谢废物。

排泄物主要是氨﹑尿素等。

¥多态现象(刺胞动物):在一个群体上有不同的个员(如生殖个员﹑营养个员﹑保护个员等)之分,其在形态和生殖上都有了分工,称为多态现象。

如贝螅。

¥刚毛:是哺乳类动物的硬毛,以及其他动物体上所生的硬的毛状物。

前者,例如猪身上的毛;后者如多毛类附肢(疣足)上的毛、寡毛类体节上的毛、昆虫类腹部的毛等。

¥疣足:是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动物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的一种附肢。

在每个体节的两侧有一对(左边一个右边一个)的疣状体壁突起,称为疣足。

它是动物的运动器官。

疣足扁平,可分背肢和腹肢,各肢具有1根粗的针毛和1束刚毛。

适于游泳和爬行。

最常见的动物为沙蚕。

夜间出穴,借疣足在海滩的泥沙中寻找食物,爬行迅速,或在海水中游泳。

,雌雄异体,无生殖环带,发育中
经过担轮幼虫。

从生态习性上,多毛类可分为两种生活类型。

一种是自由生活的,包括在海底泥沙表面爬行的。

¥外套腔:软体动物外套膜与内脏团、鳃、足之间的空隙,便于水流进出,有辅助摄食、呼吸、生殖和游泳等功能。

¥角质膜:植物体的外切向壁表面,由脂肪性物质(角质)所组成的覆盖膜层称之为角质膜。

它主要分为角质层和角化层2个层次。

线形动物线虫纲体壁有角质膜,如蛔虫体表的角质膜,能抵抗寄主消化酶的侵蚀,具有保护作用。

¥外套膜: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以及尾索动物覆盖体外地膜状物。

如石鳖类片状外套膜。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是在胚胎时期,由于体腔囊断裂﹑解体与残余的囊胚腔相互沟通而形成的腔隙,其内充满血液,也称血腔。

¥羽化:昆虫的若虫(稚虫)或蛹蜕皮为成虫的过程。

不完全变态的若虫(稚虫)大多经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

完全变态的蛹,蜕去蛹壳即羽化为成虫。

成虫是昆虫生活史的最后时期,羽化后的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

¥裸蛹:附肢和翅不粘贴在身体上,有时可自由活动,如蜂和甲虫等的蛹。

¥蛹:在完全变态的昆虫(如苍蝇、桑蚕)中,从幼虫过渡到成虫时的虫体形态叫蛹。

处于蛹发育阶段时,虫体不吃不动,但体内却在发生变化:原来幼虫的一些组织和器官被破坏,新的成虫的
组织器官逐渐形成。

一些害虫处于蛹发育阶段时,是消灭它们的最好时期。

¥书肺:为蛛形动物的呼吸器官。

由外胚层衍生,是内陷物。

增大了表面面积,以促进气体交换,还可使宽广的表面不暴露于外,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是动物对陆栖生活适应的结果。

¥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

¥不完全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翅在幼期虫态的体外,成虫的特征随着幼期虫态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

¥总担:口周围有许多触手,上有许多纤毛,也叫触手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