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挂灯笼由来
春节贴春联与挂灯笼的习俗

春节贴春联与挂灯笼的习俗春节贴春联与挂灯笼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它们在每年农历新年期间被广泛地庆祝和实践。
这两个习俗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也是春节期间家庭和社区团聚的象征。
本文将介绍春节贴春联与挂灯笼习俗的由来、传统和意义。
一、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家庭和社区常见的活动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或金黄色纸制成的对联,分别贴在门上或墙壁上,字体常为黑色或金字。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最早是用火符来驱邪辟邪的一种方式。
后来,人们逐渐在寺庙、庙宇中使用对联,并将其传统演变为家庭内的习俗。
贴春联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望,例如“万事如意”、“福禄寿喜”等。
这些祝福语旨在带来好运和吉祥,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渴望。
在贴春联的过程中,家人通常会团聚在一起,互相商讨和选择最合适的对联内容,这是春节期间增进家庭团圆和亲情的特殊时刻。
二、挂灯笼挂灯笼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重要习俗。
灯笼是一种用纸、布或竹子制成的装饰品,其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动物形等。
传统的灯笼常常用红色与金色搭配,以增加喜庆和吉祥的氛围。
挂灯笼的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最早是中国人民祭祀太阳、天神和祖先的一种传统活动。
挂灯笼有多重含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了辞旧迎新、驱邪纳福的意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被看作是驱除厄运和带来好运的象征物,所以人们相信通过挂灯笼可以祈福和祈愿。
第二,挂灯笼还有家庭团圆的含义。
春节期间,许多人离乡回家和亲人团聚,挂灯笼不仅是在新年期间点亮家庭的象征,也是传达家人之间情感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除了在家中挂灯笼,许多社区和庙宇也会在春节期间展示和悬挂大型灯笼。
这些灯笼通常以精美的设计和华丽的颜色吸引游客和市民,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挂灯笼的习俗不仅为春节增添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也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春节贴春联与挂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习俗之一。
这两个习俗代表了对新年的祝福和期望,也象征着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团聚。
有关春节灯笼的传说故事

有关春节灯笼的传说故事导读:本文有关春节灯笼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春节习俗挂灯笼

春节习俗挂灯笼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隆重、最富有特色和魅力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习俗来庆祝和迎接新年的到来,其中挂灯笼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习俗。
本文将介绍挂灯笼的由来、意义以及制作过程。
一、挂灯笼的由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最早的灯笼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西汉时期。
那时,人们将用蚕丝和竹篾编织的灯笼悬挂在门口或者庭院中,用以辟除凶邪。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人们更是将挂灯笼作为一种祈福之物,希望能够驱除疾病和不祥之气,迎接幸福和丰收的到来。
从此,挂灯笼成为了中国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挂灯笼的意义挂灯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首先,灯笼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灯笼的亮光照亮黑暗的夜晚,给人们带来希望,并象征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光明和美好的事物。
其次,挂灯笼也是祈福的象征。
人们将各种各样的祝福和美好寓意写在灯笼上,通过挂灯笼的仪式,表达对来年的期望和祝愿。
此外,挂灯笼还有增添喜庆氛围的作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和快乐。
三、制作过程挂灯笼的制作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
首先,准备材料。
制作灯笼需要用到竹篾、纸、丝线等材料。
其次,选择适当的灯笼形状和大小。
传统的灯笼形状有圆形、方形、花瓣形等,大小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
然后,用竹篾搭出灯笼的基本框架,再用纸贴在外面,形成灯笼的外观。
在灯笼上可以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文字,以增加美感和祝福的寓意。
最后,通过绑扎或者粘贴,将制作好的灯笼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如门口、庭院或者客厅中。
四、挂灯笼的传统与创新挂灯笼作为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一直以来得到世代相传。
在古代,挂灯笼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吉祥喜庆。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灯笼显得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人们开始利用科技手段,将电子元件与传统灯笼相结合,制作出能变幻多种颜色和图案的电子灯笼。
这种现代化的灯笼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寓意,还赋予了新的视觉效果,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春节将至,无数红灯笼在寒冷的冬日里高高挂起,照亮了整个城市的街道。
大红灯笼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团圆的向往。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大红灯笼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美好。
一、红灯笼的起源红灯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国西周时期。
那时人们使用红色的兽皮或席子制作灯笼,并在内部点燃火把,以驱邪辟邪。
这个习惯逐渐演变成了用红纸制作灯笼,点燃蜡烛来庆祝春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灯笼成为了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红灯笼的象征意义1. 吉祥庇佑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幸运的象征。
红灯笼高高挂起,象征着祥瑞之气庇佑家宅。
人们相信,红灯笼的光芒能驱邪避凶,给家庭带来好运、安宁和平和。
2. 团圆和美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红灯笼作为春节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美好。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的家门口都会挂上红灯笼,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3. 祈福与祭祀除了在春节期间挂在家中或街道上,红灯笼还扮演着祈福和祭祀的角色。
在庙宇和宗教场所中,红灯笼被用来祭祀神明,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敬仰之情。
同时,红灯笼也被视为向神明祈求平安、健康和丰收的象征。
三、红灯笼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红灯笼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节日。
在现代社会,红灯笼的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宣传、城市建筑装饰等方面。
1. 商业宣传和节庆活动许多商家在春节期间会使用红灯笼进行装饰,以吸引顾客并加强节日氛围。
此外,红灯笼也经常出现在各种节庆活动的场合,例如庙会、灯会等。
2. 城市景观与建筑装饰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许多城市都会在重要街道和公共区域悬挂红灯笼,增添节日气氛并营造热闹的环境。
同时,红灯笼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的装饰,如公园、文化遗址、景点等地。
四、保护和传承红灯笼文化红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河南省春节习俗挂红灯笼迎新春

河南省春节习俗挂红灯笼迎新春河南省是中国的中部省份,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省的春节习俗独具特色,其中挂红灯笼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传统。
本文将从挂灯笼的历史渊源、红灯笼的象征意义以及制作挂灯笼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挂灯笼的历史渊源在河南省,挂红灯笼作为春节习俗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明代,河南的南阳、睢阳等地就有挂灯笼的风俗。
那时的灯笼多以纸质或竹架为主,用红色或黄色绢布包裹。
挂红灯笼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家宅平安、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挂红灯笼的习俗逐渐扩展到河南省的各个地区。
不同地方的红灯笼制作风格也逐渐形成了特色。
在郑州地区,灯笼的制作工艺以竹制为主,具有简约、坚固的特点;而在南阳地区,红灯笼常常采用纸制,通过艺术的剪裁和精巧的绘画展示了独特的风格。
二、红灯笼的象征意义挂红灯笼是河南省春节习俗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红灯笼寓意着幸福、喜庆和吉祥,代表着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在传统的观念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祥瑞。
而灯笼本身则是人们寄托祝福的载体,通过挂红灯笼的形式,人们期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幸福、繁荣。
红灯笼的象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家庭层面,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各个街道、商店、公共场所纷纷挂起红灯笼,映衬出浓厚的喜庆氛围。
在河南的春节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到处可见挂满红灯笼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春佳节的欢欣氛围。
三、制作挂灯笼的技巧制作挂灯笼是一个细致耐心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制作挂灯笼的方法供参考:1. 准备材料:红色或黄色的绢布/纸、一些竹篾、剪刀、胶水、线等。
2. 制作灯笼架:将竹篾按照一定的规格制作成一个圆筒形的框架。
高度和直径的大小可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整。
3. 包裹外层:将绢布/纸剪裁成相应的形状,用胶水将其粘贴在灯笼的框架上。
注意保持整洁,并确保装饰物和花纹的美观。
4. 制作顶部和底部:使用竹篾制作顶部和底部的装饰。
可以编织成花状或其他喜欢的形状,并固定在灯笼的顶部和底部。
春节贴春联与挂灯笼

春节贴春联与挂灯笼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独特习俗和传统活动,其中包括贴春联和挂灯笼。
本文将介绍春节贴春联和挂灯笼的起源、意义以及相关习俗。
一、贴春联春联是指一对对联,通常写在红纸上,人们将其贴在门框或门上。
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
春联的内容多是吉祥富有祝福意义的词句,如“新年快乐”、“阖家幸福”等。
而且春联的字数通常是一对对称的,以体现祥瑞、和谐的寓意。
除了常见的对联,一些地方还会用横批、插花等方式来装饰春联,增添节日氛围。
贴春联的意义在于祈福和辟邪。
人们相信悬挂春联可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和好运。
此外,春联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理念。
二、挂灯笼挂灯笼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灯笼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装饰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挂灯笼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被视为一种祈福的象征。
传统的灯笼多为红色,红色是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和热烈的颜色,也寓意着好运和幸福。
而灯笼的形状和图案也有很多种类,如圆形、方形、花灯、动物灯等。
这些灯笼经常被悬挂在房屋门口、街道两旁或公共场所,照亮夜空,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氛围。
挂灯笼的寓意是希望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同时也是祈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美好祝愿。
通过挂灯笼,人们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期许和祝福。
以上是关于春节贴春联和挂灯笼的简要介绍。
这两个传统习俗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
通过贴春联和挂灯笼,人们祈祷来年诸事顺利、家庭和睦,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这些传统活动都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让我们在新的春节来临之际,一起沉浸在贴春联和挂灯笼的欢乐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度一个祥和、美好的春节。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中国灯笼典故

中国灯笼典故
中国灯笼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灯笼的典故和传说:1.汉武帝与宫女莺莺: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宫廷中有一个名叫莺莺的宫女,她非常聪明且擅长绘画。
一年冬天,她画了一幅图案,并用彩纸和竹子制作了一个灯笼。
这个灯笼非常美丽,汉武帝看到后非常喜欢,便命令人们仿制这种灯笼,并挂在宫廷中供人观赏。
从此,灯笼开始在宫廷中流传,并逐渐传播到民间。
2.元宵节挂灯的起源:
元宵节挂灯的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
明帝刘庄信仰佛教,他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
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形成了元宵节挂灯笼的传统。
3.袁崇焕与灯笼:
明朝时期,将军袁崇焕在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中表现出色,成为了民间的英雄。
为了纪念他,人们开始做灯笼,让它在晚上亮起来,象征着袁崇焕的光辉形象。
4.灯笼与神灯传说: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称提着灯笼的人可以招取神仙的帮助。
神仙会提着神灯照亮灯笼下的道路,使前行的人更容易找到出路。
因此,许多人会提着灯笼来寻求神仙的帮助。
这些典故和传说展示了灯笼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庆祝节日和纪念英雄的象征。
如今,灯笼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不仅在节日和庆典中广泛使用,还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挂灯笼的习俗与寓意

挂灯笼的习俗与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挂灯笼是一个重要的习俗,不仅在春节期间,而且在其他节日以及特殊场合也会出现。
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和装饰环境,它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的追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挂灯笼的习俗与寓意。
一、起源与历史挂灯笼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早在古代的夏朝,人们就开始用灯笼来照明。
当时的灯笼主要由薄竹子或纸制成,内放牛油,点燃后可以发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逐渐演变为装饰品,成为了庆祝节日、喜庆婚礼等场合的必备物品。
二、节日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挂灯笼的最佳时机。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以表达对新年的热望和对吉祥如意的祈愿。
灯笼多采用红色、金色等吉祥的颜色,上面绘有喜庆的图案和寓意吉祥的字词,比如“福”、“财”等。
2.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灯笼的另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或院子里挂起各种各样的灯笼,赏灯、猜灯谜是传统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的灯笼多为花灯,形状丰富多样,有花鼠灯、人物灯、动物灯等,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人们会在中秋节前后的几天里挂起花灯,以增加节日气氛。
中秋节的灯笼多为圆形,象征团圆与完整。
此外,灯笼上的图案和图案形状也具有丰富的寓意,比如月亮、兔子等。
三、寓意与象征意义挂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它还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寄托与期盼。
以下是挂灯笼常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1. 增加节日气氛:挂灯笼可以营造出节日的欢乐氛围,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喜庆的氛围。
2. 祈福祝愿:人们挂灯笼的同时,也会祈求来年有个好兆头,平平安安,福如东海,富贵双全。
3. 象征团圆:灯笼的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完整,希望能够和家人团聚、共度幸福时光。
4. 驱邪避凶:传统的灯笼中经常绘有一些图案,比如龙、狮子等神兽,据信可以驱邪避凶,保护家人平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挂灯笼由来
春节挂灯笼的寓意
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春节挂灯笼的由来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春节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
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
//fanwen/xinnianyuandan/”>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