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古代建筑之一,了解长城的历史渊源和意义。

2.掌握“防御”这一阅读策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理解文本。

3.学习解读描述图画的语言,能够借助图画理解文本。

4.通过阅读《长城和运河》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崇尚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防御”阅读策略,理解文本意义。

2.学习如何通过图画解读文本。

3.加深理解长城的历史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

2.《长城和运河》课文与解析。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大型建筑物有哪些,是否有任何一个建筑物可以让人们用来对抗侵略?然后,教师将“长城”这座伟大的古代建筑带进课堂,并让学生谈论它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了解长城的重要性。

2. 阅读文章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长城和运河》这篇文章,并要求学生采用“防御”策略来阅读,理解文本意思。

防御是指,学生应该学会识别并理解可能含有多重意义的词语和短语,如“城墙”,“峭壁”,“看守”,“防御”,“征服”,“固若金汤”等。

3. 解读图画文章中插图的数量很多,这些图画中描绘了长城在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与课文相关的插图。

比如针对插图引导学生探究鸟瞰图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长城是一座横跨多个省份的巨大工程,并且同时要应对崇山峻岭和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地貌。

4. 教师讲解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意义。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开启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阅读兴趣。

特别要注意向学生讲解烽火台的作用和运作机制。

5. 一起探究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长城的未来发展,探讨其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建筑遗产。

同时要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珍惜和继承好中华文化。

五、课后作业与总结1.学生可以写一篇作文,讲述它们个人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

苏教版长城和运河教案

苏教版长城和运河教案

苏教版长城和运河教案【篇一:三年级下语文教案-长城与运河苏教版】1245【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1、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3.生齐读课题)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2)引出主要内容的.(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3)指名解释词语.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奇异的景象.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4)齐读出示的生词.(5)指导书写生字.三.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范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范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长城和运河》授课设计范文篇一授课目标:⑴ 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⑵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意会比喻句。

⑷ 增强民族骄傲感。

授课重点: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授课难点:课内外结合,领会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骄傲感。

授课方法:图文结合,朗诵心得长城和运河的宏伟和壮丽。

课时部署: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⑴出示图片,板书课习题⑵ 生齐读课习题⑶你们认识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二、初读指导⑴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绵延不绝波折波折谱写不朽发明奇景天堂⑵老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⑶检查自学收效。

(1)出示词语驾驶绵延不绝波折波折嘉峪关谱写不朽发明奇景天堂杭州绸带(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讲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⑴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景”写了哪三个方面?⑵同学自学后谈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⑴导读。

作者为何要经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怪的情形呢?⑵讲读。

⑶比较:“奇怪”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⑷“穿行”可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情形的奇怪表示在哪些地方?用⑸自己的话说一说。

⑹你感觉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⑺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显然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⑻“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边的哪一个词相响应?⑼“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发了然这人间奇景?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了然这人间奇景。

⑽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⑾指导朗诵。

(1-4 行)写“奇景”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 行)写对“奇景”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 行)写“奇景”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慕并骄傲地)⑿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四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运河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3.能够辨别文中的生词,并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4.能够简述运河的作用,了解运河修建过程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运河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生词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运河的重要性。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生词并进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古代运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运河的了解和想法。

2. 热身(10分钟)让学生分为小组,检查他们预习的内容——《长城和运河》的生词。

在时间的限制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地在黑板上写出所有生词,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读音。

3. 阅读与学习(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讲解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形象地描述运河的作用,并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苏州人民,如何利用这条运河来发展经济和文化。

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由创造和探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和进行小组任务。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一些提出的问题,例如:运河有什么作用?哪些地方的人们可以利用运河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运河的修建遇到了什么困难?5. 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长城和运河》的阅读理解题,并对生词进行巩固。

五、教学反思1.该节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运河的作用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对于生词的掌握能力。

2.通过小组竞赛等游戏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也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3.教师目标要清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育。

如果安排得当,该节课程设计能够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达到一定效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的两大古代工程——长城和运河。

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有:1.了解长城是什么、为什么修建;2.了解运河是什么、为什么修建;3.了解长城和运河对中国的贡献;4.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历史背景;2.掌握长城和运河的基本知识;3.了解长城和运河的文化价值。

2.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长城和运河的认识;2.能够观察细节、捕捉重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能够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工程的热爱和兴趣;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3.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教会学生如何观察长城和运河,捕捉重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 教学难点1.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对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兴趣;2.引导学生理性推理和分析问题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采用“小讲堂”模式,围绕长城和运河的基本知识进行教学。

通过讲述、问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历史背景、修建目的、地理分布、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2.影视法通过展示有关长城和运河的影视资料,创造出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到古代工程的神奇、伟大之处。

3.交互式教学法设计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参与度。

2. 教学步骤第1步: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城和运河吗?它们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价值呢?下面我们开始探秘古代工程吧。

”第2步:长城的故事(20分钟)通过对长城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修建目的、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第3步:运河的故事(20分钟)通过对运河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运河的历史背景、修建目的、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长城和运河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长城和运河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长城和运河》教案1一、导入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

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

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波涛滚滚、细雨蒙蒙凉风习习、烈日炎炎逃之夭夭、气势汹汹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

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

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7、指导朗读诗歌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3、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出示幻灯):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6.课后实践,巩固知识: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展示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3.对重点词汇、成语进行解释,如“蜿蜒”、“雄伟”、“气魄”等,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
4.指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优美句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长城和运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长城和运河的异同点有哪些?”
3.逐步引导,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实例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互动交流,提高能力: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4.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地方分别是哪里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长城和运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伟大工程。
3.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和运河是我国的骄傲?它们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优秀教学设计1 长城和运河【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认识“嘉、杭”2个生字,会写“驾、折”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驾驶、诗篇”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和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3、了解本诗的结构方式,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反复的手法讴歌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

【教学重点】1、认识“嘉、杭”2个生字,会写“驾、折”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驾驶、诗篇”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和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结构方式,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反复的手法讴歌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她是多么雄伟壮丽。

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6)朗读全文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1、多音字组词行曲折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长城和运河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5指名读,生评议.
16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