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特点等。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如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宋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翻译诗歌,理解诗意的内涵。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翻译、分析、写作等。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指定的教材,提供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
5.2 多媒体: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5.3 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的研究文章、诗人简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交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意境。
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词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理解词中个别词句的含义,如“别枝惊鹊”“听取蛙声一片”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
2、讲解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描绘的景象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词中所呈现的画面,加深对词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著名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佳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它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词句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词句的意思。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词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的意象。
解读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增强对词的感知和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词的意象和词风分析:词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效果。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含蓄等。
2.3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解读: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黄沙道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和对词的感知作用。
3.3 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等。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寓意进行分享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准确性和感受力。
4.2 学生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的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对词中意象的识别和词风的分析能力。
4.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内容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辛弃疾其他词作的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青玉案·元夕》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走近词人辛弃疾,激发学生阅读辛弃疾其它词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古诗大意,并能感悟词的意境美。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四、教学过程(一)析题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那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跟随词人,走进这夜晚的黄沙岭。
设计意图:课堂之初,从课题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为下面学习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做好铺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意1.点名叫一名学生朗读本诗2.生生互评(从声音、字音、节奏三个角度),师适时点拨,强调“见”、“鹊”、“蝉”,强调“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的断句。
设计意图:课堂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鉴于此,我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并及时纠错、改错,以提高课堂效率。
3.这首词中有两句对对子,有谁发现了?师生对读,我读上句,大家来读出与之相对应的部分。
我们把整首词都有节奏地读一读。
4.交流诗意老师觉得这首词特别美,因为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意象,请同学们画出这首词中所有的意象,逐句汇报。
(1)别枝。
(2)惊鹊。
“惊鹊”是什么?(受惊的乌鹊)喜鹊被什么惊飞了?(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丰年”是什么?是谁在说丰年?(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是倒装句。
“七八”“两三”虚指,如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溪桥:溪上的小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能够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的分析。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能力。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精选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精选8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篇1一、文本解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
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
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
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
下面是其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
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
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
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避雨惊喜兴趣盎然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材理解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
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
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