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合集下载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
2、消毒物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 1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接触皮 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
二、使用中消毒剂和灭菌剂(无菌器械保 存液)
1、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数应 ≤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使用中灭菌剂(无菌器械保存液):必 须无菌。
五、消毒、灭菌内镜
1、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 道镜、脑室镜、膀胱镜、胸腔镜等):不得 检出任何微生物。
2、消毒后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 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 等):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件,不得检 出致病菌。
六、压力蒸汽灭菌器
1、工艺法: 压力、温度、时间等符合标准,有详细记录。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 应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 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 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 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 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 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 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 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 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 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 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 的布点部位距墙 1m。
4、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
• 将 9cm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 样点,高度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 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后盖好立即送 检。
⑵监测时间:每月一次。(6*、12*)
㈡普通科室(部门):⑴监源自范围: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⑵监测时间:每季一次。
⑶时间安排: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为规范监测工作。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范围1.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23)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23)3.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368-2023)4.医院清白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23)5.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6.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三、监测方法及频次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空气采样器法。

每季度一-次。

2.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用表面涂抹法或棉拭子擦拭法,每季度一次。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采用棉拭子擦拭法。

每季度一-次。

4.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模拟使用法或真实使用法,每季度一-次。

5.化学消毒剂浓度监测:采用试纸法或仪器法,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

6.污水处理效果监测:采用试纸法或化学分析法,每日- -次或每周-次。

7.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监测:采用化学分析法或仪器法,每日- -次或每周一次。

四、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1.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2.每季度形成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报告,报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

3.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改进。

五、监测人员培训与考核1.对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学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2.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符合要求。

3.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再培训和考核,以保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六、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对监测试剂和消耗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其质显和稳定性。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7、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平板暴露法
营养琼脂平皿(ɸ90mm)高度距地面0.81.5m
II类环境 15min
Ш、IV类环 境5min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各类环境空气菌落总数卫生 标准
环境类别
空气平均菌落数
CFU/皿(平板暴露法)
CFU/m3(空气采 样器法)
I类环境
洁净手术部 符合GB50333要求 其他洁净场所 ≤4.0(30min)
≤150
II类环境
≤4.0(15min)
——
III类环境
≤4.0(5min)
——
IV类环境
≤4.0(5min)
——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与医院 环境有关时,进行空气目标微生物检 测。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环境卫生学和消 毒灭菌效果监测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采样检查原则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5982-2012)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一、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 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时 间不超过4h;若样品保存于 0℃-4℃时,送检不超过24h。
平板暴露法
Π、III、IV类环境
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布点距墙壁1m;
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布点距墙壁
1m。
危险性大
崇尚医德 精益求精 廉洁博爱 开拓创新
平板暴露法
Π、III、IV类环境
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 布点距墙壁1m;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 中央五点,四角布点距墙壁1m。 危险性大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质量改进制度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质量改进制度

第七章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应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执行。

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临床科室应该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测、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各类检测要求如下: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检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一次,不得检测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2、对消毒、灭菌物品应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按季度进行检测,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不得检测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检测一次,不得检测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检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等。

(1)物理监测应每锅监测。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2)化学监测应每包监测。

包外贴化学指示物,包内放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灭菌物品应有标识,须注明物品名称、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及包装者等内容,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不得使用。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三次,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4)预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试验合格后才能进入灭菌工作程序。

(5)植入物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发放;但紧急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指示物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指标,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应书面报告院感管理科、护理部等,说明召回的原因。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In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l。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W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15cfu/cm一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三、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L。mI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 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己溶化的45〜48C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C±IC温箱培养48 小时,计数菌落数。
四、结果判断
1、H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n?,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消毒合格。
(4)结果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333-2。2),洁净手术 室等级标准以及主要洁净辅助用房等级标准分别见表I卜4、表If
(5)注意事项。
1)检测细菌密度时,必须有2次空白对照。第1次对用于检测的培养皿做对比试验,每批1个对照皿;第2次检 测时,每室或每区1个对照皿,对操作过程做对照试验,模拟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立即封盖.2次对照结果必 须为阴性,整个操作过程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被采样物体表面2100Cm2,则取100CmJ
(二)采样方法
1.平面的物体,将5cmX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吐温801g、蛋白陈10g、氯化钠8.5g、蒸做水1。ml配制而成,pH值7.2〜7.4,121C压力蒸汽灭菌20分钟)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然后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 拭子投入I。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及要求一、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测要求(一)空气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编号)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室、手术室及产房(层流净化室间按洁净分级每月每个级别至少抽检一个室间)、防保科(接种室)、舱及救护车。

(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冰柜、手术室及产房层流空气室间回风口、入风口网的物体表面、各科重点室间的空调网格及空气消毒机网格(每季度一次)。

(三)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不能固定监测对象)监测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产房)、骨科、儿科、五官科、口腔、手术室、供应室、门急诊、内镜室、检验科、防保科。

(四)医务人员咽试子培养(新生儿、爱婴区(妇产科)、每月取样2人,不能固定监测对象,医护工勤人员均要,每年至少轮抽一次)。

(五)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培养(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含氯消毒剂的监测)(注明名称、生产批号和开启时间)。

其中戊二醛每月取样。

(六)内窥镜细菌培养(内镜室及手术室取样,每月一次)包括:胃镜、肠镜、纤支喉镜、鼻咽喉镜、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宫腔镜以及使用中浸泡内镜的戊二醛。

注明内镜的编号,要求每季度各型号的内镜均有一次采样监测。

(七)消毒物品(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包括: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等,注明消毒时间。

(八)低温灭菌器生物监测(手术室、供应室负责、每周一次)。

(九)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生物监测(供应室负责、每炉次)。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目的1. 评价医院环境卫生学状况,确保医疗环境清洁、安全。

2. 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确保医疗设备和器械符合无菌要求。

3.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安全。

三、监测范围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等。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医疗器械、药品、无菌物品、消毒液等。

四、监测组织1. 成立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小组,组长由感染科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感染科、护理部、检验科等相关人员。

2. 监测小组负责制定监测计划、组织实施、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五、监测方法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1)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按照《医疗机构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进行检测。

(2)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擦拭法,将采样棉签放入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3)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擦拭法,将采样棉签放入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采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检测消毒液的浓度和有效成分。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医疗器械监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器械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2)药品监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药品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3)无菌物品监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培养和计数。

(4)消毒液监测:采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检测消毒液的浓度和有效成分。

六、监测频次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进行定期监测。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对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进行定期监测。

七、监测结果处理1.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二、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以下规定。

l、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三、血液净化系统1、透析液细菌监测应每月1次,要求细菌数< 200cfu/ml.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1次,内毒素< 2EU/ml。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1次。

2、透析用水监测应每月1次,要求细菌数< 200cfu/ml;采样部位为反渗水输水管路的末端。

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次,要求内毒素< 2EU/ml。

3、化学污染物情况至少每年测定1次,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至少每周进行1次,允许最大浓度参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

环境卫生学监测一、基本要求l、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及其他层流洁净房间应每月对各级别、各机组房间至少进行一间空气微生物监测;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的细菌监测为每季度一次。

2、新生儿室每月做一次空气微生物和物体表面(如暖箱、蓝光箱、监护仪及室内的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用品等)的微生物监测;医务人员的手的细菌监测为每季度一次。

3、普通手术室、产房、导管室、骨髓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室、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病房和门诊、血液科病房、儿科血液病房,每季度做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的消毒效果监测。

4、血液透析病房每月做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的监测。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淮(一)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1、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及其他层流洁净房间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卫生标准表8-2层流洁净用房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2、其他房间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卫生标准表8-3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表8-4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三)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监测卫生标准表8-5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采样方法及标准一、层流洁净区域空气采样方法1、采样时间:选择空气净化空调系统开启15min(I级洁净手术室)或40 min(其他洁净手术室)之后,医疗活动之前。

2、采样位置: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的任意高度上。

3、布点数量及位置:当送风口集中布置时,对手术区和周边区分别监测。

当送风口分散布置时,全室统一监测,测点可均布,但不应布置在送风口正下方。

4、注意事项:(1)、培养皿φ90,沉降时间为30min.(2)、必须做两次空白对照:第一次对用于检测的培养皿做对比试验,每批一个对照皿。

第二次是在检测时,每室或区一个对照,对操作过程,做对照试验,模拟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立即封盖。

两次对照结果必须为阴性。

整个操作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二、空气、物体表面、手采样方法(一)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空气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问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 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二)物体表面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L磷酸盐缓冲液( 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l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l00cm2,取l00cm2。

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三)手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三、灭菌医疗器材采样方法l、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采样量及采样方法: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执行。

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器材,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l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l00cm2取l00cm2,然后将除去手接触部分的棉拭子进行无菌检查。

3、结果判定:(l)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

(2)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g件(20cfu/g或cfu/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cfu/g件(20cfu/g或cfu/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四、内腔镜采样方法l、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可使用蠕动泵)送检,2小时内检测。

2、结果判定:(l)灭菌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2)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五、透析液、透析用水等的采样1、透析液:采样口为透析液进入透析器前进行采样,采样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检测频率为每月1次,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次,标准值为: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 2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反渗水:采样口为反渗水输水管理的末端,采样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检测频率为每月1次,要求细菌总数< 2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内毒素:从采样的透析液和反渗水中检测内毒素,采样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检测频率为每3个月1次,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内毒素< 2EU/ml。

4、化学污染物:从采样的反渗水中检测化学污染物,检测频率为每年至少1次。

5、软水硬度:采样口为软水器的出水端,检测频率为至少每周1次。

6、游离氯:采样口为碳灌的出水端,检测频率为至少每周1次。

六、消毒剂、灭菌剂采样方法l、方法:用无菌吸管取Iml被检样液,加入9ml混有相应中和剂的稀释液中混匀送检。

2、标准:(l)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l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使用中的灭菌剂:无菌检测合格。

七、医院污水采样方法连续三次各取500毫升进行检测。

空气净化管理制度一、各部门应根据空气净化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空气净化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

二、空气净化与消毒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空气净化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知识的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空气净化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各临床及医技科室应根据本科室的感染风险评估,采取适宜的空气净化措施,使其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四、洁净手术室应与辅助用房分开设置净化空调系统;I、Ⅱ级洁净手术室应每问采用独立净化空调系统,Ⅲ、1V级洁净手术室可2—3间合用一个系统;新风可采用集中系统。

各手术室应设独立排风系统。

五、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层流设备维护与保养要求l、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应定期检查,保持清洁。

2、新风机组粗效滤网宜每2天清洁一次;粗效过滤器宜1月—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亚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

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

3、末端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检查一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初阻力l60Pa或已经使用3年以上时宜更换。

4、排风机组中的中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

5、定期检查回风口过滤网,宜每周清洁一次,每年更换一次。

如遇特殊污染,及时更换,并用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

6、设专门维护管理人员,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与维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