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自考《公共政策00318》考试真题(精编)
全国2020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

D019·00318(通卡)绝密★考试结束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公共政策试题课程代码:00318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属于公共政策学中“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是A.政策替代B.政策稳定C.政策维持D.政策变动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邓恩B.拉斯韦尔C.戴伊D.林德布洛姆3.下列概念中,既是总政策的具体化,又是具体政策的原则化,还是联结总政策和具体政策中间环节的是A.元政策B.总路线C.基本玫策D.部门政策4.公共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被称为A.历史制度主义B.民意反馈方式C.公共决策体制D.个体决策体制5.被马克思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的是A.弹勤权B.选举权C.被选举权D.大众传播6.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属于公共政策的A.政策过程B.政策主体C.目标人群D.政策环境7.把政策划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的学者是A.詹姆斯稭·布坎南B.戴维·伊斯顿C.角姆斯·安德森D.帕领·沙维奇8.过于强调工具理性,而导致所谓“理性店政”的政策过程模型是A.混合扫描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规范最适模型D.理性主义模型9.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可以被称为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萨巴蒂尔模型10.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随着其成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在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中,属于政策问题的A.静态性B.主观性C.动态性D.客观性1l.通过采用听证制度可以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A.单一化B.公众主导化C.社会主导化D.多元化12.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之一的是A.公共问题的形成B.政策目标的确定C.政策方案的规划D.政策方案的选择13.在比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政策方案的判断与选择是A.预测性评估B.评估与择优C.追溯决策D.政策演绎14.把政策工具划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A.养赖特B.丘昌泰C.萨拉蒙D.秋龙15.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是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调整D.政策终结16.政策执行者的动机属于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系统有效运行的A.利益因素之一B.心理因素之一C.知识因素之一D.能力因素之一17.在下列公共政策监控中,属于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所划分的类型的是A.持续性监控B.周期性监控C.引发性监控D.偶然性监控18.对政策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的评估属于A.政策成本评估B.政策需求评估C.政策影响评估D.政策过程评估19.通过分析政策稳定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政策稳定的动力,以保持政策稳定的行为和过程称为A.政策调整B.政策维持C.政策创新D.政策扩散20.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面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A.确定型政策B.不确定型政策C.风险型政策D.竞争型政策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全国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课程代码 :00318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然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地址上。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够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吻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国家、政府和必然种类的政治系统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拟定和推行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周边的政策的聚合体是A. 政策群B. 政策一般C. 政策链D. 政策会集2、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A. “上下来往”模型B. 渐进主义模型C. 机构一制度模型D. 企业模型3、美国学者安德森以政策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政策种类划分是A. 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B. 初始政策与反响政策C. 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D. 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4、公共政策的社会实质在于它是A. 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体B. 阶级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C.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D. 自利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5、政策的认识论实质在于政策是A. 理性与感性的中间环节B. 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C. 领导与公众的中间环节D.—般与个其他中间环节6、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A. 政策拟定系统B. 政策咨询系统C. 政策履行系统D. 政策反响系统7、创始而且到此刻仍在推行半总统半议会决策系统的国家是A. 美国B. 俄罗斯C. 法国D. 英国8、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A. 目标人群B. 政策问题C. 政策目标D. 政策环境9、把政策过程假设为输入一决策一输出一反响的模型是A. 理性主义模型B. 渐进主义模型C. 规范最适模型D. 政治系统模型10、提出混杂扫描模型的美国学者是A. 德洛尔B. 伊斯顿C. 安德森D. 埃齐奥尼11、一种旨在将相互矛盾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办性地综合为一体的解析技术,被称为A. 脑筋风暴法B. 层次解析C. 综摄法D. 假设解析12、在三源流模型中,提出公共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机遇,被称作A. 政策建议B. 政策采用C. 政策窗口D. 政策过程13、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解决政策问题而采用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收效,被称作A. 政策规划B. 政策评估C. 政策目标D. 政策抉择14、在政策规划中,政策拟定者参照、借鉴不同样国家、地区或其他部门相关政策方案,这个过程被称为A. 政策规划B. 政策学习C. 政策抉择D. 政策论证15、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变成政策现实的独一路子是A. 政策拟定B. 政策履行C. 政策评估D. 政策监控16、公共政策履行的最深层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是A. 自然环境B. 政治环境C. 经济环境D. 社会环境17、“土政策”属于C. 象征式政策履行D. 残缺式政策履行18、以监控的参加程度为标准,政策监控分为A. 预防性监控和结果监控B. 经常性监控和惹起性监控C. 上级监控和下级监控D. 一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19、一项公共政策拥有牢固性就意味者该政策处于一种A. 整合状态B. 终结状态C. 均衡状态D. 非均衡状态20、在系统调査的基础上,为政府出谋划策,供应决策依据,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政策研究组织,被称作A. 理论性政策研究组织B. 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C. 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D.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題 2 分,共 10 分。
00318《公共政策学》网络学习阶段测试

00318《公共政策学》⽹络学习阶段测试1.单选题1.1公共政策学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为⼀门⽐较成熟的独⽴学科,建制化则是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
建制化表现在学会的成⽴和专业研究刊物的⾯世、⼤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及( C )A.⼤师的产⽣B.学科的独⽴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D.学术交流的频繁建制化表现必然是成建制的,A.B.D.都不是成建制的现象,不能与题⼲中的两个短语并列,因此答案应当为C.。
1.2下列属于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瑞⼠D.美国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其决策体制即为总统制决策。
1.3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决策在⾯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 )A.理性的路径B.直观的路径C.头脑风暴法D.具名团体法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决策在⾯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理性的路径;在⾯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直观的路径1.4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A.《国策》B.《谏逐客书》C.《教战守策》D.《盐铁论》考察的知识点是古代的政策研究。
科举时代的考卷,如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之⼀《教战守策》,甚⾄成为传世之作。
因此,答案应为C.。
1.5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制度、谏议制度和( )起了很⼤的作⽤。
A.科举制度B.察举制度C.门第制度D.占⼘制度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的作⽤。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政治录⽤机制,经历了⼀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种机制在制度安排上在上是选举,在下是求仕。
不管是选举者还是求仕者,都重视政策能⼒。
答案应为A.。
1.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以( )为始点A.实践锻炼B.理论思考C.交谈沟通D.经验观察从经验观察开始和从假设开始是研究过程两个⽐较常见的始点。
00318公共政策历年真题总结及介绍行政管理自考本科

的是
A
下级行政人员
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
途径是
C
政策研究
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是
B
政策规划
“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
者
C
史密斯
公共政策调整的首要原则是
C
渐进调适
在政策执行中“挂羊头,卖狗肉”、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属
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
C
象征性执行
除了成本评估、需求评估、效益评估
B
集团模型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B
中国化
由于公共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无
法依靠市场中的个人行为得到解决,
因此,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
D
市场决策过程
属于公共政策间接主体的是
C
代议机关
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的最终实现
途径是
D
政策反馈
5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
是
A
目标人群
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
B
理想和感性的中间环节
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
D
性
社会保障政策属于
C
政治政策
乡镇政权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针对本
辖区的具体情况所做的决策被称为
D
基本政策
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决
策权的配置类型可以分为
D
层级制和职能制
政策系统的核心是
C
公共舆论
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C
利益集团
1
政治系统模型认为,既是现政策过程
D
问题搜索
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
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论述89题

1.试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2.试述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的几个层次3.试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主要贡献4.试述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直接意义5.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6.试述理论与时间的中间环节是政策的认识论本质7.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法与政府强调的重点不同。
试述这种不同如何体现于问题付诸实行的过程中8.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的意义,即有分类的缺陷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9.试述政策系统与政治制定系统制定者的关系10.试述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11.试述公共政策在政府推行政治统治和实施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12.试述公共决策的规则13.试述社会团体、人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及消极影响14.试述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的监控15.试述进行公共政策研究时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16.试述改革过程的专业化包含的内容17.试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包含的内容18.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的类别19.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20.试述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21.试述公共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22.试述公共政策抉择主体的主要类别23.试述政策论证的要素24.试述政策论证的模式25.试述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26.试述造成公共政策偏差的主观原因27.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28.试述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该重点建立、健全的制度29.试述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30.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31.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32. 试述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33.试述要顺利完成政策终结的策略30.试述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的含义及其相关联系。
35.试述当代中国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
36. 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37.试述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
38. 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9.试述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00318《公共政策》复习题参考

00318《公共政策》复习题参考《公共政策》复习(一)一、填空* 1、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是冯梦龙《智囊补》。
2、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
3、1951年美国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的发展》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4、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5、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是德洛尔。
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7、逻辑经验主义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起来。
* 8、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 9、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
* 10、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林德布洛姆首创的。
* 11、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这就是公共政策一项决策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政治系统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
12、拉斯韦尔的定义: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13、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
14、崩离析戴维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是:二、选择题1、公共政策形成两个主要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公共政策学的四名代表:1)戴维.伊斯顿2)拉斯韦尔3)林德布洛姆4)阿尔蒙德。
3、公共政策的建制化表现在: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4、美国的戴伊认为公共政策的特性是:1)合法性2)普遍性3)强制性5、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涵盖与衔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1)元政策2)基本政策3)部门政策。
6、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执政党4)领袖人物。
7、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1)在野党2)利益集团(压力集团)3)选民。
宁骚00318《公共政策学》1~4章

②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③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 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 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 综合的特征。 ④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 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公共政策学
任课教师:
联系方式:
《公共政策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管理
学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必考的课程。
(1)考试采取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课程内容: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一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也就开始有了人们 对于公共政策的观察和思考。当这种观察和思考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也就有了如何给这 门学科命名的问题。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 各种不同的名称是在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个概 念,就像一个人有许多名字一样。
研 究 对 象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 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
政 策 过 程
政策研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 作为纯理论研究和纯操作性研究之间的一个过渡 性研究领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也具 有广泛性的社会应用价值。
00318《公共政策学》-网络学习-阶段测试

1.单选题1.1公共政策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建制化则是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
建制化表现在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面世、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及( C )A.大师的产生B.学科的独立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D.学术交流的频繁建制化表现必然是成建制的,A.B.D.都不是成建制的现象,不能与题干中的两个短语并列,因此答案应当为C.。
1.2下列属于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瑞士D.美国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其决策体制即为总统制决策。
1.3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 )A.理性的路径B.直观的路径C.头脑风暴法D.具名团体法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理性的路径;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直观的路径1.4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A.《国策》B.《谏逐客书》C.《教战守策》D.《盐铁论》考察的知识点是古代的政策研究。
科举时代的考卷,如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之一《教战守策》,甚至成为传世之作。
因此,答案应为C.。
1.5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A.科举制度B.察举制度C.门第制度D.占卜制度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政治录用机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种机制在制度安排上在上是选举,在下是求仕。
不管是选举者还是求仕者,都重视政策能力。
答案应为A.。
1.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以( )为始点A.实践锻炼B.理论思考C.交谈沟通D.经验观察从经验观察开始和从假设开始是研究过程两个比较常见的始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以经验观察为始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00318》真题
(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邓小平关于在中国建立股市的决策,在初始阶段属于
A.风险型政策
B.地方性政策
C.立法决策
D.零和博弈型政策
2.个人决策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下,其最佳决策路径为
A.理性的路径
B.直观的路径
C.抽象的路径
D.间接的路径
3.“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A.决策专业化
B.科学决策
C.
决策法制化D.
经验决策
4.“思想库”、“智囊”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
A.信息传播系统
1
B.政策监控系统
C.政策咨询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5.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
A.邓恩
B.拉斯韦尔
C.托马斯●戴伊
D.林德布洛姆
6.国家关于黄河流域有关省份在某段时间内如何使用河水的规定属于
A.福利型政策
B.调节性政策
C.符号性政策
D.象征性政策
7.在邓恩归纳的预测性评估方法中,以推断为结果的理论预测方法的适当技
术包括了
A.可行性评价
B.头脑风暴法
C.相关性分析
D.德尔菲法
8.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政策议程可以分为
A.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
B.功能性议程和系统性议程
C.磋商性议程和循环性议程
D.实质性议程和过程性议程
2
9.在邓恩关于政策问题的分类中,通常把那些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
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称为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优良问题
D.结构完善问题
10.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
A.拟定政策方案
B.选择政策方案
C.确定有关政策目标
D.评估政策方案
11.政策制定过程的初始阶段是
A.大众传媒的报道
B.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C.公共政策的监控
D.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2.法律经立法系统通过后,通常所需要的签署者和发布者是
A..国务院总理
B.最高法院院长
C.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D.国家元首
13.清代政治家唐甄说:“天下奚治,令行则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则不治。
”
能够用于解释的具体政策过程是
A.政策制定
3
B.政策调整
C.政策执行
D.政策终结
14.在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策监控属于
A.自上而下监控
B.自下而上监控
C.外部监控
D.平行监控
15.其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而在于影响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
政策,这样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是
A.利益集团
B.大众传媒
C.政府部门
D.政党组织
16.在公共政策终结的各种方式中,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是
A.政策分解
B.政策合并
C.政策废止
D.政策缩减
17.以政策问题为核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这一事
实被界定为
A.稳定和连续
B.突变和间断
C.合并和分解
4
D.调整和终结
18.公共政策的灵魂和归宿是谋求和增进
A.个人利益
B.政策制定者利益
C.利益集团利益
D.
公共利益
19.总是遵照惯例、按照老样子开展相关的政策分析工作,或经常受到某种解
决办法的束缚,这种政策建议行为被称为
A.一知半解式政策建议
B.姗姗来迟式政策建议
C.反复无常式政策建议
D.墨守成规式政策建议
20.情报部门和系统数据库等,属于公共政策支持系统中的
A.政策评估系统
B.信息传播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咨询系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美国联邦行政机构的决策包括
A.制定规章条例
B.对国会立法和总统决策的解释
C.行政裁决
D.司法审查
5
E.司法命令
22.芭芭拉●尼尔森将政策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包括
A.议题确认
B.议题采纳
C.议题重要程度排序
D.议题扩大
E.议题持续
23.立法机关的抉择程序-般都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A.通过议案
B.审议议案
C.提出议案
D.公布政策
E.创新政策
24.作为一种逻辑上的流程,公共政策评估应包括下列几个阶段A.评估实施
B.评估筹划
C.评估总结
D.评估量化
E.评估分类
2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主要类型有
A.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
B.
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
C.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
D.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
E.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
6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6.简述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主要关系。
27.简述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28.简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9.简述理性主义模型中“理性人”被赋予的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试述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31.试述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2.
“专项行动”中的利益平衡
在某市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的过程中,群众的过渡期安置牵动着政府的心。
该市在众多备选政策方案中选择了“拆除腾退临时救助政策”,为确有经济困难、有返乡意愿的群众提供过渡性住宿和返乡车票,确保专项行动中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该市同时举办了专场招聘会.如果有留下继续工作意愿者,由政府牵头,搭建一个招聘平台,让大家找到更加安全、更舒适的工作,在薪酬和安全保障方面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在专场招聘会的入口处,特别设置了民政救助咨询台,有困难的群众可以现场咨询拆除腾退中的临时救助政策。
民政工作人员在一旁提供咨询服务,并记录收集群众的需求意向。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取得了顺利进展,
困难群众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各方利益达到了平衡。
(1)试述政策抉择中的各方利益平衡原则。
(2)根据各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该市的整治专项行动为什么能够得到顺利进
7
展。
33.
科技进步助力安全用气政策的执行
寒冷的冬季是供暖季,也是全市用气的高峰期。
市政府为此出台了确保市民取暖用气安全的通知。
每到冬天,燃气集团巡线工张师傅和他的同事们都会加倍谨慎地巡查供气线路,保障用气质量和安全,落实市政府保证市民安全用气要求。
但这
个冬天,张师傅的工作方式有点不-样了:“以前,我们巡线是打开井盖儿查一查,一个人负责10到20公里。
现在,有了智慧管网设备,不用打开井盖,站在地面上,拿着智能设备,利用北斗定位,就知道管线是否移位、变形。
说实话挺酷的,效率还高。
”
一方面,管线埋在地下,普通人根本无从知晓管线走向。
专业人员了解管线
的走向也经常需要请教老师傅,依靠老师傅脑子里的记忆。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
日新月异,很多原来的管线,参照物一变,就不好找了。
而且,该市每年都会发
生因第三方施工不了解地下管线状况而造成的燃气泄漏事故。
这些都为执行市政
府保证市民安全用气的政策增添不少障碍。
随着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政策执行的环境好转了,保证市民安全用气的政策执行起来更容易了。
张师傅说:“管线的拐弯处,预先埋--个标识器,我拿手持的设备-扫,这段管线的所有信息都有。
甚至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维修过,非常详细。
以后,就不需要再咨询老师傅了。
”
(1)试述政策执行的经济环境的含义。
(2)根据经济环境中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为什么市政府确
保市民取暖用气安全的政策更容易执行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