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长相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一、说教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
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
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这首词的特点,现在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1、激趣导入对于诗歌,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导入的时候,我根据题目直接导入,这样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兴趣。
2、读诗文,知词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不但能读出感觉来,还要能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先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悟诗情,想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体会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古诗语言的美妙。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诗歌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古诗朗读和理解能力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古诗语言的美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思乡之情,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长相思》。
2.学习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情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乡之情,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4.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言,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5.朗读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6.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诗歌的标题《长相思》和诗歌的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1.会认“榆、畔、聒”三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
2.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教学准备】PPT课件【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长相思》这首词。
2.简介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
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乡愁的探寻。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交流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
)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读准了没有。
(2)指名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
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4.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
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清朝的纳兰性德。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寒冷的冬夜中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三句,每句七字,形式简洁,意境深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难点: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
二、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帮助学生记忆;3.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理解与体会(10分钟)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进行互动交流;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五、板书设计(3分钟)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2. 学生观察板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1. 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深入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古诗三首长相思》表格式教学设计

3.集体感情再读上阕。
四、我是小编剧
1.生读要求。
2.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预设要点:
第一幕
1.扣住人物神态,解读人物内心世界。
2.带着对风雪的厌烦,思乡梦碎的痛苦和对故乡的热爱,读: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抓住故园的风雪描写讨论其妙处。
4.如果纳兰性德吃着干硬的军粮,他会说——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身向榆关心向故园的矛盾心理,体会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词人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榆、畔”两个字,会认“更、聒”的读音,读准多音字“更”。
2.借助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诗词大意。
3.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千帐灯”、“聒碎”等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
【板书:情景交融】
5.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以后再读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藏在景后面深厚的情感啊!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心碎
故园←心‖身→关外
情景交融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PPT
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词三首
年级
五年级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长相思》是统编版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作者纳兰性德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将士们跋山涉水,夜宿帐篷在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通过对边塞和家园对比,“身”与“心”的相背而行等描写,抒发了将士们对家园深深的思念和热爱。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喝着冰冷的水,他会说——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古诗的选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语文老师,我将用这一堂课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长相思》的美妙意境,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的热爱,并通过欣赏古诗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长相思》诗歌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句和生僻词汇,并能够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想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思念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思念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
2. 阅读诗歌(全班朗读,解读生词):全班齐读《长相思》,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然后,解读生词,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诗歌的字句逐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培养他们对诗歌形式的敏感性。
4.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请两名学生轮流朗读《长相思》,让全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引导讨论(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并与同学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概括(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长相思》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生的总结,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对古诗《长相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得以传达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学生的朗读力还有待提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名师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名师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段解析,还包括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解析简单的诗歌。
然而,对于这首情感丰富的《长相思》,他们可能还难以完全体会作者的深情和忧伤。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段,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诗歌,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和珍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段解析和情感体验。
2.难点:理解作者的深情和忧伤,感悟诗歌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家乡的风景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长相思》。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段。
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长相思》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了出塞将军的形象和他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的感情。
诗歌朴素而感人,表达了中国古代士人对亲情和家国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重点难点•理解长相思的词义,懂得将军为何对远方亲友如此思念•掌握国学经典《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名言•分析描写将军和他的形象语言,了解古代士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态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长相思》的意义,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能够谈论出自己对将军的理解和感受•熟练运用“如”、“似”等比喻手法,理解并能够简单运用•能够背诵课文,掌握其中生词和重点词汇2. 技能目标•能够合理运用语言来表达对将军思念之情的理解和感受•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其他文本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思念之情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能够从古代诗文中汲取情感营养,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感情认同三、教学安排1. 教学过程1.引入:先让学生欣赏整篇《长相思》诗歌的朗诵或试着找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2.阅读:让学生阅读《长相思》诗文,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义和每句话的修辞手法。
3.朗诵:请几个学生把诗词朗诵出来,增加他们的朗诵技巧。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练习自己说话和沟通的能力,让他们说清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他们分析诗歌内涵。
5.抽象:讲解学习国学经典《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名言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精神成长的角度理解王之涣诗歌中的内涵。
6.模仿:请学生模仿将军的写法,写一个对亲人思念之情的情诗。
先让学生练习写一个段落来体会写作过程中的难处,并让他们相互交流以改进自己的作品。
7.总结: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让学生领悟到《长相思》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进行适当发言。
2. 教学步骤1.学生通过朗读和阅读理解课文2.学生分组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所理解的诗文内容3.介绍国学经典《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名言,并体现到诗文中的价值4.学生模仿将军的写法,想象一个亲人离自己远去,通过诗歌表达思念之情5.整合学生的表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结论四、教学评估1.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长相思》的意义,并讲述自己对将军思念远方亲友的感受和领悟•能够运用模仿手法,写出具有较强情感表达能力的诗歌•相互交流沟通有效,学生能够重合作意识,共同完成任务2. 评价方式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观察、听取、交流等方式获得信息,然后根据学生表现的好坏给予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
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
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
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
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
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
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词的上下两阕
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
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
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
体并不陌生。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
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
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
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
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
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
把诗读正确。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
指导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
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
学
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
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
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
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
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
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
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
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
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
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
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
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
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
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
今后,我唯有
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