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草原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迁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一一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主要内容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主要内容

《<草原>的精彩世界》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草原》。

这篇课文呀,一开始就给咱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作者坐着车,一路看到了那些一碧千里的草原。

草原就像一块大大的绿毯子,一直铺到了天边。

到了草原,作者他们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款待。

那些穿着各色衣裳的蒙古族男女老少,骑着马从远处赶来迎接。

他们给客人们倒上奶茶,端出奶豆腐,还准备了手抓羊肉。

大家吃得可开心啦!吃完饭后,大家还一起联欢。

蒙古族的小伙子们表演了骑马摔跤,姑娘们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

那场面,热闹极了!草原上的景色美,人更美。

他们的热情就像那燃烧的篝火,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走进<草原>》小朋友们,《草原》这篇课文可有意思啦!课文里说,草原特别大,特别绿,一眼望去,全是绿色,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作者到了那里,看到了好多好多的羊,就像一朵朵大白花,在绿色的草地上移动。

还有那些骏马,跑得可快啦!蒙古族的朋友们特别好客。

他们把客人接到家里,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来招待。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高兴啦!比如说,有个蒙古族的叔叔表演骑马,他骑在马上,跑得飞快,就像一阵风一样。

而且呀,他们待人特别真诚,让人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

《<草原>的魅力之旅》小朋友们,咱们一起走进《草原》这篇课文哈。

课文一开始,就带着咱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那草绿得呀,好像能滴出水来。

接着,作者遇到了热情的蒙古族同胞。

他们老远就来迎接,脸上洋溢着笑容,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那奶豆腐可香啦,奶茶也甜甜的。

然后大家一起玩耍。

有个小姐姐跳舞可好看了,她的裙摆像蝴蝶一样飞舞。

还有个小哥哥骑马的技术特别棒,在草原上飞奔,扬起一阵尘土。

在草原上,大家都特别开心,忘记了所有的烦恼。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批注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批注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批注《草原》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祖国民族团结的赞颂。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共有五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初次进入草原的感受,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写作者看到的草原美景,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写作者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宁静和空旷。

同时,“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则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惊喜和赞叹。

第二部分中,作者详细描绘了草原的美景。

通过“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和翠绿。

接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则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深深喜爱。

第三部分中,作者写到“初入草原”的感受和看到的草原美景与听到的蒙古族人民的歌曲相互呼应。

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让作者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

通过“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作者对这种力量的深深感激。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描绘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祖国民族团结的赞颂。

这种热爱和赞颂不仅仅来自于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欣赏和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激,更来自于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珍视。

在写作手法上,老舍先生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比如在描述草原的美景时,“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表现了草原的广阔和翠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则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草原美景的柔美和清新。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六年级草原概括主要内容

六年级草原概括主要内容

六年级草原概括主要内容在辽阔的草原上,阳光普照,蓝天白云,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你看看,草原上的草长得那叫一个旺盛,随风摇摆,像在跳舞。

牛羊成群结队,悠闲地吃草,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真是热闹非凡。

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

哦,草原的风啊,轻轻一吹,像是在和你耳语,告诉你这里的每一个秘密。

说到草原,得提到牧民的生活。

他们的家是那种黑色的蒙古包,简单又温馨。

每到晚上,篝火一亮,围着火堆,大家都坐在一起,听长辈讲故事。

那些故事有时是神话,有时是历史,满是传奇色彩。

牧民们唱着传统的歌,声音悠扬,仿佛把整个草原都唤醒了。

听着听着,心里就觉得特别温暖,仿佛自己也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草原的四季变化真是迷人。

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花儿开得五彩斑斓,蝴蝶翩翩起舞,简直像进入了童话世界。

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不过没关系,傍晚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享受那份凉爽,真是惬意。

秋天到了,草原变成了一片金黄,稻谷也成熟了,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到了冬天,雪花飞舞,整个草原像被白色的羽绒被覆盖,静谧而神秘,特别适合窝在家里喝热茶,聊聊天。

草原的动物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那些骏马在草原上奔腾,像一阵风,速度快得让人目不暇接。

还有那调皮的小狐狸,时不时冒个头,似乎在和你玩捉迷藏。

更别提那高傲的雄鹰,翱翔在空中,仿佛在俯视着整个草原。

每当看到这些动物,心中总会生出一种自由的感觉。

草原不仅美丽,还有丰富的文化。

比如,蒙古族的那种豪放精神,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起加入。

每当节庆来临,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烤羊肉,喝马奶酒,笑声不断。

哦,那场面,真是热闹得像过年!有时还有那种精彩的摔跤比赛,强壮的汉子们在草地上斗智斗勇,观众们齐声呐喊,气氛简直是火爆。

草原的夜空也是一绝。

星星一颗颗亮起来,像无数个小眼睛,静静地看着你。

月光洒在草地上,银白色的光辉让人感到宁静。

那一刻,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但又是多么幸福。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笔记

有关语文《草原》的笔记
有关语文《草原》的笔记如下: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被老舍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

他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他的笔下,草原仿佛是一幅生动活泼的画卷,既有丰富的色彩,又有动人的线条。

无论是初春的嫩绿,还是盛夏的金黄,都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同时,老舍先生也通过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描述,展现了民族团结的情谊。

他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蒙古族人民欢迎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

这种民族团结的情谊,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和感动。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草原》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更让我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我相信这篇文章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讲解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讲解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讲解摘要:《草原》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

本文将详细讲解这篇课文,包括作者背景、主题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草原》这篇课文将为学生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学鉴赏体验。

1.作者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老舍的背景。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剧作家。

他以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而闻名,作品风格独特,富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2.主题内容《草原》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内蒙古草原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作者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让读者领略到草原的广阔辽远、牧民的勤劳善良和草原动物的生机勃勃。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珍惜之情。

3.情感表达在《草原》中,作者通过精心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草原的深厚情感。

他用"一望无际"、"天地相接"等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展现了草原的广袤和壮丽。

同时,他还通过描写牧民的勤劳和对家园的热爱,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敬意和喜爱之情。

4.艺术特点《草原》这篇课文具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细腻而具体的画面描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宏伟。

其次,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此外,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5.文化内涵《草原》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草原作为中国独特的自然风景,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牧民们勤劳耕种、守望相助,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和精神。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多元而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结语:通过对《草原》这篇课文的详细讲解,我们深入理解了作者老舍的背景、主题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等方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六年级课文草原全文如下: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草原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草原》叙述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详写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知识多一点】
六年级上册草原知识点
[认字组词]
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
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
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
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
蹄tí(牛蹄、马蹄、蹄子)
腐fǔ(豆腐、腐败、腐烂)
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
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
[多音字组词]
行háng(一行) 勒lè (勾勒)
xíng(行动) lēi (勒马)
蒙mēng (蒙骗)
méng (蒙受)
měng (蒙古族)
[近义词]
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
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
境界——境地拘束——拘谨
[反义词]
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
舒服——难受羞涩——大方
[词语积累]
表示“绿”的四字词语
绿草如茵绿意盎然绿意葱茏
青山绿水披红挂绿绿盖叠翠
[理解词语]
清鲜:清爽新鲜。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柔美:柔和而优美。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句子解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问题探究]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课文主题]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
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材课后习题]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答:“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人民远道欢迎;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话语绵绵,难分难舍。

示例:我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我们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

可是有一天,他们家要搬走了,我们都很难过,甚至哭了一场。

在他离开的时候,我们互送了礼物,我们相信一定还有相见之时。

[小练笔]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这段文字抓住草原的广阔、美丽描写,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