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3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德调查队(2014年3月18日)2013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六新大宁德”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宏观环境趋紧的复杂形势,以“五大战役”和“双百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3.6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27.59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387.48亿元,增长7.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617元,比上年增长12.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3%。

图1 2008-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3%,上半年上涨1.7%,前三季度上涨1.7%,全年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8%,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7%。

图2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表1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1万人,完成年预期目标任务11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9万人,完成年任务102%。

全年有1.13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年预期目标任务113%。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2%,低于省控制目标2.18个百分点。

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收入)12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8.69亿元,增长25.6%;财政支出181.98亿元,增长28.3%。

全市国税税收收入45.68亿元,增长8.9%;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89.26亿元,增长27.3%,其中税收收入67.39亿元,增长27.8%。

图3 2008-2013年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86.02亿元,比上年增长5.9%。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国家统计局今日(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调控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9547元和8896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6%。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

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

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

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

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二、工业生产增势平稳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5%,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0.1%,四季度增长10.0%。

2013年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和发展规模企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19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从2004年起连续十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8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26.62亿元,增长13.8%,其中工业增加值434.06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28.01亿元,增长7.8%。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65.1%和27.1%,其中工业贡献率为52.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349元。

全年财政收入11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48亿元,增长15.1%;上划中央收入29.34亿元,增长10.8%;上划自治区收入8.99亿元,增长8.0%。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3.73亿元,增长5.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2039元。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78.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1.73亿元,增长16.4%。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46.26亿元,增长18.0%,其中,中长期贷款384.05亿元,增长10.4%。

二、农业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4.75亿元, 比上年增长4.1%。

其中,农业产值增长4.1%,林业产值增长15.2%,畜牧业产值增长1.5%,渔业产值增长8.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14.8%。

全年粮食总产量193.57万吨,增长2.4%。

蔬菜产量271.47万吨,增长2.9%。

油料产量4.43万吨,增长3.0%。

甘蔗产量166万吨,增长9.3%。

水果产量76.44万吨,增长7.7%。

肉类总产量78.22万吨,增长1.1%;其中,猪肉产量45.87万吨,增长2.7%。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4.02.20
【实施日期】2014.02.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4年2月20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5.30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8508.03亿元,增长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856元,比上年增长
10.2%。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

福州、厦门、泉
州三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5%、11.7%和4.3%。

表1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2013年,厦门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科学编制和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加快推进跨岛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8.16亿元,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9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7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57.38亿元,增长7.7%。

三次产业结构为0.9:47.5:51.6。

第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和39.5%。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一)主动提升,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先进制造业实力增强。

全市40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209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9.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9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01.80亿元,增长15.0%,比工业投资增幅高12.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74.2%。

工业是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12.1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2%,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9%。

全市16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678.45亿元,增长13.1%。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577.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5%,增长15.5%,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 2.4个百分点,其中台资企业表现突出,完成工业产值1456.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1%,增长18.3%,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5.2个百分点。

企业集群化效应不断显现。

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共507家,完成工业产值4214.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1%,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29.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0个百分点,弥补了部分中小工业企业产值下滑的影响。

2013莆田市统计公报

2013莆田市统计公报

莆田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莆田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莆田调查队2014年3月6日2013年,莆田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按照城市建设“一二三四五”、产业发展“金木水火土”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努力打好“五大战役”,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2.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5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83.4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444.82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为8.5:58.4:33.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619元/人,比上年增长11.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见表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消费品价格上涨2.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2万人,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10.6%。

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89人,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13.1%。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28人,完成省下达指标的117.3%。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15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4.92亿元,增长22.6%;财政支出144.00亿元,增长22.3%。

全市国税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90.79亿元,增长19.6%;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91.20亿元,增长19.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产业聚集效应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仍需加快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服务、食品药品安全和交通出行等民生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3年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南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平调查队2014年3月4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81.13亿元,增长15.0%(其中工业增加值366.9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367.69亿元,增长9.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127元,比上年增长11.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42.8:33.7调整为23.2:43.5:33.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6%,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5%;消费品价格上涨2.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食品类上涨4.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居住类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1.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累计比上年下降1.4%。

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10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含基金)7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公共财政支出177.67亿元,比上年增长35.5%。

全市国税税收收入43.13亿元,增长7.7%;全市地税系统累计组织征收各项收入83.31亿元,增长18.8%。

全市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完成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3793.7吨,氨氮排放量7268.1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5.6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6522.3吨。

二、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423.39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202.13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86.59亿元,增长6.5%;牧业产值95.60亿元,增长7.0%;渔业产值24.95亿元,增长4.4%;其他服务业产值14.12亿元,增长6.0%。

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73.99万亩,比上年增加1.82万亩;其中稻谷面积276.43万亩,减少0.27万亩;烟叶种植面积33.78万亩,增加3.7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5.21万亩,增加0.0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53.38万亩,增加1.42万亩。

2010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1年2月21日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全力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5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3.67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7365.46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5627.99亿元,增长9.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432元,比上年增长13.0%。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略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7∶49.1∶41.2调整为9.5∶51.3∶39.2。

“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超出“十一五”计划目标4.8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

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5%、16.4%和13.2%。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6∶48.5∶38.9调整为2010年的9.5∶51.3∶39.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2%。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3%。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7%。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

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全年平均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3.3%、5.7%和2.8%。

表1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2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0万人。

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90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5.30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8508.03亿元,增长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856元,比上年增长10.2%。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

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5%、11.7%和4.3%。

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34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419.88亿元,增长14.0%,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118.67亿元,增长19.3%;公共财政支出3056.48亿元,增长17.2%。

全省国税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2106.01亿元,增长9.7%;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2189.21亿元,增长20.2%。

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

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9.8%,家具制造业增长15.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2.8%,纺织业增长22.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8.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0%,黑色金属冶炼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9.4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33亿元,增长12.7%;国有企业86.47亿元,增长17.0%,集体企业7.63亿元,下降20.4%,股份制企业1000.34亿元,增长1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83.82亿元,增长2.8%;私营企业637.39亿元,增长19.1%。

全年全部工业产品(采掘业和制造业)销售收入中,销往省内比重为41.5%,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销往省外的比重为36.5%,下降3.1个百分点;销往境外的比重为22.0%,下降1.6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59.41亿元,增长23.4%;实现利润186.52亿元,增长23.4%;税金总额192.85亿元,增长23.4%。

四、固定资产投资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2.5%,通讯器材类增长40.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3.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3.2%、其中食品类增长22.9%,日用品类增长21.1%,汽车类增长20.1%,家具类全年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生1.26万人,在学全日制研究生3.82万人,毕业生1.02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61万人,在校生73.05万人,毕业生18.72万人。

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8%。

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15.50万人,在校生52.51万人,毕业生15.08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5.70万人,在校生14.39万人,毕业生3.45万人。

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0.94万人,在校生65.64万人,毕业生23.18万人。

全省普通初中招生38.61万人,在校生110.82万人,毕业生37.14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49.57万人,在校生259.84万人,毕业生39.85万人。

特殊教育在校生2.51万人。

幼儿园在园幼儿143.29万人。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3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

全省围绕10个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23个专题项目,新增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5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科技服务公共平台,新增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新认定19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0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641家。

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家,共28 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共39家。

全省专利申请受理53701件,专利授权3751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5.6%和23.0%。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884件,增长16.4%,发明专利授权2941件,下降1.2%。

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429件,比上年增长34.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783件,比上年增加0.696件。

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536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3.99亿元。

年末全省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705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个。

全省现有独立的认证机构1个、分支机构15个,累计获得35582张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7个,全年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73.5万台(件)。

全年制修订国家标准52项、行业标准58项、地方标准103项,累计全省共制订国家标准924项、行业标准891项、地方标准1406项。

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个,高空气象探测站4个,天气雷达观测站6个。

共有地震前兆台站39个,前兆测项338个;测震台站157个,强震动观测台站39个;GPS观测基准站41个。

共有2630个海洋环境监测站位、14个重点监测区域、17个重点海域的35个生物质量样品、6个海漂垃圾监测区域,共有19个海上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站位、14个沿海自动验潮站、1对中程高频地波雷达站、2套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公开出版地图71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4个,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87个,文化馆95个,博物馆94个。

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13万场,观众1003.46万人次,其中:政府采购公益性观众258.52万人次;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3175次,书刊文献外借1641.83万册,总流通人数1699.81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888个,组织文艺活动2901次、培训班6314期和公益性讲座464次,共有601.55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241个基本陈列和456个展览,共有2232.65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635.95万人次。

年末共有影院130个,影院放映96万场次。

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广播电视台61座,教育电视台1座。

有线电视用户687.6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90.15万户。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20%;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63%。

全年出版图书3469种,总印数0.89亿册;报纸42种(不含校报、副牌),总印数12.06亿份;期刊176种,总印数0.49亿册;音像电子出版物49.86万盒(张)。

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113个。

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672个,其中医院541个,卫生院880个。

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9万人,其中医生6.7万人,注册护士7.9万人。

年末共有医疗机构床位15.6万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万人。

全年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中共获得7金5银,在亚洲三大赛中获得9金10银5铜,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获得32金34银34铜。

在第12届全国运动会上,共夺得18金23银22.5 铜。

新建24个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和200 个城市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59.86 亿元。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2.82万人,比上年增加56.36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679.64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33.18万人。

全省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为111.61万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83.7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03万人,参保的城镇居民580.78万人。

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96.66万人,增加37.54万人。

年末全省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2万人,比上年减少0.41万人;全省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5.75万人,减少1.1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3.59万人,增加0.06万人;“五保”供养对象8.85万人。

年末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数增至11.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06张。

全省建立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73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2116个。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7.95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3.87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1943.7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8%。

其中,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6%。

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328.3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9.4%,其中,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69.7万亩,比上年增长12.2%;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62.7万亩,增长22.3%。

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50.3万亩(含非规划林地造林45.3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12.4万亩。

全省森林覆盖率65.95%。

商品材产量572.3万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全省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3774.88公顷,绿地率38.7%;全省城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153.2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6平方米。

全省共有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201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县(市、区)39个、生态乡镇(街道)897个、生态村2269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23.77万公顷。

有风景名胜区51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省级33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

3558公里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65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75%。

“五江一溪”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75%。

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5.2%。

9个设区城市的3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

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3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有13个;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于“好”水平的有10个,属于“较好”水平的有13个。

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市县污水处理率86%。

全省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93.1万元。

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32起,其中一般火灾13起,较大火灾119起;受害面积1377.6公顷;森林火灾发生率、受害率分别为1.48次/十万公顷和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