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近五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衍变(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点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
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
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
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二)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1. 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
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
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
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
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
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因素【前言】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交流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流行及转变的速度之快,让人们不禁想要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围绕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和社会文化因素展开讨论。
【第一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通特点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境中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短小、幽默、口语化的表达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是因为网络交流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共同兴趣所致。
具体来说,网络流行语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富有变化和创新性: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造词机制”,可以通过删减、说反、缩略、连读等方式创造新词、新语言、新表达方式。
2. 快速流传和传播: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快,网络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社会趋势,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 生动、形象的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它可以把情感、心情、态度和趣味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避免了单调乏味的语言表达局限。
【第二章】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新语言的一部分,其语言变迁反应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单词的变化网络流行语的很多单词是源于英文或其他语言,通过市场和文化转化后被中国网络用户所接受。
有些单词在流入中国时,字形、读音以及意义都有所变化,如“绝对不能”变成“泥马”、“艹”等,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单词的本来意思,而且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
2. 意义的扩充与转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原始意义的词语在新的语言环境下经过衍生、扩充,产生了新的含义、新的用法。
例如,“含泪单挑”通常是在体育比赛中单挑失败,很难接受的局面下,变成了网络流行语中用于指遭遇挫折时候自我安慰、自我解压的状态。
3. 文化元素的加入网络流行语不断从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吸收新的元素,如国家政治领袖、电影、文学等元素,通过网络的形式把大众的情感、心理、态度等汇集起来,产生了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怎么写,为你提供一篇范文参考,希望您喜欢!0 引言窗体底端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
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 特征(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
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
”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
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
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
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
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
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网络流行语解析与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

网络流行语解析与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的出现和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社交、生活习惯甚至价值观。
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解析,并针对性地对青年群体进行教育引导,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与特点1.1 现象: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被大量用户使用的网络用语。
它们可能来源于一些经典电影、电视剧,也可能是一些网络直播、节目中的幽默梗,甚至是一些网络大V或者明星的口头禅。
这些诙谐、简洁、易传播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迅速成为青年群体之间的交流工具。
1.2 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临时性。
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新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老的网络流行语也会迅速被人们遗忘。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
来自不同网络平台、不同领域的流行语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网络语言体系。
网络流行语具有传播广泛且影响深远的特点。
它们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也深深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影响2.1 社交交流:网络流行语丰富了青年群体的社交交流方式,让他们在表达想法、感情和态度时更加简洁生动,更易引起共鸣。
2.3 文化认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青年文化的一部分,年轻人使用流行语,既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认同,加强与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
2.4 价值观影响: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可能涉及负面或者不良的价值观念,如果长期接受这些流行语的影响,有可能改变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对其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三、针对网络流行语的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3.1 增强网络素养:青年群体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让他们懂得分辨哪些网络流行语能够传递正能量,哪些是应该远离的负面词汇。
3.2 增强文化自信:在青年教育中,应该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让年轻人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自什么样的文化,对社会有着怎样的责任,不盲目追随网络流行语,塑造自己的独立思想。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流行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并且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飞快发展的速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和特点,它折射出了人们一定的社会心理。
标签:语言网络网络流行语纵观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
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满足了当代人表达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更好地关注生活和表达自我。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本文仅就以下三个面进行研究:(一)来自于事件本身就2010年的网络热词来说,“‘给力’一词可谓一夜走红,‘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刘琳,2011)。
据有关资料显示,它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写着“天竺”二字的小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受到网友追捧,“给力”也由此流行。
“裸X”的流行,始于相声演员牛群的“裸捐”。
据媒体报道,2002年12月,为了回应媒体对自己“官商”的指责,牛群做了五个公证,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
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
之后又出现了“裸退”“裸考”“裸婚”等等,“裸”族词语逐渐丰富和流行起来。
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些来自于事件本身,还有些来自于同一事件而衍生的不同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和”拼爹”等等。
(二)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网络流行语有的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如“某某控”结构是从日语借来的,日语中用“控”来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
例如,“半夜醒来还忍不住要发一条微博的叫‘微博控’,拿着世博护照遍场跑馆盖章的人叫‘敲章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
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
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
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四)网络流行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网络流行语在其构成上普遍使用讽喻、借代、歪解、装拙、打岔等修辞手法,以达到新奇、形象和娱乐的目的。
这些修辞手法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各个要素诸如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语言因素。
比如音同音近的词语可以构成谐音双关,同形同音词或多义词可以构成语义双关,各种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中的词语以及同素逆序词语等都可能被网络语言创作所广泛使用。
而这些修辞手法一旦形成一种模式,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
二、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
(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媒介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基本条件。
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2年,全国网民规模从1.1亿人增加至5.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5%增加至42.1%。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特别是各种低价便携式互联网终端(如智能机)的出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多功能性,网络运用逐渐成为一种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民众表达、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网络空间中各种即时通讯工具、论坛、微博迅速崛起,从而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舆论场。
(二)民众在网络之外的表达渠道有限
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我国民众的表达渠道已经大为拓展,但在互联网络之外,民众的表达渠道依然有限,依然不畅通。
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为精英阶层掌握,普通民众只可能是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者,而不可能成为媒体的使用者。
在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凸显、民众利益屡屡受损的情况下,民众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大量民众从实在社会转向虚拟社会,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聚集、表达、沟通与交流。
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众在网络外表达渠道受挤压的结果。
(三)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
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机制。
所谓经济原则,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其沟通交往也愈加简明直接,精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的
网络用语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网民的青睐。
(四)从众和求异心理
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是借助群体中的从众与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实现的。
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当一种新颖、极具个性且表现力极强的表达方式出现时,一旦这种表达方式在一定规模的群体内使用,其他成员由于担心被边缘化,便有意无意地模仿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主流行为,以获取群体认同感,特别是那些新加入的网民。
这样一来,某种表达方式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在不断地被效仿、创新、传播之下,特定的网络表达方式便从一种”小气候”转变为”大气候”,一种网络流行语便应运而生了。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旭,李香平.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j].中国青年研究,2001(7)
[4]肖伟胜,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j].青年研究,2008(6)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6]刘念.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