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浅析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大量使用的一种特定词汇或短语。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迅速传播并在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平台上被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仅是语言的变迁,更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一种体现。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简短的词汇或短语组成,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这种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2. 幽默诙谐: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
这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能够缓解压力和增加娱乐性。
3. 反映时事: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紧密相关,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话题。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和热门事件,从而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4. 多样性: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既有来自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娱乐产业的流行语,也有来自社会现象、网络事件等的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社交媒体的推动: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人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加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促进了社交媒体的用户增长和活跃度。
2. 文化交流的桥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广告营销的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为广告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
许多企业和品牌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制作广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

2、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网络热词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热点,还可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例如,“佛系 青年”这个词代表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小确幸”则表 达了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珍惜和感恩。这些热词的出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 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3、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
一些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和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 论影响力。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 讨论;而“丁真效应”则促使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 热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方向,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在 传播过程中,不仅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还承担着反映社会热 点和民意、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等多重社会功能。然而,我 们也需要警惕网络热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和误导等。因此,在使用和 传播网络热词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客观态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 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娱乐化、年轻化
网络热词的传播还具有娱乐化和年轻化的特点。许多网络热词都带有戏谑、 嘲讽等意味,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个性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热词也成为了 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网络热词的社会功能
1、反映社会热点和民意
许多网络热词都是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的反映。例如,“996”这个词就 代表了广大上班族对加班文化的抗议和不满;“躺平”则表达了部分年轻人对生 活压力的无奈和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反思。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社会 上存在着一些值得和反思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题和传递价值观等重要功能外,网络热词还具有娱乐休闲和 文化交流的作用。例如,“锦鲤”这个词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了人们互相祝福、 祈愿的一种文化符号;而“皮一下”则成为人们在交流中表达轻松、幽默的方式。 这些热词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000字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流行往往与网络环境密不可分,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状和文化特征。
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和民众心理,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际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新颖性,即表现形式、语义和用途的新颖性;二是幽默性,即逗人一笑的特点,具有戏谑、调侃的情趣;三是易记性,即音韵押韵、简洁明了、易于口耳传播;四是互动性,即网络用户反复使用和传播,有些还会形成群体性的共识。
例如“抖机灵”、“假期不打卡”、“鸡汤文”等都是近几年常见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包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这些平台可以实现精准的目标用户定位和贡献度量。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一般是草根式、自下而上的传播,用户一般是自发而非有组织地将其传播,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传播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速度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网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家”成为了热议话题,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类似地,一些事件、历史人物、明星等也常常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源。
一些舆情热点,例如“996工作制”、“限流令”、“猫腻节”等,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背景和语义基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既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入手,又需要较大程度地依赖语言学和信息学的交叉知识。
需要结合一定的数据挖掘技术、网络语料库、文本分析等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近五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衍变(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点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
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
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
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二)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1. 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
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
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
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
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
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

最后,我们也需要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过于简略、模糊或 者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它们对个人和社会造成 不良影响。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 使用网络流行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现象是当今网络时代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既为我们的 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 保持开放的心态,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其可能带来的 不良影响。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流行语现象将继续丰富和演变,为我们的 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简洁易记。如“元宇 宙”、“硬核防疫”等词,都以简洁的形式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其次,幽默讽刺。 很多网络流行语都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网友的态度和看法,如“雨女无瓜” 这个词语就表达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最后,实时性。网络流行语 往往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相连,能够实时反映人们的问题和情绪。
网络流行语:文化解析与应用之 道
当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文 化现象。它们以简洁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 和情感诉求。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现象分析以及正确应 用之道。
网络流行语,这一概念自互联网诞生之初便已存在。它们通常以简洁、幽默 或讽刺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从最早的“斑竹”、“菜鸟”,到近期的 “佛系”、“躺平”,这些流行语不仅代表了网络时代的沟通方式,更反映了社 会文化氛围的变迁。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使用和误用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网络流行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被广泛传播后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含义。此 外,部分网络流行语可能带有负面情绪,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针对 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尊重原创,避免误解和冒犯他人。
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

社交媒体等,
往往通过模仿、夸张等手法创造新词。例如,“daejeon”一词源于《太阳的
后裔》中的台词“대전(Daeseon)”,意指大型的、正式的、重要的场合。
2、特点对比
汉语网络词语具有简洁、生动、幽默等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文字的巧妙
组合和创意。例如,“躺平”一词,通过将“躺下”和“太平”结合,传达了
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
目录
01
一、网络词语的性质
02
二、网络词语的特点
03
三、网络词语对社会
文化的影响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
达观点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络词语应运而生,它们以独特的性质和
特点,吸引着广大网民的和讨论。本次演示将探讨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以
提高用户对语言规范的认识。
总的来说,网络词语的谐音使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既带来了乐趣,也带来
了问题。我们应该在享受这种语言现象的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积极
采取措施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
台来促进交流和理解。
参考内容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词语也日益成为人们语言使用中不可或缺的一
“油腻”、“鸡汤”、“打卡”等词语,都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这些词语的
存在和传播,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4、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网络词语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一些积极
向上、富有正能量的词语,如“逆袭”、“燃爆”、“正能量”等,能够激发
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一些消极、负面的词语则可能会对年轻人的价值
3、符号性:一些网络词语并不具有实际的词汇意义,而只是作为一种符号,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应用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应用摘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下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流行时尚性、简约新颖性、短暂易逝性等特征。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可以如此盛行除了其本身语言魅力和互联网的环境以外,还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原因。
[1]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交、沟通的重要一部分。
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原理,对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媒体如何运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加观众参与度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互联网文化;传播机制;发展趋势;融合应用一、网络流行语现象概述(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1.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用、转载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通常以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境而赢得大众的喜爱和使用。
2.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短小精悍、幽默诙谐、易于传播和接受,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娱乐性和社交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愈加频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但是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替代的过程,不断有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出现,同时旧的网络流行语逐渐消失。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和来源1.来自于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是新闻事件。
这些些事件经过新闻媒体曝光后,当事者的言论和陈述引发网友激烈讨论仑,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2.来自于大众媒介,包括电影、电视剧电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
这类网络行语有些是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如电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怎么看”、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躺着着也中枪”等。
如今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目广受欢迎,参与者的一些另类、有趣的言言语也受到网友的追捧,成为网络流行行语。
比如,“ we are 伐木累”出自户外竞技节目《奔跑吧,兄弟》。
网络流行语还有一部分来自流行歌曲。
如“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出自蔡依林林《布拉格广场》的一句歌词。
网络流行语利与弊作文

网络流行语利与弊作文网络流行语利与弊作文篇一:网络流行语利与弊作文毫无疑问,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新兴的语言现象。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流行语已经蔚为大观,自成体系。
网络交流具有隐匿性,网络由此成为一个自由、放松、想象的空间,网络流行语也就有了更加幽默、简捷、夸张的特点。
同时,由于通过键盘与屏幕进行的网络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相比,表情、情绪、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场”的。
于是,一些表情与符号自然就成了替代品,从而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
而一些“错别字”之所以能成为流行语,也正是网络“打字交流”的特性造成。
网民们为了寻求速度,在打字中忙中出错,“无心插柳柳成荫”产生了很多另人捧腹的词组。
网络是个新兴的传媒方式,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方式,应该保持它的活力。
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
很多网络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网络术语,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是消灭;二是被同化。
一些流行一时的网络术语,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了。
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网络术语拥有创造力的反映。
比如一些谐音词,在诞生之初,并非现在的唧唧歪歪尽说些没用的风花雪月,甚至嗲嗲的声调。
也因为它的传播如此之迅速的传播力,充满了张力,很快被大众社会所容纳。
因此,现在网络术语的大肆风靡,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斩断了其发展的根。
没有了现实的营养,它也就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
这些都是已经主流化了的网络术语。
更多的非主流事物,正在产生,但是在地下或者角落里,不为人知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术语代表的正是社会阶段性质,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创造力的所在。
所以,请你不要将网络术语看成消遣与奇闻异趣似的八卦新闻。
如果觉得这些词很浅薄,那很遗憾,只能证明你真的很平庸而已,而且难以融入时尚。
因为已经丧失了自信和大气,没有勇力继续创造、接纳未有过的事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于世,这样的下场不就是所谓的地狱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浅析
作者:于红李名珺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2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民通过交互传播而形成的能够在特定语域下理解和交流的话语,具有非长久性。
本文以大众传播学为研究视角,探究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社会意义,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时下受众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特性及效果;大众传播学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工具为大众所广泛使用。
在网络传播逐渐形成体系的过程中,网民也形成了特定的具有群体归属感的话语,即网络流行语。
本文以大众传播学为研究视角,探究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社会意义,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时下受众的社会心理。
一、网络流行语的表现特性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符号表达,是网络语言的最流行部分,简洁、风趣,具有调侃、讽刺等意味,是网络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网民意识共通的集中体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通过交互传播而形成的能够在特定语域下理解和交流的话语,具有非长久性。
陈一民教授曾阐述:“网络流行语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
二、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环境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来说,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新媒体环境具有公共性且开放的特点。
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具有较为自由的话语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流行语所处的大众传播环境具有“平民化色彩”,即网民能够独立、自主地表达话语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不受“把关人”制约。
换句话说,即在道德、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网民能够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发表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或见解。
在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大众传播环境中,网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这被称之为“观点的自由市场”,最初由17世纪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提出。
该理论强调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拥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自由表达观点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
但这种自由后来被证实需要伴随着义务和责任、受到政府的调控,才能保证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取得持续性的发展。
现今,相对宽松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网民能够在言论较为自由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创造并传播符合自我心理需要的“符号”,通过符号化和符号解读达到网民之间理解与交流的作用。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网络流行语是民间舆论场的副产品,即民间舆论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网民有意、无意地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机制
(一)群体“狂欢”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网民,在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狂欢”的特质和娱乐至死的精神,这即应用到了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
网民在利用网络媒介参与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网络流行语,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致使网民将现实中的事物以娱乐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群体“狂欢”发挥到极致。
(二)自我认同和集体归属感
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中,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增加彼此间的共识。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互交流的网民对某一特定的语域有着共同的认知背景,因此保证了畅通无碍的信息交流行为。
网民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加自我认同,进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这其实是人的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
越来越多的受众融入到庞大的网民队伍当中,这些受众需要从中找到存在感,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来展开彼此间的交流活动。
(三)网民互动机制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网络传播,离不开网民间的互动。
不论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均是网络的使用者,即网民。
通过互动机制,网民在加强彼此间交流的同时,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此外,网民在互动、反馈环节中,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修正偏激和完善片面的观点、见解。
四、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的概念具有下述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环境认知效果
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也就是说,虽然网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网络满足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的需要,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却局限于具体的网络群体当中,这就必然会约束网民对外界环境的“可视性”。
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接触到网络工具,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日趋提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各种高科技产品为受众所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为网民所热衷,并时常用于虚拟或现实生活中,是当代人们思想、情感态度的一种表达,极具时代特色。
(二)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通过发挥舆论导向功能,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流行语起到了民意“排气阀”的作用。
网民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把现实中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以网络特有的手段加以处理,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特有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表达话语的一种方式,起到了“排气阀”的作用。
现有社会中,各种压力并存,处于社会中的受众,或多或少的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社会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网络构成的虚拟环境中,网民充分将网络工具为己所用。
在运用网络媒介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网民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有某种情况的一种态度,且多为调侃语气。
这表明了,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解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充当了网络“排气阀”的角色。
(三)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总的来说,网络流行语能够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这也侧面反映了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对网络群体的规制作用。
网络,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媒介,这就表明了不同知识水平的网民能够公开、公平地使用这种交流工具。
网络流行语为网民所广泛使用,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同知识水平的网民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的一种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网民对网络先进文化的了解并加以应用。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网民通过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加深彼此间的交流活动,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极大地促进了不同程度的网民素质的提升,也即是媒介素养的提高,进而影响着网民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俞秋萍.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传播学,2010.
[2]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8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8、172-173.
[4]陈作平.媒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89.
[5]唐魁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J].学术交流,2003(04):99-102.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