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流行语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感和社会热点性,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特点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浅析。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表达。

人们在网络上交流的方式多样化,短小精悍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喜爱。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和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它们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但也很快被新的流行语取而代之。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

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特性,人们可以自由创造并分享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点。

再次,网络流行语常常具有幽默和夸张的特点。

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表达情感,网络流行语往往使用夸张、幽默或者戏谑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享。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趋势。

首先,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社会热点和时事观点。

例如,在某一重要事件上,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成为人们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媒介,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群的观点和态度。

其次,网络流行语可以展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年轻人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个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最后,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可以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一起分享和理解。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观点,还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和理解的平台。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们往往是来源于特定的网络社区或群体,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和使用,逐渐成为了大家都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它们的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文教学领域。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首先要提到的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因为它们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作文、口语表达中,对学生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好奇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多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通过解读和分析网络流行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一些有趣、新颖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会给人以惊喜和创意感,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和分析一些有趣的网络流行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传达语文知识和文化内涵。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自己编造一些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善于借助网络流行语的力量,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避免受到不良语言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大众广泛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词语或短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常见,它们不仅在日常交流中被大量使用,也影响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言习得。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本文就来浅谈一下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视野。

网络流行语大多来源于网络文化,它们通常具有新颖、幽默、生动的特点,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年轻人的语言习惯。

通过网络流行语,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词汇和短语,拓展自己的语言视野,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学习并运用这些网络流行语,使课堂语言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学生的口味和需求。

网络流行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人们的创新和灵感,它们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事件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促进他们对语言的创新和演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与表达能力。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的贫乏和单一。

由于网络流行语通常是短语或词汇,它们的传播速度很快,但往往也容易过时。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可能会陷入一种思维惯性,语言表达过于固定和呆板,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过于枯燥和平庸。

网络流行语的滥用可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可能过分依赖网络流行语,用它们来替代正规的语言表达,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出现隔阂和误解。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流行语,避免滥用和误用,以免影响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被广泛传播并且大家喜欢使用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愈发常见。

这些流行语有时候是新的词汇,有时候是对现有词汇的重新解释和使用。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年轻人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伴随网络流行语的大量涌现,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有人则持相反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且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复杂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一些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撩”、“low”、“酸”等,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在交流时可以更加生动和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参与度。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也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而忽略了当下流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

通过引入一些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用语,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生动和多样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网络流行语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多样,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些流行语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辨和探索,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运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思考语言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这对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消极影响。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并不一定符合语言规范。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快速,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语言审查和推敲,有些表达甚至会存在语法错误和歧义。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传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通常具有
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播特点,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出对社会、事物、人物等的态度和
看法。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仅是对语言的革新,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网络流行语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依托,学生的学习内容较为单一。

而网络流行语作为时下的热词,可以被引入到课堂中,作为教
学的一部分。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流行语的含义、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
用语言。

通过学习网络流行语,学生也能够了解到当下社会文化的变迁,拓宽自己的眼
界。

网络流行语也对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挑战和负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具有时效性,流行和消失的速度也非常快。

教师需要不断跟进社会热点,及时了解最新的网络流行语,
以便能够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这对教师的素养和教学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流
行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低俗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善于筛选和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方法。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使语文学科更加有趣,丰富了教学内容
和形式,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需要跟进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
用网络流行语。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
素养。

浅析网络流行语

浅析网络流行语

浅析网络流行语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流行语出现之后会迅速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和传播,影响力十分惊人。

网络流行语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一定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标签:网络流行语;产生;种类;影响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1.网络流行语是计算机互联网发展的成果。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网络,网络也成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一些网民在网上发布的一些言论会被传播,并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这些言论从而会被广泛传播,并成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一旦离开了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那么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便会失去其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本质特征。

”2.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正是因为有了言论自由权,网民才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的种类1.谐音替代类谐音替代类流行语就是利用汉语、英语或者数字的谐音来创造的新词。

前段时间流行的“蓝瘦香菇”的本意是“难受想哭”,这个词是由于以为网民的方言读音而形成的流行语。

这类流行语还有“神马(什么)”,根据这个词又出现了“神马(什么)都是浮云”这一流行语;英语谐音有“show(秀)”等;数字谐音比如“886(拜拜了)”“555(呜呜呜)”。

这类流行语是谐音替代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2.英汉缩写类这一类是用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来代替原本的词语。

比如说最近比较流行的“dbq(对不起)“xswl(笑死我了)”。

对于这一类词语,如果我们第一次见到,其实很难猜出它们的意思,但是它们由于打字简单方便所以被流传。

3.反应价值观类价值观在很大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网络流行语是现代的一种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会反应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流行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并且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飞快发展的速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和特点,它折射出了人们一定的社会心理。

标签:语言网络网络流行语纵观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

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满足了当代人表达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更好地关注生活和表达自我。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本文仅就以下三个面进行研究:(一)来自于事件本身就2010年的网络热词来说,“‘给力’一词可谓一夜走红,‘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刘琳,2011)。

据有关资料显示,它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写着“天竺”二字的小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受到网友追捧,“给力”也由此流行。

“裸X”的流行,始于相声演员牛群的“裸捐”。

据媒体报道,2002年12月,为了回应媒体对自己“官商”的指责,牛群做了五个公证,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

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

之后又出现了“裸退”“裸考”“裸婚”等等,“裸”族词语逐渐丰富和流行起来。

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些来自于事件本身,还有些来自于同一事件而衍生的不同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和”拼爹”等等。

(二)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网络流行语有的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如“某某控”结构是从日语借来的,日语中用“控”来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

例如,“半夜醒来还忍不住要发一条微博的叫‘微博控’,拿着世博护照遍场跑馆盖章的人叫‘敲章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网络流行语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深受社会的影响。

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 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发展趋势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真实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群众心理和民俗风尚。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由于上网的多为20—30 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网络语言体现出一种新奇、鲜活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 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

”[1]作为语言的载体之一, 网络使得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随意, 方言、谐音词、转义词、生造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 拼音简缩、英文简写、汉字拆分等方法也时常运用。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网络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也许你有天打开电脑, 会在论坛上发现这样一个帖子: “7456, 儿子又被抓去断背了, 事物所真BT, 亲们一起BS 它, 就酱紫, 泪奔”这绝对不是胡言乱语, 而是一名“粉丝”(fans) 用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愤慨之情。

这些鲜活生动的词汇通过网络, 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 也诱发一些词语生出新义。

”[2]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并随着应用的广泛而成为流行语, 词义发展的例子也举不胜举。

从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结构来看,有汉语拼音简略、英语缩写、汉语短语简略等类型的网络流行语。

从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表现来看, 有谐音型流行语、旧词新义型流行语、隐喻型流行语等类型的流行语, 拟声、象形等手法也大量运用。

上述流行语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重合。

从形式结构上来看,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汉语拼音简略型“MM”( 妹妹)、“GG”( 哥哥)、“PL”( 漂亮)、“BT”( 变态) 想必已为大家所熟知。

网络文学的流行又让“TJ”( 太监, 指没有完结却又停止更新的文章)、“YY”(意淫)、“RPWT”(人品问题) 等词广为传播。

在论坛里, 语言更是丰富多彩。

“ZT”是转帖的意思, 表示帖子并非自己原创, 发帖人叫“LZ”( 楼主), 相对来说也就有了“LS”( 楼上)和“LX”(楼下)的关系。

对于论坛上的帖子, 各路英雄更是有自己的看法。

“SF”是“撒花”的意思,表示对某观点的赞同。

“PP”是“批评”的意思,“BS”( 鄙视) 表示的是轻蔑, “PF”却有着“佩服”和“喷饭”两个相去甚远的意思,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不免要根据情境猜测下它的褒贬。

“MS”( 貌似) 是一个比较谦逊的词语, 表示发帖人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的态度。

网络上的称呼也多种多名段也随着作品的普及而广为传播, 而这些台词片段通常无法直接理解, 仔细品味才能体会个中含义。

“ZT4”意为“猪头4”, 来源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 电影《手机》的热映也让“做人要厚道”传遍了大江南北。

“XX 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出自《天下无贼》,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还的”来自《无间道》, 意为报应。

“农妇山泉有点田”改编自农夫山泉的广告, 被喻为是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

“黑旺财”出自晋江文学网, 旺财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一条狗, 狗者, 犬也。

黑犬, 就是“默”。

4.除了以上提及的几种流行语, 还有其他一些如“呵呵”、“晕”、“倒”、“汗”等流行语, 不但在网络上广泛使用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1.时尚简洁, 方便输入网络流行语大量采用字母、数字, 通过谐音、简缩等方法将复杂的汉字输入转化为简便的字母和数字, 既提高了打字交流的速度, 又显得时尚简洁。

如表示同意用“4242”(是啊是啊), 求救用“995”( 救救我), 鼓励时用“+U”( 加油), 道别时用“88”。

使用这些简洁的语言, 大大缩短了打字的时间, 使得交流更加方便。

2.幽默诙谐, 奇特搞笑网民们大多都是年轻人, 他们精力充沛, 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 他们或创造新词, 或给词增加新意, 使网络流行语显得幽默诙谐, 生动有趣。

网络流行语中不乏幽默诙谐的用法, 如“裸奔”指的是发帖不登陆, 迷上一篇更新很慢的文章叫“掉坑”, “无粮瘦佛”则充满了打趣的意味, 被很多蚊子咬了则叫“新蚊连啵”。

这些词语反映了网民们追新求变的心理。

3.想象奇特, 韵味丰富网络流行语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 如“轻舞肥羊”改编自流行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女主角名“轻舞飞扬”, 用来嘲笑体积庞大的女网友, “me too”则代表“我吐”, “爱老虎油”则代表“我爱你”, “本命”指最喜欢的偶像。

“天才”可不是一句赞美的话语, 它的意思是“天生的蠢材”。

这些词语乍看普通, 实则韵味丰富, 想要理解可得费一番精神, 这也说明了网民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网络流行语受社会的影响“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4]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网络流行语深受网民们性别、年龄、心理、文化程度等的影响, 也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

1.网络流行语受性别的影响。

网民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对同一件事情男女会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笑声, 女性一般用“呵呵”、“嘻嘻”这种比较文静的词语, 而男性则会选择“哈哈”、“咔咔”等比较粗放的词语。

女性的用语显得可爱活泼, 常带有撒娇发嗲的意味。

女性在自我称呼时特别喜欢用“人家”、“偶”一类的词语, 而男性则常用些粗俗的负面词语来表达情感。

女性喜欢把自己喜欢的男性偶像称为“儿子”, 无论年龄是否比该偶像大, 据说是因为女性粉丝心中对偶像的母爱大于其他情感。

男性则通常形容那些没有写完又不再更新的文章为“太监文”。

2.网络流行语受方言和外语的影响。

网民们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有时候将自己的家乡方言带到网际交流中, 这些方言有的活泼可爱, 有的幽默诙谐, 因而在网上广为流传。

如“饿滴神啊”为陕西方言, “俺”为东北方言, “粉”则来自福建方言。

“CU”来自英语“See you”(再见), “88”来源于英语“Bye- bye”(再见), “卡哇依”( 可爱) 和“卡叩依”(帅气)都来源于日语。

网络流行语不但受外语语音的影响, 还受外语语法的影响。

“ING”来源于英语语法, 表示正在进行的意思, 常用的网络流行语的例子有“冷汗ING”和“感动ING”。

“的说”来源于日语语法, 表动词后置, 常用的例子有“闪了的说”和“貌似走了的说”。

3.网络流行语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

影视作品的热播, 文学作品的出版常常让其中人物的经典台词进入网络交流中, 成为网络流行语。

如“I 服了U”出自《大话西游》, “飘移”出自《头文字D》, “小强”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 形容生命力顽强的人, 李安拍了个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断背山》, 从此以后, “断背”就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正太”也是日语的中文音译, 指年纪小、身材纤细的可爱男生。

(3)数字谐音型流行语数字谐音型流行语不但深受汉语谐音的影响, 也受英语和日语的影响。

“54”就是“无视”,“56”表示“无聊”, “78”即“去吧”。

“246”就是“饿死了”, “456”即为“是我啦”, “596”表示“我走了”。

“1414”是“意思意思”, “9494”表示“就是就是”, “7456”则为“气死我了”。

传递情谊, 表达倾慕的流行语更是数不胜数, 如“34”是“相思”,“30”是“想你”, “51”是“唯一”, “20”是“爱你”。

有一句很有名的表白语“770, 880, 1314520”( 亲亲你, 抱抱你, 一生一世我爱你)不知打动了多少女孩的芳心, 也证明了语言的无穷威力。

“88”、“86”、“886”均来源于英语“Bye- bye”( 再见),“3166”则来源于日语“さようなら”( 再见) 的中文音译“撒哟娜拉”。

(4)拟声手法和象形手法也常被用于谐音型流行语中, “PIA”是拍打东西所发出的声音, 常用的“PIA 飞”一词指的是把人打飞。

“BIA”这个词的使用还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即把头甩到一边, 表示不屑的意思。

“CHU”是亲吻时发出的声音, 这个词经常伴随着桃心型符号出现。

“5555”是哭声, “XIXI”和“KAKA”都是笑声。

“ZZZ”来源于日本漫画, 表示睡觉的意思。

2. 旧词新义型网络流行语在注重表达简便快捷的同时, 也反映了广大网民多种多样的生活趣味。

网络流行语轻松活泼, 诙谐幽默, 从动物、服装到食物、工具, 许多旧词都产生新意并被广泛使用, 可谓无所不包。

网民们喜欢用动物来互相形容。

早期流行的有“恐龙”、“青蛙”, 分别形容长相抱歉的女生和男生。

在论坛里喜欢追逐女生又富有死缠烂打精神的人号称“犬科”, 而喜欢美色但是只抱着一种纯欣赏态度的人就叫做“狼族”。

长期泡在网上的人被称作“网虫”, 不擅长某方面的人叫“菜鸟”,与之相对的是“老鸟”或“大虾”。

“版主”有时候被称为“板猪”, “驴友”则指喜欢旅游, 经常结伴出游的人。

网民们也喜欢用食物来指代自己或他人。

“超级女生”的流行捧红了一批时代偶像, 相应地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粉丝”(Fans)称呼。

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 张靓颖的是“凉粉”, 何洁的是“盒饭”。

这三位选手都来自成都赛区, 她们的支持者组成了“成都小吃团”, 破坏团队团结的人则被冠名“粽子”。

黄雅莉的“粉丝”叫“荔枝”, 刘力扬的“粉丝”则是“栗子”。

如果被冠上“包子”的名号, 那就说明某人长得难看或者很笨。

在论坛或贴吧里, 发新主题帖的人被称为“楼主”, 自己回复自己的帖子的行为被称为“盖楼”, 第一个回复帖子的人就坐上了“沙发”, 第二名就只能坐“椅子”了, 第三个回复的人还有“板凳”可以坐, 第四个回复的人就只能坐在“地板”上了, 第五个回复的人干脆就到“地下室”去住了。

此外, 根据发帖的先后顺序, 就有了“楼上”和“楼下”的相对关系, 也有“X 楼的”(X=2, 3, 4 )这种称呼, 为了表示亲密, 论坛里的人也经常互称“亲”。

只注册而从不回帖, 只看帖子的人叫“潜水艇”, 这种行为自然被称为“潜水”, “潜水艇”的第一次发帖具有重大意义, 被称为“浮出水面”。

回帖的行为和用语也各有千秋。

长期“潜水”的人偶尔也会回一下帖子, “冒泡”一下。

回些没有什么思想深度, 没有实际内容的帖子叫“灌水”, 也称“浇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