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流行语
谈谈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作文

谈谈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作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就像一阵风,吹过大街小巷。
它们有的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让人哭笑不得,还有的让人深思。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有趣又复杂的网络流行语现象。
首先得说说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网络流行语。
比如那个“佛系青年”,听着就觉得心里一紧。
这词儿一出来,好像大家都变成了无欲无求的小和尚,连上班都变得像在修行一样。
还有那个“吃瓜群众”,一听就知道是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意思。
这些网络流行语,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别人故事里的配角。
再来说说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网络流行语。
比如说“我太难了”,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心酸。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点困难,上网一看,原来大家都有难处啊!这种共鸣感,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笑。
还有那个“社畜”,一听就知道是在说那些每天累得像条狗的工作狂。
这些网络流行语,有时候真的让人捧腹大笑,仿佛我们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同病相怜的朋友。
网络流行语也有它的好处。
比如说,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当我们在网上看到某个搞笑视频或者段子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网络流行语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年轻人群体,在网络上却能和他们零距离接触。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网络流行语有时候会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比如说,有些网络流行语可能会误导大众,让一些不良风气蔓延开来。
还有那些带有歧视和偏见的网络流行语,也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
因此,我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不良风气所影响。
网络流行语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要善于利用它,同时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既不被不良风气所影响,也能在快乐中成长。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感和社会热点性,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特点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浅析。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表达。
人们在网络上交流的方式多样化,短小精悍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喜爱。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和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它们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但也很快被新的流行语取而代之。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
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特性,人们可以自由创造并分享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点。
再次,网络流行语常常具有幽默和夸张的特点。
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表达情感,网络流行语往往使用夸张、幽默或者戏谑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享。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趋势。
首先,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社会热点和时事观点。
例如,在某一重要事件上,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成为人们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媒介,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群的观点和态度。
其次,网络流行语可以展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年轻人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个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最后,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可以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一起分享和理解。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观点,还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和理解的平台。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作者:鲍怡妮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5期摘要: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所关注,它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网络流行语在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轻松愉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汉语词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词汇;影响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信息时代下人们上网时所使用的一种语言。
近年来,网络事业的迅猛发展,使网络通信进入了 4G 时代,上网的用户群体构成也发生本质变化,会使用流行语是绘就象征着走在时尚的前沿,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开始只出现在虚拟网络世界,后来开始进入人们现实生活并直接影响着现代汉语词汇构成。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具有简洁、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并且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在提高了语言的交际效率,满足了网民们及时交际和沟通的心理也给我国的汉语词汇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化和随意化网络流行语丰富多彩,来源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现代汉语的发音谐音得来,“大虾”代替“大侠”,“ 驴友”代替“ 旅友”,“电阻”代替“店主”。
(2)用汉语词汇的拼音字母缩写代替文字,如: JJ代替“姐姐”,GG 代替“哥哥”。
(3)由英文直接音译过来,例如:“因缺斯汀”代替“interesting”,“狗带”代替“go die”。
(4)根据新闻事件或时事热点得来的情景语言,例如:在 2016年里约奥运会,傅园慧的“洪荒之力”。
有些人在上网过程中由于不熟悉键盘,打字很慢,为了节省时间,大都用简单的同音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被人理解,然而渐渐地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
(二)形象化和幽默化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网民们用键盘上的特殊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网络表情,表情达意的同时,还能提高打字的效率。
浅析网络流行语“XX系”

浅析网络流行语“XX系”
网络流行语经常以“XX系”这样的形式出现,其中的“XX”通常代表一个具体的人、事物或概念。
这种流行语的出现,代表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XX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网络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也更加多样化。
网络语言的流行,是人们利用网络这个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产物。
而“XX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则是人们对特定概念、人物或现象的一种简化和归纳,以便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愿和表达方式。
通过使用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和看法,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群归属感。
“XX系”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反映了社会变化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社会变化带来了人们心理认知、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化也逐渐从传统文化中独立出来。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XX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了对社会现象进行符号化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人们通过使用这些流行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看法,也能够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共鸣。
“XX系”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也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随时随地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这种即时互动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当有人在社交媒体上使用和分享一个“X X系”网络流行语时,其他人也会被吸引并参与其中。
通过这样的传播和参与,流行语得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网络上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符号。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刘姬(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441050)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教师要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对学生顺势引导才能使学生自觉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不断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
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语言的流行,幽默搞笑又精辟的语言不断涌现,传播速度极快,不断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
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1)网络流行语作为目前流行的社会语言,对青少年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①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事件。
例如“我爸是李刚”“且行且珍惜”、犀利哥等等,让青少年们对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兴趣并且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②引起学生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兴趣。
基于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对网络流行语本来有很大的兴趣,进而会主动关注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
例如《醉玲珑》等等文字优美水平较高的一系列网络小说,青少年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促进青少年口语交际。
网络流行语包括数字谐音,如“886”、“1314”等等;字母谐音,如“爱豆”,“idol”音译,“粉丝”,“fans”音译;字母缩略,如“LG”,“老公”,“BTW”,“别挡我的路”。
这些新奇有趣的网络流行语使得青少年更多的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
(2)同时,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也有着消极影响:①很多网络流行语并没有遵循汉语言文字规范,夹杂大量错字,会混淆受众对汉语规范使用的认识。
有的随意改变词义,例如,学生在课业比多的时候,会说:“我又被作业套牢了。
”这里套牢的本意指的是:“股票买入后由于价格下跌而卖不出去的情况。
”在此例子中,“套牢”被学生改为“课业繁重”的意思,混淆词义。
又如如前两年经常被使用的“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原本是指有神力的马,但在网络流行语中指的是“什么”,这会导致学生在写字时将“什么”写成“神马”。
浅谈网络流行语“X也是醉了”

浅谈网络流行语“X也是醉了”现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大量新兴网络语不断涌现并迅速传播。
本文以网络流行语“X也是醉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醉”的用法与含义,并结合现今网络中“X也是醉了”产生的背景,重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语义的演变及语用的发展趋势。
“X也是醉了”作为网络流行语;在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两方面发生了变化。
标签:X也是醉了网络流行语产生背景语义演变语用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的语汇,是随着网络交际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相对自成体系的特殊语言变体。
一般而言,它主要是指人们在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BBS、贴吧等)中使用的语汇。
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陌生化,即采取了新鲜,甚至是怪异的表达形式,这是网络语言得以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1]“X也是醉了”对传统的语句赋予新的含义,形成了古老和现代含义的巧妙对比,给人带来一种新奇感。
正是基于对传统语句的“能指”与“所指”的抽离与重构,才使“X也是醉了”得到大家认可,逐渐流行起来。
一、“醉”之用法与含义“醉”从酉,从卒。
“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
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就醉了。
“醉”为动词,有四种用法。
第一,表本义,醉酒,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如:(1)醉,酒卒也。
各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
一曰酒溃也。
(《说文》)(2)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诗·小雅·宾之初筵》)(3)醉里吴音相媚好。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4)沉醉不知归路。
(宋·李清照《如梦令》)(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第二,指用酒浸制的。
如:(6)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
(《闲情偶寄》)第三,表昏聩,糊涂。
如:醉梦(指人糊里糊涂如醉如夢);醉痴(精神恍惚不安);醉命(胡乱下的命令)。
第四,表沉酣入迷;爱好。
如:(7)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
(《送赵六贞固》)由上可知,“醉”用作动词,多指饮酒过量,这为网络流行语“X也是醉了”的引申义奠定了基础,是其为大众所接受,成为强势语言的原因之一。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和特征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和特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成为社会语言中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致力于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及其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网络流行语主要通过不同的构词方式形成。
(1)童话语童话语·童谣是网络流行语的一种构词方式,通过简洁有趣的语句,使特定情景更形象生动。
如:“白雪公主与七位小矮人”、9婴熊的故事”等,在微博、微信等网络上大量使用。
(2)拼音缩写网络上广泛使用拼音缩写,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意义。
如:“哈哈”(HaHa)表示开心,“大家一起来(dajia yiqi lai)”表示所有人一起参与。
(3)英文及混合语英文及混合语也是常见的构词方式。
混合语是将中文与英文混合组成。
例如,在网络上流行的“滚出去!真空!”(Gone out! Vacuum!),表达的是对某种行为的憎恶,也是一种较为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1)简短而易懂网络语言特点是简短而易懂,多用一句话来表达某种情绪或价值观。
例如:“人到中年”(Renzhongnian),用来表示人从年轻到中年,多变化一下,就能配合不同场合,如:“人到中年,精神自然更佳”。
(2)以网友为中心网络流行语通常以网友为中心,有大量的模仿、致敬、互动等,可以紧密地结合,并得到网友的肯定和喜爱。
(3)模仿自然大众文化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受到自然大众文化的影响很大,如童话故事、影视剧台词等,它们被网友们大量使用,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形成主要通过童话语、拼音缩写、英文及混合语等构词方式。
它具有简短而易懂的特点,以网友为核心,模仿自然大众文化。
网络流行语对于网络传播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网络文化中特有的语言文字特征。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创造性的,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些特别的文化和时代元素。
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并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学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培养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网络流行语语言形式多样,语言特点鲜明,它的网络化、人性化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语言的互动中来,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促进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
网络流行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不同,要准确地理解网络流行语,就必须更好地理解不同场合下语言的使用,从而可以促进语言交流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网络流行语的学习、应用及交流,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智、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正确的解读和使用,使其成为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和激励因素。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学习和应用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浅谈网络流行语
许晓根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快速融入了大众生活。
本文对近三年来的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可能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影响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乎同步传播、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汇,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现实社会最敏感的反映,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①。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网络流行语有不同的分类。
如张传辉等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旧词新意、谐音、象形结构、英汉简略、句式模仿、事件指代、其他等七类;顾源则把网络流行语分为语句型、单词型、字母型、符号型、数字型等五类。
笔者通过对最近两三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并借鉴前人的分类,把近几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按表现形式分为语句类和词语类两大类。
(一)语句类
根据句子来源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仿句,即在现有语句的前提之下根据需要仿造句子;一类是引用,即在不改变语句的情况下直接引用。
1.仿句。
一般是在现有句式的框架下,根据需要更换其中的成分,例如“人是铁,范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仿自“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2.引用。
此类型的句子有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句子,有的则是网友新造的,其他人认为这个句子非常有表达力,因此被大量借用。
如“且行且珍惜”,来源于“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随后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流行起来,很多场合都能听到人们感叹一句“且行且珍惜”。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是什么鬼”等都是借用频率较高的语句。
(二)词语类
主要以词汇(汉语词汇或英语单词)或类词汇的形式存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旧词新意。
指一个词的意义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的意义。
例如“补刀”原是游戏术语,指抢最后一次攻击杀死小兵的技术,现指在某人遭受攻击时再给他加上重重一击。
2.谐音。
常用的拼音输入法在输入拼音后会出现多个同音的词,首先出现的词往往成为实际需要使用词的替代品,谐音类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例如网民会刻意把“美女”说成“美铝”、“喜欢”说成“稀饭”。
此外,谐音类本应包括拟声类(如表拍飞的pia)及数字类(如表哭泣的555),但是由于近来此类词的数目较少,网民沿用的还是很早以前产生的,很多学者也已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本文不对这两种进行详细的解说。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语言的经济性
词少但含义丰富是网络流行语最大的特点,这源于人际交往的最省力原则,即尽力用简短和方便键盘输入的符号表达尽量完整和丰富的意思。
例如用“LOL”代替“League of Legends”。
(二)语言的幽默性
网民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或创造新词,或给词增加新意,使网络流行语显得幽默诙谐,生动有趣。
如“我也是醉了”、“人艰不拆”这些句子或词语都充满了新奇感。
(三)语言的不规范性
网络流行语口语感极强,行文排列因使用者的创新而变得随意,并且其中带有大量生造词、错字或别字,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虽然并非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不符合语言的组合规律,但不得不承认它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损害了汉语的常规运用规则。
三、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虽然简明扼要,诙谐幽默,也有创新性,让听话者开怀一笑、耳目一新,但近年来绝大多数网络流行语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心理而创造的,具有相当明显的媚俗性。
该类流行语言语低俗,有的不堪入耳,对我们日常交际的文明性有很大的冲击力。
(一)网络流行语简明扼要,语言幽默,能够调节交际氛围,使对话达到更好的效果
网络流行语多使用无厘头式的幽默,有的是调侃自身,有的则是讽刺社会。
(二)网络流行语言语粗鄙,严重阻碍我们的正常交际,有待整治
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不适合在较正式的场合或者陌生人面前使用,容易给人留下肤浅、粗鄙的印象。
如“道理我都懂,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话一出便飞速占领网络流行语头条。
说话者也许真的觉得必须要说出这样的话才能表达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感情,但我们不应该任这些粗俗的话语在网络上泛滥。
四、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尤其是中青年群体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已经超脱了网络的范围,以不可挡之势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虚拟的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很快就会现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幽默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摈弃粗俗的网络流行语。
注释:
①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新闻前哨,2009(8)
参考文献:
[1]顾源.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J].理论界,2009(7).
[2]黄晓斌,余双双.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J].理论与探索,2007(5).
[3]孙明强.网络流行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9(4).
[4]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8).
[5]张传辉,李志超.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J].新闻爱好者,2012(1).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