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化历史

合集下载

陶艺文献综述

陶艺文献综述

陶艺文献综述陶艺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

从史前时期的陶器到现代的陶艺品,陶器文化一直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文将对陶艺文献进行综述,了解陶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

古代陶器文化中国陶器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陶器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陶器文化遗产。

例如,商代的青铜器上纹有大量的动物和神话图案,周代的铜墨盒和青铜器则更加注重实用性。

到了汉代,汉陶彩绘的出现,体现了陶器艺术的发展。

宋代以后,随着宗教、文化、习俗的不断变化,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技艺也不断发展创新。

陶艺的现代化趋势到了现代社会,陶艺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成为了一种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陶艺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

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和科技的结合:陶艺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技艺上的创新和实验,新型的材料和工艺的应用,使得陶艺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2.与时尚的结合:随着时尚的变化,陶艺也需要跟随着时尚的发展走,既要传承陶器文化的精髓,又要寻找新时代下的陶器表达方式。

3.与环保的结合:陶艺材料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纯净的材料,现代陶艺也更加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4.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如今陶艺作品不仅仅是展览厅里的艺术品,同时也出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里,陶艺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陶艺文献综述得出结论: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式,它在历史的时间线上从未消失。

从古代的陶器文化到现代陶艺的复兴,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具特色的陶艺作品,也造就了陶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陶艺也在与时俱进的引领着现代陶艺的发展和应用。

旅游文化知识:景德镇论古之旅——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景德镇论古之旅——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景德镇论古之旅——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之都,被誉为“中国陶瓷之乡”,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传统。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闻名世界,深受人们喜爱,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索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渊源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两千年前后,出现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江西陶文化。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有大规模的窑场和瓷器生产,唐代的景德镇陶瓷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在宋代,景德镇开始了其真正的辉煌时期。

南宋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开始远销海外,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期,景德镇的青瓷、白瓷等都达到了较高的制作水准,成为了国际交流的重要文化载体。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更是达到了巅峰。

在明代,景德镇的景德镇窑被封为“御窑”,专门为宫廷制作瓷器。

清代更是将景德镇窑改名为“官窑”,成为了皇家专用的窑炉。

由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已经成为了皇家御用的器物,因此又称景德镇陶瓷为“官窑瓷”,被誉为“百姓家的王朝瓷”。

二、陶瓷技艺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其陶瓷技艺也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素胎和彩绘两大部分。

素胎是指未经釉及装饰的瓷器胎体,而彩绘则是指瓷器的彩色装饰。

景德镇的素胎瓷器工艺非常出色,其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多次烧制,以保证成品的质量和色泽。

在彩绘工艺方面,景德镇的釉上彩瓷尤为出名。

这种彩瓷具有斗、软、匀、莹的特点,色泽鲜艳,线条流畅,非常具有装饰性。

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工艺历经千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技艺,其中的精湛工艺和精美品质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景德镇的窑址景德镇的窑址分布比较集中,主要有老窑、新窑、荷窑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景德镇的古窑址了。

景德镇有名的古窑址主要有晋窑址、唐窑址等历史遗迹。

陶艺制作的历史与文化

 陶艺制作的历史与文化

陶艺制作的历史与文化陶艺是一门古老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从最早的手工塑造到现代的科技辅助,陶艺不断发展并融入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追溯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开始发展使用陶器来储存食物和水源。

通过捏、模压、拉坯等方式,原始人类创造出了最原始的陶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陶艺也逐渐演变成了一门专业技艺,并在各个文明古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国古代的陶艺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其精湛的瓷器制作技艺闻名于世。

而在古希腊,陶器则成为了表达神话故事和艺术美感的媒介。

陶艺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其中最基本的是原料的选择和处理。

常见的陶器原料有陶土、粘土等,它们可以通过淘洗、晾晒、除杂等步骤得到纯净的材料。

在制作时,陶艺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求选取适合的陶土,并进行坯上雕刻、胎骨烧制、釉上着色等工艺。

陶艺作品不仅仅是实用的容器,它还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陶艺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比如,陶饰品上的图案和纹饰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丰收和幸福的愿景。

而在一些古代文明中,陶器还被用于祭祀和仪式活动,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除了文化价值外,陶艺在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陶器既可以用于饮食和存储,也可以作为装饰和艺术品。

无论是民俗文化中的砚台、茶具,还是现代的花瓶、摆件,都展示了陶艺在生活中的多样应用。

如今,陶艺的制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陶艺制作工艺被机器和自动化取代。

然而,对于保护和传承陶艺的独特文化价值,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同时,也需要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材料,使陶艺继续与时俱进。

总的来说,陶艺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代至今,陶艺一直在不同的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实用的容器,也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保护和传承陶艺文化,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创造力的认可。

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陶艺发展史ppt课件

陶艺发展史ppt课件

环保理念在陶艺中的应用
环保材料
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如竹子、稻草等,替代传统陶 瓷原料。
节能技术
采用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降低陶艺生产过程中的能源 消耗。
减少废弃物
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倡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
未来陶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个性化定制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 化,未来陶艺将更加注 重个性化定制,满足不 同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罗马时期
以实用性为主的陶器,如水罐、 酒杯等,工艺精湛,装饰简洁。
哥特时期
以繁复的雕刻和彩绘为主要特点 ,展现出中世纪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
追求完美的造型和细腻的装饰, 如意大利的梅第奇宫廷陶器等。
现代陶艺的兴起
抽象表现主义
强调个性表达和自由创作,打破 传统陶艺的规则和形式。
极简主义
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态为特点, 追求简约、明快的设计风格。
轮制成型
将陶土放在轮盘上,利用旋转的轮盘来制作陶器,这种方法可以制 作出形状规整、表面光滑的陶器。
注浆成型
将泥浆倒入模具中,待泥浆凝固后脱模,即可得到所需的陶器形状 。注浆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
04 陶艺的应用与价值
陶艺在生活中的运用
家居装饰
陶艺品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添家居的艺术气息和生活品味。
环境陶艺
将陶艺与环境相结合,强调与自然 、人文的和谐共存。
03 陶艺的风格与技术
陶艺的材质与色彩
材质
陶艺常用的材质包括粘土、瓷土、陶土等,每种材质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 围。粘土适合制作手工陶艺,瓷土则用于制作瓷器。
色彩
陶艺的色彩主要来源于釉料,不同的釉料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如青瓷 、白瓷、黄瓷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彩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在陶器表面绘制各种图案和色彩 。

陶器发展史

陶器发展史

陶器发展史一、原始陶器的出现陶器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陶土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陶罐、陶盆等,用于储存食物和水源。

这些原始陶器通常粗糙简单,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但为后来陶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陶器的初步进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陶器的制作技术也逐渐改进。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转轮技术制作陶器,这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工艺更加精细。

同时,人们还开始探索不同的烧制方法,如野火烧制和土坑烧制,使得陶器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青铜时代的陶器发展青铜时代是陶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铜制作陶器的模具,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标准化和高效化。

同时,人们还发明了陶轮,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

此外,青铜时代还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陶器,如青铜器、彩陶等,丰富了陶器的形式和用途。

四、古代陶器的繁荣时期古代是陶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个文明古国都有着独特的陶器制作技术和风格。

例如,中国的汉唐陶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被誉为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陶器则以红色和黑色陶器为主,以其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

五、中世纪的陶器制作中世纪是陶器制作技术的低谷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和经济原因,陶器的制作水平大幅下降。

此时的陶器多为简单的日常用品,如餐具、灯具等,缺乏创新和艺术性。

六、现代陶器的复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器制作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各种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快捷和高效。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陶器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陶瓷材料的研发和釉料的改良。

现代陶器的形式和用途也更加多样化,既有实用性的陶器,也有艺术性的陶器。

七、当代陶器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当代陶器逐渐走向个性化和多样化。

艺术性的陶器制作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崇,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手工艺品,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陶器时期是陶瓷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陶土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陶罐、陶盆等。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

原始陶器通常以手工捏制或用简单的工具加工,然后在火中烧制。

2. 早期陶器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500年)早期陶器时期是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转盘制陶,这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均匀。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陶轮和陶瓷模具来制作陶器,进一步提高了陶瓷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个时期,陶瓷的装饰技术也逐渐出现,如刻花、彩绘等。

3.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500年)古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陶器的种类和质量也大大增加。

在中国,汉代是古代陶瓷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器物,如青铜器、陶俑等。

同时,中国的陶瓷工艺还传入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

4. 中世纪陶瓷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一个相对低迷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退,陶瓷制作技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欧洲的陶瓷工艺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如意大利的马焦雷陶瓷和西班牙的马约利卡陶瓷等。

5. 现代陶瓷时期(19世纪至今)现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复兴和创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陶瓷的材料和工艺得到了改进,如发展出了高温烧制技术和釉面装饰技术。

其次,陶瓷的用途也得到了扩展,除了传统的器皿和装饰品外,还出现了陶瓷砖、陶瓷卫浴等新型陶瓷产品。

此外,现代陶瓷还与其他材料结合,如陶瓷与金属的复合材料等。

总结: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陶器时期。

陶艺的历史文化介绍

陶艺的历史文化介绍

陶艺的历史文化介绍陶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那么,关于陶艺的历史和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历史与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历史文化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

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

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

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文化历史整理:市第十五小学侯建萍陶器的发明,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陶器的产生和繁荣也在这里。

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8000多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少量纹饰、器形简单的彩陶;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时期;5000至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还继续繁荣,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鸮面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先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

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不差上下,它出土的陶器多是夹炭黑陶;继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发现而得名。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制红陶、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

陶器的成型基本上采用手制,部分器物经慢轮整修,晚期灰陶增多并出现轮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河姆渡炭黑陶石錛桐乡张家埭遗址石斧马家浜遗址兽面器耳马家浜遗址腰沿釜桐乡罗家角遗址陶敛口耳瓶桐乡罗家角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传。

1975年古窑址普查,在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找到了各种磨制的石器,还发现了许多陶器残片,大部分是红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灰陶等。

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

智毓提梁壶宜兴的陶瓷业在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壮大。

公元220年到589年的360余年中,南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

相对而言,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中原广大人民和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江南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中华陶器艺术瑰宝:唐三彩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

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经过艺人们的精心制作,呈现出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产生了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

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为美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

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

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常见的出士唐三彩动物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

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

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

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

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

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矿有力,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的起源追溯唐三彩的渊源,最早可及于宝鸡茹家庄的琉璃珠,琉璃管等物,严格来说这两种琉璃制品与唐三彩尚为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但从经验的传承上,它已奠下基础。

汉代以后绿釉陶器盛行,铅釉的烧制技术已然成熟,彩釉的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北朝年间,更把彩釉由单色发展成变色或三色,加在黄,白釉上施绿彩,或同时将黄,绿,褐釉综合运用。

入唐以后,国运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四夷竞相款献,统治阶级生前过着骄奢逸淫的享乐生活,死后厚葬威风。

为适应厚葬需要的唐三彩,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蓬勃起来,种类之多,诚然前所未有,诸如文待武将,歌舞乐人,马牛骆驼,瓶罐碗盘,都象征性的陪葬入墓。

从洛阳和西安的墓葬遗址出土物分析,初唐的唐三彩以黄和褐色釉为大宗,间或以白,绿釉彩,焦点在素胎的印花上,是釉草率,釉色暗,釉层厚实,琉釉与脱釉现象普遍,显见制作技法仍较粗劣。

进入盛唐以后,三彩俑的生产取代了三彩器皿,黄,绿,白,蓝,黑彩相继出现,油光晶亮,赋彩自然,堆贴与控塑的手法,更把装饰能容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唐三彩的全盛时期。

中晚唐的安史之乱,潘真割据,为唐三彩的发展划上一个致命的休止符,只有南方扬州遗址仍见少量遗物。

唐三彩的历史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时期和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

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即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长烧造过程中的初创时期。

其在量制作的多为单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斓的三彩陶器,品种较为单一。

这个时期的产品以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时代的名将张士贵墓出土的釉陶器和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器为代表。

但这两墓出土的陶器还不能算是典型的唐三彩陶器,当然,这时期唐三彩肯定已经开始烧造了。

第二阶段为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

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陶器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

因为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随之滋漫,无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这一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造的最高水平。

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一去不复返。

唐三彩的烧造已成了强弓之末,随着唐政权的减亡,唐三彩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

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洛阳唐三彩洛阳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历史上曾为唐王朝的"东都"。

迄今为止出土的唐三彩精品多出土于洛阳地区,又因洛阳出产的仿唐三彩器物精美逼真,所以人们又多称其为"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在洛阳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洛阳美术陶瓷厂,并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目前,"洛阳唐三彩"仍然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五大名窑的产品,创造了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

宜兴均山窑的产品在这时已负盛誉,部分产品还为其他名窑,诸如位于河南禹县神后镇“均窑”和位于河南临汝县的“汝窑”所仿制。

更为重要的是,北宋时作为宜兴的一个重要的陶器门类--紫砂陶,也是全国范围内别无它出的品种,已经开始登上了陶瓷业的舞台,并崭露头角。

宋代五大名窑:中国哥瓷哥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