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翻译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_0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
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第四句: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色,使人凄怆断肠。
采莲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白居易的诗

采莲曲古诗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白居易的诗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追逐着碧波,微风荡漾着新荷,在那荷花丛中,一叶小舟飘过。
没料到碰到郎君,未语低头娇笑,一枝碧玉簪子跌落水中。
[赏析]
本诗写江南的风情,写少女的娇态,极形象,极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油然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
它的前两句写釆莲女在荷花深处,荡着轻舟飘然而来,使人自然联想起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后两句写釆莲女的娇态,她笑着那样开心,连碧玉簪子都掉落水中了。
与皇甫松塑造的那个“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的少女形象相比,?异其趣:一大胆,一娇怯;一无拘无束,一含羞带娇。
而皆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心理刻画,传神逼真,虽丹青妙手,亦不易得。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下面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白居易《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拓展:《采莲曲》(作者:王勃)唐诗赏析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子二首》古诗_作者皇甫松_古诗采莲子二首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采莲子二首》古诗_作者皇甫松_古诗采莲子二首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采莲子二首》译文其一荷花的清香飘满辽阔的湖陂,年轻的姑娘贪玩爱耍把采莲延迟。
傍晚她戏弄湖水把船头淋湿,更脱下红裙网罗池中鸭儿。
其二小船掀动了满湖风光,水波相连一派清秋,痴情贪看年轻人,让小船任意飘流。
竟然无缘无故隔船抛丢莲子,可是被远处的人看见,她大半天还在害羞。
《采莲子二首》赏析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
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
“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了采莲季节。
“湖光”映秋,怎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
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少”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
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
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
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
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
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采莲曲》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采莲曲》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作开篇两句“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
在那碧绿的湖面上,菱叶随着水波轻轻摇曳,荷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风起时,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在这美丽的荷塘深处,有一艘小船缓缓穿行其中,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后两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则将读者的目光转向了采莲的姑娘。
当她与自己心仪的男子相遇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羞涩。
她想要说话,但又不知该说些什么,于是只好低下头,微微一笑。
然而,就在她低头的瞬间,头上的碧玉搔头不慎落入了水中。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姑娘的娇羞之态,给人以无限遐想。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人物的情感与自然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采莲姑娘的羞涩与荷花的纯洁相得益彰,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意。
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菱叶萦波荷飐风”,通过对菱叶和荷叶的动态描写,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使它们仿佛在与风共舞,展现出了荷花池的生机与活力。
“荷花深处小船通”,则以小船的穿行,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逢郎欲语低头笑”,通过对采莲姑娘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她的羞涩和内心的喜悦,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她的情感变化。
“碧玉搔头落水中”,则以碧玉搔头的掉落,进一步烘托出了姑娘的羞涩之美,给诗歌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情趣。
白居易的《采莲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的婉约之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白居易的《采莲曲》以其优美的意境、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自然的美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这首诗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艺术的滋养和人生的智慧。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采莲曲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莲曲李白〔唐代〕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袂一作:袖)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译文: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
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注释: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赏析: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的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映采莲少女的爱慕。
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以及诗人映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映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闲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闲和风细雨,或闲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颔联闲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的,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闲在挥手还闲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闲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鉴赏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鉴赏王昌龄的这首诗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原文、翻译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诗选采莲曲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采莲曲
【原文】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
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翻译赏析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籍。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的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和采莲女的生活情态。
张籍的《采莲曲》正是这样一首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诗篇。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
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
“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
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
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
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
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
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
波。
”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
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
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
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
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
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
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
“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
“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
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
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
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
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
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
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
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采莲人。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
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
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
”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采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
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
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
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
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采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
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采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这首诗采莲活动写得相当细致,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莲女一样淡妆浅梳,不假雕饰,表现出一种纯朴明丽的风
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
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