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子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我会布置一份综合性的作业,包括以下目的:
1.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如生字词、修辞手法等;
2.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并分享给同学;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探究来深入理解古诗词;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古诗词的过程,体验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思路;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分享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的导入方式如下:首先,通过播放一段与古诗词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如《登鹳雀楼》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随后,我会提出一个与古诗词相关的问题,如“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诗歌的主题,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最后,我会邀请学生猜测诗歌中的生字词,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鼓励,从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能正确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能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能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2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古诗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其中,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是: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2.说学法。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古诗三首》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
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
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
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
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
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
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
1、《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的。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2、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3、《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
《忆江南》是诗人的绝唱之笔。
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同时,“词”这种体裁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根据课标和教参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三首说课稿 精选1篇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课时。
本课以古诗为载体,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本课也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怀,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二、说教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古诗,展示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自主学习法: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古诗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1.预习法:学生在课前预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情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听讲法:学生认真听讲,聆听教师的讲解,掌握古诗的知识和技能。
3.模仿法: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感受古诗的声音美。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古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他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引导学生对杜甫产生敬仰之情。
2.学习新课(1)教师朗读古诗《春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讲解古诗《夜泊牛渚怀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难点: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古诗词三首》。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5.拓展运用: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或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古诗文的格式、韵律、意境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吟诵《枫桥夜泊》,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张继是唐代大诗人。
二、释题:(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睡呢?)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月亮渐渐落下,听到乌鸦哇哇地啼叫声,天空中布满了寒霜,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而难以入睡。
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钟的声音传到客船上来了。
)六、指导朗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八、总结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板书设计:枫桥夜泊(唐)张继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所闻乌啼钟声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 别董大教学目标:3、吟诵《别董大》,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别董大》是唐朝诗人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兰。
他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古琴手,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诗送别他,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省吕梁市区南关小学志清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容是23《古诗词三首》,它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古诗词三首》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成大。
诗人描写了乡村男耕女织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志和。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三首》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目标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目标为:(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蚕、昼、耘、塞、箬、笠、蓑”7个生字,会写“蚕、桑、昼、耘、绩、塞、鹭、笠”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正确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件等,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受是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繁忙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因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读懂诗意,熟读成诵教学难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下面说说我的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时空,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三、说教法1、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2、启发式、讨论式教学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即做好笔记储备知识。
五、说理论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五个环节:(下面我以《乡村四月》为详例说说我的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切入正题2、读通全诗,感知诗意3、以声传情,展开想象4、品味诗句、感悟意境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一)、创设情境,切入正题针对儿童好奇的特点,以言语式导入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南宋时期有一位诗人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
他就是翁卷。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这时我会板书课题并让学生再齐读。
然后我会提问“四月是什么季节?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并引导学生回答“那是小桥流水人家。
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此处从想象原来学过的古诗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由想象画面,入情入境走进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古诗可以通过想像正面感悟诗的意境这样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本诗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介绍诗人,使学生对诗词背景有大致的了解。
(二)、读通全诗,感知诗意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创设自主读书的情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读前导读(导自读方法):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营造自学思考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当中学会读书。
)2、读中导读(导自读习惯):一导读正确“鳜鱼”“蓑衣”; 二导工具书的应运,让学生查字典会读“鳜鱼”,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3、读后导读(导自读感知):让学生用借助注释说出古诗的大意。
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主读书,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
)读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下面请同学们边听边画节奏(老师读)(三)、以声传情,展开想象(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阅读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朗读训练,因为这是理解课文主要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1、想画面,品读诗意听了老师的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绿遍山原像什么?”说话。
把画面用有感情的语调读活了,说美了。
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2、写画面,感悟诗情。
(1)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2)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品味诗句、感悟意境同学们,多么美妙的画面啊!你想写诗吗?好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吧11、抓事物特点;这首诗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2、动静结合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3.化繁为简“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
(五)、拓展延伸,积累古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都与课文的拓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文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五)板书设计:本课诗词我采用文字式板书,并用抓字眼的方法,突出本诗的重点,力求做到简洁明了,是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后复习。
乡村四月宋翁卷景山原(绿)川(白)美子规鸣雨如烟人闲人少勤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