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电气工程学院电自032班刘安东)

美,是人性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艺术是美的表达式,数学是美的语言,数学追求美,也创造美。

数学是什么?抽象的思辨,严密的推理,逻辑的论证,精确的计算,总揽全局而又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构造起号称为“思维的体操”的数学大厦的宏基。艺术是什么?浮想联翩,潇洒不羁,蔑视规律跳跃的思维弥漫出若即若离的艺术图景。我们不禁要问:数学是不是真的与艺术美无缘呢?此二者看似水火不容,但任何事物都是辨证同一的。既然数学与艺术有矛盾,自然也有内在蕴涵的统一。

一、数学抽象与艺术抽象

抽象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之一。抽象于数学如同大脑于人一样重要。从对事物多寡的判断,诞生了自然数的概念,从对自然景物形状的辨别,出现了丈量学等等。把原因抽象为自变量,把事物间普遍联系抽象为函数关系,把结果抽象为函数值,函数的概念由此而生。

数学的抽象与艺术的抽象是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数学强调定量分析,而艺术偏重定性的感知。人的认识过程应是这两者的交替上升,从而变的更近。同时,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在似与不似之间,使艺术有着普遍性和恒久性。数学的普遍性和恒久性也如此,公式不会百分百吻合于实际,但修正后,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逼近。

二、智慧的迷宫——幻方

在欧洲曾经流过一个古老的数学游戏叫“幻方”。这个游戏是:给定1,2,…,2

的方阵,并使每一行、每一列、每一条对n这些数字,要求把它们排列成n n

角线上的n个数字之和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方阵叫做n

阶幻方。

幻方可大量应用与美术设计,1900年西方建筑学家C F布拉顿发现幻方的对称性相当丰富,他采用幻方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他把图案中的那些线条称为“魔线”,

并应用于轻工业品、封面包装设

计中。德国著名版画家A丢勒

的著名雕刻作品《Melancholia》

是流芳千古的佳作,体现了艺术美与理性美的和谐

组合,其中幻方最后一行中间的两个数就是制作时间:1514。

幻方是数学按着一种规律布局成的一种体系,每个幻方不仅是一个智力成就,而且还是一个艺术佳品,都以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和谐统一的特性,并发出耀人的数学美的光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数学美学当中,把幻方中美学价值推为至上,由于数学中的各个内容均同数字有密切联系,因而幻方这种美的结构均可渗透在各种数学知识当中,显示出多样的妙趣来,使我们在幻方的欣赏中了解数学知识的许多奥妙。

三、美妙的黄金数

关于黄金分割律,从古到今许多人推崇备至,其中包括艺术大师达芬奇。16世纪意大利的帕乔里甚至把黄金分割称为“神赐的比例”。公元4世纪,有位攸多克斯的古希腊数学家,曾经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线段AB 上选一点, 使得AB :AC=AC :CB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黄金分割。

C 点应该在什么地方呢?不妨假设AB 的长度是1,C 点到A 点的长度是X ,

则C 点到B 点的长度是1-X ,于是1:X=X :(1-X ),解得X=

12-,舍去负

值,得X=

10.6182-≈。

0.618是惟一满足黄金分割的点,叫做黄金分割点。艺

术家们发现,遵循黄金分割来设计人体形象,人体就会呈现

最优美的身段,女神维纳斯的雕像上就有多个黄金律,如肚

脐以下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值,而一般人这个比值大约只有

0.58。还有音乐家们发现,将手指放在琴弦的黄金分割点处,

乐声就越发洪亮,音色就更加和谐,建筑师们发现,遵循黄

金分割律去设计殿堂,殿堂就更加雄伟庄重。

四、神奇的对称

“对称”在艺术、自然界、科学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的。从建筑物外形到生物有机体的构造;从某些装饰图案到晶体的外形及内团构造;……到处都呈现“对称”中。

对称在数学中也是无处不在,关于对称的美这里就不用说,大家也能明白。在此仅举几个例子,体现出对称的美。

下面就是美国数学家H 阿尔伯特贝勒的数学金字塔之一,它由左右两个金

字塔构成,左边的以“?”号为对称轴,右边以1,2,…,9为对称轴。

1?1 = 1

11?11 = 121

111?111 = 12321

1111?1111 = 1234321

11111?11111 = 123454321

111111?111111 = 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 = 1234567654321

11111111?11111111 = 12345678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1 = 12345678987654321

从这里可以看出,用数字建造金字塔能使你感觉到史学即美丽又奇妙。

以下的对称图形是根据数学表达式利用Matlab画出的。

五、分行中看数学与艺术的融合

用数学方法对蒙德布罗集进行区域放大和着色处理,就变成一副副精美的艺术图案,这些艺术图案人们称之为“分行艺术”。

“分行艺术”是一种跨学科的艺术,它是数学家研究与艺术家探索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分行艺术的审美理念即不崇尚简单,也不崇尚混乱,而是崇尚混乱中的秩序,崇尚统一中的丰富。分行艺术表现的是一种复杂的嵌套结构,这种嵌套结构带来了画面的极大丰富性,仿佛里面酝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使欣赏者不能轻

而易举的看出里面的所有内容。

分行艺术是一种二维可视艺术,分行艺术作品一般是通过打印机来展现的,分行艺术家已深入到画家、摄影师和打印师之中,并很快地被一些视觉艺术家们所接受,从而促使他们进入分行艺术的数学王国。

以下是4幅分形图形。

参考文献:

[1]:张顺燕.心灵之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邹瑾,杨国安.开心数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庚.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数学教学开导艺术

数学教学开导艺术 启发是教学得法的基础和条件。启发的艺术是研究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启发常常被认为与问答等同,以为启发就是问答,进行问答教学,也就是进行启发教学了,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启发与问答是不同的,问答充其量是启发的一个部分,而启发则除了问答艺术外,还有讲授、讨论、演示等艺术,这些方面也有启发的艺术内涵。因此,启发艺术是表现在教学各个方面的广泛的艺术范畴。 1启发艺术的涵义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易;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易;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合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积极鼓舞和督促学生,而不强迫抑制他们,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越俎代庖,立即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在这里,“启发”具有引导、鼓励、启迪等涵义,启发的艺术表现在引导、鼓励和启迪等方面。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需要,适度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

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启发的要素 启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启发情境、启发材料、启发时机和启发力度等要素。2.1启发情境学习起源于新的学习情境。合适的情境应该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思维定向。学习情境首先要具有环绕性。“情境必须和学习者及其面临的问题有关,即环绕人——题系统产生。情境使人接触、感受和产生问题所促成的思维活动,把问题内化,成为学习者自己的问题。”学习情境还要具有恰当性,即始终保持在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中等强度上。 2.2启发材料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内容直接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顺应是改造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以适应新内容的需要。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话说,“刺激输入的过滤和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造,以适应现实,叫顺应。”启发应根据新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同关系提供不同的材料。当新学习材料或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是同化关系时,则启发应选择能唤起对旧知识回忆、重组和再造的材料,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着力;当新学习材料或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是顺应关系时,则启发应选择提供先行组织者材料,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快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提问,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快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提问,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效提问的原则。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把握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效率。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选择合适的时机。一般来说,在讲授新知识前的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新知识时的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课堂小结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课堂结束前的检提问是为了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补漏。提问的时机应多选择在语言材料引入,知识信息集中,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学生稍有疲惫,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时等。 精心设置问题梯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好的课堂提问应当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去思考,并使知识点逐步渗透到问题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需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思维的由浅入深、有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编制难度不同的问题。例如习题,“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学生基本上没有困难,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的:同时给出三个二次函数,分别求它们的图象与轴的交点坐标;引导学生思考现象,有的有两个交点,有的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123123 近段时间我读了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主要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和缪建平等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他们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下面我重点谈谈刘可钦和徐斌两位名师的在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做法以及我的一些体会。 一、追求常态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 刘可钦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和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多年来,她一直在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她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他的生命课堂: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刘老师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教师要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例:“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刘老师认为这样对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不利,打击它的自信心,差一点的就不会举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就更不敢举手了。换成这样的话说可能会更好。“XX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请学生发言时应该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教师要介绍新方法时可以这样说:“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

文史哲基础知识

欢迎阅读文史哲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 西方现代文化的源头是__________。 A.古埃及文化? B.爱琴文化? C.古巴比伦文化? D.克里特文化 2. 古代__________和古代希腊人并称为西方文化的精神祖先。 A.希伯来人? ? B.罗马人? ? C.摩尔人? ? ? D.日耳曼人 3. 迈锡尼创造了灿烂的___________,亦称为迈锡尼文化。 A.铁器文化? ? B.青铜文化? C.锡器文化? D.银器文化 4. 通过_________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逐渐形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 A.象形文字? ? B.字母文字? C.楔形文字? ? D.会意文字 5. 古代埃及人相信“来世说”,他们将尸体制成木乃伊,在安葬仪式上由祭司诵读祷文和咒语,以保证尸体的完好和死者在冥世的幸福。这些书写祈祷文和咒语的纸草文被后人称为_________。 A.冥书? ? ? ? B.来世书? ? ? C.祷文? ? ? ? D.死人书 6. 《荷马史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是研究希腊_______的珍贵史料。 A.荷马时代? ? B.黑暗时代? ? C.封建社会? ? D.宗教时代 7.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__________;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_________。 A.木? ? ? ? B.水? ? ? ? ? ? C.火? ? ? ? D.土 8. 亚里斯多德的主要哲学着作是_____________。 A.《诗学》? B.《理想国》? ? ? C.《伦理学》? D.《形而上学》 9. 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从酒神颂发展而来,酒神的名称是_________。 A.狄俄尼索斯? B.阿波罗? ? ? C.赫淮斯托斯? ? D.阿瑞斯 10. 着名雕刻作品“掷铁饼者”的作者是___________。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3-03-12T15:40:58.1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月总第74期供稿作者:孙振国[导读]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孙振国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014000 摘要: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正确的解决办法。关键词:问答式数学教学有效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可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地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空间,摆脱了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二、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 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2.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而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3.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可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四、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导入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导入艺术 张桥镇大魏小学侯召霞 【摘要】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多元化目标,就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课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导入是激发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也是整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有针对性的导入是整个课堂充满活力的着眼点,富有趣味的导入是引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关键处,有吸引力的导入更是课堂成功的亮点。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即开门见山,点出重点;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但它却是整节课堂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 一、开门见山,点出重点 所谓“开门见山”是指单刀直入,直切主题,在上新课前,不加以其

他环节,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这种导入新课方法的优点是:a、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直接明了,简单高效,节约大量课堂时间。 b、可以适时地破题质疑,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开门见山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如:在讲授“时和分的认识”一课时,可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面的图画,然后出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挂钟,接着就可提示课题:我们今天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时和分的认识”。又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模型或实物图,然后提问:“这些是什么图形呢”接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数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符合布鲁纳提倡的螺旋式编制,其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且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新旧知识的关系总是环环紧扣,因此,一个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演绎或推导出来。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也是借助旧知识为跳板去领会新知识。如在学习乘法时,学生根本对5×5=不了解,充满了陌生感。假如老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先写出5+5+5+5+5=让学生回答,学生马上就能答出,然后再将5×5=引入,从而将乘法的有关性质通过加法到乘法的例子展现出来。新旧知识如同河的两岸,教师是跨越两岸的桥梁。又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又可以从除法导向分数。如10个月饼给5给人分,每人多少个接着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12-07-11T11:59:47.71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郑振家 [导读] 回答错误,说明还没有完全理解所学的知识或不能正确地运用知识。 安徽宿松县郑振家 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适时的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准确性等。恰当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来提问教学的艺术是数学教师应该不断研究的问题之一。 数学讲究的是一种悟性,核心是“思|”。如何用提问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意识达到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是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表现。另外,提问的语言、语音、语调、语态、及提问时教师的表情、语言启迪、动作暗示、反馈褒扬等也在提问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数学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面向全体学生包含深度和广度两层意思,深度方面,应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问起,让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找回自信心从而克服自卑感。之后,大部分问题要针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水平。问题不宜过难,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水平而一味地加大难度的作法是教学上的严重失误。 广度方面也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范围要广,简单题目可找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个别创造性的问题可找部分优生来回答,要因人而宜,分层次教学,使各等次的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的价值,这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特点和要求。 二、注意科学安排提问顺序 数学的严谨性决定了数学课的提问是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安排提问的顺序时要注意逻辑性,不断地创设思维情境,添设思维的阶梯,逐步加深、加难,从而引导揭示出困难的问题也是由简单的问题演变过来的。学会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是提高解题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反之,若提问过深过难,则只会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也违背了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数学逻辑性的规律。 三、注意灵活选择提问方式 提问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路,二是为了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地选择提问方式,针对某个人来提问、连环式提问、重复提问、反复追问、设问、疑问、反问等等,如何恰当地运用每一种提问方式,在运用时又应如何把握深度,这些都是提问的艺术。 四、注意正确的处理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 回答错误,说明还没有完全理解所学的知识或不能正确地运用知识。此时,教师不应放弃,应继续提问,直到学生明了为止,可采用以旧带新、步步释疑、点拔诱导、类比启发等方式,一点一滴地引导学生回答,回答的过程往往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从反面提问,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领悟不同的之处,并进一步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如何改正等。也可另外找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从而改变教师单向注入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总之,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千万不要放弃,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会学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五、注意提问之后的反馈回授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表情中往往能够看出他对为题的领会程度,有学生的神态随着教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也可分析出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学的深入而深入的情况。由此,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及节奏,共性问题再作强调,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不断廓清思路,矫正谬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不断研究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提问来提高教学水平,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该不断追求的境界,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不断前进。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他们在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创设情境其功能不仅仅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相关的经验,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渐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1. 激发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引起学生好奇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质疑;抓住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 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 激发学习意识,创设学习情境 以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切入点,教师要从学生的认识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并充分利用这一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不同解法的争议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3.创设生活情境,获得情感体验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恒久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数学技能。 4. 创设生活情境,协调知识关系 教学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其创设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需要。为此,情境的创设既要能体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体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又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更要注重处理好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中江县大西街小学李国琼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几乎谈不上,在几年的教学中,将我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今,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 二、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

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 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主导几乎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观众与听众。这样,整堂课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了“主导地位丧失,儿童好奇心与创造欲逐渐减弱”。学生对课堂教学反应呆滞,学生与教师最后把课堂教学当成无奈的场所,这严重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与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 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1、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与学习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渗透。学生在游戏中要快乐的接受新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独立性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讲完新课把准备好的算式和数字卡片全部发到同学们的手中,而后说了游戏的规则后,以找朋友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卡片的小朋友到黑板前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那里?”然后全体学生诵读一遍,这样通过找朋友全体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记忆力都得到了培养。 2、注重操作实践的教学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